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临床医学儿科专业

临床医学儿科专业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2:2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临床医学儿科专业,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临床医学儿科专业

篇1

临床医学在本质上属于“经验学科”,学习和掌握有关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检查方法以及诊断和治疗原则等知识,是临床医学教学要求的重要内容。多年以来,临床医学教育始终面临着学习内容繁多而教学学时极少的矛盾。而且,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学习内容多与教学学时少的矛盾进一步突出。此外,大课教学课程设置与临床诊疗实践脱节的现象常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而降低了学习的热情和教学效果。

 

"耳鼻咽喉科学作为一个临床二级学科,在教学方面更存在诸多特点①课程内容多而教学时数少②耳、鼻、咽、喉、气管食管各部都是狭窄的腔洞结构,解剖精细,功能复杂、其解剖形态多数难于窥清,教学难度大③基础医学教学阶段多未涉及,与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其它二级学科的最大区别是耳鼻咽喉科学内容在基础医学前期学习中几乎皆未涉及④学生对考查课程重视不足⑤实践时间少,感性认识不足。因此,耳鼻咽喉科学的教学一直是临床医学教学中具有代表性的教学难点学科。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启动了广泛的教学改革工程。针对耳鼻咽喉科学教学现状,我们在建立了耳鼻咽喉科学本科生教学体系改革方案的基础上[1],针对五年制临床医学学制与七年制临床医学学制的异同点,对原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耳鼻咽喉科学教学方案进行了系统改革,建立了新的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耳鼻咽喉科学教学体系。分别在二届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97级,99级)耳鼻咽喉科学的教学中进行了实施,取得明显成效。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耳鼻咽喉科学教学体系改革方案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耳鼻咽喉科学教学体系改革包括①课程体系改革②教学方法改革③教学手段改革④实习方案改革⑤考核方法改革等五个方面。

 

1.1大课教学打破原来的章节体系,大课教学选择有代表性的疾病,以疾病群和重点病症为单元进行重点讲授。

 

改革前后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耳鼻咽喉科学大课教学目录及学时数"1.2增加系统小讲课,小讲课安排在临床实习中完成,内容为教学大纲中规定而大课中未讲授的部分,以及对大课内容进行巩固。方法主要是结合临床实习中的具体病例进行系统讲授,或以“问题为基础”进行实践教学。并以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补充和扩展。

 

"1.3改变以往在门诊实习的单一模式,开展以病房为主,专家门诊、检查室及治疗室相结合的综合实习方法,扩大实习范围,进一步提高临床实习效果。

 

"1.4门诊实习中参加教授专家门诊,开展“以问题为基础(PBL)”的现场教学,培养学生在临床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病房实习中结合疾病开展讨论式教学方法(Seminar教学)及PBL教学方法,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1.6确定主题(Topic),要求学生进行文献综述,提高学生追踪学科动态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疾病本质的科学发展观。

 

1.7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课件,提高教学效果。

 

"1.8参加本学科举办的耳鼻咽喉科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拓宽对本专业领域发展前沿的认识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篇2

对于多家媒体所报道的“儿科医生荒”与儿科看病难的原因,不少医学专家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儿科专业的停招。

1983年,我国曾设立儿科本科专业,但在1998年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中,教育部为拓宽专业面,推行宽口径通才教育模式,医学院的本科教育中取消了儿科专业,被合并到其他专业,代之以宽口径的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则成为临床医学专业中的一门课程。至此,全国医学院校儿科专业已经停止招生17年。笔者认为,儿科专业的取消与停招,是造成近年来儿科医生短缺局面的根本原因。

在医学专家看来,儿科医生所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未成年人,低龄患儿生病后,他们不能准确描述病痛的原因、位置,甚至大部分患儿都还未学会说话。此外,儿童患病常常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等特点,这就要求医生必须具备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与临床经验,否则很容易误诊。所以,给患儿看病与给成人看病有较大区别,儿科医生并不是成人医生的“缩小版”,儿科专业也不等同于主要面向成年人的宽口径的临床医学专业,而是相对窄口径,具有儿童特色的儿科医学专业,具有不可替代性。

