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7:5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篇1

关键词 高校男子篮球 体能训练

一、前言

作为全国高等体育学府之一,北京体育大学在体能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并将“体能训练”的理念融入到本科学生的篮球专项训练当中。本文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2009-2011级本科男子篮球运动员对体能理论知识的了解程度及专项体能训练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体能理论学习及专项体能训练的优缺点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加强体能理论知识学习及体能训练的建设性的改进方法和建议。

二、结果与分析

(一)运动员体能理论知识的了解程度的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得出,竞技体育学院中只有16.67%的运动员对“体能”的概念完全理解,教育学院为10.00%,综合理解正确率仅为13.33%,少数运动员理解比较完全但不完整,绝大多数运动员理解是片面的,而完全不理解或理解错误的也只有一例,出现在教育学院的运动员中。这说明我校男子篮球运动员对体能理论知识的了解还基本停留在单一的运动素质的理解上,即运动员的速度、耐力、力量、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而很少把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理解为“体能”的一部分。

(二)体能训练的内容

通过表2可以看出,竞技体育学院男子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以力量练习为主,其次是耐力训练、速度和柔韧练习,再次是协调练习,最后是灵敏练习;而教育学院男子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中,依然以力量练习为主,其次是耐力和柔韧练习,再次协调练习,随后依次是速度练习和灵敏练习。综合来看,力量练习在体能训练中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耐力练习,柔韧练习位居第三,随后是协调练习、速度练习和灵敏练习。我校男子篮球运动的体能训练内容客观地反应出体能训练主要以力量练习为主,相对不注重其它身体素质的提高,这不利于运动员的整体身体素质的提高与各项身体机能的协调发展,同时为运动损伤的产生埋下隐患。

(三)影响体能训练效果的因素

1.体能训练状态监控情况

北京体育大学男子篮球运动员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竞技体育学院中有50%的运动员依靠自我主观感觉监控训练状态,另外33.3%的运动员听从教练安排,16.7%的运动员参考专业书籍;教育学院中有53.3%。教育学院中有53.3.%的运动员依靠自我主观感觉监控训练状态,36.7%的运动员听从教练安排,其它10%参考专业书籍。可以看出,在北京体育大学男子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教练对运动员对体能训练的重视程度不高,监控力度不够。运动员训练盲目,是影响训练效果的原因之一。

2.参加体能训练的积极性

北京体育大学男子篮球运动员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对体能训练比较迷茫的问题比较突显,占所有问题的36.0%,感觉体能提高缓慢占28.0%,感觉训练手段单调、训练过程枯燥无味的占25.6%,而感觉大训练量后恢复缓慢的占10.4%。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很多,大多因为教练的训练计划安排不合理,而本文最开始讨论的运动员对体能理论知识的缺乏也是影响运动员参与体能训练积极性的因素之一。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北京体育大学男子篮球运动员对体能理论知识的了解渠道比较单一,大多数通过课堂知识,很少结合亲身训练经验进行再次理解与学习。

2.北京体育大学男子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主要强调力量练习,相对不注重其它身体素质的提高,这不利于运动员的整体身体素质的提高与各项身体机能的协调发展,同时为运动损伤的产生埋下隐患

3.由于每个运动队的教练员数量有限,使北京体育大学男子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缺乏监控;一部分学生对专项体能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使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积累了一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影响了训练效果和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

(二)建议

1.加强运动训练理论课的学习,有助于提高运动员对体能训练的认识,增强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的信心,确定训练目标,进而加快训练水平的提高。

2.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应与专项需要的优先发展素质与全面性素质相结合,并针对每个运动员的特点,激发其参加体能训练的积极性,合理利用课时时间及训练场地和设施,完善目前训练计划,提高体能训练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博姆帕,著.马铁,郭小艳,等译.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23.

