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4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古代东方文学特点,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当代著名理论家萨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引用了欧洲中世纪神学家圣维克多的雨果一段话:“发现世上只有家乡好的人只是一个稚嫩的雏儿;认为每一块土地都像自己的家乡一样好的人已经强壮;但只有当认识到整个世界都不属于自己时一个人才最终走向完善。”萨义德接着说道:“一个人离自己的文化家园越远,越容易对其做出判断;整个世界同样如此,要想对世界获得真正了解,从精神上对其加以疏远以及以宽容之心坦然接受一切是必要的条件。同样,一个人只有在疏远与亲近二者之间达到均衡时,才能对自己以及异质文化做出合理的判断。”这两段话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首先,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中国文化具有同样的价值和意义;其次,西方文化只有在与中国文化或东方文化的比较中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再次,学习西方文化无疑可以使我们反观自身的文化,使我们对中国文化获得更深入、甚至是更独到的理解和认识。
西方文化是相对于东方文化或中国文化而言的。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用自己的眼光,凭自己的好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文化积累去研究和学习西方文化。作为一个中国读者或学者,无论你借鉴和运用了多少西方的思想和方法,你的研究必然首先是中国的。对于西方文化,你永远是一个“他者”,正如对于中国文化,外国学者也永远只是“他者”一样。对于自我的认识不能仅仅通过自我来完成,必须借助于一个参照,一个不同于自我的“他者”形象来完成。只有在与“他者”的比较中,“我”才能知道自己是“谁”;只有通过“他者”的眼光,“我”才能确认自己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因此,我们在了解和认识西方文化之前,应当约略地知道什么是东方文化或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民族特点。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北深入亚洲内陆,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中国传统观念上的“天下”是由四海之内的诸夏和“四夷”共同构成。《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中国古代历史上由于历代王朝总是以大国自居,并不重视在海洋的发展,在清朝时更是实施闭关自守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半封闭型的大河内陆文化。中国古代社会东部为农业区,西北部主要是游牧区,也由此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并存又相互补充。东部的农耕经济又占优势,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在宏观上主要强调“以农为本”、“重农抑商”,从而也形成了辉煌的农业文明。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若由著述载籍而论,经史子集、万亿卷帙,概以“三玄”(《周易》、《老子》、《庄子》)、“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为其渊薮;如由学术统绪而言,三教九流、百家争鸣,则以儒、道二家为其归致。东晋以后,历南北朝隋唐,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释氏之典籍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唐宋以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明白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基本结构特征。
我们正是在此基础上认识和理解西方文化。西方文化有其共同的源头,共同的发展规律和轨迹,以及共同的文化成果和文化影响。因此,总体上概括和描述西方文化还是有可能的。但是,西方文化内部又存在十分惊人的差异性、多样性,甚至矛盾性,这使得我们又必须注重对个别的、具体的、特殊的文化现象的把握和分析。
西方文化是个极其复杂的混合体,它代表着先前多种文明成就的融合。其中有三种文化,即古典文化、希伯莱文化和哥特文化,似乎特别显著地影响了西方世界的发展。这里的古典文化指的古希腊和罗马文化。西方学者认为,“古典文化发端于希腊,并在古罗马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它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人们通常所指的生活的世俗方面。我们的教育体系、民政机构、科学以及许多艺术和手工艺,都可溯源于古典文化……古希腊人和罗马人试图创造一个秩序井然的理智社会,使人类的尊严得到尊重,人类的成就最终得到鼓励……那种将人视为崇高的理性动物的观点,便是古典文化的最终成就。”“希伯莱文化的特点却在于它对纯洁心灵的赞美,而不在于对敏捷思维的强调。”哥特人则被认为是日尔曼部落中最凶暴、最活跃的一支。哥特人的主要特点是躁动不安和激情好动。他们没有在书面文学、艺术形式以及文化装饰品方面作出贡献,但是,“他们对个人自由理想的强调、对怪诞事物的迷恋、对妇女的神秘态度以及个人对首领的忠诚等观念,在创造中世纪和后来的欧洲生活形态过程中也颇有影响力。”
西方文化大致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世纪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19世纪西方文化、20世纪西方文化等内容。
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文化,其产生和发展有着特殊的地理和历史原因。我们知道,古希腊位于地中海中北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希腊。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东达小亚细亚、叙利亚,南达埃及、北非,西达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北达黑海。它三面临海,海岸线曲折而漫长,有利于文学的吸收和传播。希腊文化发源于克里特岛,并可以上溯到古埃及。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当欧洲中部部落入侵爱琴海区域时,并未带来任何形式的文化。相反,当他们向南进入伯罗奔尼撒时,却发现一个文化正等待着他们,即迈锡尼人的丰富文化遗产。他们在征服土地的同时,文化上却被反征服了。这种情形就如同中国的游牧民族征服了汉民族一样。
