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4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中医学理论基础,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R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401-02
1.中医学和藏医学病因病机理论的比较
病因的概念,主要是指发病的原因,即足以破坏人体内部,以及人体和外部环境之间相对平衡状态的各种有害因素,统称之为邪气。中医、藏医对病因的认识基本相同,认为它不是单纯孤立地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质,而是重视这些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状况,即是除了研究病人发病时可能存在的外界条件因素外,主要则是以正气与致病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各种病理表现为依据,通过综合分析来推究原因,这种辨别病证、探求病因的方法,称之为“辨证求因”,并强调正气的重要作用和阴阳平衡的重要性。“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所凑,其气必虚”;“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中医关于病因的分类,根据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主要分为外感病因(外因)和内伤病因(内因),此外还有劳倦、饮食不节等不内外因。外感病因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象变化,中医学称之为“六气”,这本是自然界中阴阳消长变化在气候中的客观表现。但是,当气候发生急剧异常变化或节令与气候脱节(即所谓“至而未至”、“未至而至”),超越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由于某种原因而使人体抗病能力下降,不能适应改变的气候时,则“六气”便成为致病因素,称之为“六”。疫疠,是自然界中一类具有较强致病作用,并且有一定传染性的病邪,多从口鼻而侵犯人体,其致病特点是发病急骤,易于传染流行,症状相似,病情严重。内伤病因是七情及饮食、劳倦等因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内伤是致病因素。七情太过,可伤及五脏,即过喜伤心、大怒伤肝、过思伤脾、过悲伤肺、过恐伤肾,而主要是导致脏腑气机的功能紊乱,即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饮食失宜包括饥饱无度、饮食不洁与饮食偏嗜等,以及长时问的过度劳累,过度安逸,完全不劳动、不运动,也能成为致病因素而使人发病。
藏医学认为引起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称病因。人体在健康状态下,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一~ 三因素(龙、赤巴、培根)、七精华(饮微、血、肉、脂肪、骨、骨髓和)、三秽物(大便、小便和汗液)及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人体与外界之间维持着一定的常量,其性能和作用不发生变化,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失衡),便导致疾病发生。病因分类可归结于内因和外缘(外因)两大方面。内部病因分为龙病、赤巴病、培根病三种。龙、赤巴和培根这三种人体固有的基本物质在外因的影响下发生偏盛偏衰,失去原来的平衡,则变成致病的因素被称为三邪(三大内因),三邪在反常时令、饮食、行为起居及鬼崇(不明原因,四大外因)等干扰下产生龙病、赤巴病和培根病。故中医学和藏医学在发病学及病因学上具有显著的不同。
2.中医学和藏医学辨证论治原则的比较
辨证论治是中医、藏医学分析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对疾病的一种独特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又称辨证施治。其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
辨证即是认证、识证的过程。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应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两部分。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论治的效果去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中医和传统藏医思想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是指导中、藏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中、藏医学都以辨证论治作为其确定基本诊疗的原则。
3.中医学和藏医学诊断方法的比较
望、闻、问、切是中医、藏医学重要的诊察方法和手段,望、闻、问诊可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求全面地了解病情,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切诊亦名脉诊,是医师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脉动应指的形象,通过四诊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性质(寒热)、部位(脏腑)、深浅(表里)、正邪的关系及病情的吉凶。切诊的部位相同,以高骨为标志(桡骨茎突),其稍微内方的部位为关,关前(腕端)为寸,关后(肘端)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共六部脉,分候脏腑之气。藏医脉诊称冲、甘、恰,分别和寸、关、尺相对应,而藏脉又分上角和下角,上角为阳,下角为阴,故分十二部脉分别候诊脏腑之气。所以,中、藏医学诊断方法基本相同,但是其各自名称术语有所不同。
4.中医学和藏医学治疗手段的比较
饮食和起居的要求基本相同。提倡饮食清淡,进食易消化的食物;还注意忌口,如寒证不易吃冷凉的食物,热证不吃性温的食物。对起居环境的要求也是如此,寒证易保持温暖勿受凉等。
药物种类基本相同。中药、藏药都是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质等,产地不同,药性各异。药物性味如寒热温凉等相同;炮制目的和方法基本相同,目的是降低和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转变药物的性能,增加药物的疗效;炮制方法也基本相同,包括筛、簸、刮、去核、洗、漂、熬、膏、劈、碾、飞、炒、炒烫、煅及制等;剂型相同,一般丸剂较多,还有汤剂、散剂、膏剂、丹剂、片剂与药酒等。
配方原则基本相同。根据辨证选择药物,可以是单方,但多数都是复方,少则数味多则十几味或几十味药物配在一起使用。此外,中医是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结合在一起,并且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问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称为药物的七情: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与相反;藏医药学认为,在进行制剂的组方配伍时,疾病属性和药物属性是首先要考虑的两个核心,在正确判断疾病之寒热、部位、与其他关联器官的关系和系统状态等的基础上,还要考虑相对应的药物之寒热学说以及个药的性味、功能及消化后性味三种因素。
外治法基本相同。有放血疗法、按摩、擦身、火灸与艾灸、拔罐、敷(热敷与冷敷)烫、药熏、穿刺及药水浴等多种方法。
关键词:
自主学习法;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法
中医基础理论课授课对象是高中毕业后进入大学的大学一年级学生,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接受的被动式的学习方式、逻辑性的思维方法,对于事物的认知方式是感性的。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普遍感到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内容抽象、概念复杂、信息量大、难以掌握,往往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花费时间多,学习效果差,付出与获得不成正比,在死记硬背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过程中,容易对中医学相关课程渐失兴趣。如何使学生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课中更有兴趣、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当前中医教育者们的研究改革的重点。“自主学习法”通常会让学生以分散形式或集体形式自行设计学习方案,选定学习内容、方式、时间,进行有目的的学习,教学设计常以小组形式围绕“问题”展开。本人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实施了“自主学习法”,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沟通交流、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1-2]。
