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竞技体育的残酷

竞技体育的残酷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7:1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竞技体育的残酷,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竞技体育的残酷

篇1

运动员在体育比赛中流泪是很常见的一幕。但在电子竞技的比赛中我们似乎很难见到。不过这次WCG的比赛中,小编我“有幸”见到了两次这样的场景,虽然哭的原因各有不同,但都是英雄所留下的泪,都是让小编我足以动容的眼泪。

败者组决赛中,LX和Pi这对冤家又一次碰面,不过和去年争夺冠军有所不同,这次比赛是争夺三四名的比赛,而残酷的是,第四名将无缘世界总决赛。最后的结果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了,那就是LX输掉了比赛,在Pj离开比赛场地后,LX再也没有掩饰内心的悲伤,痛苦的哭了起来……

最后的决赛中,66和F91一直打到最后一局,最终F91遗憾的输掉了比赛,而66获得了中国区总冠军。比赛结束后,66难掩心中的喜悦,眼圈红了,并和F91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泪水见证了这感人至深的一幕……

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想想前不久结束的PGL比赛,LX在失利后并没有这样伤心的哭泣,而且想想其他比赛中,选手的泪水也并不多见。尤其是在比赛这么多的现在,难道输一场比赛对选手这么重要吗?

虽然目前的电子竞技比赛并没有人来分级评定,但在每一个人心中,比赛其实都有着自己的特征和特殊含意。PGL好像和专业化相匹配,ESWC好像和档次相融合,G联赛能让人放松神经。而WCG是选手心中,尤其是星际选手心中最高的追求和很多玩家心目中的精神家园。

WCG是一项伟大的赛事,是他最早诠释了电子竞技的概念,让电子竞技登堂入室,而他最早的项目就是星际争霸。历史,让这项赛事在星际争霸选手的心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而随着电子竞技的发展,真正的世界性星际争霸比赛就只剩下了WCG。所以无论是为国争光,还是实现一个星际选手最高理想也只能在WCG这个舞台上了。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对于身经百战的LX和66来说,失去和得到WCG的冠军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重要。为什么他们在这一刻都会不约而同的选择用眼泪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苦楚和喜悦。

记得在OSL的宣传片中,最让人动容的一幕是Nada一边哭泣一边接受采访,而在那一刻,所有的人都会感动,哪怕你并不知道他是谁。这就是体育的魅力,但也是体育的残酷

因为这一刻虽然感人,虽然催人泪下,但他也意味着一个道理,成王败寇。LX和66的眼泪虽然都让我们难忘,但冠军却是66的。一段时间以后,人们只会记住66,而不会记住LX。这就是电子竞技,这就是体育。

现在,有人说电子竞技是娱乐产业,或者说应该走娱乐化路线,但这样的说辞却忽视了电子竞技和其他体育项目共同的特点,也忽视了电子竞技和所谓娱乐化最大的不同,那就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所谓的娱乐产业中,无论娱乐的人还是被娱乐的人,都没有什么标准去衡量一个人的胜败,在娱乐产业中成功的标准是多元化的。能拍商业电影和能拍艺术电影的导演都能成为伟大的导演。但电子竞技不一样,电子竞技输就是输,败就是败,一个人长得再帅,再有魅力,人气再高,包装的如何如何,道德上多么完美,但没有成绩,那所有的一切都是没用的。而在娱乐产业中,他就可以“成功”。

篇2

竞争意味着对立与抗争,而和谐是指和睦协调,它们似乎是两个相互矛盾的范畴,两者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地存在于竞技体育中。体育中的竞争应是符合客观规律,也符合主观目的性的竞争,是与和谐要求相一致的竞争,是有序的竞争,是在促进自身与社会和谐的大方向下进行的竞争。在竞技体育中双方的竞争目的是一致的,比赛双方遵循着共同的法则,互促互进地向前发展。现阶段,竞技体育中存在、黑哨和虚假年龄等问题。从另一个侧面告诉世人,体育竞赛中的竞争存在不和谐,存在着大量的矛盾,甚至是冲突。因此,从伦理学的视角理清和谐与竞争的关系,反思体育市场化、职业化的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对防止竞技体育中某些不良倾向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体育竞赛中竞争无处不在。在竞技体育中,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宗旨是“更快、更高、更强”,时刻体现着一种竞争,一种向上的精神与力量,是竞技体育生存的根本。有学者认为,追求娱乐是人的本能之一,竞技运动可以作为娱乐的一种方式,竞争性才是竞技运动的本质属性之一,是竞技运动的灵魂,即“竞技运动是身体运动的主要表现方式之一,是直接或间接与他人竟争,为战胜对方或突破纪录而进行的一种克服自身障碍或人为设置的障碍以及自然障碍的身体运动”。因此,在体育竞赛中,人们更多体现出的是利己而不是利他的行为。为了取得竞赛的胜利,体育参赛人员会努力训练,遍尝辛苦,采取各种手段提高成绩,以达到胜利的目的,有时甚至采取弄虚作假等非法手段。自从竞技体育商业化以来,竞技体育领域的兴奋剂、假球黑哨和事件,更是层出不穷,进一步破坏了竞技体育的秩序,破坏了竞技体育与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而体育媒体传播的不断发展,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了宣传、推动和普及作用。媒体对体育竞赛中负面新闻,如球场暴力以及某些不公平现象的报道,使竞技体育中的某些问题被放大成为社会问题,有时还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消极作用。竞技体育中这些问题在无形中影响了社会和谐以及竞技体育自身的发展。

