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4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效能团队的特征,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团队是由数名知识与技能互补、彼此承诺协作完成某一共同目标的员工和管理者组成的特殊群体。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一个团队自建立、发展再到成熟的过程,也是团队管理认识在不同阶段于实践中反复检验纠正并不断深化完善的过程。鉴于团队建设具有阶段性的特征,本文就以团队形成期、磨合期、成熟期的三个发展阶段为节点,分别探究不同时期实现高效能的团队管理的方法。
一、团队形成期
团队形成期是团队初建、业务工作的起步阶段。虽然团队是一种较好的作业、生产形式,但要使团队持久高效地运行却不容易,所以,团队形成期的企业应注重夯实团队合作的基础。
(一)绑定现时利益
现时利益,就像外交上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内对外方针政策的决定性因素一样,其交叉点便是大家走到一起合作共事的催化剂。当你发现有人似乎总在搅混水拒不配合时,那并不代表他想这么干,或许只是对方的利益没有得到满足而已。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毕竟“理性人”都会有趋利的倾向,利益相同,则牵手共进,利益相左,则分道扬镳,甚至反目成仇。所以,走好团队合作的第一步,不仅要找到现实利益的契合点,也要将共同现时利益进行合理的绑定与加固。
(二)建立共同期望
建立共同期望也可以理解为某种程度上的对团队成员未来利益的绑定。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成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我实现五种从低级到高级的基本需求。也就是说人的需求和欲望是不同的,因此,团队成立伊始,需要耗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讨论并得出在整个团队层面和个体层面都能接受的目标,目标一旦确立,每个人就有了奋斗和努力的方向,清楚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就,大家协同配合,劲往一处使,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位成员的才能和创造力,向着共同的目标大步迈进。
(三)优化角色分工
这涉及到了整体与部分的之间的辩证关系问题,一支团队是一个整体,每位成员都是部分,团队整体的战斗力强弱受个体优势表现好坏的影响。为了提高团队的综合实力,首先,应该确保团队成员的多样化,比如,由擅长协调、人际、技术、渠道、营销的人组成一个团队,从而能够取长补短、更好的发挥个体技能的互补性优势;其次,角色分工必须和个体专长相匹配,最生动的反例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为打水不是它的专长,专长与分工不匹配所以无功而返。同理,如果是典型技术派,就应该负责技术攻坚、新产品的研发;如果是人脉充盈的协调者,就负责组织协调,激励沟通,化解团队内部矛盾和冲突等等。
二、团队磨合期
随着成员之间接触渐多、团队业务的逐步开展以及工作任务激增,团队内部隐藏的矛盾会逐渐外显释放,甚至激化。此时,便需要建立全面有效地制度对团队行为加以规范。
(一)切实可行的行为规范
团队行为规范的制定要具有可行性、渐进性和稳定性。许多企业团队一开始忽视了行为规范重要性,而是过分地依赖于所谓的人情味来维持团队运转,表面看起来紧密团结其乐融融,实际上,意味着团队管理制度的缺失。举个例子,某个学生在期末考试中作弊被发现,但是禁不住他的苦苦哀求,监考老师动了恻隐之心,隐瞒不报,似乎既可以使学生免于处罚,又能显示出作为老师的宽容,一举两得。恰恰相反,没有原则的宽容是对对作弊行为的变相正强化,容易使学生产生侥幸心,作弊行为重复出现。
制度规范想要达到预期的效果,执行力非常关键。执行力强的团队会主动积极地落实并严格遵守既定的制度规范,把目标变成计划,把计划变成行动,把行动变成效果。
(二)科学的绩效评估
团队可以从绩效评估中获取包括成员贡献、成员状态在内的一手资料,同时与团队的各个部分发生交流互动。目标管理法则是被企业广泛采用的一种绩效评估方法,它可以很好的避免个人主观偏好的影响,并把个体的对组织的价值贡献量作为主要参考依据。通过共同建立目标,绩效评估者和被评估者间角色关系转变为全程顾问与主动参与者之间的协作关系。可实际操作中,绩效评估因为制度构建、判断标准以及执行人员等多方面的原因,还做不到绝对的客观和公平,上下级之间常常会因为认识的偏差产生误会和不满。推行绩效评估虽然卓有成效,也需谨慎用之。
(三) 公平的成员激励
进行激励的目的在于保持或激发队员的投入热情,双因素理论指出:激励因素是指那些跟人们的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诸如成就感,认同,发展空间之类。具体来说,我们可以这样做:首先,要收集每个成员不同的的个体需求并汇总。接着,把成员所有的诉求分解成对应的若干构成要素及比例,如工作收入,自我价值,愉悦感,上升空间等等。然后,用个人价值贡献量乘以个人诉求要素构成比例,得到激励程度系数,可以为企业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方式提供基本的参考标准。
三、团队成熟期
这一时期,团队成员表现出高水平的专业性,工作能力显著提高,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对于团队集体荣誉产生很强的责任感,并且能够胜任所分配的任务,有效的帮助上级分忧。
