首页 公文范文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3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课堂讨论,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一、讨论小组的建立要合理

以往的讨论一般按原先的秧田式座位同桌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讨论,这样可能导致有的小组整体学习力量强,有的小组整体学习力量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又根据课改的需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我们是6人一组,围圈而坐)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小组之间才能均衡发展,同时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都能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我是主人的感觉。

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为此,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让讨论的效果上一个台阶。

四、讨论的方法要科学

通常情况是教师把题一呈现,便马上让学生讨论,讨论了两三分钟,教师便草草收场,只留于表面形式,没有注重效果。但是,教师不能由于时间关系,让学生的相互交流未充分展开就终结,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大空间。在教学实验中,我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对问题直接讨论,第二组独立思考,第三组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经过多次实验结果发现:第三组学习效果最好,第一组效果最差。第一组的学生容易注意到别人的意见,思维活动受到了束缚,容易得出一些倾向性的结论;第二组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上,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活动,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学生积思广益的学习。第三组的学生无论是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质量上都优于其它两组。可见,讨论的方法很重要。

五、讨论的氛围要和谐

讨论应营造一种氛围,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小组成员之间是互帮互助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即使错了,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才能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

六、要培养学生“三会”

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讨论后,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这样只是表面上的讨论,根本没有合作起来。

篇2

一、课堂讨论中流于形式的表现

1.没有疑问的时候滥用讨论

一位老师执教《诗歌鉴赏复习》时,在分析其中一首诗歌时,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对诗句中的表达技巧稍微打愣,事实上,当时台下学生中已经有好几个人准确说出了答案。但教师对这些正确的声音听而不闻,依然安排学生讨论:大家看看都有哪些表达技巧?结果是学生们叽叽喳喳交谈了一番,答案依然是之前几个学生的见解。

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群体中仅仅一两个人对某个问题不敏感,而不是全不懂,这种情况下根本无需讨论。教师此时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对学生打愣之处稍加点拨就可以,不必浪费所有人的时间。

2.有讨论却无呈现机会

另一位老师在执教《“诺曼底”号遇难记》时,学生对“船长哈尔威最后在所有乘客和船员逃生后,为何不弃船而逃?”有疑惑,有的说已经没机会了,有的说船长要与船同在,还有的说这是船长的信念。教师让学生讨论,学生争论得很热烈,不知不觉间快下课了,教师一看势头不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迅速打断学生的讨论,直接说明原因,把一帮迫不及待要发言的同学晾在一边。可以想象的是,长此以往,学生讨论的热情一定会消散。

3.讨论不能契合问题的关键处

一位老师在执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抛出这样的话题:“父亲是如何教我爬下山崖的?”学生发挥想象,说出了N种方法,但学生游离于文本之外,并没有触摸到文本的核心价值,没有体会到父亲的良苦用心。其实,这位老师因没有抓住契合问题的关键处,就没有价值,也引不起学生的讨论兴趣。倘若从“父亲不直接把我抱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试着分析一下。”讨论,思维空间和价值较大,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走进文本中的父亲,感受到人生的哲理。

二、课堂讨论不恰当的问题根源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动起来,但怎么动,往哪个方向行动,需要教师恰如其分地引导。以上种种课堂讨论不能让人满意,其实都与教师有关。

1.有的教师尚不能理解课堂讨论的必需性

课堂讨论不是花瓶,不是装饰,而是一个必需品,就像做菜用的盐一样。学生何时需要讨论?笔者认为应该是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尚不够深入、对问题的理解多样并且对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思考得更深刻、理解得更透彻,就可以设置讨论环节。当学生在自己坚持的路子上走得更远了,问题暴露得更彻底了,理由想得更充分了,在达到“愤”“悱”交加的时候,学生进行想法的呈现,教师再做适当的指导,这样的讨论才是有价值的,才是必要的。无疑而讨论,对概念名词、识记成分比较多的内容进行讨论,是无价值的讨论,完全没有必要。

2.有的教师缺乏引领的作用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思维是开放的、发散的,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生成。讨论过程中无所事事、站在讲台上闲看的教师现在很少见了,但有一种情况还是会时常出现.

