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文学的美学价值

文学的美学价值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4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学的美学价值,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文学的美学价值

篇1

一、引言

实用翻译美学是伴随着翻译学科的发展而诞生的一个年轻的分支学科。它的研究任务是运用美学和现代语言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和探讨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帮助读者了解翻译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提高解决语际转换中碰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和对译文的审美鉴别能力(傅仲选,1993:2)。从翻译美学的观点看,翻译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审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主体有两个:译者和读者,审美客体也有两个即原文和译文。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是由作者创造的,同时又由读者通过自己的审美经验来实现。根据我们对翻译这个特殊的审美过程的分析,影响原文的审美价值在译文读者那里再次实现的因素应该主要包括译者、翻译规范和读者。

二、译者:原文的审美主体和译文审美价值的创造者

译者是原文的审美主体,翻译的过程首先是译者接受原文信息的过程。但是译者决不是被动地去接受原文的信息,而是以其固有的审美意识去积极地参与(傅仲选,1993:118)。在翻译审美活动中,译者的审美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决定着译者对原文审美构成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决定着对它的表达,并最终决定译文的审美品质。译者的审美意识积极地参与到翻译审美活动中,对原文进行审美感知、审美认识、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然后通过一种联想唤起已有的生活与社会经历和经验,将原文中的审美价值具体化,从而转化为译文。

法国美学家米盖尔・杜夫海纳说过“审美形式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自由活动时才是美的”(米盖尔,1965:156)。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审美对象会刺激审美主体的想象和理解的活动,使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得到审美愉悦。作为译文读者的审美对象的译文也应该具有这种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品质。例如:

1)芙蓉镇街面不大。十几家铺子几十户住家紧紧夹着一条青石板街。

The main street of Hibiscus was not big.Paved with flagstones it was wedged between a dozen shops and a few scores of houses.(吕俊,2001:58)

译者转换了视角,把“铺子和住家紧紧夹着街”变成“it was wedged between a dozen shops and a few scores of houses”。这个译文十分生动形象,非常成功地实现了原文审美价值的转化。译文读者的想象力和理解力也会很容易被激发,从而在译文读者那里实现译文的审美价值。

2)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

Science means honest,solid knowledge,allowing not an iota of falsehood,and it involves Herculean effort and grueling toil.

译者从“艰苦的”这样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联想到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大力神――赫克拉勒斯,而用其同根形容词,形象地说明“艰苦的”一词的生动具体的含义,也让译文读者有更具体形象的感受。

3)我们倚在青色的船栏上,默默地望着那绝美的海天;我们一点杂念也没有;我们是被沉醉了;我们是被带入晶天中了。

We lean against the green railing of the ship,silently looking at this splendid marriage of the sea and sky;we cherish no other thoughts;we are intoxicated;we are transported into the crystal heaven.(张培基,1980:40)

原文“海天”并列,译时又难以分译,译者从这种海天交融、浑然不辨的完美结合联想到“完美的婚姻”般的天地之合,实在是一种创造性的联想。生动的译文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联想空间,读者也能很容易获得审美愉悦感。

三、翻译规范:影响审美价值传递的一个客观因素

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不论他们是否意识到,他们都在受着一些翻译规范的制约。直译与意译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在翻译实践中译者总是倾向于一边。我们知道在经过许多年的争论之后,人们基本上取得了一个共同的认识,直译与意译是相辅相成的。在翻译过程中如果译者一味地采取直译或意译,那就势必会造成原作审美价值的遗失。试看下面的例子。

4)Ware his gift,that is a Greek gift.

有人直译为:小心他的礼物,那是个希腊人的礼物。恐怕有许多读者在读了这个译文后会感到不理解,他们也就无从去实现译文的审美价值。对于这样的审美客体过于含蓄的例子,译者应采取意译的方法,找出异质同构的审美同质体,然后作些必要的处理,以给读者提供理解的路标,读者便能根据这样的客体进行审美活动,最终也能像原文读者那样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愉悦。

“希腊人的礼物”一说源自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指的是希腊人在攻打特洛亚城时有意给敌方留下的藏有伏兵的木马。遇到这类蕴涵深厚文化背景的词句,译者在翻译时应作些相应的处理,以帮助读者理解。这时意译的翻译方法更加可取,如译成“包藏杀机的礼物”或“不怀好意的礼物”。

5)Georgiana,the eldest,with her black ringlets,her flashing eyes,her noble aquiline profile;her swan-like neck,and sloping shoulders,was orientally dazzling.(A.Huxley:Come Yellow)

