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1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竞技体育构成要素,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

篇1

中图分类号:G8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4-0080-05

比赛中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表现是其竞技能力各子能力协同作用的结果,系统科学将之称为系统整体涌现性。涌现过程是系统功能实现过程,这一过程受系统结构影响外还会受到系统运行机制的影响,“所以在观察涌现现象时,应该致力于发现涌现现象的规则,关键是需要找到产生涌现现象的受限生成过程”[1]。

因此,需要运用整体观念、联系观念和演化发展观念对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展开研究,既要研究其结构又要研究其特征和运行机制,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全面的认识,并能够为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

1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

“元素之间一切联系方式的总和,叫作系统的结构”[2]。通过对系统结构的研究有助于对各构成元素在系统中作用的定位;另外,系统结构对功能具有决定作用,了解结构可以在功能与元素之间建立联系,从而有助于对系统功能的发展。训练是以挖掘、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为目的,这一目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改善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系统结构,所以只有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建立正确认识,才能够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手段、最适宜的训练内容以及最有效训练负荷量度。

魏香明研究认为,竞技能力结构是指运动员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通过对目前有关竞技能力研究成果的研读可知,竞技能力五要素构成论目前被运动训练学界学者普遍认同,即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由体能、技能、战能、心能和智能几个子能力组成,这些子能力又由不同要素组成。运动项目很多,但是项目不同其竞技能力各子能力、要素的贡献度以及协同效率会不同。从系统观出发,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则是指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体能、技能、战能、心能、智能以及同一子能力各构成要素之间联系方式的总和。项目特殊性决定了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及其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特异性,这种特异性是不同项目之间区别的根源之所在。依项群训练理论可知,散打属于同场格斗对抗型项群,不管训练还是比赛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能、心能、智能及其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贡献度都有别于其他项目;另外,项目特异性要求使得体能、技能、战能在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胡亦海等研究认为“竞技能力的主体结构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和清晰的层次性特点[4]。在训练或比赛中,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系统功能实现是各构成要素相互协同、由低层级向高层级逐级整合的结果。通过以上分析,根据研究需要建立了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体能、技能、战能、心能和智能构成了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第一层级;第二层级则是由体能储备、体能动员、技术储备、技术运用、战术储备、战术运用、智能储备和智能运用组成;第三层级则是由符合散打专项需要的要素组成,主要有身体各种能力、对身体各种能力的动员能力、拳法、腿法、摔法、单个技术、组合技术、主动进攻中运用、防守反击中运用、防守中运用、战术意识、战术理念、具体战术行动、“认知能力、注意能力、自控能力”[5]、心能储备在比赛中的应用能力、专项所需智能的发展水平、对专项阅读能力、对身体的控制能力等。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中同一层级内要素之间关联关系相对固定,只是在不同阶段、面对不同对手时要素之间的协同效率会有所不同;第三层级中的体能储备内容、技术储备内容、战术储备内容和心能储备内容等显著地反映了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专项特征。

2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特征

2.1 整体性特征

整体是系统功能实现的基础,整体各组成部分之间按照某种关系协同作用使系统实现功能的规模效应即实现了系统功能整体涌现。系统的整体性特征主要体现在结构、特性、功能、状态和行为等方面。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是由体能、技能、战能、心能和智能等子能力组成,撇开任何一个子能力谈竞技能力系统都不科学也不成立;从竞技能力具体构成要素来说,有进攻与防守、进与退、上与下、左与右,既需要无氧耐力又离不开有氧能力;比赛中高水平散打运动员任何行为都不是哪一个子能力或要素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由不同子能力、要素共同参与下完成,所以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运行时各子能力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竞技能力以整体方式参与比赛过程,整体性成为其显著特征。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功能实现需要每个子能力的参与,缺少任何一个子能力竞技能力其他子能力之间就无法建立有效联系,竞技能力系统就无法正常运转也就难以正常参与比赛。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整体性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发展的结构基础,通过专项训练运动员各子能力之间的时空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从无序逐渐走向有序,子能力之间不管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协同程度都在不断提高,互补作用不断增强,比赛中运动员表现为技法规范、速度快、力量大、攻防转换速度快。