关于爱琴海名称的来历,有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雅典王埃勾斯之子忒修斯作为七对童男童女中的一员,献祭给南海(克里特)的牛怪弥洛陶洛斯。忒修斯借助于克里特公主阿里阿德涅赠送的两件宝物魔剑和金线团杀死了怪兽,逃出了迷宫。但在逃离追兵时忘记了将黑帆换成白帆。埃勾斯以为儿子必死无疑,纵身跳进了这片蓝色的大海。后人为了纪念这位雅典王,便将这片大海取名为埃勾斯海,即爱琴海。
1、文化形态呈多元化并存融合状态
随着世界各国交流越来越频繁,使世界文化形态出现多元化融合并存的特征。从目前世界文化现状可以看出,现代东方文化已经与传统东方文化发生了很多变化,融合了西方文化中的诸多元素;而现代西方文化与古典西方文化也大有不同,其中渗透了大量的东方文化元素。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受古代东方技术的启发而发展,同时东方国家现代化发展又反过来借鉴了西方的先进文明。西方现代诗从我国汤匙中得到启发,改变了英式诗歌的句法与诗法,开创了西方意象派诗篇,而我国的现代诗歌又受西方影响。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世界文化一直处于多元化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
2、民族文化意识加强并建立起全球文化意识
20世纪以来,世界文化逐渐从欧洲中心逐渐向世界多中心发展,建立起了全球文化意识,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各民族逐渐融为一体。经济、政治的全球化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世界各国的思想、文化、理论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
3、文化研究与历史研究相结合
世界文化的多元并存特点以及全球化意识的建立,使得东西方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交流与碰撞,使世界文化向着新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文化研究逐渐与历史研究相结合,人类的历史文化研究开始向着宏观总和的方向发展。
二、当今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
世界文学的发展表现在从民族文学主义的狭隘观念逐渐转向了更加广阔、宏观的世界文学观念。当今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特点:
1、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发展
当前世界文学的发展正处于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转型的一个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文学交流活动逐渐向世界性发展,国际性文学组织、团体陆续出现,对于文学创作的视野扩大与思想激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的交流与渗透中不断发展,各国对外来文化、文学的接收使得民族文学的圈子得到了扩展。
2、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兴盛与世界诗学的产生
现代文学批评的兴盛是世界文学发展的另一特点。西方文学批评的发展经历了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批评、历史主义―实证主义批评以及文学―美学批评三个阶段,批评的对象逐渐从作品向读者发生了转变,开始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以及读者的反应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文学批评的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促进了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以及“平行研究”以及“接收研究”的发展,对比较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同时还促进了世界诗学的产生。世界诗学的萌生以及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对比较文学观的建立有促进作用。
3、世界文化与文学联系加深
文学的产生受人类社会文化的影响,从20世纪以来,世界文化中的各个学科与文学相互影响渗透,使得文学在内容以及形式上都出现了变化,并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三、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比较文学观建立
1、世界意识与民族意识相结合
比较文学研究者需要站在世界的高度,并用世界性的眼光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要树立起世界意识,并具有全球性文学观念,倡导比较文学中的世界精神,使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方向发展。在建立世界意识的同时,要加强民族意识,进行比较文学研究时首先要立足于民族文学,以民族文学的发展促进世界文学的发展,同时民族文学吸收外来文学中的精华,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只有世界意识与民族意识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建立起比较文学观。
2、文化意识与文学意识相结合
从比较文学的命名可以看出,其研究对象是文学。所以,比较文学观的建立应该以文学为基础,以文学分析作为主要研究方法。而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日益紧密,使得文学的研究与其他文化学科之间的融合越来越多。因此比较文学的研究要求文学意识与文化意识相结合,以文学意识为主,以文化意识为辅,突出文学性。
引言
东西方文学在观念和表述上,都有各自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一直成为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影响长达数千年。这种影响也辐射到周边一些国家,它已经深入到我们日常行为中,成为具有东方特色的思想文化。西方的文化是建立在宗教和历史文化上,在两种不同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思维的运用,使得东西方文学领域中语言的表现各不相同。虽然同一种事物在表达思想上意思相近,但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各具特色,呈现出不一样的体现。
一、中西方文学体裁和文学理论之间的差异表现