一位老师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时,有的学生在讨论时提出“我”的父母在叔叔游手好闲的时候讨厌他,在他有钱的时候希望他回来,在他破落的时候躲开他,这看不出资本主义的“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是人们的正常反应。教师强调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以过时的政治角度解读它,而且强迫学生接受,天长日久,学生就不会在课堂上说出真实想法,对讨论失去兴趣。

3.有的教师不能高屋建瓴地进行讨论后的小结

学生讨论后,必然会呈现自己的思考,这时教师就要敏锐地抓住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或者准确点出学生答案中的问题,让学生迅速走出错误的泥沼。一位老师在执教《天净沙秋思》时,学生提出“小桥流水人家”是温馨的快乐的景象,看不出作者的哀伤。此刻,教师没有急着给予回答,而是出示了一些类似诗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在古典诗歌中这是一种写法,让学生在分辨中得到正确的认识。再教给学生古诗中“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学生就可以很好地掌握这个知识点。

三、开展课堂讨论的关键

恰当开展课堂讨论,需要在如何布置讨论话题、如何把握讨论进度、怎样总结等方面下工夫。

1.讨论话题要合适

课堂讨论题应根据教学内容实际,因时、因材施论。课堂讨论的前提是独立思考。学生事前对话题经过了一定的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体会和感悟,才会有与组员交流和讨论的基础,发言才会踊跃而切题。正是有了思考的储备,才能讨论得深入,才能达到认识的趋同。教师要精心、合理设计课堂讨论的话题。话题的设计应放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学习的难点上,放在学生易混淆处,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参与讨论,新知识、新观点才会不断涌现和迸发,对学习内容才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牢固的掌握。

篇3

某次去市里听了一节参与优质课评比的历史课,其中有个环节引人深思,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之后马上要求学生自由讨论,可是学生们并没响应,这位老师于是讲了一番“三个臭皮匠”的道理,还是没人吭声,老师几乎是乞求的语气了“你们前后左右讨论一下吧!”于是终于有一些声音了,可是当老师点学生回答时,学生们却言不成句,最后老师只好自问自答了。这是一个明显失败的课堂讨论,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使课堂讨论这一教学方法真正有效果呢?

一、我们应该明确我们的课堂讨论是要达到何种教学目标

2001年,我国正式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历史课程的改革,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而此后提出的三维历史教学目标中,又特别强调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要求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历史知识的类型转变为思维训练的类型;在教学的过程中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重视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避免把历史学习当成对历史知识的机械记忆,成为历史简单的记事本。由此可见,我们的课堂讨论应该关注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关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而不是关注标准答案,更不是为了课堂的活跃而让讨论流于表面形式。

二、要充分关注提出来进行课堂讨论的历史问题

进行课堂讨论的第一步就是提出问题,而提出问题又分为两方面,即教师提问和学生提问,教师提问就是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结构,了解教学目标以及研究教材中重要的历史结论的表述方法时,力求符合历史教学规律及学生的思维过程,并根据高中学生的人文基础、对现实问题的敏锐程度以及他们经常关注的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在设计问题时,尽可能设计得符合学生的实际,使他们能调动起自己的兴趣、经验和创造力。

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力争做到学生对于每个问题有话可说,而且能够言之成理,一般来说,问题提出来以后,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思考,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学生提问也是一个相当关键的方面,因为学生提的问题往往是他们比较关注但是又比较疑惑的地方,而且从他们提出的问题里面,可以发现他们的思维水平达到了一个什么程度,以此,可以适当调整教学的难易度与授课方式,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设计课堂讨论专题,这样把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根据经验所提的问题结合起来,就可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讨论板块,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囊括了教学的重难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