2.2 关联性特征

系统的关联性是指构成系统的各子系统以及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激励、相互补充和相互制约的特性。关联性是系统整体性建立的纽带,是各子系统协同作用的基础,是系统功能实现的保证。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复杂表现在系统构成要素和要素质的差异性上,它是系统关联性存在的条件;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要想成为真正的功能体,它所包含的子能力、要素需要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因此,关联性就成为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一个特征。关联性使高水平散打运动员能够运用不同的技法、不同的战术打法和适应不同的对手,它是存在差异的关联关系产生的运动员竞技能力功能放大。对优秀高水平散打运动员来说,这种关联关系建立得越多运动员适应不同对手的能力越强,竞技能力系统运行也越顺利、越高效。

2.3 动态性特征

系统功能实现是各子系统、要素之间相互协同,由低层级向高层级逐级整合过程,系统功能实现是系统、子系统及其构成要素运动变化即行为的结果。系统相对于它的环境所表现出来的任何变化,或者说,系统可以从外部探知的一切变化,称为系统的行为 [6]25。系统功能实现是以要素的各种行为做基础,包括系统功能发展过程中外界对系统的影响而使系统发生的行为和系统功能实现的行为。行为是系统运行、演化发展的方式,是系统的动态性特征体现。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在先天遗传基础上通过后天训练所获得的一种有效参加训练和比赛的能力,先天遗传为其发展提供可能,而后天训练才是竞技能力发展的动力源泉。训练过程是外界环境对竞技能力系统产生影响的过程,这样的影响使竞技能力系统产生学习、适应、演化和自组织等一系列行为,动态过程使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发生了变化。然而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各子能力、要素发展并不均衡,竞技能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非衡补偿行为,在战术行动中有局部行为与整体行为,在各子能力之间协同时有稳定行为与不稳定行为等。比赛中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功能实现是各子能力、要素之间在一定的规定性、协同效率基础上相互协同作用的结果,这种规定性和协同效率会因比赛对手、场上情况等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多变的规定性也必然造成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运行的动态性。因此,不管是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发展过程还是竞技能力功能实现,无不体现动态性特征。

2.4 层级性特征

系统的层级性首先体现在结构上,即系统由子系统构成,子系统又是由次级子系统或要素构成;其次是系统的发展和功能实现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逐级整合的结果,运行过程体现出明显的层级性。因此,层级性在系统结构和运行过程中都有体现。

首先,由图1可知,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由若干层级组成,不同层级构成要素不同,如第一层级由体能、技能、战能、心能和智能构成,第二层级是第一层级的分化,由若干要素组成。其次,在发展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时,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手段,它们将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不同层级的要素为作用对象。例如,在技术教学、训练中先单个后组合、先条件实战再实战的安排方式就是对竞技能力系统运行的层级性特征的利用。最后,不同技术等级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指标与运动成绩的关联度不同,如刘满金[7]在研究中认为,国际健将级、健将级、一级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一级指标与运动成绩的关联度的重要程度排序分别为“技术指标>素质指标>机能指标>形态指标>心智指标;素质指标>技术指标>机能指标>形态指标>心智指标;素质指标>技术指标>形态指标>机能指标>心智指标” ,它是由不同层级内构成要素之间协同效率和贡献度不同造成,是竞技能力系统层级性一个佐证。因此,层级性特征在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和运行过程都有体现。

2.5 自组织性特征

组织是指系统内的有序结构或这种有序结构的形成过程[8],它分为他组织和自组织两种。组织过程是系统的一个特殊演化过程,它能够使系统结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集中表现为系统结构的有序程度增加和系统组织过程有序程度增加。