中国语言和文字流传下来的文学名篇及典籍浩如烟海,不论数量还是种类,都令西方世界叹为观止。从文学起源上看,中国文学是从最初民谣、俚曲、诗歌形式出现的,最初的这些文学形式短小通俗,表达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随着文明的进步,这种诗歌在体裁和表现形式上都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五言诗、七言诗、词牌、歌赋等艺术形式。诗的长度和种类也在增多,表达的意思也更加精湛和富有神韵。戏剧和长篇小说,直到明清时期才有大范围的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学表述上,一直重视意境的体现,这也成为我国文学写作的特色形式,即“意境”,最高境界是虚幻的形态和意境之美。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评判作品价值和对作者艺术风格、写作进行衡量的标准。这种意境的表达,使得中国古代文人在诗歌等文学形式的创作上,穷词追意地以其简练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写作形式在中国古代唐宋时期达到巅峰,也是文言文发展到极致的表现。随着后来白话文逐渐普及,但对文章神韵和意境的描写表现成为中国文学表现的特点。
在西方社会,文学启蒙也是以诗歌、俚语开始,从这里可以看出人类文化起源的共性。但与中国诗歌发展不同的是,西方世界对诗歌的创作往往采用长篇来表述,而中国的诗歌更加注重言辞精炼和神韵体现。西方文学史上,长篇叙事长诗、史诗和小说戏剧更加多见。在西方世界的文学表现中,更加重视对所要表达事物的实际描绘,而轻视其意图表现。不论是莎士比亚还是雨果等作家的作品,都以这种方式呈现其文学艺术特色,对真实的客观事物描述要远远大于其意义的描述。因此,西方文学逐渐形成真实描述直达主题的艺术特点。这种文学形式是要求作家、诗人能用自己的文笔语言,像肖像画家那样,能够绘出人物原貌,并能够表达得比原物更美。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不论史诗、小说、戏剧文学,大都采用鸿篇巨制的写实手法来表现。
二、中西方表述形式在文学中的体现
从文学内在因素层面来对比,中国文学更加注重悲欢离合与精神境界的结合,在传统思想下收放适度。而西方文学在这里却突出悲欢离合、灵与肉的分离,经常出现大喜大悲、情绪极度反常的现象。这使得西方文学中悲情结局更加浓重,这也是西方悲剧小说创作众多的特点之一。在中国古代经典作品中,《关雎》是最早的一部作品,孔子曾高度评价《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这里的不是荒,而是对作品内容掌控得当。作者对人物感情和故事情节描绘具体生动,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体现出中庸之道的特点。这种文学理论的形成是深受传统儒家理论的影响,成为传统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
西方文学表现则恰恰相反,传统西方文学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很多成分是演绎神话英雄故事和历史传奇。在故事演绎过程中多数作品十分理性严肃,逐渐演变成作品的悲情成分,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一书中曾专门探讨古希腊悲剧特色,在悲剧世界中,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会引起读者的同情心,在他看来,古希腊悲剧的人物命运以及故事结局的安排,就是希望能够引起读者了解世界的变幻和命运的无常。在感受命运无常中,体会人生的意义和心灵得到的净化。为了突出悲剧效果,古希腊悲剧中的故事冲突往往事发突然而且无可挽回,这让故事主人公经常深陷险境,被命运打压到极限。随着主人公顽强的毅力与命运不断抗争搏斗,观众读者都会体验到主人公与命运抗争的残酷。这让读者在感叹命运不公的同时,更能够审视现实命运。
三、文学审美形态的差异
传统中国文学讲究工整对仗,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的相对和谐统一。这使得中国文学更多表现出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特性。而外国文学讲究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的分离。外国文学的这种特性,从古希腊神话时代就已经开启。古希腊神话中酒神与日神的严重对立,神话作者所选用的表现手法将人物的善恶美丑,以相对明显的对比进行呈现,这使得西方文学中感性与理论、恶魔与天使的对立表现经常出现在作品中。
以《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剧情开始之时,罗密欧还对爱慕的女孩产生幸福的幻想,可到了第二幕,朱丽叶的出现,使罗密欧被她的美貌深深吸引,两个人相互爱慕很快就秘密结婚。在罗密欧误杀朱丽叶表兄,为两个人的结合设置了又一道障碍,在罗密欧被逼出走,朱丽叶被父亲强迫嫁人这一系列的感情挫折遭遇后,两个恋人的感情之途蒙上浓重的阴影,故事矛盾冲突已达巅峰。这种情感和现实的强烈反差,符合西方人的审美特点。而《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两位主角,朝夕相处长达三年,时间的长久,感情的积淀让他们的感情得到升华,也让彼此对对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种感情的积淀和升华,让读者有水到渠成之感。
中国文学侧重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性,这与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伦理有直接关系。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结果,正是体现了这种现实意义。一对恋人的爱情是建立在深厚感情基础之上的,两个人的双双离去是现实社会制度所造成的。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悲剧成因与中国人的思维有很大反差,更加偏重理想主义倾向。如果不是送信人送错了信,这一对恋人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如果罗密欧不服毒自尽,他们也会幸福牵手,但故事情节在这里的起伏剧烈,体现出中外文学对情感处理的不同表现,从中也可以看出其审美意识形态的不同之处。
结语
中国文学中语言的精练、意境的深远、含蓄的表达处理,将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与魅力展露无遗,如古诗词中寥寥数语,就将叙述事件以及深远含义、映射都涵盖其中,读之令人回味悠长。这种文学艺术表现,曾令其他民族文化叹为观止,这种艺术特色也成为中国文学独有的艺术特征。西方文学艺术表达方式与中国文学艺术有明显的区别,其文学理念的构成也使得西方文学在表达方式上,更加注重实际和直白表述,这也成为西方文学表述场面细腻,对事物,以及人物形象特点勾勒更注重写实风格的体现。这种文学艺术审美价值观的不同,使文学艺术产生不同的风格与特色。语
参考文献
[1]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