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2:4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

篇1

2013年毕业季马上到来,新一批毕业生即将迈入社会,在他们迈入社会之前,首要的就是解决就业问题。当前,大学生毕业人数呈不断递增态势,但是,数量庞大的毕业生军却不得不接受一个高毕业率低就业率的事实。2003年,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为212万人,而2012年则达到了680万人,十年时间,毕业人数猛增。2003年毕业生就业率为70%,而到2012年,毕业生就业率却降到了令人咋舌的55.7%,如此巨大的差别让人不禁汗颜。2013年毕业期将至,即将有699万毕业生走出校园,开始面临就业压力。伴随着毕业生如潮水般地涌向就业市场,而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则是呈现一个缓慢增长趋势,毕业生与就业岗位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现象。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成因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

客观方面主要是结构性矛盾突出,结构性矛盾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大批毕业生涌入经济发达地区的矛盾。在我国,沿海城市及北京、上海等地经济发展迅速,这些城市企业多,机会多,薪酬高,文化氛围浓,成为毕业生首选的理想就业地。根据我们的调查,选择到上海、北京和以深圳为代表的沿海地区就业者高达65%以上,而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条件较艰苦的地区人才奇缺,大城市的一些边远郊区、县、乡镇一级的民营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也远未饱和。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人才“扎堆”现象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虽然国家有很多的优惠措施鼓励学生支援西部,去艰苦地方,但这些政策很多难以兑现,成了空头支票,因此毕业生对西部、农村、落后地区望而却步。

高校专业设置与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的矛盾。高校在规划自身发展时,存在令人担忧的专业及课程设置盲目现象,具体表现在高校在设置专业的时候“扎堆”现象严重,很多高校为了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短时期内开设近乎相同的专业,这样造成某个专业的学生在短期内严重供大于求,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一些人或许会认为既然是热门专业,那么社会上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就好找。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现行许多专业设置都是在过去计划时期确定的,根据教育部的专业目录而来,而且国内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几乎都一样,教材也基本相同。现在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有了新的要求,可是高校要想根据需求设置一个专业却很困难。此外,一些学校还是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方式,仍然以培养理论型人才为目标,殊不知,运用传统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而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动手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现在需要的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所以很多学生到了工作岗位处处碰壁,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

毕业生数量与社会需求的矛盾。自我国政府1999年作出了高校扩招的战略决策后,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迈人新的发展时期,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在校生猛增。从1999年开始,中国以每年40万—50万人的速度扩大高校招生。高校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108万上升到2013年的699万,15年里增加了6倍。加之目前整个社会面临着城镇2000多万新增劳动力、356万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三峰叠加”的局面,再加上历年待业的毕业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中国面临空前的就业压力。

造成当今大学生严峻就业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原因,也有体制、制度上的问题,既有高校和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国家、社会、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二、化解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对策

要化解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局面,不能单独依靠某一方的努力,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同配合和共同支持。

就毕业生自身方面来说,首先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因为社会、体制方面的原因我们无力改变,我们只有通过改变自身来进行“自我救赎”。转变就业观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根本,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传统观念。经验才是生存之道,就业指导专家建议先就业再择业,之后通过经验积累,在时机成熟后再进行择业,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其次,大学生应该降低就业期望值,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定位,不要一味地选择经济发达地区,盲目地选择高收入的岗位,应该看到偏远地区,经济落后的农村、基层为大学生提供的机遇,条件虽然艰苦,但仍可以从艰苦复杂的环境中有所作为。再次,应该充实完善自已,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多参加和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同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拓宽视野,攻读第二学位,努力成为一名通晓多学科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高校应该优化专业设置,加快高校课程改革速度和力度。高校在制定计划时,应该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办学规模、师资水平等因素的前提下,合理设置专业,避免出现短期内“专业扎堆”现象。另外,高校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了解社会所需人才,加快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具体来说就是学校改变过去重知识、轻实践,重理论、轻能力的培养模式,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加强政策扶持。主要体现在统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宣传和政策的落实,抓紧制定优惠政策的实施办法,统筹协调大学生见习制度和实习制度,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统筹相关政策资源,形成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行政合力,统筹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在转型升级中拓展大学生就业空间,统筹人才需求规划与大学生培养计划,实现大学生需求与供给的有效衔接。

造成当今严峻就业形势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是某个单一的因素,所以解决这个难题也得靠多方的努力,只有通过政府、学校和学生自身共同努力,我们的毕业生在毕业季才能笑迎毕业。

【参考文献】

[1] 徐雪.如何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扩招引发的问题及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02.

[2] 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 邵际珍.对大学生就业与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06.