1实施“自主学习法”的形式和过程
笔者在承担2009—2014中医学专业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任务中,在“体质”这一章均引入了“自主学习法”的教学方法。具体方法为:①在讲述该章节内容之前,教师将教学大纲发给学生,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内容;②以寝室为单位成立学习小组,教师向学习小组提供问题;③学生根据教学大纲提示的掌握和熟悉内容,通过学校图书馆、校园网络系统获等不同途径,掌握了解教材中所涉及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内容;④学习小组根据自己所查阅的知识,以及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制作PPT后向全班同学进行陈述;⑤教师根据学生陈述的内容进行提问和总结,并点评学生在陈述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2实施“自主学习法”的体会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和学习中医学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该课程多开设在大学一年级,对刚进入中医学领域的理科学生而言学生而言,中医基础理论内容深奥、抽象、难以理解,不可能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掌握和理解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全部内容和知识。中医学专业基础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实施“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加强了学生对自主学习模式的认识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实施“自主学习法”,其优势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教师教学相长之能力。
2.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笔者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实施了“自主学习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表现为:1)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和自己学习行动上有了一定的提高。因为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自主学习法”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新颖、轻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为了更好地在讲台上授课,都认真进行备课,充分掌握学习知识的重点,总结概括难点内容,进而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们学会自主学习。2)促进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学会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和网络等资源,帮助自己理解难点知识;此外,学生们会根据教材中提到的知识点,利用网络等资源,进行扩展和补充,通过课堂展示把所掌握的丰富而翔实的资料传授给大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潜质。3)以学习小组形式进行课堂汇报,提高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学习小组成员一般会进行良好的分工合作,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所长,领导并承担一些工作,如有的同学演讲能力较好,可以指导其他同学进行演讲汇报练习。笔者认为,这样的学习形式,对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可以促进他们彼此了解、彼此增加信任。4)通过教师的总结和点评,为学生指明了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需要注意的地方,如针对学生的特点,有的学生需要加强演讲能力、有的学生加强查阅资料和阅读能力、有的学生加强组织协调能力等,这些均使学生们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笔者对学生收集资料和汇报讲述进行点评和总结,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汇报讲述通俗化和口语化较多、陈述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不够详细、PPT制作后检查不够细致等。笔者认为这也让学生们学会了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做到精益求精、注意细节等问题。
2.2提高教师教学相长之能力目前中医药院校的课堂教学模式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少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则成为教师发挥演绎知识的过程,并非学生理解认识的过程。作为中医院校的学生来说,专业课多,实验课多,很难有充足的时间自主思考自由表达思维[3]。实施“自主学习法”,教学主体从教师转变称为学生,把学生的学习放在第一位置。这就要求教育者根据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4]。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身份互换,使得老师作为“学生”,也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实现了教学相长,主要表现为:1)教师通过对学生提出问题、点评总结,提高了教师对教材中知识点的掌握和分析能力,通过学生的视角以充分了解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能力。2)教师通过学生的收集扩展资料,促进了自己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和领悟,进一步扩宽了教师的视野。3)教师通过学生的汇报陈述,学习学生的优点,如PPT的视频剪切制作、汇报演讲能力等,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4)实施“自主学习法”,使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身份进行了互换,教师作为“学生”倾听学生们的讲解,这样的方式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从而建立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有利于教师今后的教学和课堂管理,真正地实现教学相长,共同促进师生的进步。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实施“自主学习法”,可以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贯穿整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活动中,为培养学生终身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和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彭荣翠,梁天坚,蓝丽霞,等.中医PBL教学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7):1769.