(一)打造团队文化
团队文化是指团队成员共同拥有的、指导彼此的价值观系统。团队文化作为企业规范制度管理缺陷的有益补充,在团队中可以起到无形剂的作用,并且给予成员一种行为约束。能否很好地解决价值观认同问题,是打造团队文化的关键。只有充分发挥团队文化塑造价值和传递价值的双重作用, 为团队营造一个友好和谐、轻松愉悦、舒适高效的工作环境,才能使成员发自内心的对团队价值观产生共鸣,对团队文化一致认同。同时,帮助成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可以给予其更加清晰的未来职业定位,也代表着团队对成员的人文关怀,当每个成员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时候,也就是团队快速成长壮大的时候。
(二)加强沟通,冲突管理
冲突指的由于某种抵触或对立状况而感知到的不一致的差异。沟通是化解冲突矛盾的有效途径。团队的核心成员要充分的相信其他成员,给与他们足够的的权力,以便他们更有效地完成团队交给的任务,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及时团队的战略调整或者攸关每个成员利益的重大决,并作出真实可信的解释,说明原因,广泛听取来自基层成员的意见和建议,认真甄别,不吝采纳。在赏罚方面需要做到,有依有据,赏罚透明,不偏不倚。良好的的沟通可以促进解决团队内耗问题,提高团队整体的运作效率。
(三)保持管理团队的权力平衡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2-0031-04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有效学校
有效学校的研究来源于学者们对科尔曼1966年发表的《教育机会均等》报告书中提出的学校对学生学业成就影响的悲观性结论的质疑。
关于有效学校的研究迄今已有40多年,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钱家荣认为,有效学校是指一所学校在各方面均有良好的绩效,如在教育教学质量、校园气氛、教学创新、学习创新、教职员素质、学生行为表现、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等方面都有良好表现,以至于能高效达成教育目标。[1]而荷兰的Seheerens则对有效学校给出了学生学习成绩决定型的定义,他认为,只要是“能够使学生实际的学习进步大于根据其起点水平作预测所应该获得的学习进步的学校都是有效学校”[2]。林海燕则从综合考量和动态发展的角度对有效学校给出定义,她认为有效学校应是高效能的、发挥积极作用和不断改进的,并在各方面取得良好绩效的学校。[3]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有效学校应是在教学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取得了大于预期的学习进步,在管理方面积极高效,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并不断进步的学校。
2.校长领导力
领导力是领导者的综合能力及其影响力。它是决定领导者领导行为的内在力量,是实现群体组织目标、确保领导过程顺畅运行的动力。一所学校领导的领导力则集中体现为学校领导团体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其中校长领导力是最核心的要素。
国内外关于校长领导力的界定众说纷纭。Leithwood,k.A. & Riehl,C.从角色作用上认定,“校长领导力是校长调动他人并与他人一起工作以实现共同认可的目标的能力”[4]。我国学者王铁军、张爽分别从校长的能力、影响和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校长领导力是影响全校师生员工和以家长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的能力,是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能力。[5][6]由此可以看出,校长领导力是专门指向校长个体的领导能力,是以学校和师生员工及学生家长为对象、以校长领导素质为先决条件、以校长领导决策和激励为主要内容,集中表现为校长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决胜实力。
3.学校效能
效能是指组织达到期望目标的程度,或组织期望达到一组具体任务要求的程度。学校组织效能是学校组织在特定条件下实现目标的程度。正如汤林春指出的,学校效能是指学校发挥某些积极作用的能力,是促进学校有关各方面发展的程度。[7]
二、有效学校校长领导力的相关研究
1.关于校长领导力的研究
Leithwood(1992)把变革型领导理论的研究引入了教育领域。他在Bass等学者提出变革型领导和交易型领导风格的基础上发展了学校的变革型领导模型(4I模型)。他指出:学校领导者必须专注于需要并为个体工作人员提供针对个人的关心,尤其是那些看起来好像被遗漏的成员(个别关怀)。有效的学校管理者必须帮助工作人员以新的方式思考老问题(智力激发)。有效的学校管理者必须向教师和学生等传达较高的期望(鼓舞动机)。最后,通过个人的成绩和优秀的品质,有效的校长必须为教师的行为提供榜样(偶像影响)。个别关怀、智力激发、鼓舞动机和偶像影响等四个方面是校长必不可少的能力和技能。[8]Mitchell & Tucker(1992)认为变革型领导是创建高绩效学校的方法之一。[9]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教育环境的复杂变化,领导力的作用日显重要。对于学校而言,校长的领导力对学校的管理和发展至关重要。陶行知说过,校长是学校的灵魂。近年来有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和不同研究方法对校长领导力进行了探讨。