散打运动训练的目的是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而竞技能力的发展主要途径是改善其结构。通过长期训练负荷的作用,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结构的有序程度明显增加,从运动生理学角度来说,神经系统所建立起的能够满足散打比赛的条件反射增加、神经系统对运动系统的支配能力增强,这一结果是他组织和自组织共同作用的结果。由辩证法原理可知,外因需要通过内因才能发生作用,他组织是外因,自组织是内因,他组织需要通过自组织来对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产生作用,自组织是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在高水平散打运动员训练或比赛中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构成要素之间通过自组织过程相互作用,作用的结果使竞技能力结构有序程度增加,实战中表现为运动员反应快、判断准确、选择的技法合理且熟练、动作协调有力且无多余动作、打法多变,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因此,自组织性是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

2.6 非均衡性特征

系统各子系统、构成要素在系统整个发展和运行过程中都呈现出非均衡性特征。系统发展过程中的非均衡性表现为各构成要素的发展速度上;系统运行过程过程中非均衡性特征体现在各子系统和构成要素的贡献度和协同效率上。非均衡性为系统的演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空间。

研究证明,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要素的发展速度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特征,以体能为例,符合专项需要的速度耐力、速度、爆发力等的发展速度和程度要高于其他素质。刘大庆等[9]在研究中也证明,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的各个构成因素的发展大都呈不均衡状态。非均衡性特征使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可塑性增强,其中发展水平较低的素质非专项核心素质可以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给以补偿,即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另外,训练或比赛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要素参与程度和所起的作用也明显表现出非均衡性特征,叶伟[10]在其研究中证明,徒手格斗项目运动员的核心竞技能力为体能和技能,这也正是非均衡性特征的体现。

3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运行机制

3.1 适应是竞技能力系统演化和发展的根源

从生物学角度说,适应是生物体调整自己以适合环境的过程[11],从目前研究成果可知,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也以机体适应不断变化的有效训练负荷为基础。运动训练过程中的适应包括机体对训练负荷的适应以及竞技能力系统中各子能力、要素之间的相互适应。

适应是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能够根据环境的特殊要求而修改自己的行为规则,以便更好地与环境产生良性互动。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在符合散打专项特征的训练内容和训练负荷量度的作用下不断地学习、积累,使体能、技能、战能、心能和智能子能力发生适应性变化,最终通过竞技能力系统结构的改善和协同关系的改变满足专项训练或比赛需要。长时间专项训练形成的适应变化使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增强,速度、速度耐力、爆发力和协调性提高;技术储备多,且个人特长突出;自信、意志力顽强、勇于拼搏,善于调控情绪以及距离感和空间定向能力增强;体能、技能、战能、心能、智能协同程度提高。

3.2 竞技能力系统运行的标识机制

复杂系统演变过程是系统构成要素按照某种特殊机制发生聚集行为的过程,系统科学把这种机制定义为标识,它是供系统与环境、各子系统之间和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识别和选择时使用。“聚集不是简单的合并,也不是消灭个体的吞并,而是新的类型的、更高层次上的个体的实现;原来的个体不仅没有消失,而是在新的更适宜自己生存的环境中得到了发展”[6]254;聚集行为通过标识的作用在使系统要素获得发展、功能得到实现同时又使复杂系统得到了简化。因此,标识是系统演化、发展和功能实现的机制。

在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同样也离不开标识机制的作用。首先,在竞技能力发展过程中,标识是借助物质、信息、能量交流来提供联系的依据,其中尤以信息交流为重。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发展包括技能、体能、心理、战术和智能等子能力发展以及各子能力之间联系的建立,这一过程离不开信息、物质和能量的标识作用。标识在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在于提供了竞技能力构成要素建立联系的信息、物质和能量基础,直接影响到竞技能力结构建立的有效性,这种有效性对优秀高水平散打运动员来说特别重要。其次,训练或比赛中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功能实现也离不开标识的作用。运动员机体需要通过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加工和利用,通过将外界信息转化为内部神经活动使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产生有效的、最佳的协同,满足专项训练或比赛的需要。

