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0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自然灾害概念,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B-0013-02
目前,国际灾害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很多国家致力于将灾害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中,而我国对灾害教育重视不够,学生的防灾减灾素养较差。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亚热带中南部,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型,地貌类型复杂,河网密度大,常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特别是台风、旱涝、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尤为突出。由于自然灾害具有“区域性”的特征,区域灾害教育应成为高中地理灾害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新课标的要求和高中开设“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课为高中地理灾害教育提供了优势和可行性,而结合乡土地理案例进行渗透教学、开发本地区的区域灾害教育校本课程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家乡的热爱,还可以让学生熟悉本地区常面临的自然灾害,增强本区域灾害意识和防灾素养,体现地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只有少数文献中有提到区域性灾害教育、乡土灾害教育等说法,但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概念。
(一)区域。区域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地理学,指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学科领域的拓展,区域的概念和意义也在不断变化。
1.地理区域。地理学家哈特向认为,“区域”客观存在的实体。他提出,一个“区域”是一个具置的地区,在某种方式与其他地区有差别,并限于这个差别所延伸的范围之内。刘俊杰认为区域是具有一定地理位置、各要素间内在本质联系、外部形态特征相似且具备一定功能的可度量实体。盛叙功认为区域是包括自然和人文在一定地域上相结合的表现,即地域性或地区性。
2.经济区域。经济学家熊义杰将区域理解为一个在经济上相对完整的经济单元,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经济区划问题委员会的定义为:“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文化的积累和居民机器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美国区域经济学家Hoover E M认为“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察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按照内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中国经济学家程必定认为,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政治区域。政治学家崔功豪认为区域是国家实施行政管理的行政单元,即地球表面上任何按照行政标准划分的地区,它既包括一个国家或国家之下的行政单元,也包括几个国家组成的地区范围。政治区域是有政治组织、一定数量的人口和地理区域三个要素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综上,笔者认为区域是人们根据不同的目的,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可以是有明确的边界,如行政区;也可以是过渡性的边界,如干湿区。本文界定的区域主要为有明确边界的行政区域,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灾害教育。
(二)区域灾害教育。结合上述界定的区域和灾害教育概念,笔者尝试提出:区域灾害教育是为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以培养公民具有区域灾害意识、区域防灾素养为核心的教育。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正确看待本区域常发生的自然灾害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掌握一定关于灾害本身及防灾、减灾、救灾和备灾的知识、能力和态度,树立正确的灾害观,正确地进行相应防灾、减灾、救灾和备灾活动。
二、高中地理区域灾害教育研究现状
研究者谭秀华、王民、张英通过对国外地理课程中学习的灾害类型进行比较后指出,各国要求学习的灾害类型中,根据其本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对灾害类型的选择有不同的侧重,具有较明显的地域性。李景霞、张英指出,实施灾害教育应结合乡土地理教学,将研究落实到具体的区域,发挥乡土地理的优势,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以及把感情转变为学习动力,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丁运超认为区域性灾害教育应成为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他指出我国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进行区域性灾害教育能较好地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包括选择性地选取本地区所面临的自然灾害,采取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引用本区域典型案例组织教学;并且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区域性灾害教育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新课程终极目标最好诠释。
综上可以看出,高中地理区域灾害教育是灾害教育的有效补充,结合乡土地理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家乡的热爱,还可以让学生熟悉本地区常面临的自然灾害,增强本区域灾害意识和防灾素养。
三、高中地理如何落实区域灾害教育
由于灾害教育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各个方面还有待完善,无相应的课程和课程标准,缺乏相应的课程资源更是让教师力不从心。以下提出三点建议,希望能给广大一线教师些许启发。
(一)运用渗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选用渗透式教学法来落实区域灾害教育,既能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新课标理念,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