有学者从区域教育发展的愿景、校本管理的制度变革和校长专业生活方式的改变三个方面来研究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提升。[10]也有学者分别从价值、课程改革的角度对校长领导力进行了研究。[11][12]当然还有学者运用因素分析法对教师眼中校长应具备的领导力要素进行了测评,研究结果发现,校长的“技术领导力”、“人际领导力”、“象征领导力”、“教育领导力”和“文化领导力”均获得了教师较高的认同。[13]另外,赵茜和刘景采用量化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我国校长教学领导力模型。[14]
2.关于有效学校校长领导力的研究
相对于一般学校而言,有效学校校长领导力是校长创造一种以学生高效学习、教师高效工作、有创新精神为特征的学校氛围的能力。目前,关于有效学校校长领导力的研究成果较少,已有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有效学校的概念、理念和特征等方面的介绍,领导力是其中的一项研究内容。
Codianni & Wilbur对1981年前各专家学者关于有效学校特征的研究进行了归纳,认为有效学校的六大特征是:强有力的行政领导、学校气氛、基本技巧、高度期望、不断评估、教职员发展,其中“强有力的领导”是有效学校的首要特征。[15]
我国学者吴清山以台湾地区190所公立小学的1520名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官僚管理模型、同僚管理模型、政治管理模型与学校效能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于1998年提出了有效学校的特征:强势的领导、和谐的学校气氛和良好的学校文化;重视学生基本能力的习得;对学生有高度的期望;教师有效的教学技巧;经常督视学生的进步;教职员的进修与发展;妥善的学校环境;社区、家长的参与和支持。[16]
美国教育界在对“什么是有效学校”的调查中显示,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校长自己都把“强有力的领导”作为有效学校的重要方面。[17]
由此可见,有效学校最重要的特质是有一个“强领导力的校长”,即高质量的校长领导力是有效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高效能学校的相关研究所强调的,在影响学校发展的诸多因素中 (如学校气氛、教师队伍、课程开发、教学技巧、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社会支持等)中,校长的领导力非常重要。[18]
三、有效学校校长领导力与学校效能的关系研究
在教育研究领域,领导力对学校组织绩效影响的相关研究,向来是最引人注目的研究课题。但是,具体针对有效学校校长领导力与学校效能关系的研究很少。少量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校长领导与学校效能关系的研究上。
1.学校领导与学校效能
校长的领导对学校效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关于学校领导与学校效能间的关系,有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过多项研究。研究表明,校长的领导与学校效能的相关并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但研究人员发现在“领导”效能的次级量表上,如教学的管理、情感的投入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因此,教育领导无疑是提高学校效能的因素。[19]正如J.Chapman所言: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高质量的教育领导,高质量的学校离不开高水平的学校领导。[20]
2.有效领导与学校效能
校长领导力的质量是决定学校效能和学生学业水平的关键因素,这一点已是国际教育界的共识。[21]Edmonds认为,正确而有效的领导,是学校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他指出:“如果没有坚强的领导,一个好的学校的各种因素既不能结合在一起,也不能保持下去。”[22]Osler则进一步指出:“在拥有有效领导的学校中,学校领导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非常明显,也可以找到证据来证明这种正面影响。”[23]此外,Sergiovanni的研究表明:能够与他人一起分享领导责任,鼓舞教师参与决策过程的校长能够组织一个团结高效的领导团队,这个团队的共同努力,能够有助于创建高效能学校。[24]可见,校长拥有正确而有效的领导方式,将会促进学校效能的改善。
3.校长领导行为与学校效能