3.3 竞技能力系统运行的响应机制

在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响应与控制相对应,没有外界干预仅有系统内子系统之间协同时,响应表现为子系统之间的应答性反应。训练中运动员控制身体活动时同样也存在一个运动员、运动员机体对信号的响应过程,这种响应不只是机体对外界控制的响应,还有机体各组织、器官对训练负荷的响应。响应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不同子能力、要素之间在同一层级内按照某种规定性运行的基础,运行结果使竞技能力系统向预期方向发展。

发展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是一个他组织和自组织共同作用过程。教练员根据运动员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然后根据计划对运动员实施训练控制。为完成训练任务,运动员需要听从教练员的安排,对训练指令要积极响应,按照教练员的要求进行相关内容的练习。训练中运动员按照教练员的指令进行练习是一种外在的响应,外在响应对竞技能力系统演化发展发生作用需要通过内部应答性反应来完成,也即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对机体行为的响应,结果使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之间联系的牢固程度和协同协同效率提高,实战中运动员根据对手进攻或防守情况而采取相应的技法就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响应机制作用的体现。

3.4 竞技能力系统运行的积木机制

系统科学中的积木亦称构件(building blocks),它形象地利用了物理学中积木在搭建中的可重复使用和按照某种规定性进行组合的特征。积木机制要求在对系统进行考察时主要把注意力放在积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上。系统层级性结构是积木机制作用的结构基础,积木机制只对同一层级内的要素发生作用。层级内积木机制的效应即要素或子系统间组合方式和组合的效果直接影响到系统整体功能涌现。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运行过程同样离不开积木机制的作用。任何一名高水平散打运动员其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要素的发展程度都不是均衡的,有的能力很强而有些能力偏弱,但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整体水平不会因为偏弱能力的影响而降低,这就是在积木机制作用下同一层级内子能力、要素建立重新组合,形成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非衡补偿效应,例如运动员的耐力素质不好但是可以通过高度发达的速度和爆发力来弥补。另外,不同高水平散打运动员其竞技能力系统各子能力、要素发展程度不尽相同,但是在比赛中却可以获得同样的比赛结果,这种情况发生也是积木机制作用的结果。因此,积木机制是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运行的一个重要机制。

4 结论

4.1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呈现层级性,不同层级由不同要素构成,同一层

级内子能力或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竞技能力运行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逐级整合的过程。

4.2 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层级性、自组织性和非均衡性是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主要特征。

4.3 适应是竞技能力系统功能演化、发展的根源,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运行包括标识机制、响应机制和积木机制,适应是它们产生作用的基础。

4.4 高水平散打运动员训练中在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和训练负荷量度选择上应以竞技能力系统的特征为依据,在训练内容安排顺序上应以能够改善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结构为目标,在实施训练控制时应以符合竞技能力系统运行机制为标准。

参考文献:

[1]约翰·霍兰.涌现:从混沌到有序[M].陈禹,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191.

[2]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2.

[3]魏香明.台湾优秀跆拳道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暨专项训练手段之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

[4]胡亦海,等.对抗项目竞技能力层次要素特征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2):65.

[5]李玲.优秀高水平散打运动员专项心理能力构成因素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6):129.

[6]许国志,等.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7]刘满金.我国优秀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与运动成绩的整体关联度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83-84.

[8]孙剑,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系统特征、结构与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9):115.

[9]刘大庆.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J].体育科学,2000(1):44-46.

[10]叶伟.我国徒手格斗项目(散打)优秀男子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5.

[11]约翰·H·霍兰.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周晓牧,等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9.

