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教师课堂教学要求

教师课堂教学要求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5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教师课堂教学要求,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教师课堂教学要求

篇1

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共享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课堂不再是格式化程序的场所,而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传统到高效课堂的意识转变。

语文课本身就是需要领悟到学科。授课时,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教师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唱主角。不妨让学生多读,多谈,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景中。

2 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教授巴甫诺奥曾写过《快乐学习法》一书,这本书先后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畅销不衰。他在书中赋予快乐学习以更广义的解释,他认为:快乐学习是一种享受,学到新知识是一件快乐的事,读书、上课、完成作业、与同学交往、向老师提问等,都是很有趣的学习。而我们现在的很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每天坐在教室里被动地学习,少有快乐可言,在这种心理支配下,我们又怎敢奢望他们能够高效学习?所以打造高效课堂的首要前提是让学生爱学语文,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2.1 优美生动的导语。

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叩开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神思飞越,从而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如学习《死海不死》一课,导入时课件出示有关死海风光的短片,让学生初步感知死海的神奇和美丽,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2.2 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情绪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我把课堂教学游戏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让学生自始至终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我在复习古诗歌时,在课堂上以“击鼓传花”的方式让学生背诗,学生们都感到紧张有趣,在热闹的游戏中,学生的诗也背熟了。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我就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学生在表演中很容易地把握了人物性格。

2.3 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首先,课堂语言要充满活力和感染力,要抑扬顿挫,风趣幽默。这需要教师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入角色,眼睛有神,动作有力。其次,课堂要像相声演员那样设计些“包袱”,让学生在张弛有度的环境下学习。如果仅用某一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听觉、视觉上的疲劳,从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课堂效率。

3 树立“和而不同”的创新学风

篇2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善于把握学生的好奇心,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心灵充满了童真、童趣,而他们的主观意识双比较弱,缺乏自觉性和自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做事。因此,我们就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把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如某个学生喜欢种花,他可能不需要老师的指引,就可以想方设法把花种好,假如老师强求他种树,那效果就和种花截然不同了,如果老师稍加导引说,“种上的这棵树可以开漂亮的花”,这样不但可以引导学生去种好树,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衔接思维能力,效果就肯定很好,如要教学中《猴王出世》一文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西游记》吗?(大多数学生都可能看过),那你们觉得哪个人物最有趣呀?(大多数学生可能说孙悟空)那你们想知道孙悟空的来历吗?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猴王出世》你们就知道了。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善于用激趣的语言,

二、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情感性

有人这样说过:“学生天生就是诗人,只要用发现的眼睛和温暖的心去拔动他们的心灵的琴弦,那些充满童真、童趣、童心的个性的言语,就如汩汩清泉,奔涌而出。”大多数小学生都具有向师性,他们特别能希望与教师友好接触,但又常常有惧怕心理,只有教师用情感去敲响他们的心扉,去开辟他们的思维空间,这样相对于生搬硬套的方法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学我们母语的一门科学,其中就包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除了用自己的行动作表率外,还要用语言加以阐述,用赋有激情的语言帮助学生升温,特别是学生感到困惑或尴尬时。小学课堂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的场所,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学生性格理念的形成乃至对学生今后人生的选择,课堂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显然,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为学生的性格、理念及人生道路的形成和选择制定了航标,而学生会不假思索地沿着这条航线行驶,因为他们的心中,老师是神圣的,老师指的路就是他们应该且必须走的路。所以,教师就要利用好课堂语言多给学生升温,促使并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优良作风的形成。因此,我认为如果把教师比喻成一棵盛开的桂花树,那学生就是一群蜜蜂,散发的香气越浓,吸引的蜜蜂也越多,此时的蜜蜂会不辞辛劳的、拼命的采蜜、酿蜜。

三、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针对性

这一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教学知识与培养能力要有针对性,首先,语文知识本身是相互连贯的,从知识宏观构成来说,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从微观构成来说,是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篇,其次从学生的认知来看,是按从认识到处理到应用,到再认识再处理……的模式循环提高的,从而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另一方面,一个班集体的学生的知识基础、技能基础、见识面的广度和先天带来的因素都是参差不齐的,这与学生的生存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这种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影响,基于这样诸多因素,作为教师来说,不但要把语文文化知识科学地传授给学生,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学生个体,即因材施教,正如爬楼梯一样,上得了第一梯的学生,教师就引导他爬第一梯,上得了第二梯的,教师就引导他爬第二梯,绝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针对不同知识,甚至针对不同的时间、地点运用好教学语言。

四、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鼓励性

篇3

新课程要求的是课堂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想实现以上目标,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中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做到角色的转变、师生交往方式的转变和教材呈现方式的转变。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德国教育之父洪堡认为:“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要培养人去适应传统世界,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能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己作出有意义的选择。”教师要从传授知识的窠臼中解放出来,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呢?教师就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1.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组织者就是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保持良好的课堂氛围。

不同的课堂氛围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愉悦、宽松、合作、奋进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精神振奋、活力四射、兴趣盎然,不仅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且能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相反,消极的课堂氛围,课堂沉闷而缺乏生机和活力,师生之间缺乏和谐相处的平台,学生被动消极地学习,这样的教学效果必然是低效的。

为了有效地组织学习活动,为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做为教师首先应该发扬教学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相信和尊重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其次,教师要学会移情,将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体验学生的情感与学生产生共鸣。再次,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主张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把发展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最后,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创设有实际意义和生活意义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做中学,体验生活的真谛。

2.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建构生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学生人生发展的引路人。在新课程下,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利用多种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学习。

3.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学生的某些领域知识可能超过教师,而且现代知识资源铺天盖地,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存储器,而是要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和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相加,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师生之间建立“学习共同体”,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师生交往方式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由教学中的权威变成合作者。因此新课程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1]

1.师生交流由单向到多向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完成知识的传递,所以师生之间主要是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听讲。这种师生交流是单向的,而且教师的地位是居高临下的。而在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要求师生交往,既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而且这种交流互动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多方面。

新课程应该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师生之间在讨论、交流中体验生活;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即时提问,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即时讨论问题的解决办法;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一言堂和权威,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等。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讨论、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2.教师由权威到平等地与学生交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2]在新课程下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是主客体的关系,而新课程下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主体间关系。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交往是一种主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它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和和谐。

《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师要通过面对面的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尽量创设师生之间交流和联系的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把谈话交流作为教学的重要形式,形成教学之间的互教互学。

3.师生创建学习共同体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现代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教师也不可能掌握全面的信息来源,教师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发展和提高,同时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也需要不断的“充电”。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和学生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互相沟通,互相影响,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实现共同的发展和进步。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不再是权威者,而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启发学生,与学生一道寻求真理。

三、教材呈现方式的转变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科学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打破教材对学生思维的禁锢,还学生自由创新的空间。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是教学的重要资源。

1.教师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当代建构主义认识论认为,知识是由认识主体积极建构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相联结实现的。学生学习新知识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因此教师要事半功倍地促进学生学习,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和认识水平,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当然这要求教师有对教材较高的驾驭和处理能力。

2.教材内容要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课堂教学,教师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交流、思考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全面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身边生活的热爱。

3.学习材料多样化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科书并非唯一的课程资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本、把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保护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和成长的主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行为准则。这就要求教师:第一,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方法,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爱好;第三,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第四,创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教学相长,互相提高、进步;第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地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第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发展提供保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