例如,在讲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课时,可结合2014年7月18日9号台风“威马逊”的案例进行渗透式教学。让学生通过乡土案例了解台风“威马逊”使广西332.91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56.46亿元,共有11市52个县(市、区)出现严重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1201.64千公顷,倒塌农房2388间,农业损失达33.59亿元。通过这些数据资料,学生深刻体会台风对广西的影响,加深了对台风的认识,引发学生对区域灾害的重视。又如,在解释“风暴潮”这一水文灾害时,由于学生较少接触而难以理解和重视。但广西属沿海省份,风暴潮灾害对广西沿海地区破坏巨大,仅2005年至2007 年风暴潮就造成受灾人口为116.59万,农作物受灾面积 2.08 万公顷,海水养殖受灾面积7.66 万公顷,损毁房屋2260间,损毁海塘、海堤为 75.5千米,直接经济损失为 8.17 亿元。运用乡土案例能更为直观让学生理解这一水文灾害,同时能让学生对本区域常发生的灾害给予重视。
(二)开发校本课程。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堂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从教学和课程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在地理课程中如何把握课程标准与充分挖掘灾害教育内容应该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而地理课程改革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鼓励地方及学校开发适合本地区或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包括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积极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不仅能丰富课程资源,更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知识,提升防灾减灾意识。
广西是全国自然灾害比较多的省区之一,其自然灾害特点包括类型多、分布广、频率高,且常出现几种灾害同步迭加、连续重复发生的情况。其中,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最为显著,这里笔者尝试以广西气象灾害为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广西气象灾害校本课程一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广西台风灾害、洪涝灾害、干旱灾害、极端天气(热浪、寒潮)、强对流天气(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和高科技防灾减灾方面的应用(“3S”技术、自然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其中每部分内容分别从灾害的特点、灾害的影响和危害、灾害的防御措施三方面进行补充,使该校本课程更为系统化。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也是区域灾害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体现了“在做中学”的实用主义教育理念。
例如,开展“拿什么来应对你:区域气象灾害――南宁市气象灾害教育科技实践活动”中,带领学生参观南宁市气象局,围绕着南宁市洪涝灾害和寒潮灾害的主要成因、南宁市洪涝灾害和寒潮灾害的发展历史、时空分布规律及特点、在农业方面和经济方面对人类造成的影响、防洪涝和防寒潮的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防御工作存在的隐患和问题等六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收集相应数据和信息,进行研究性学习讨论,最后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自己对家乡防灾减灾的观点和看法,提出相应防灾减灾的措施和建议,通过班会、海报、黑板报、演讲等形式展示成果,同时向其他学生和教师科普区域灾害知识,达到提高学生和教师防灾减灾意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哈特向.地理学性质的透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08-144
[2]刘俊杰.区域地理学学科价值与体系建构[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3]盛叙功.泛论区域地理学的复兴与改造[J].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4(2)
[4]熊义杰.区域经济学[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15-17
[5] Hoover E M.区域经济学导论[M].王翼龙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90:220-226
[6]程必定.区域经济学――关于理论和政策问题的探讨[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
[7]崔功豪.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3
[8]谭秀华,王民,张英. 国外中学地理课程中灾害教育目标浅析[J]. 地理教育,2013(S2)
[9]李景霞,张英. 中学的灾害教育[J]. 城市与减灾,2008(2)
[10]丁运超. 区域性灾害教育应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J]. 教学与管理,2009(1)
导入好比是提琴家上弦和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同样道理,教师的导入如果能导在学生的心坎上或教材的要害处,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情景中,为接下来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在新课导入过程中,拖泥带水,又未揭示教材的本质问题,就既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也不能快速开启他们的心扉,就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以“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的新课导入为例,我们先来看W老师在新课导入时安排的几个步骤:
1.多媒体呈现1998年长江洪涝视频,2008年汶川地震视频。
2.请同学说说发生在身边的自然灾害。
这一环节共耗时15分钟,很显然,导入部分存在拖沓冗长、穿靴戴帽的问题。一节课才45分钟,单在导入环节就用这么多时间,是没有必要且很不合理的。可以说,精彩的导入一般都是简洁、干净的,而拖泥带水往往是导致一堂课失败的重要因素。W老师设计前两问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导出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但是很明显,这两者内容重复,而且多个视频很耗时。
再来看看J老师对这一节课的导入:
1.多媒体呈现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图片。
2.请学生说说那个灾害更严重,判断依据是什么?