篇2

关键词 双子模型 竞技能力 百米跑

世界百米跑项目发展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世界记录屡次被打破。我国的百米跑项目也在不断进步,苏炳添在去年世锦赛中以9.99秒的成绩打破了亚洲百米跑的记录,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与世界顶尖成绩相比还有不少距离,总体来说这一项目的发展还是相对落后的,而造成落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与我国训练理论的研究不足、训练手段陈旧有关,通过对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认识“双子模型”在百米跑训练中的作用,采用科学的、有效的训练方法,以提高百米跑竞技运动员的成绩。

一、“双子模型”理论的提出

根本勇(日,1985)把经济学界的“木桶模型”引入运动训练领域。这一模型认为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分别代表各个木片,要找出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中最差的子能力,及时地予以相应的发展,以促进运动员总体竞技水平的提高。强调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均衡发展,过分的注意竞技能力弱势因素的制约作用,忽视了运动员的特长[1]。

“积木模型”是将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比作一个由不同颜色小积木组成的积木堆,小积木块代表各种构成因素,设定这个积木堆由红、绿、黄三种颜色的小积木组成,从中拿掉两块绿色小积木,再用一块红色和一块黄色的小积木补充进去,积木堆的体积即运动员总体竞技水平保持不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注意充分发挥运动员优势能力的竞技价值,通常称之为“扬长”[2]。

二、“双子模型”理论在百米跑项目中的应用

(一)百米跑运动员先天性竞技能力构成要素分析

先天性竞技能力是指由遗传获得的可塑性不大的竞技能力,百米跑运动员的先天性竞技能力是由身体形态的遗传、身体各器官和系统的遗传、运动能力的遗传和个性心理特征等因素构成的[3]。但是,这些构成因素在百米跑运动员竞技能力中发挥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在百米跑运动员选材时要优先考虑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身体形态这两个主导因素。因此,科学选材的目的就是要把那些遗传度高,并且与百米跑运动员竞技能力密切相关的,即百米跑运动员先天性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优选出来。

(二)百米跑运动员后天性竞技能力构成要素分析

百米跑运动员的后天性竞技能力中体能和技能是占主导地位的[4],每个百米跑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的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即使是具体到每个运动员个体,在不同训练阶段其竞技能力各构成要素的发展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具有明显的非衡特征。但是,在运动实践中却普遍存在竞技能力结构不同,运动成绩相同的情况。这种“异构同功”现象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中优势因素对弱势因素的补偿。这种现象就是刘大庆博士在其竞技能力非衡补偿理论中提到的补偿现象[5]。也正是我们所谓的双子模型中积木模型和木桶模型的巧妙结合。因此教练员在百米跑训练时要着重训练运动员的体能和技能。

1.百米跑动员竞技能力主导因素之体能分析

百米跑作为典型的体能主导类项目,体能训练水平在运动员后天性竞技能力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体能又是由位移速度、动作速度、反应速度、绝对力量、速度力量、力量耐力、相对力量、柔韧、耐力、灵敏、协调这些子因素构成[6]。教练员在训练时应当以速度、力量训练为基础,训练的重点和体系都应围绕运动员速度和力量的提高,同时高度重视灵敏性、协调性多种能力的协调发展。如果运动员有其中一项为短板并在一定时期内无法提升时可以尽可能的发挥其长板弥补其短板以取得优异的成绩。

2.百米跑动员竞技能力主导因素之技能分析

百米跑运动员的步幅、步频一定意义上决定了百米跑的成绩,在百米跑成绩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优秀的百米跑运动员都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自己的短板,就拿苏炳添来说,步幅不够长就是他的短板,在去年世锦赛百米跑半决赛中他整整比博尔特多跑了7步,然而成绩却只差博尔特0.04秒,他就是利用自己的长板弥补自己的短板并取得优异的成绩。教练员应该因人而异,不要一味的补短板,而是通过全面评价运动员技术特征、步频能力、步幅能力、身体素质的基础之上制定符合运动员实际的训练方案来扬长来避短。

三、结论与建议

(一)百米跑项目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要求是全面的、综合的。要求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各个方面均衡发展,但是这种均衡是相对的、动态的均衡。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要优先发展那些对百米跑运动员竞技能力影响较大的主导因素。

(二)百米跑教练员应根据双子模型理论分析每个运动员个人的优势与不足,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把每个运动员的优势发扬光大来弥补其劣势部分,扬长以补短。

(三)教练员在百米跑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要注意重点训练百米跑运动员的体能和技能,充分培养运动员的特长,并使之成为运动员的“绝招”,提高百米跑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参考文献:

[1] 根本勇,林栋译.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J].冰雪运动.1987(2):10-14.