篇2

一、高校扩招和金融危机背景下生物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1.高校扩招和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近年来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困扰我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大招生规模,大学生规模急剧增长,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已经突破2500万,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2%,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据教育部统计,2003年大学毕业生是212万,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到2010年将达到630万左右。尤其是当前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和我国经济的周期性调整压力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慢,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对我国经济和就业产生严重影响,造成企业用人需求总量相应减少,可供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将进一步减少,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加大。新的国际与国内形势对大学生就业无异于雪上加霜。

2.生物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生命科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前沿学科,是社会科技发展的产物,在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健康、食物、能源、生态、环境等重大问题开辟了崭新的路径,因此,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总会受到世人关注,这些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报读生物学专业。由于过度宣传,生物专业受到热捧,引发“生物热”,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我国已有200多所院校设置生物学专业,每年毕业生达几万人,由于专业的局限性,再加上我国生物技术产业没有发展到像美国等发达国家那样的规模,造成生物类专业的大学生暂时性过剩,就业形式更加严峻。相对于有些专业,生物专业大学生就业面狭窄,可供大学生就业的岗位少。

二、生物类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生物类专业大学生知识广而不专

从就业方向来看,生物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也可进入科研机构或中等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但其中相关每一个职位,都基本上有对应的专业存在,你会受到生物制药专业、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的挑战,也会受到园艺园林、植保等专业的冲击。当去竞争同一岗位时,很难占到优势。

2.地区性差异造成中小城市就业率偏低

生物技术行业基本属于高科技行业,大城市经济发展迅速,相应的新需求不断增加,这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可能性。中小城市在这个方面的发展则相对缓慢一些。据统计数据显示,生物类专业在就业求职的学生中,有80%以上的人选择在北京、上海及重要的省会城市工作,认为留在大城市对本专业及个人以后的发展都能提供更多的机会。以衡水市为例,衡水市就业市场对生物类大学生的需求不大,仅集中在教育行业以及为数很少的酒类、乳品等食品行业,生物制品公司规模小、科技含量低,难以吸引到高素质的人才。

3.生物类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生物类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与企业的用人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作为理工科的生物类大学生,虽理论基础扎实,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具备一些专业方面的技术,但是综合素质方面尚有欠缺,如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语言表达能力、营销理念、人文素质、应变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等。在现代企业中,对求职者除了要求专业知识扎实,更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企业的发展,而这些综合素质的锻炼正是被生物类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最容易忽视的,许多企业将招聘的重心转向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生物类人才甚至其它专业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生物类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解决生物类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

1.根据自身优势准确定位,未雨绸缪

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生物类专业毕业生应克服困难,顺利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机会,而不是怨天尤人、丧失信心。应树立不断完善自我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做好初步的职业规划,沿着制定的方向,不断完善自己。比如对于有志从事研究开发工作的生物类专业大学生,应积极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在校期间争取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努力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实验技能。其次,要积极关注学科发展动向,广泛阅读专业相关文献,为自己将来要从事的专业方向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将来准备从事教育事业的学生来说,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表达能力、良好的教师基本功是在大学期间必须着重培养的;如果对生物产品营销管理有兴趣,除了要学好本科阶段的专业课程外,还应锻炼自己的工作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适当地增加营销管理方面的知识,这样在将来的求职中才有可能争取更多更好的机会。

2.考研深造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一条途径

生物科学专业的科技含量要求较高,因此对于这个学科的学生来说,选择继续深造对于以后从事专业的科学研究也是有必要的。若要进入本专业的科研院所或生物领域的企业,行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而这是大学生在四年本科生涯后根本无法具备的素质,所以,考研也成了生物专业专业绝大多数人的选择,基本上每所大学的生物类专业学生至少80%选择考研深造,考研率都在30%以上。

3.未来的展望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全球人口、环境、食物、资源与健康等社会问题日益严重,解决这些问题要依赖生命科学研究的进步。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一批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形成,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把生物产业作为战略产业重点发展,目标在2020年,全国生物产业增加值突破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以上,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潜力专业,生物学专业的前景还是很令人期待的,生物学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广阔,随着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生物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会激增,生物类专业的大学生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赵楠.新的就业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3):134-136.

[2]高琼,赵海燕.生物科学类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就业指导[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2):33-36.

篇3

0 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一直是一个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十二五”期间,应届高校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艺术类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艺术类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加、就业难度的加大,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更大,由此导致某些艺术类大学生出现了失落、偏执、自负等一系列的就业心理问题。

1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中的主要心理问题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与普通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很多共同之处,如自卑心理、从众心理等,但是由于艺术类大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一般大学生所不具有的特质,因而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着很多尤为明显的心理问题,如失落心理、偏执心理、焦虑心理等。

1.1 失落心理

艺术类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高投入使得他们希望毕业后同样有一个高回报,但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这种希望往往是很难实现的。当他们因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频频碰壁无法就业,或者找到的工作离预期目标相差过大时,支撑他们的精神理念就会轰然倒塌。这种因为自我价值无法在短期内实现的失落感在一定程度上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最终导致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难以自我认同。当他们因为难以就业而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时,他们的失落心理就会愈加强烈。