篇2

关键词 体育竞赛 心理障碍 障碍类型 训练对策

随着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和体育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员之间的成绩差异开始越来越小,体育竞赛中的竞争程度也开始越来越激烈,心理因素在体育竞赛中所具备的影响作用开始逐渐凸显,并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对于实力相当、水平相当的运动员来说,在体育竞赛中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其心理素质的高低,特别是在高水平的体育赛事中,这一点表现的尤为明显。美国格鲁伯就曾经在自己的研究中指出“低中级运动员心理因素对技能的影响约为20%,生物力学因素约为80%,而高水平运动员则恰恰相反,心理因素的影响约占到了80%,而生物力学因素的影响约为20%”。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全面了解运动员在体育竞赛中的心理障碍问题,并据此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调整和训练,以确保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保持,就成为了现代体育运动训练领域所需要重视和关注的一个关键问题。鉴于此,本文就针对体育竞赛中运动员的心理障碍和训练对策进行了探索与分析。

一、体育竞赛中运动员心理障碍的主要类型

(一)动机障碍

动机是推动个人活动的内部动力,动机障碍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最适宜动机水平以外的其他动机状态,这种类型的心理障碍是运动员在面对体育竞赛时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障碍问题,对于运动员在体育竞赛中的良好的状态的保持有着消极不利的影响。以羽毛球运动员为例,在羽毛球运动竞赛中,过高的动机水平容易使得运动员的机体兴奋程度过高,造成比赛过程中注意力分散、情绪不稳定、动作质量难以控制出现下降等问题。而如果动机水平过低,则会出现无法充分调动积极性,在比赛过程中主动性低,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运动潜能和心理能量,使得运动水平下降等问题,以至于影响最终的运动成绩。

(二)情绪障碍

情绪,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合乎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而运动员的情绪障碍,通常指的就是运动员在参与体育竞赛的过程中,因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产生的情绪波动。例如:过分的紧张和过分的焦虑均属于情绪障碍的范畴。实际上,在参与体育竞赛的过程中,运动员适度的紧张是有助于自身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激发的。但是如果对于比赛的胜败、观众的情绪以及比赛对手的情绪无法正确的对待或是估计,部分运动员就往往会出现过分紧张,甚至是焦虑的问题,以至于影响自身技战术的发挥,影响运动成绩。

(三)心理饱和障碍

在体育竞赛中,运动员的心理饱和障碍是影响其竞技能力和竞技水平充分发挥的关键性要素之一。但是在参与体育竞赛的过程中,多数体育运动项目均需要运动员保持长时间的持续的高度的注意力水平和灵活的思维反应能力以及精细的感知能力。而要实现上述的要求,运动员往往需要付出极大的心理能量,很容易出现疲劳的问题。如果运动员在参与体育竞赛的过程中,疲劳的状态长时间的得不到缓解,就极易导致心理饱和障碍的出现,从而使得运动员产生厌倦感,影响竞技能力的发挥。

(四)激活障碍

通常来说,在比赛之前让运动员保持头脑清醒、注意力集中以及十足的信心和昂扬的斗志等良性心理状态有利于运动员更好地适应比赛现场的环境,更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竞技水平。但是如果在体育竞赛开始之前,因为过度训练、生理疲劳或者是心理准备不足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运动员对于竞赛表现出了冷漠、注意力不集中或是抑郁等激活不足的情况或是紧张、慌乱、亢奋等激活过度的情况,就会造成激活障碍,而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激活障碍对运动员在体育竞赛中的正常发挥均是消极不利的。

二、克服体育竞赛中运动员心理障碍的训练措施

针对上文所分析的体育竞赛中,运动员常见的心理障碍类型,特提出了如下几点有助于克服运动员心理障碍的训练措施:

首先,可采用转移注意力训练、注意力综合训练、肌肉和神经放松训练以及提高睡眠质量等措施,来降低运动员在面对体育竞赛时,因情绪紧张而造成的能量过多消耗问题,使运动员的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放松,并在此基础之上,来促进运动员体力和脑力的恢复。