[2] 田麦久.试论竞技能力决定因素之分析[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4.7(2):1-4.

[3] 田麦久.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特点与基础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21.

[4] 田麦久.项群训练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6.

篇3

关键词 体育表演 健美操专修 专业实践能力

一、我院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

培养方案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向标,根据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蓝图,同时为学校各项工作制定指导思想和整体的培养思路,确保教育工作顺利进行反,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为培养出高质量,复合应用型人才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我院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作了明确的定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承担高等院校、中小学校、文化艺术团体、厂矿企业、社区、健身俱乐部等单位的体育文化艺术指导工作,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体育艺术应用型人才[1]”。从秉承创新意识的前提下,在专业知识跟专业能力两个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定位,坚持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走教育创新,教学创新,培养创新的道路[2]。专业实践内容的安排决定着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下面是我院2012年制定的表演专业健美操专修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大纲。

能力培养环节:记写绘图文字表达能力:记写课堂笔记;简图记录所学的组合与成套动作;编写教案、教学文件、工作计划、分析课报告。领操能力:对口令、手势指挥及语言提示这三项能力,进行分层、分阶段实习,提高领操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讲述动作名称、方法、要领及技术分析;进行自我评课和互相评课;纠正错误;读书报告等活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创编能力:自编有氧健身操组合,自编不同种类健身操组合,自编集体大众健美操成套练习,自编竞技健美操组合。教学能力:采用轮流值日,进行课堂常规练习;进行有氧健身操组合实习;准备活动实习;健身操全课实习;竞技健美操训练课实习。组织竞赛与裁判能力:编排健美操竞赛规程;参加健美操比赛的组织与裁判工作;参加大众健美操和竞技健美操裁判理论与实践考试。

二、健美操专修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构成指标的确立

在对健美操专修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构成的研究中,通过查阅大量关于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等相关书籍,专著以及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在不改变体育表演专业的特点的前提下对健美操专修学生的实践能力构成要素给出新的命名,并根据专家指导对构成要素进行权重系数汇总,筛选和分类,确立体育院校体育表演健美操专修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构成因素的初步框架。最后,对初步框架中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构成因素进行再一次专家指导论证,使其完善。具体过程是:通过专家访谈和教师问卷,统计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中给出的评定结果,然后再次请专家对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程度进行评定,确立专业实践能力构成要素基本的框架,同时根据专家意见对构成要素各名词进行修改,补充遗漏指标。经统计评定结果,专家对体育表演健美操专修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构成因素普遍表示认可。根据教师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对体育表演专业健美操专修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构成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按照统计学原理对体育表演专业健美操专修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构成依次统计出数据。得出专业实践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表演能力竞赛能力、创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训练指导能力、审美能力、组织策划活动能力、科研能力。

有关健美操专修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它是多种因素,多种功能,多个层次的完整的集合体。通过阅读了大量有关体育实践能力和健美操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的书籍和文献资料,确立一个较为严谨科学的健美操实践能力构成指标,力求在前人对健美操专业实践能力结构的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创新成果。

三、健美操专修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不是单一的一种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构成体。根据专业以及学科的不同,它的构成指标也不尽相同。通过调查问卷对体育表演健美操专修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构成要素,进行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教师及学生数据统计,把我院体育表演专业健美操专修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构成一级指标确定为:教学设计能力、表演能力、竞赛能力、创编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五个方面。

四、结论

我院校体育表演健美操专修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是指学生顺利解决体育表演专业中出现的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创编能力、表演能力、竞赛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在完成培养方案中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及时对体育表演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进行理论和实践视野扩展,进一步加强表演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该专业更好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西安体育学院本科表演(体育艺术表演方向)专业培养方案[Z].20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