这样的导入共用了5分钟的时间,简单明了,既让学生感知了自然灾害的类型多样,也让其感知自然灾害危害很严重,往往会造成人员的大量死亡,从而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二、减去授课过程中不必要的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能否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很大。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对一些“赘余”的教学内容要大胆减去或一笔带过。在这次活动中,两位老师对自然灾害的概念、特点、危害等内容进行了不同的处理:J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基本省略了这一内容,而W老师在讲这个内容时却颇为详细。
这一节课的课程目标是“以某一自然灾害为例,分析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从而增强学生的减灾防灾意识”。因此,在讲解这节内容时J老师选取了我国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洪涝,以本地区的一条河流――曹娥江为例,重点分析了洪涝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对自然灾害概念、特点、分类、危害等内容,花了四五分钟,简单地交代过了,而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洪涝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上,实现了课堂的高效教学。而W老师却把这一内容作为重点知识一一详细讲解,结果整节课的时间安排上就出现了问题,并且还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记忆内容,这样的处理极大地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当然删减教材内容得有一定的依据,既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还要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等。课标中没有要求的内容但课本有的应尽量减去,如,“自然灾害的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这些知识应该是编者为了内容的完整性而加上去的,上课时可以不讲,也可以让学生简单阅读就行。还有学生一看就一目了然的或者在初中时已经掌握了的,再说也并非本课的教学重点的,也可以减去。在减去不必要的教学内容后,就有足够的时间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了。
三、减去补充知识中不必要的链接与拓展
地理本来就是丰富多彩,但囿于篇幅的限制,教材呈现的往往是高度凝练、概括力极强的语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一些阅读材料,如,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节中,就增加了《中国的自然灾害》《20世纪90年代我国洪涝灾害》《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2003年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四则阅读材料。用这些阅读材料作为教学案例,既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突出学习重点和突破学习难点,培养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上,引用阅读材料来丰富教学已成为绝大多数教师的共识。但有些教师在引用材料时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动辄就链接材料,一节课下来使学生疲惫不堪的。有链接长篇大论,导致材料与问题不在同一幻灯片上,因操作不便而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有同一问题链接多则材料,名之曰加强巩固,实则浪费时间的。不知从何下手的。我们从以上这些链接导致的结果中不难看出,它们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对这部分内容应减去或作适当修改。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链接的材料必须精心选择,要有可读性和针对性。另外,还要控制总量,不能因为链接太多而冲淡教学重点,喧宾夺主。在这方面,J老师在备课时对教学案例进行了大胆取舍,减去了那些不必要的部分,因此,链接就比较合理。如,他在讲“洪涝灾害危害”这一内容时,选取了身边河流――曹娥江,内容如下:
材料一:曹娥江分布图
材料二:曹娥江为绍兴市最大河流之一,发源于金华市磐安县尖公岭,流经新昌、嵊州、上虞,在绍兴县新三江闸以下注入杭州湾,流域面积6046平方公里,涉及绍兴、杭州、金华、台州、宁波等5个市。上游四大支流:澄潭、新昌、长乐、黄泽,先后在嵊县城关附近会合。曹娥江干流(自嵊县东桥始),旧时按流经县域分段命名,嵊县段称剡;上虞段(含姚江)在今百官龙山以上称舜江,上虞龙山以下到三江口,俗称前海,其北,俗称后海,即今杭州湾。东汉江安二年(143年)五月初五日,曹娥之父盱,因龙舟竞渡溺于江苏,尸不得见,投江自溺求父尸,以孝女闻名,始以庙前一段江称曹娥江。民国始,统称自嵊县城关至入海口为曹娥江。
从材料一曹娥江分布图让学生认识曹娥江流向,流经地区的地形,气候,及干支流情况。而材料二则具体介绍其流域特征。然后通过这两则材料分析其产生的自然灾害及原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也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学习,体现新课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另外,教学中适时的拓展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同时又能推进教学的顺利进程。但教师一定要注意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所补充的材料要围绕教学目标,切不可冲淡教学主题,更不能让地理课成为故事会。在这次同课异构中,金老师简单补充了泥石流爆发,在山区的你我应该如何逃生这样情景,增强了学生的防灾意识。黄老师在讲解中国洪涝灾害时,对1998年长江的洪涝灾害,淮河洪涝灾害情况做了大量描述,她想通过这些补充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洪涝灾害很严重,但其实这块内容在这里中并不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只要简单提及一下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大篇幅的拓展。这一现象很多教师在新课讲授过程中都时有发生,他们总是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滔滔不绝地“一泻千里”,其结果往往是“离题万里”。
四、减去辅助手段中不必要的知识呈现