其次,可采用模拟比赛训练、应激与焦虑控制训练、紧张情绪转移训练以及情绪对比训练等措施,来消除运动员在面对体育竞赛时的紧张情绪,提高运动员自我控制紧张情绪的能力。

再次,可采用有针对性的赛前动员、结合赛前测验开展信心训练以及增强信心的自我训练等措施,来改变运动员对于竞赛的期望过高或是信心不足等非良性的心理状态,提高运动员在体育竞赛中的信心,确保运动员竞技水平在竞赛中的充分发挥。

最后,可采用自我暗示法、自我放松法以及自我心理调整法和注意力集中训练、催眠法等等,来开展专门性的心理训练,以此来消除运动员在面对体育竞赛时的过度紧张问题,提高运动员的注意力水平,稳定运动员的情绪,调整运动员的竞技状态。

参考文献:

篇3

一、田径教学与训练中运动损伤问题出现的原因

首先,安全意识不足。在开展田径教学与训练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不强,缺乏必要的保护意识是引发运动安全损伤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任课教师在开展田径教学与训练活动时,都没有意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没有针对所开展的教学训练内容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而学生本身的运动经验有限,对运动损伤方面的知识了解也不多,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在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随意性较强,常常就会出现很多本来可以避免的运动损伤事故。

其次,教学训练的组织不够科学,存在准备活动不充分、运动负荷的安排不合理等问题。以运动负荷的安排不合理为例,在田径教学与训练中,轻微的损伤,如:扭伤、肌肉拉伤等运动损伤类型出现的几率比较高。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据分析主要是因为,田径教学与训练的对象为青少年学生,而对于多数青少年来说或,他们的肌肉生长发育速度是要落后于整个机体的生长发育速度的,所以,在开展田径教学与训练活动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在跑、跳或者是跨、投的过程中,一旦出现外力作用超过自身肌肉的负荷能力时,就很容易出现肌肉损伤的问题,使得相应部位的肌肉收到损伤。例如:在短跑和跳远、跳高等运动中,大小腿后肌群屈曲用力后蹬、机体的相应部位的肌肉就会做主动的猛烈收缩,如果此时收缩的力量超过了学生自身肌肉所能够承担的限度,那么就会造成主动性的肌肉拉伤。所以说,在开展田径教学与训练活动的过程中,一旦运动负荷的安排不够合理,不符合学生自身的生长发育实际和现阶段的运动能力,就极易造成运动损伤事故。

最后是教学训练场地和设施存在安全隐患。在开展田径教学与训练的过程中,教学训练的场地和设施存在安全隐患也是引发运动安全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运动场地过硬过软或者是有杂物等等均容易引发运动损伤。

二、田径教学与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策略

首先,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学校和任课教师一定要重视运动损伤问题,特别是任课教师一定要意识到田径教学与训练过程中运动损伤事故的危害性,切实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不但要提前做好各类有助于避免运动损伤的安全防护措施,还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逐渐的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安全防护技能,以尽可能的降低运动损伤事故出现的可能性,将运动损伤事故带来的危害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其次,合理安排好教学训练的任务和计划,确保教学训练活动的科学组织。要确保教学训练活动的科学组织,主要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一是,要注意根据学生身心实际来组织合理的教学训练内容,设置合理的教学训练任务和目标;二是,要重视准备活动的充分、有效开展;三是,要及时的纠正学生在学习与训练中出现的技术动作错误;四是,要注意基本身体素质训练的重要性,在开展专项技术训练的同时,也不应忽略基本的身体素质练习;五是,在本校实际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在教学与训练的过程中,引入新的技术,以此来避免运动损伤的出现。例如:可以采用基于移动计算的田径运动损伤风险预警系统,在移动计算的环境之下,实现对学生机能状态的动态监控和对田径运动损伤风险的实时预警,以此来降低田径教学与训练中运动损伤事故的出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