大小姐乔治亚娜乌发盘起,双眸明亮,侧面望去,高高的鼻梁,显得颇为高贵,加上白天鹅似的柔颈,下削的玉楼,活脱脱一个令人炫目的东方美人(孙致礼译)。

这里描写了一个颇有几分东方美人特征的西方美人,值得注意的是“aquiline”一词。该词常跟“nose”搭配,意为“鹰钩鼻”。在英语中,人们常用“an aquiline nose”来烘托一个人的高贵;但在汉语中,“鹰钩鼻”往往跟阴险奸诈有联系。所以,我们在翻译这句话时,就要考虑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切不可将“aquiline”直译为“鹰钩鼻”,而要根据“aquiline”的形象特征,将其灵活地意译为“高高的鼻梁”,就不会损害原文所描写的美女形象,也不会影响原文的审美价值在译文读者那里的再次实现。

6)Hygeia herself would have fallen sick under such a regimen;and how much more this poor old nervous victims.

按照这样的养生之道,别说可怜的心惊胆战的老太太了,就连健康女神哈奇亚也会害病。

在这个例子中,如果把“Hygeia”简单地译为“哈奇亚”,国内读者就会感到茫然不解,不知哈奇亚为何神或为何动物。一般西方人知道“Hageia”是希腊神话中的健康女神。为了使译文读者跟原文读者的感受达到等效,不影响译文读者的审美活动,宜将“Hygeia”的基本特征显示出来,采取直译加注的方法,加上“健康女神”四个字。

以上几例并非是说只有采取意译或直译加注才能很好地传递原文的审美价值。其实许多纯粹的直译由于长期使用,已经完全融入译语,成为其中一部分,甚至时隔一两代后很多人都意识不到其外语直译的本源(杜争鸣,2000)。比如,“武装到牙齿”、“一石二鸟”、“酒神赞歌”、“圣餐”、“蜜月”、“列入黑名单”、“象牙塔”、“门户开放政策”、“先锋派”、“三位一体”、“大写的我”、“洗礼”、“超人”、“柏油路”等,对于这些词语,如果译者仍旧采取意译或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就有画蛇添足之嫌了。

四、结论

综上所述,整个翻译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在翻译这个特殊的审美过程中译者要想把原文的审美价值完完全全地转化到译文中去,并使译文读者真正地体会到原文的审美价值,译者就要认真考虑译者自身、翻译规范和读者这三方面的影响,从而保证原文的审美价值不会在语言的转换中遗失。

参考文献:

[1]米盖尔・杜夫海纳著.孙非译.美学与哲学[M].台北:五洲出版社,1965:156.

[2]傅仲选.实用翻译美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118.

[3]孙致礼.再谈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J].中国翻译,2003,(1).

[4]杜争鸣.论意译、直译、不译的社会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涵义[C].郭建中.文化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223.

[5]谢建平.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J].中国翻译,2001,(5).

篇2

一、英美文学的教育价值

英美文学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英语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英美文学也是一束光芒,照亮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路途。英美文学课作为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其意义和作用在于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深化学生在基础阶段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增强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审美的敏感性,以及敏锐感受生活、认知生活的能力,进而从整体上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提高。具体来说,开设本教程的目的是直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使学生掌握英语文学和文化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首先,文学是语言的精髓,文学欣赏会直接有助于英语水平的提高。在经过基础的语言教学之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无疑是学习外语的一个系统有效途径和必要阶段。文学阅读能使语言学习有质的飞跃。随着时代的前进,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弘扬人的主体性成为时展的主旋律。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英美文学课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人文学科的优势,应该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良好平台。

我国传统的英美文学课教学的主要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教法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复杂的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考,而文学作品中蕴涵的智慧、感情、经验、原创力、想象力、生命思想以及审美意识,都在这刻板、僵化的模式教学中渐渐丧失,学生的自主性受到压抑和损害。另外,该课程由于历史跨度大,文学流派多,作家的风格也纷繁多样,再加上课时少,其结果可想而知。经过一两年的学习,学生只能记住课堂上讨论过的作家名字、作品梗概,但整体印象只是模糊一片。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校教学中这种“灌注式”的单一教学模式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英美文学课成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一门课,成为教师们努力的方向。