这里的知识呈现主要指的是幻灯片上显示的内容。由于受时间与能力的限制,传统“一支粉笔加一张嘴”的教学方式无法在黑板上手写大量的文字,所以不重要的知识一般也不会在黑板上呈现。但自从有了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后,情况就不同了。由于课件都是在备课时制作的,时间相对比较充裕,因此,很多教师喜欢把一些知识的注解、拓展都一股脑儿地呈现在幻灯片上。而在实际操作时,由于时间所限,一些教师还没等学生看清楚幻灯片中的内容就走马观花般地一晃而过,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还有些教师恰好相反,他们会详细讲述呈现的所有内容,结果往往是冲淡了教学的重点,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如,前面提到的“洪涝的概念、特点”“20世纪以来自然灾害的典型事件”,W老师都一一地呈现在幻灯片上实在有点画蛇添足,极大地影响了一节课的质量,的确有删减的必要。
我们再来看一下J老师对这一内容在幻灯片上的知识呈现:
1.自然灾害概念。
2.自然灾害危害。
3.洪涝灾害。
(1)原因。
(2)措施。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灾害的内涵;了解我国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分布和成因;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举例说出我国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的成就,形成“自然灾害频发是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之一”的认识;了解一些常见灾害的避险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图片和资料,观看视频,加深对各种自然灾害及造成损失的了解;通过收集、加工整理各种地理信息资料,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情况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灾害自救能力;增强学生关注我国自然灾害的现状与趋势,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建设家乡和祖国的美好志愿。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教材增加的内容,在旧版教材中,自然灾害零散分布于其它章节,在“地形和地势”一节中介绍地质灾害(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在“我国的气候”一节中通过活动题呈现气象灾害(干旱、台风、洪涝和寒潮等)。此次新教材改革,将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合并在一起,用一节内容专门介绍,体现了它的重要性。本节教材依次介绍自然灾害的种类、自然灾害的特点以及防灾减灾三框题内容。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分布及成因是本节的重点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形成“自然灾害频发是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之一”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自然灾害和破坏环境的关系,树立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第一框题“常见的自然灾害”:与旧教材不同的是,新教材将原先零散分布的知识集中起来,首先介绍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然后安排图2.46“主要的气象灾害”和图2.47“主要的地质灾害”,以举例的形式介绍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再通过活动题引导学生分清哪些是自然灾害。这样通过分析身边发生的案例,避免空洞的知识说教,有助于理解自然灾害的内涵,丰富对自然灾害种类的了解。
第二框题“我国自然灾害频发”:教材首先介绍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然后从同一时间多地发生灾害、同一地区发生多种灾害、同一灾害多地发生等三个角度,强调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特点。紧接着介绍我国受灾严重的现实。最后通过活动题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原因,既要学生知道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地区及原因,又要学生深刻理解“祸不单行”的真实含义。本框题重点是要掌握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即种类多、分布广。难点是理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原因。在分析气象灾害分布及原因时,可要求学生在图2.48“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中画出秦岭―淮河一线,找出南北方不同的气象灾害,进而归纳出干旱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洪涝主要分布在江淮地区。然后要求学生结合我国气候图、地形图等进行小组讨论南涝北旱的原因。在分析地质灾害分布及原因时,可要求学生阅读图2.49“中国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明确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上,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并结合板块构造学说,试着解释我国西南多地震的原因。而滑坡和泥石流,也要结合我国地形图、气候图,从第二级阶梯的山地地形、降水多暴雨等自然因素综合分析。这样通过多幅地图大量信息的分析,既强化了学生前后知识的联系,又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创新性。
第三框题“防灾减灾”:教材图文并茂介绍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巨大成就和避灾方法。教学中可通过师生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从对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预报、建设防灾工程、做好灾前准备、灾时救援与救助等方面看出防灾减灾的成就。围绕避灾方法的活动设计更贴近生活,可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面对灾害时临危不惧的自救与互救能力。
四、图表利用
本节教材配备8幅地图(见表1),“常见的自然灾害”一框有2幅图,“我国自然灾害频发”有2幅图,“防灾减灾”这部分内容有4幅图。这些图大部分来自于身边案例,为学生了解自然灾害,对比分析、归纳总结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等知识提供了佐证和方向。教师若利用好相关图表,恰当设问和引导,不仅能让学生较快掌握知识,还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他们热爱家乡、关心祖国的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活动建议
本节教材共安排3个活动,设计7道题目,既重视对课本知识的运用,又重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能力的培养。以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真正“活”起来和“动”起来。在教学中,教师还可结合中国地形图、气候图等让学生分组讨论自然灾害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