包含儿科在内的临床医学专业则是一个宽口径医学本科专业。儿科仅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所学儿科课时并不多,学得既不专又不精。如果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去当儿科医生,基础很不扎实,很多医生未学过儿科医学知识,不得不在实践中边干边学,这不仅大大延缓了其专业成长的脚步,而且在看病中误诊率也要高一些。

据专家介绍,如果学生本科阶段学的不是儿科专业,而是临床医学专业,大学毕业后要花1-2年考取相关执业资格,还要经过至少3年规范化培训、再经过2-3年的专科培训后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科医生。当然,穿上白大褂在儿科坐诊,要当一名好医生,又至少需要5-10年的专业沉淀,这意味着培养一名儿科医生至少要花10年以上的时间。

所以,一些大医院并不欢迎由宽口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转行”而来的儿科医生,更企盼医学院校对口儿科专业培养的儿科医生,所以不能仅靠宽口径临床医学专业去培养通用型或全科医生去诊治包括低龄患儿在内的所有的病人。而且,靠宽口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转行”方式培养儿科医生速度慢如蜗牛,广西政协委员钱学明在调研中发现,从1999年至今,我国儿科医生仅增加了5000名,儿科医生的培养速度远远赶不上社会需求的增长速度。

多管齐下填补“空档”期

今年2月24日,在国家卫计委和教育部联合召开的新闻会上,教育部高教司宣布,教育部将恢复和扩大儿科专业招生,每省(自治区、直辖市)至少有一所高校举办儿科本科层次专业教育,力争到2020年,使全国儿科医师总数达到14万人以上。

但是,不仅5年的本科教育需要时间,而且从本科毕业到成长为一名有经验的成熟儿科医生,还需要5-10年的临床经验积累。换句话说,即使从今年开始恢复和扩大儿科专业招生,至少也要10年以上的时间,才会有第一批相对成熟的儿科医生成长并补充进来,而要填补儿科医生培养的十年“空档”期,缓解10年“空档”期的“儿科医生荒”,则必须多管齐下。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篇3

1引言

临床实践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医学基础知识教学与临床实习的过渡阶段,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接触并认识各种临床症状及基本的临床诊治技能。儿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医学学科,是临床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学科,因而探讨有效的临床实践教学方法对加强医学生儿科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1]。常规的临床实践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践内容,但该方法存在以下不足:①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由于临床学生往往缺少实践经验,导致带教教师往往不敢放手让学生亲自参与,很多时候都是以听为主;②实践效果差,导致学生无法思考病例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病例的方法,也未对临床病种进行深入了解和探索,达不到临床实践的目的;③受实践时间的限制,不能全面展开临床实践。因此,理想的临床实践方式可进一步提高儿科专业临床医学教育水平,提升临床实践学生的能动性和实践能力。

2微信平台混合式教学法的特点

基于问题式学习模式(PBL)是以有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为教学目标,让医学生带着实际病例问题主动探索的学习模式。案例教学法(CBL)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强调将理论教学融于临床病例分析中,通过相互提问讨论,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CBL教学法可对PBL教学法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进行补充[2]。将PBL和CBL结合起来,既注重临床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增加对临床实践技能、临床诊断思维的培养,提高临床医学生对临床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此外,利用现有的微信平台,将见习的时间和场所进行延伸,构建一个可供医学生随时公开讨论临床问题的平台[3]。因此,本文采用“基于微信平台混合教学法(联合CBL及PBL)”的教学模式,以期激发学生参与临床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儿科临床实践的教学效果。

3微信平台混合式教学法在儿科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是一门专业性较强、涉及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疾病的医学学科。根据病种的不同,儿科学又分为呼吸、消化、神经、血液、肾脏、内分泌、遗传代谢、免疫及新生儿医学等专科方向,但上述专科疾病的病理因素与成人疾病又不同,因而临床实践过程非常重要。现将混合式教学法在儿科临床实践的具体应用策略介绍如下。

3.1病例准备

在基于CBL和PBL相结合的临床教学方法中,首先需要确定教学目标。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将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分组,每组学生5人左右。每次临床实践课前,由临床带教教师挑选三四例儿科不同专科方向的典型病例,病例的选取应紧扣教学大纲。将选好的病例提前1周发放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收集病例涉及到的临床基础知识,并查阅相关的参考书籍和最新文献,在此基础上,可进行小组内部学习和交流,聚焦出该病种的科学问题和临床要点。