孟繁华的研究表明,学校变革的成功与校长的领导行为有很大关系,国外已经把校长领导作为衡量有效学校的重要指标。[25]李剑萍则分别运用MLQ问卷和PM理论对山东省高中校长领导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不同学校规格的校长领导行为在变革型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交易型方面无显著差异,省级规范化学校校长领导行为同地(市)级规范化学校无显著差异。[26]而程正方以北京五区的中小学为例,研究了校长领导行为和学校组织气氛的关系,他认为,校长领导是构成学校组织气氛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校长领导并不能全部包括在组织气氛之中。校长领导和组织气氛二者都是学校效能的相互联系而又互补相同的两个因素。[27]
4.校长领导力与学生成就
王红和陈纯槿采用元分析法对1980-2009年美国校长领导力与学生成就关系的实证研究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有效能的学校与有效能的校长领导力之间确实有着密切的关联,充分而合理地发挥校长的领导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是积极而有意义的。[28]
从上述四项研究所获得的结果发现,校长领导与学校效能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校长领导行为与组织气氛有正相关存在,校长领导力与学生成就也有正相关存在。由此,我们可以推出有效学校校长领导力是决定学校效能的主要因素。而有效学校校长领导力如何影响学校效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四、现有研究的反思及展望
1.促进研究理论的本土化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校长领导力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广泛研究,但仍没有产生通用的、结构化的校长领导力理论,目前的研究多数是套用西方管理理论建构教育管理理论,如把变革型领导理论、交易型领导理论等理论引用到教育领域。同时,我国在运用西方理论建构自己教育管理理,时,“对它能否适合中国的特殊国情、是否适合我国本土化的教育实践等问题似乎考虑不够,或者还没来得及考虑”[29]。因此,加强国外管理理论的本土化研究将是今后校长领导力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
2.促进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目前关于校长领导力的研究,大多是套用领导、领导力的理论来探讨校长领导力的内涵、要素,或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探讨校长领导力的提升,这些研究基本上属于定性研究。虽然也有学者运用实证的方法来测量校长领导力的水平,但现有的研究多数是借用前人研制的量表,并没有根据我国中小学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我国校长领导力的量表,很难对我国校长领导力水平的基本状况作出准确判断。因此,如何使用实证研究或实证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将是有效学校校长领导力与学校效能关系研究的一个尝试。
3.促进研究内容的丰富化
关于有效学校校长领导力的研究,国内外的专家在相关研究中已多有涉及,并在多方面取得了进展,但由于种种原因,迄今仍然很少有针对性地对有效学校校长领导力与学校效能的关系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现有的研究并没有探讨在当前信息网络化高速发展、教育改革与国际接轨的新形势下,我国中小学校长领导力对学校效能的影响。比如,在新形势下,校长领导力、有效学校、学校效能的概念的统一划分标准是什么?有效学校校长领导力的标准是什么,它与一般学校校长领导力有什么区别?以及有效学校校长领导力如何提升或改善学校效能?因此,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将是今后校长领导力方面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钱家荣.高效能学校及其特征[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8).
[2]孙燕.国内外学校效能研究比较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3]林海燕.文化视野中的有效学校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8.
[4] Leithwood,K.&Riehl,C.(2003).What We Know About Successful School Leadership[EB/OL]. http://cepa.gse.rutgers.edu/whatweknow.pdf,2009-6-21.
[5]王铁军.校长领导力在实践中生成[N].中国教育报,2007-4-23(8).
[6][12]张爽.校长领导力:背景、内涵及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07(9).
[7]汤林春.学校效能研究略论[J].中小学管理,2004(2).
[8]Leithwood,K..The Move Toward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92,49(5).
[9]Mitchell,D.E.&Tucker,S..Leadership as a Way of Thinking,Educational Leadership,1992,49(5).