二、英美文学的教学方法探讨

(一)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研讨式教学,促进学生主动思维为了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授课形式,我们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课堂专题讨论,针对某一作家的某一方面鼓励学生在大量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发散式的思维,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和进行相互之间的讨论,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文学教学课堂中来。作为活动的文学涉及作家、作品、读者和作品反映的世界四个要素,它不仅仅是语言艺术的形式,从更深、更广的意义上讲,它是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浓缩。而文学作品则是作者对人生的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记录。作为读者的学生只有把个人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投入到作品里面与作者进行精神交流,才能达到对作品的真正理解,实现对作品所反映的文化意象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授课时采取启发和引导的方式,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情感反应,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强调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进行理性的抽象与概括,搞统一理解模式和死记硬背。这样,在使学生切身感受语言大师们的语言艺术、学习巩固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从文学作品中认识社会、体验人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在讲授18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时,我们采取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的方法,分析积极浪漫主义与消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差异。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将自己在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获得的对作品的理解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鉴赏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有效渗透现代文学、哲学和心理学理论,提高学生多角度分析文学作品的水平学习英美文学,了解西方文化,实际上不仅仅要了解西方的文学艺术、礼仪习俗,更要了解西方的心灵史和思想史。因此,我们在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中,通过具体文本分析,把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有机地渗透进去,让学生更深入透彻地理解作品的精髓和要旨,并指导他们自己加以运用。我们知道,要深入理解英美文学作品,就必须了解一些西方哲学理论和心理学观点。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意识分层,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萨特的存在主义等。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研究是社会历史研究方法,注重的是人物分析、主题分析,而兴起于20世纪下半叶的文艺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推动了文学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为我们读者理解文学作品提供了不同的认知方式,读者可以利用诸如结构主义、形式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当代文学批评方法解读作品。多元的西方文化及其流派体现了西方多元的思维方式和学术界的思辨传统,尽管这些流派都有其无法克服的弱点,有的流派甚至走向极端,但是对它们的了解和掌握既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空间,使我们对文学的掌握和讲授获得更多的张力,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眼界。

毫无疑问,在英美文学中运用文论教学可以教会学生一种认知方式,一种文学的鉴赏方法。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师通过借鉴不同的文艺批评理论,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某个作家作品进行个案分析与研究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新的阅读视角,培养一种新的思维模式,而这也正是文学教学的目的所在。不同理论为学生提供了从不同角度来赏析同一部作品,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文学的浓厚兴趣,而且他们会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体验中收获快乐,获得启迪,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读完整的作品。作品选读虽说是精选经典作品的华章彩段,但由于是只选片断,破坏了作品固有的整一性,难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只有认认真真读过莎士比亚一个剧本, 学生才能对莎士比亚的创作特真正有所了解,才能说“我读过莎士比亚”,才能与人讨论莎士比亚,也才能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评论文章。阅读文学作品要从整体上去感受、体验,学生才会有所震动,有所启迪。

2·讲欣赏作品的方法。在传统的文学史课上,教师往往以“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其实,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网络、百科全书光盘等途径搜寻到这些知识。因此,英美文学课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作品上面。以英美小说为例,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叙述角度、象征细节、语言风格等。

3·写读书心得。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则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两者互为补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许多名家均为语言大师。学生通过阅读,受其熏陶。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不只是闭卷考试,还包含撰写小论文。按照上述思路组织教学,英美文学课程既是英语语言文学课,也是一门素质培养课。学生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既有丰富的感性经验,又有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教学过程,将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

意志,养成健康和谐的人格。

参 考 文 献:

[1] Brooker, Peter andW iddowson, Peter ed. [M]·A Practi-calReader in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U. s.: Pren-ticeHall/HarvesterWheatshea,f 1996·

[2] Fish, StanleyE. [M]·IsThere aText in thisClass? The Authority of Interpretive Communities. Cambridge: HarvardUniversity Press, 1980·

[3] Gadamer, Hans-George. [M]·Thruth and Method.London: Sheed andWard, 1975·

[4] Harding, D. W. [M] //“Psychological Precess in the Reading ofFiction”British Journal ofAesthetics 2 (April1962)·

[5] Holub, RobertC. [M]·ReceptionTheor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 and NewYork: Methuen, 1984·

篇3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8-0092-02

作者简介:李舒格(1992―),女,河北保定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美学。

在数字阅读日常化的今天,网络文学已形成较大的阅读市场,正在创造新的文学美学,并对文学本身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由于网络文学 “出身”、业态等特殊性,其审美特征中暴露出的价值偏离已引起业界关注,若不能做相应调适,将难以持续健康发展。

一、网络文学的发展及文学审美意识形态

(一)网络文学发展迅猛

数字阅读从台式电脑到移动客户端,正在成为民众的阅读习惯。2013年全国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较2012年上升9.8%,网络文学活跃用户已达4.3亿人,注册200多万人、市场年收入40多亿元。[1] 从单纯售卖文字版权,到辐射影视、游戏、动漫等多个行业,实现全版权开发,网络文学已逐渐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大有高速发展之势。

