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30:1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关于音乐教学反思,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教学反思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提炼、学会研究,从而发现问题,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音乐教育工作者。
我总结了这次泰州市音乐研究课从课前的课堂设计(备课)到实施教学再到评议之后这三个阶段的“得”与“失”。
一、关于备课过程设计的反思
我执教的是高一年级音乐鉴赏综合课:《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赏析》。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考虑到音乐课的备课不同于语文、数学,不需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某些知识点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上,就先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以供自我反思,不断完善教案。例如:“学生对本课的歌曲熟悉程度如何”,“怎样设计学习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的教学方式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全场合作演唱《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曲的教学环节中会出现哪几种问题,如何对症处理”,等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我就会做到“有的放矢”。因为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在备课中设计的反思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为主的。
我觉得在备课环节做得还不够,现在回想起来,我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学生其实在音乐常识上的水平一般,我在课堂设计中这方面本来只想用3―5分钟,上课却用了大概8分钟。这估计与当时设计课时的错误有关,还好我在知识讲解环节强调“磨刀不误砍柴工”掩饰了我在理论学习上的耗时过多,评委并不觉得这一环节时间花得多有何不好,这其实是我课堂上“灵活应变”能力的精彩表现。
二、关于上课过程的验证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总有不足的地方,有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因此,在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就是很好的反思材料,引领我不断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反思。
1.重视音像资料的选择,因为它在音乐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对课上用的音像资料感兴趣,有的却无动于衷。为什么会这样?主要原因是学生喜欢视听结合的视频资料,如《菩提树》,而对于无伴奏混声四部合唱又用法语演唱的《马赛曲》,学生听不懂又不会欣赏,正所谓“曲高和寡”。这一案例说明我在学情分析上还不到位,需要在这方面改进。
一、为教学中的不足而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课堂、乃或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因此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每一堂课进行回顾、梳理,并进行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要吸取的宝贵经验。每一堂课后,首先要侧重于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以便及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思考的问题有:“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教学目标是否实现?重点难点是否解决?教学环节是否流于形式?教学中有没有关注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设计的学习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怎样将学习目标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并把快乐传递给学生?怎样才能确保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等等。找到问题后,我们再反思、探究和剖析,找到解决的办法和教学的新思路,写出改进的策略和教学的新方案。从而不断强化自己有效教学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上到《京剧大师梅兰芳》一课时,以前我都只是让学生通过听音乐、看视频,学唱段等方式进行常规教学。但由于教学方式及内容较枯燥乏味,学生学得很不情愿,没有兴趣。经过课后反思,我决定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在几个关键教学环节采用以疑导学的方法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环节:你喜欢京剧吗?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是?你会唱京剧吗?不会唱的原因是?和唱通俗歌曲相比,京剧难以学唱主要在于哪些方面?你熟知的京剧演员有哪些?
人物介绍环节:梅兰芳是四大名旦之首,男人为何要取女人的名字(名字的由来)?为何解放前旦角绝大部分由男演员扮演?和现在一些舞台上男扮女装的演员(如李玉刚)性质一样吗?男旦与坤旦(女旦角)比起来有何优势?
听赏体验环节:梅兰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什么?最好听的、让世人争先学唱的名段是?欣赏《霸王别姬》选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演唱视频后,先后提问:该唱段描述了哪些内容?表达了虞姬怎样的心情?你听出有哪些伴奏乐器?仔细关注梅大师塑造虞姬角色时在口形、咬字、音色、音量、行腔、尾音、共鸣等方面演唱有何特点?你觉得梅派唱腔到底好在哪里?和李玉刚演出的同一唱段相比,哪一个更具有京腔京韵呢?并让学生试着唱一唱其中的一句,模仿其中的一招一式,体验一下当旦角的滋味。
拓展探究环节:梅兰芳为什么会那么红?他对京剧艺术的成就与贡献有哪些?为什么说梅兰芳的成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京剧表演艺术之外他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通过一连串问题的导引,整堂课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抓住,他们饶有兴趣地边思考、边欣赏、边探究,加上我在课前准备了丰富的音视频资料,学生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学唱段、学做表演也很主动地参与,对梅兰芳的钦佩之情溢于言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完全没有了之前听到上京剧课很不情愿的场景。
二、为教学中的瞬间灵感而反思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课后记录下自己上课的成功之处和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也很重要,这有利于收集、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如:“哪个教学环节安排很巧妙;哪个问题的提出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理解教学难点;哪个做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才能;哪个教学素材的引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