[2]巴哈尔•哈德尔,王存芬,韩玉芬.“自主学习式”教学法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新疆中医药,2010,28(6):51-52.
[中图分类号] G424[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b)-187-02
免疫学作为现代生命科学的三大前沿学科之一,伴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进步而获得了迅猛发展。现代免疫学技术更是广泛渗透到生命科学研究的每一个研究领域,不论是基础医学,还是临床医学研究,都离不开免疫学。目前,医学免疫学已成为基础医学的一门重要主干课程。但是,免疫学在内容上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同时又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对于初次接触的大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对于该学科的教学工作来说,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以培养临床医生为主的基础医学教育,教师如何才能做到既介绍现代免疫学的研究进展,又能适应医学本科生自身的专业特点,在授课时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更有效地协调“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提高免疫学理论教学水平和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就免疫学理论的教学方法谈一些体会。
1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个教学领域。其丰富的表现形式,生动、直观的画面、语言、文字,明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扩大了知识面,有助于逻辑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使书本知识由一个个僵硬的条条框框,变成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鲜活个体,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解决了课堂时间有限而相关知识量大的矛盾。因此,优秀的多媒体教学通过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不仅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还能展示个性化的教学思想,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1]。例如,在讲授免疫应答一章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具体性的特点,将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和双信号活化的机制通过生动的动画形式展现给大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能通过一张张挂图或单纯的讲解来授课,一方面学生感到不容易理解,很困惑;另一方面教师也感到讲起来实在不易,很是头疼。双方对此都会产生畏惧心理,教学效果很难尽如人意。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虽然在诸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仍不可避免地有其薄弱之处,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切合实际,才能充分发挥其效果。
首先,在运用多媒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教师应该保持下来。一个成功的教师应以其为人师表的人格和诙谐风趣的讲解来打动、感染、吸引学生,通过师生间的情绪互动调动学生的课堂热情。切不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像一个电影放映员一样,站在电脑旁,机械地操纵机器,毫无生气,使整个课堂了无趣味,而是应该站在学生面前,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交流教学信息,引导学生的思维沿着教师的思路一步步走向内容的纵深处,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教学内容的轨道,提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其次,多媒体教学课件必须以完整的理论讲稿为基础,应使授课内容精炼,文字简洁明了,千万不能不加选择地什么都放,让学生抓不住主次,把握不清重点,影响教学效果。
最后,多媒体教学课件一定要力求简洁,一切图片、动画、音乐、视频效果及各种链接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任何手段的应用都要以教学内容的需要与否为依据,决不能只图好看,把大量的图片不分主次地乱放一气,单纯追求视觉效果,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分散学生注意力。
2 运用比较法
比较法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它有助于揭示事物间的相同、相反、相异等特征,加深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比较法还可以把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寓学习于娱乐中,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教师可以将超敏反应和免疫耐受放在一起讲,前者是免疫应答过强;而后者是对抗原刺激表现为“不应答”,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效应,通过对两者异同点的比较,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运用病例分析法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与临床有密切联系的学科,结合临床病例分析的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基础免疫学理论内容相对枯燥抽象,其知识环环相扣、难以理解,运用病例分析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同时病例本身又是对教材的说明和补充,病例具有鲜活的真实性,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病例分析,会对学生产生强化和巩固基本知识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病例的选择首先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描述客观准确,结构严谨,文字简练,语句通顺。同时注意病例的真实性。其次,注意病例的难易程度,在开始阶段可选择一些简单病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他们对病例的兴趣。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可选择一些有难度的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分析学习。
4运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
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简称PBL教学法,产生于60年代中期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后来此教学法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推广应用,是当今医学教育改革中具有广泛影响的教学法之一[2]。上世纪80年代,PBL教学法引入我国医学院校。免疫学是医学教学的主干课程之一,又是后续课程如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内科学等的相关理论基础,且与临床联系密切,在免疫学的部分章节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医学教学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片面强调知识学习,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的培养。PBL教学法强调教师指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3]。教师并不是将知识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适时适当地提出质疑并讲解,使问题得以解决。例如,在教学“肿瘤免疫”一节时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肿瘤患者体内缺乏有效的免疫应答?围绕该问题可以引出肿瘤的免疫逃避机制,同时回顾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过程,既学习了新知识又复习了学习过的内容,更有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总之,基础免疫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在临床学习和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围绕免疫学抽象性、系统性和临床应用性的知识体系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手段,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是搞好基础免疫学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南克勉,吕少文.多媒体技术在医学CAI课件中应用特性的探讨[J].中国医学教学技术,2002,16(4):226-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