1.2 偏执心理

相较于普通大学生而言,艺术类学生个性较强,在考上大学前就开始了数年的专业基础学习,加之大学时期的专业课程学习,他们非常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学以致用的专业职位。但理想与现实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大量的储备人员接受小需求的市场挑选时,必然面对的是激烈的竞争。面对就业面的狭窄,有的学生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不能干本专业就不签约,长时间地执着于择业的定向性问题会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进而引发一定程度的偏执心理,自我价值无法实现的抑郁心理,这样的偏执心理在艺术类毕业生身上体现得更为突出。

1.3 焦虑心理

艺术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个性,自视很高,他们非常希望能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且具有很大发展空间的职位。但理想与现实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当他们理想的职业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时,焦虑之情就会占据他们的心头。于是,他们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成天装着各种不必要的担心,无所适从,难以排解,甚至对未来的职业生活彻底失去信心。这种焦躁不安的心理,很容易导致他们行为表现反应迟钝、手忙脚乱,影响用人单位对其做出正确评价,进而加重了他们就业的难度。

1.4 依赖心理

当代艺术类大学生是承载着家庭的希望走向校园的,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于普通大学生家庭来说较好,他们的父母为他们的成才付出了较多的财力、精力。而父母在为他们提供优越成长环境的同时,也使他们缺乏基本的自理自立能力的锻炼,导致他们养成强烈的依赖心理。当艺术类大学生不得不走向社会,面对就业时,往往不知所措,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只是一味地依赖学校的联系,听从家长的安排。一旦希望落空,往往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甚至会出现很极端的行为。

2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不健康心理存在的原因

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着多种心理问题,可以说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方因素共同促使的,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他们自身等方面的原因。

2.1 社会因素

由于高考对艺术类考生文化课要求较低,艺术类专业报考和招生持续升温。报考艺术类的学生在逐年成倍地增加,一些高校也纷纷开设艺术专业,加之每年各个培训机构培训出来的社会人员,每年希望从事艺术类相关行业的人员数量规模相当可观。而与此同时,但艺术类专业社会需求还是整体较小,即使一些大城市对艺术生需要也非常小,而一些中小城市的需求就更小了。这些就业机会对于毕业生的需求而言仅仅是杯水车薪,加之社会上还存在着不正之风,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产生巨大冲击,使一些学生心态失衡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

2.2 高校因素

高校因素主要包括: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不充分,使艺术类大学生不符合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培养方式落后,培养出的大学生大多基本功扎实,但创新能力不足;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陈旧,影响了艺术类大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使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心理健康指导教育滞后,造成了学生心理素质较低,不能有效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对就业指导工作不重视、就业指导方法单一、脱离实际,使有的大学生不知该如何择业、不懂得择业的方法和技巧。

2.3 家庭因素

艺术是一项需要高投入的教育,艺术类学生的家庭条件整体而言要优于普通文理类的学生。艺术类学生的父母从小就在他们身上倾注了大量的财力精力,事事都为子女安排妥当,对他们期望值过高往往会使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时产生不良心理。

2.4 自身因素

由于艺术类专业对考生的文化课成绩要求相对要低,很多学生只是为了上大学而在高中时期突击,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是真正地喜欢艺术,对相关专业工作并不是很了解。考上学校后专业基础较差,专业课程学习吃力,面临毕业时更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人们常说搞艺术的人感性思维大于理性思维,很多艺术类学生不善于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当他们所追求的理想不能实现时,他们就会产生不良心理。

3 解决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历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指导,应成为当下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

3.1 完善社会的就业机制

各艺术类高校也应该加大改革力度,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同时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加强自身专业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应对市场挑战。

3.2 重视家庭教育

就业是大学生家庭生活的大事,家长更要理解和关心孩子的就业。家长要切实估计子女的能力和素质,不对子女的就业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家长应尊重子女的主观愿望,不要代替子女进行职业规划,要给子女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家长要主动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就业过程中的各种矛盾,缓解他们的紧张心理,帮助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就业压力。

3.3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3.3.1 引导艺术类毕业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

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评价过高或过低,对未来的职业要求过高,艺术类毕业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就业观念,给自己一个正确的社会定位。因此我们要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纠正艺术类毕业生的认知偏差,改变其不良心态,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定位,使他们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心理问题更需要靠他们自己去不断地调适,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不要过于焦虑。要学会全面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评价自我,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关系,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就业定位问题,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

3.3.2 引导艺术类毕业生形成合理的就业观念

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不合理是其就业压力增大的主要原因。很多艺术类毕业生对于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不能充分估计就业的难度,正确为自己定位,而是在择业过程中一味攀比,盲目追求高收入、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还有部分艺术类毕业生将就业定位在大城市、大单位,对于一些基层工作不屑一顾。目前,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已出现明显的供过于求的趋势,我们要引导艺术类毕业生摆正就业心态,将眼光放低、放长远,就业可向基层、向西部、向私人企业转移,要认清现实,适时择业。同时要强化艺术类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鼓励艺术类毕业生自我创业。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