[10]毕恩明,路春红.提升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0(4).
[11]石中英.谈谈校长的价值领导力[J].中小学管理,2007(7).
[12]杜萍.校长的高绩效领导力: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J].教育发展研究,2004(11).
[13]王小栋,孙河川.我国教师眼中高效能校长应具备的领导力要素测评研究[J].中国教师,2011(9).
[14]赵茜,刘景.我国校长教学领导力模型研究[J].中小学管理,2010(3).
[15] Codianni, A. V. & Wilbur, G..More Effective Schooling from Research to Practice[J]. Clearing House and Urban Education,1983,37(4).
[16]吴清山.学校效能研究[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7.
[17]谌启标.美国有效学校研究述评[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1).
[18]滕云.农村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个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2.
[19][25]孟繁华.构建现代学校的学习型组织[J].比较教育研究,2002(1).
[20]王小栋,孙河川.校长领导力研究述评[C]//“社会变革中教育研究的使命”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北京大学,2010.
[21]张俊华.教育领导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序(二).
[22]Edmonds.Effective Schools for the Urban Poor[J]. Educational Leadership, 1979,37(10).
[23]王映.苏格兰中小学有效领导策略以及对我国中小学管理的启示[J].基础教育参考,2004(6).
[24]Sergiovanni,T.J..The Principalship:A Reflective Practice Perspective[M].Massachusetts:Allyn and Bacon,Inc.1987:84.
[26]李剑萍.校长领导与学校效能的实证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5-36,62.
[27]程正方.校长领导与学校组织气氛:一个相关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2).
[28]王红,等.美国校长领导力与学生成就关系三十年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0(10).
[29]程凤春.教育管理理论的本土化与教育管理实践的国际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2).
Review of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ipal Leadership and School Efficiency in Effective School
CHEN Yan
运动训练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具体体现之一就是训练工作的精确分工的出现,运动训练的各项具体工作必须由专业的人员来完成;且需要在系统观的指导下相互协同产生合力。因此,运动训练团队是运动训练的专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且当今许多成功的案例也充分证明了,只有建立训练团队,在训练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够更准确地把握运动项目的本质特征和制胜规律,才能够更好地解决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训练的效果,并使运动员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以团队的形式对训练给予科学支持这一现象在不同国家都普遍存在,训练团队成为各国提高竞技水平、应对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国家体育总局段世杰副局长于2004年正式提出要建设复合型训练团队,并在随后的《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中予以确认。在《规划》精神的指导下,我国的国家级和省市的运动队中陆续建立了复合型训练团队,对于保证我国高水平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提高我国的竞技运动水平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许多的专家学者对于这方面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索,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总体来看,目前对于训练团队建设方面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针对田径而言更是极为薄弱,还缺乏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因此,本课题将从运动训练的专业化发展的角度,以满足日常高水平田径运动科学训练的需要为目的,对于构建我国高水平田径训练团队进行深入系统研究。
通过对我国高水平田径训练团队构建的研究,以进一步丰富我国的田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依据田径运动项目的本质特征,现代运动训练的科学化、专业化发展要求,从高水平田径运动发展实际出发,构建我国高水平田径运动训练团队的基本模式。
理论意义:对我国高水平田径训练团队的构建的研究,将会进一步丰富我国的田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有利于我国高水平田径运动可持续性发展。实践意义:对我国高水平田径训练团队的构建的研究,将会对我国高效径运动训练团队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有利于提高我国高水平田径运动训练的质量,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从而有利于摆脱我国田径运动长期落后的局面。
竞技体育作为人类一种具有巨大影响的社会活动,具有激烈的竞争性、广泛的社会性、高度的公平性、独特的观赏性、巨大的功利性以及无止境的追求等鲜明的特征。
当今,竞技体育的发展日益职业化和商业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向竞技运动和训练领域的不断渗透,竞技体育之争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科技之争,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竞技体育发展之优劣。各体育强国强化了研究人员对教练员工作的支持力度,建立大型训练基地,集中一批生物力学、生理学、训练学、心理学、营养学等领域的专家,密切配合运动训练实践,与教练员合作开展科学训练和技术诊断。以团队的形式开展运动训练工作,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是目前竞技运动训练普遍采用的方式,也是提高竞技运动水平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