如在“乐坛新曲”一课教学中,我通过视听相结合的欣赏方法引导学生欣赏郭文景为创作的《御风万里》,由于此曲是交响序曲,曲子较长,结构复杂、音乐素材内容丰富,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初上时,我在分段介绍聆听各音乐主题这个环节,让学生边看谱子边听音乐,由于一些学生对乐谱不熟悉,识谱很难跟上旋律的流动。在我内心为此而纠结时,忽然一个闪亮的念头出现:能否在课件的乐谱上用彩色荧光笔跟着旋律线同步流动呢?于是课后我赶紧记录下这个想法,经过反复试验,在课件里采用了一种“擦除”的方式,插入了彩色半透明的色条覆盖在乐谱上,并计算好和音乐主题同步进入的时间和速度,当音乐主题播放的时候,彩色半透明色条也随之进入,和音乐同步提示着乐谱的对应位置,使学生看起来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识谱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主题音乐的印象,对熟悉和学唱音乐主题起到了很好的帮助。由于准备充分、设计合理,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事实证明,教师及时记录下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及想法,对于改善和提高教学方法有很好的作用,有些资料日后也可作为教研的第一手素材,如再加入案例分析,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加以阐述,就可以成为很有教学研究价值的文章。
三、为学生的独到见解而反思
当今的中学生创新思维很活跃,他们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独特的见解和精彩的回答,甚至是妙语连珠。这种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精神世界的独特感受,是一种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课后将其记录下来,进行认真的甄别、补充与完善,可以作为以后教学的宝贵资料。
如有一次上到《欧洲古典音乐(交响乐)》一课,在介绍交响乐队时,就有学生提出:“老师,中国民族乐队里专门有一组弹拨乐器,而西洋交响乐队里没有,那西洋的弹拨乐器为何不成组地放入交响乐队中呢?国外的弹拨乐器都有哪些?分别分布在哪些国家呢?”我当即表扬了这位同学思维敏捷,并给他们做了相关讲解:西洋交响乐队是几组用共同材质构成的乐器组成,如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他们更讲究产生同质性的音色融合,只要是同一个组群,音色就是接近的,浑然一体的;但弹拨乐器由于材质与音色个性太过鲜明,大多作为色彩乐器按曲子的实际需要加入交响乐队。而中国民族乐队则是以演奏方式来分组,如拉弦组、弹拨组、吹管组、打击组等,中国音乐里的音色呈现的是多元化,不仅富于特质,而且是丰富而独立的,这也形成了我们的听赏习惯和西方人有明显不同。课后,我对学生提出的精彩问题又做了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就有意识地在亚非欧和拉丁美洲等民间音乐几课中,特别介绍了外国的一些有特色的弹拨乐器,并让学生听辨比较其音色的特质和不同,为以后的教学做好准备。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头脑中总会有一些“奇思妙想”。我们教师应当为学生竖好梯子,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对他们的做法给予赞赏和激励,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也拓宽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可谓是“两全其美”。
四、为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而反思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科书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但并非是必须照本宣科的文本,事实证明,照本宣科是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的。音乐艺术发展到今天,经典作品层出不穷,教材难免挂一漏万,加上学生的基础各不相同,不能适应同一个标准的教材,而编著不同层次的教材又不现实,所以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补充、拓展和延伸是很有必要的。但这必须是在深入钻研、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周密思考下进行,并在课堂实践教学中进行检验和逐步完善其科学性,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如在《大西北民歌》一课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增加播放电视连续剧《血色浪漫》中西北民歌对唱的视频,让学生真实地感受西北民歌的特征和魅力,从而培养了学生对学唱民歌的兴趣,加深了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印象。在《走进》一课中,加入了札木聂等藏族乐器的介绍,欣赏了藏族农民舞蹈团为庆祝青藏铁路开通表演的春晚舞蹈《飞弦踏春》(堆谐),以及关于“人皮鼓”和“天葬”风俗的歌曲《阿姐鼓》《天唱》等内容,加深学生对歌舞音乐的印象和思考。在《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一课中,加入了关于贝多芬的传记电影《复制贝多芬》和《永远的爱人》里关于童年挨打、失聪后演奏《“月光”奏鸣曲》以及《第九交响曲》首演等内容的欣赏,使学生在加深对贝多芬了解的同时,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互动环节中也有很精彩的参与和表现,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实践证明:通过在音乐教学中创造性地增加一些课外精彩的教学内容,并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可大大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音乐教学首先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因此,音乐课的备课不同于语文、数学,不需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某些知识点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上。
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围绕提高兴趣、情感体验等方面先给自己设计几个问题以供反思。如果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特别有兴致,或者无动于衷,就该问问自己是什么原因,积累经验教训,并在平行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求得最佳效果。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会觉得有的放矢,备课也不会流于形式。
二、在上课的过程中验证反思
高中音乐教材中的音乐作品虽然都是音乐精品,但要使学生喜欢学习,乐于接受,还有待于教师对教学的优化设计,精心引导。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把优秀的音乐作品以“有意思”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教学设计,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教师面对的是个性不同的学生,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五十名学生可能有五十种不同的反应,不同的班级课堂效果可能迥异。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验证在备课时设计的反思,对症下药。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因此,在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反思材料,提供教师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