(二)文学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双重性

文学具有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双重性质,是一种交织着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公益与功利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文学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文学通常保持自身的审美风貌,但却无法超越现实而升入纯审美的境界,时常在直接的审美风貌中呈现间接的社会属性。现实中“生活审美”和“文学审美”存在较大差异,“生活审美”对新时期文学审美主导范式产生了很大冲击,使网络文学感染了浓厚的消费主义气息。显然,在这种所谓的个性化审美背后,隐藏着典型的物欲诉求和价值偏离,应引起我们的警觉。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标准可概括为:第一,作品观点是否符合法律、伦理道德规范,是否传播“正能量”;第二,“艺术源于生活”,作品内容是否真实;第三,作品思想是否深刻,深度挖掘人类情感和社会发展;第四,作品形式是否优美,包括思维逻辑的清晰严谨、语句的精彩流畅、声韵的节奏美等。真正成功的文学作品总是善于把隐秘的社会意图掩藏或渗透在审美意境中,并赋予审美意境以多重读解和诠释,能够带给人“悦耳悦目”的,进而达到“悦心悦意”乃至“悦志悦神”的审美境界,这才是文学审美真正的价值诉求。

二、网络文学的审美特征

在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作用下,网络文学的审美特征呈现为真实、通俗、动态、趣味,同时也掩藏、交织着与文学审美标准不符的价值偏离。

(一)自由化的真实审美

网络文学在创作伊始并不带功利性,其匿名创作的形式不仅满足保护隐私的需要,也给予人们自由言说真实想法的平台。另外,受众在阅读中也可以发表真实的评价,读者真实的反馈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作者对作品不断完善、创新,提升了作品的真实美。

(二)平民化的通俗审美

网络文学作者多来自平民阶层,因非文学专业、社会阅历浅、写作经验少的局限,创作题材主要为社会百态、伦理情感等,使得网络文学真正成为大众文学,进而吸引更多读者,为全民阅读、全民参与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网络文学出现了泛娱乐化的倾向,常文字轻浮浅薄,缺乏历史厚重感,有学者认为“工具的变化会带来文体文风的变化,书写越容易,文字也会越来越‘水’”。[2] 真正能赢得读者青睐的、有思想深度的作品则鲜见。

(三)互动化的动态审美

网络文学中作者与读者的交互跟帖、在线阅读与即时感受等动态模式打破了传统阅读方式,作者在线解说,读者随时参与,甚至同作者一起创作,这种双向、交互式的审美特征实现了新的自由平等。

然而,这样的互动模式常是文学网站为了提高作品数量、网站流量、增加商业价值的一种手段,造成网络文学审美价值日益低下,可谓是“快时代”与“浅文化”的写照。

(四)娱乐化的趣味审美

网络文学往往追求的是瞬间愉悦、,大众娱乐性是其迅速繁荣的原因之一。网络用娱乐化的情节和语言宣泄社会竞争压力、自嘲现实生活的无奈,表现出网络文学的趣味审美。然而,在当今 “娱乐至死”的时代,过度娱乐则会过犹不及,一味哗众取宠、标新立异、颠倒是非,甚至恶搞经典、篡改成语诗词等做法在网络文学中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更会给青少年成长和其价值观形成带来“负能量”。

三、网络文学的价值调适

网络文学似一株幼树,在快速生长中会出现养分不足、斜生、徒长等现象。网络文学应强化文化消费的精神性,挖掘文学的美学内涵, 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美”。

(一)创作主体应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创作主体是否以审美态度对待创作对象、以创造审美价值为主要目的和根本任务,是创作主体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关键。

1.坚持“真善美”导向。用心感悟生活,把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精品奉献给读者,以自己的美学理想带动美流的形成,并影响市场和社会。

2.传统文学转型介入,创造出更多坚守文学理想、具有时代文学美感的网络文学作品。

(二)读者应培养正向阅读情趣

网络文学读者多为35岁以下的青年人,因此,着力提升读者的文化品位,培养注重审美追求的消费主体,使品鉴文化精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1.坚守教育阵地。将网络文学作品鉴赏内容纳入学校教学,开展美文欣赏、五四诗会、名家讲座等活动,使青少年擦亮眼睛,加强文学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此,教育部门、网络文学网站、学校、社会都肩负责任,且大有可为。

2.提高审美鉴赏力。建立全民阅读服务保障体系,将优秀文学作品延伸至互联网,聘请文学评论专家在手机客户端实时更新书评,让读者与专家互动交流,提高群众审美鉴赏能力,形成自觉追求精神性享受的消费习惯和文化消费市场。

(三)网络文学应营造健康环境

国家新闻出版部门提出,“要把数字出版打造成新闻出版业的生力军,从以数量增长为主转变到以提高质量为主的发展轨道上来。” [3] 数字出版因具有主体多元、产品多样、产业链长等特点,使监管工作面临新挑战。

1.营造网络建设良好氛围,使网络作家更好地创作出具有“时代美学”特点的佳作。

2.强化网站和网络作家监管,加强网络文学网站编辑队伍建设,把好“出版关”。

总之,我们只有弘扬时代主旋律,坚守“真善美”的文学审美原则,适时调适审美偏离,提升审美价值,网络文学才能更好地为大众服务,走上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