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2:3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道德建设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为确保“公民道德宣传月”活动顺利开展,委局认真研究,精心部署。召开干部职工会议进行了安排,认真传达了关于组织开展2017年“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月”活动的有关要求,使全委干部职工充分认识了进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在组织宣传和学习教育中,委局针对时间紧、工作任务重、工学矛盾相对突出的实际情况,科学处理工作任务与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活动的关系,开展了相关宣传活动。一是充分利用干部职工例会,组织委局干部职工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重点学习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不断提高全委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修养。二是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在下乡开展工作时认真宣传公民道德建设要求及纪律要求,积极营造“有道德、守纪律”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开展活动,成效显著
[中图分类号]B8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2)03-0099-03
社会诚信的重建,需要加强诚信道德建设。目前我国社会诚信道德建设的着力点应从三个方面切入:其一是借助制度教育功能以信用机制遏止失信行为;其二是发挥文化陶冶作用以人文精神滋养诚信道德;其三是提升吾人伦理觉悟以公民意识唤醒信义良知。
一、借助制度教育功能,以信用机制遏止失信行为
目前我国社会诚信道德建设必须把诚信教育与社会管理紧密结合,重视外在机制对道德自律的促进作用,配套建立相应的制度与法规,建立严格的激励机制,以社会机制引导诚信。如此,才可以使遵守道德规范者的利益得到保障,并受到激励和鼓舞,使违反规则者付出相应的代价。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效的社会管理也是一种教育,而且是一种具体和切身的教育。一旦这种教育得到内化,就会成为习俗和信念,从而不断提高道德生活的自觉性。制度是价值理念的凝结,其本身就蕴含着某种价值原则。作为显性的价值原则和刚性的规范要求,它对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行具有形塑性。因此,借助制度的教育功能,以信用机制惩恶扬善,对于社会诚信道德建设具有直接的作用。
西方国家在诚信道德建设中强调规范约束,其作法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在西方,信用更多地体现为与契约相联系的制度安排。在面对面的交易不能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的需求时,契约便产生了,它使得人们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契约的基础便是信用。如果没有信用作为保障,契约也将成为泡影。德国是信用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商业信贷、贷款买房购车、邮购商品、分期付款和信用卡支付等信用消费在社会经营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尽管商业欺诈、个人偷税漏税等现象时有发生,但总体而言德国社会的诚信度还是很高的。这主要得益于德国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和管理体系。该体系将各种与信用相关的社会力量结合起来,共同促进社会信用的完善与发展,制约和惩罚失信行为,从而保障了社会秩序和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发挥信用制度的教育功能,对公民诚信道德施加影响,构成社会诚信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借助于信用制度的教育功能,公民的诚信意识不断得到滋养并逐渐发育成熟。尤其是经常性的征信实践使得他们对信用制度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到接受,由接受到适应,最终形成诚信的习惯,并将信用制度内化为自己的诚信价值体系,成为其人格气质的组成部分。道德与法律具有互动性与互补性。道德是法律的补充,法律是道德的监护。没有法律支撑的道德是苍白无力的。
罗尔斯说,正义是制度的首要美德。将制度作为社会诚信道德建设的着力点,首先要确保法律的道德性,即法律要与道德的最基本原则、法则、方法、标准或规则不相冲突。其次要确保法律执行过程中不违背公平公正的原则。这里,首当其冲的是司法公正的问题,这是一个健康社会最后一道人们道德渴望之外的风险保障,它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不完善的或错误的司法审判必然会带来不利的社会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关键是要根除问题产生的制度基础,通过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来完善行为规范,促进诚信建设。建立违约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大对违规和失信者的惩罚力度,对于社会诚信建设具有特殊的意义。尤其是政府的诚信建设,理应放在社会诚信建设的首位,不是教社会如何做道德的事情,而是自己要合乎道德,体现一个现代政府本应具有的价值观。从国外的立法实践看,只有赋予政府诚信法治的刚性,才能真正建立政府诚信。当政府本身成为“一个制度的存在,而非人的存在”时,法治意识才能作为法治社会公民的理性品质,成为诚信社会基本的精神品格。
二、发挥文化的陶冶作用,以人文精神滋养诚信品格
社会诚信道德的建设,还要发挥文化的陶冶作用,以人文精神滋养诚信品格。人文性存在而不是动物性存在才是人类社会诚信价值的文化基础。社会诚信道德沐浴在人文的光辉里才能是稳固的和持久的,人生与社会也才能是积极的和有意义的。
正文:
电影被公认为人类的“第七门”艺术,是各种艺术的综合体现。大学生作为电影的观众主体之一,具有接受速度快、受影响程度深等特点。特别是,电影作为艺术传播手段之一,在对大学生的“性意识”、“性道德”等方面的影响程度不可小觑。随着艺术素质教育的推进,很多综合类大学都开设了“电影美学”等课程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感悟力。因此电影与当代大学生的性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关联。
一、电影之于当代大学生
1、缺乏选择性的海量电影信息
从摄影术以及电影的发明起,人类逐渐进入“图像时代”。“图像时代”的电影数量之多、内容之广、对人们的影响之泛,无可置疑。在观众收益颇多的同时,也存在着因电影信息过于泛滥而缺乏选择性的问题。大学生能够获得的电影太多,但几乎是没有选择性的获得。大部分的大学生选择电影的标准主要集中于热门电影、“大片”以及与他们生活相近题材的电影。总体而言,他们选择电影的方式是“他人导向”,且这个“他人导向”多是商业利益驱使的主流媒体导向。因此,大学生获得的电影很大一部分是“顺大溜”而非真正对他们有教育意义的。尤其应该注意的是,网络电影往往未经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员的审查,难免良莠不齐,其中难免有不利于大学生健康道德观的电影出现。
2、个人消遣缺乏指导性
电影之所以成为大学生最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因为电影在今天是最为大众化、平民化,也是最容易传播的艺术形式。电影对于观众而言,不需要系统的知识体系、过高的艺术修养,甚至无需昂贵的获取方式(雕刻、绘画这些艺术的真品鉴赏对于交通、语言、鉴赏等方面的要求显然苛刻得多),只要是身体和意志基本健全的人都可以“看电影”。
更重要的是,电影离奇的叙事、光怪陆离的影像以及梦幻般的观影体验都是使它无可置疑地成为大学生在业余时间最愿意接触的艺术,甚至很多大学生将电影的情节与自己的生活对照,想象着电影里的剧情在生活中“上演”。绝大多数大学生看电影的目的在于消遣。
3、沉迷其间缺乏鉴赏能力
应该承认,当今的社会竞争力大,就业问题困扰着很多大学生及其家长。相对宽松的校园生活决定了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业余生活的方式,很多大学生宁愿沉迷在电影所营造的虚幻空间当中,不能自拔。这种现象虽然有其社会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大学生缺乏必要的电影鉴赏能力和艺术感悟力。
大学里面有许多电影“发烧友”,即便是这些对电影较略有“研究”的学生中具有较高艺术品鉴能力者也屈指可数。大部分学生“看电影”、评价电影仍是建立在感性认识、个人喜好的层面,少有科学和系统的鉴赏、评价体系和能力。这直接造成了大学生对电影痴迷却没有选择性的观看,对一些不利于大学生性道德建设的影片也是没有丝毫的抵御和屏蔽的能力,不能不令人担忧。
二、电影艺术素质教育之于大学生教育特别是性道德教育
源自西方的“性自由”、“性解放”思潮自20世纪80年代逐渐对国人形成影响,90年代末达到顶峰,至今方兴未艾。综观我国大学生性教育状况,大部分采取说教、批评等传统的方法,专门开设各类性教育课程的比较少,将电影等美育教育和性基础知识相结合的教育者更是少见,“性”的话题在大学生教育领域依然是讳莫如深神秘所在,可以说科学、系统、有针对性的性教育在大学校园里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为了避免的随便和性道德的缺乏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利影响,有必要摸索科学、有效的大学生性道德教育方法。
以电影为媒介的素质教育是一个值得运用的渠道,它具有大学生接受面广和影响程度深的特点,可以成为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阵地。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利用电影传播广泛的优势并积思考电影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探讨可行的解决对策,帮助大学生意识到正确性道德观建立的重要意义,并建立正确的性道德观。
三、以《电影美学》课程为例助推大学生性道德教育
1、以电影课普及科学的性道德知识
认真看待电影对大学生性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喜闻乐见、具有普世价值、立意高尚的电影作品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的性道德观是通过电影课助推大学生性道德建设的关键。在大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将美育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相结合,从优秀电影作品中发掘正确的性道德观,鼓励大学生建立正常的交往关系,提高学生的自我性别意识,尊重女性,鼓励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营造同学之间互助有爱,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
2、提高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意志能力
当代大学生中不乏性道德意志薄弱,判断能力、防御能力低下,感情脆弱,性道德认知紊乱、失衡等现象,因此需要重视大学生人格教育和道德认知能力的加强,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意志品质力,建立正确的生活态度,正确面对成败,勇于接受新生活的考验。这就需要专业教师通过介绍电影艺术的鉴赏能力,以及更为广泛的美学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恋爱观、价值观、道德观。
3、加强性道德的自律性教育
性道德具有社会性和自律性。健康的性道德观可以引导大学生性心理和趋于完善。培养兴趣和自制力是规范青年学生的行为和道德的有效方式。鼓励学生多接触艺术作品,帮助学生养成与优秀电影作品对话、交流,从优秀电影中获取有效信息,自主学习、自律的能力,进而培养大学生在性心理和等方面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的能力,以生活的、道德的、理性的规范来约束、驾驭感性的、本能的、生理的冲动。唯有自律才能他律。
参考文献:
[1]《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2](比利时)伊•普里高津《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3](英)赫伯•里德著,吕延和译《通过艺术的教育》,湖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4]姜敏《影视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