3.2实践中讨论

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围绕患儿进行实践,让每组学生对1名患儿情况进行问诊,详细了解患儿的病史、诊疗经过。随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病情分析,进而得到该疾病的诊断思路,建立该疾病的治疗方案。比如,某患儿因高烧呕吐入院,需根据其他临床症状分析可能是哪种疾病、需进行哪些检查才能确诊、该疾病的严重程度如何、是否需要紧急处理、在治疗过程中会使用到哪些药物,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都应进一步思考。在对患儿进行问诊结束后,每组学生对问诊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最后各小组分别进行汇报,其他组的学生针对该病例发表意见进一步补充。在此过程中,教师全程跟踪学生的小组讨论,记录学生在问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临床诊治过程中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3.3实践后的总结与讨论

在对患儿进行问诊结束后,每组学生对问诊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各小组分别进行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全程跟踪学生的小组讨论,记录学生在问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问诊顺序、问诊内容、问诊技巧,以期提高临床医学生与患儿家属的沟通交流能力。此外,教师还可进一步结合临床视频、临床影像资料对学生给予进一步的指导。

3.4构建儿科临床实践微信交流平台

由于每次的临床实践课程时间较短、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所以,仅仅靠一次临床实践去消化所有的实践要点还远远不够。因此,针对每次的临床实践,借助微信平台建立不同的讨论组,将实践课的时间和场所进行延伸;针对具体的临床问题,推送相关的诊断方法和临床操作方法;同时,大家可以在平台上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具体包括:①在临床实践开始前,由带教教师建立微信群,并在群里科室临床实践学习要求;②在入科进行临床问诊前,带教教师将常见的儿科疾病资料发送至平台上,以便学生能及时掌握相关疾病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最新的临床研究进展;③临床问诊结束后,小组成员互享临床学习心得,通过病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锻炼学生发现临床问题、分析问题所产生的原因、并获得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来增加学生对实践课的兴趣,激发人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讨论,也有利于帮助临床医学生快速地适应临床实践学习。

3.5构建儿科临床实践的教学质量实时反馈系统

儿科临床见习结束后采用笔试的方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案例分析等进行考核。采用本医院自制满意度表对学生对此见习的结果进行评估,主要对教学方法效果、自我成长、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评估,以问卷形式对学生的满意度进行调查,通过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学生对临床见习教学的学习反馈,得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调整。

4微信平台混合式教学法在儿科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由于儿科诊治对象是14岁以下的患儿,特别是幼儿患儿往往不能自己诉说病史或诉说不清楚,且儿科疾病病种多、患儿病情变化快、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造成临床诊治难度大[4]。因此,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将所学习的儿科临床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问题当中,让学生们提高自身的临床实践能力。通过在本院儿科临床实践教学工作中采用基于微信平台混合式教学法,不仅需要学生自己主动去查资料,发现其中存在的临床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调动临床医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此外,通过查找文献、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可激发临床医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以及小组相互合作的能力,进而提高临床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主动沟通交流的能力;让临床医学生在加强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进一步帮助其了解儿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最新的研究动态;尤其在临床工作中当患儿病情变化较快时要快速结合症状进行分析,及时进行团队合作交流,寻找解决临床问题的方法,并及时同患儿及患儿家属进行交流沟通,最后达到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熟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临床疾病问题的目的[5]。

5小结

有别于儿科常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基于微信平台混合式教学法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动性,提高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知识掌握及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打破见习时间的限制,可以全面展开对临床问题的讨论,充分发挥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临床医学院医学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借鉴。此外,教师通过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为儿科临床实践提供经验。该教学方法不仅可用于临床医学院各临床科室类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也可以为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万智,汪池洁,艾媛,等.关于“儿科学”课程见习的教学形式探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8,40(3):243-246.

[2]赖学莉,谌卫,郭志勇,等.PBL与CBL综合教学法在八年制医学生肾内科见习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15):2382-2383.

[3]宋波,王桥,谭佳音,等.基于微信平台的案例教学法和PBL教学法在医学检验教学中的联合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9(10):226,22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