从以上种种现象来说,竞技体育中的竞争与和谐之间,好像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事实上,竞技体育与和谐有着本质的联系与关系。竞技体育中的不和谐多是体育参与者之间的伦理关系出现了问题而引发的竞技体育秩序混乱。秩序是一切事物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亦然。竞技体育作为人类社会各种活动领域一角,也必须遵守秩序才能存在与发展。因此,进一步改善竞技体育中各种伦理关系的秩序,才能给竞技体育带来和谐的发展环境,竞技体育只有在和谐的背景下,才能给人们带来真正的胜利享受和欢悦,竞技体育自身才能更好地发展。竞技体育的有序性指的是整个系统秩序有条理,不混乱。竞技体育是人类针对自己身体的活动,

竞技体育中的秩序首先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秩序上。虽然秩序的混乱都是由大大小小的矛盾引起来的,但竞技体育中的有序与和谐不是指竞技体育发展得完美无缺,没有一点问题,没有一点矛盾与冲突。从辩证法看,没有矛盾的社会是不存在的。因为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矛盾,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引导这些矛盾与冲突向好的、善的方面发展,并且能及时地妥善解决这些矛盾,使之在有序状态下发展。竞技体育正是人类为了化解某些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场所,因此竞技体育中的矛盾与冲突非常复杂。但竞技体育健康、公平、公正、有序和自由的竞争环境又使得那些不能调和的矛盾与冲突逐渐化解,并给人与社会带来了健康与和谐。

篇3

关键词 运动训练 导向 激励原则 竞技体育

导向激励原则是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原则。遵循这一原则可启发运动员更高的训练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调控的能力。

一、导向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动机是运动员训练和参赛的重要原动力。动机是指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1]。竞技体育是一项很残酷的项目,需要运动员常年累月的进行训练,但是结果又是充满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更需要激发我们强烈的动机,让运动员保持积极性。

(二)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赛动机。现代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训练要求它的参赛者多年坚持系统的刻苦训练,无论在比赛和训练中都要承受巨大的心理负荷与生理负荷[1]。因此,就需要从运动员自身和外部不断的激励运动员保持良好的动机,始终对训练和比赛的前景充满信心。

二、导向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加强训练的目的性教育的正确价值观教育。注意通过各种教育学及心理学的手段,进行训练的目的性教育,逐渐树立起自觉训练的态度和动机。

(二)激发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注意运用符合不同年龄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的多种手段,激发运动员参与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兴趣。

(三)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应使运动员了解训练的目的、任务、要求与安排,并使运动员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训练的制定和运动训练的组织。只有这样,运动员才能使自己变被动式训练为主动性训练。

(四)注意教练员自身的榜样作用。教练员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要善于说服教育,注意克服简单、粗暴的态度和做法,并以自己的知识、能力和表率作用以及通过有效的训练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来建立权威取得运动员的信任,并以此激发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

三、我国导向激励原则在竞技体育中的不足

(一)运动员重奖背景下的导向激励失衡。随着竞技体育物质奖励的多元化和不可控因素的增多,以及数量的陡然增多,使激励效果出现了整体的失衡,并产生了一些负面的作用。

(二)竞技项目职业化背景下的导向激励失衡。整体激励的失衡主要表现在竞技体育职业化与非职业化之间,职业化的教练员与运动员的高收入使整个竞技体育队伍中的利益失衡,从而导致竞技队伍中低收入人才激励的产生。

四、国内导向激励原则的研究

田麦久老师对于导向激励原则是这样阐述的,他认为导向激励原则是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是运动员训练的动力源泉[3]。在2005年文红为阐述到注重激励,人在无激励状态下能发挥自身能力10%-30%的作用;在物质激励状态下能发挥50%-80%;在得到适当精神激励的状态下,能将自己的能力发挥80%-100%[4]。所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采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主要发挥精神力量,促进运动员自我价值的实现发挥了重要的意义。在2010年林丽珍对我国运动训练原则三个理论体系的初步理解中谈到我国运动训练原则有三个理论体系,教育学训练原则中提到了动机激励原则[5]。同时在辩证协同训练原则体系中谈到了导向激励与健康保证原则,它认为运动训练过程中,强调训练动机要与健康保障相结合。导向激励原则解决了运动员的训练动机问题,长期艰苦训练要不断的动机激励,同时健康保障是运动员重要人权。

五、导向激励原则历史演变

在2009年由王焕珍写到,1983年陈安建的运动训练学中谈到了自觉性训练原则;1986年田麦久老师的运动训练学中谈到了自觉积极性训练原则;2000年田久老师的运动训练学中写到了动机激励原则;2006年田麦久老师的运动训练学提出了导向激励原则[6]。

六、结论

我认为导向激励原则就是运用各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参与训练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艰苦训练的能力,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手段使运动员认识到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让他们有阶段性的成就喜悦感。由于竞技体育训练是非常乏味无趣的,使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失去信心,找不到训练和比赛的目标,所以运动员在这个时候更加需要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激励,让运动员重新拾起信心和目标。我认为导向激励原则强调了心理训练的重要性,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波动是很大的,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教练员不断的调节运动员的心理状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运动员进行疏导和激励,让运动员更好的投入到比赛和训练中来。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23.

[2] 俞继英.我国竞技体育人才激励的原则与模式[J].上海体育学员学报.2005.10(5):3.

[3]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