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2:4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医学内科和外科区别,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有一些拥有相同或相似关键词的高校,在学科构成方面也较为相似。这些关键词,多指向明确的行业,比如“财经”“外国语”“医药”“海洋”“农林”等。这类校名有相似关键词的大学,大多前身属于同一部委管理。接下来,我们就以校名中含有“医药”关键词的本科院校为例,来说明这一情况。
与“医药”这一关键词相近的的院校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医科”命名的院校,第二类是以“中医药”命名的院校,第三类是“医”“药”命名的院校。这几类院校的分布情况如下表:
由于这些院校大多针对某一领域,因此一般都“专而精”,学科覆盖面并不宽,专业设置数量也较少,如重庆医科大学开设有24个本科专业,天津医科大学15个本科专业,成都中医药大学有31个本科专业。从学科设置来看,主体学科也较为相似,大部分学院、专业都围绕“医、药”展开,招生专业也多相似,比如临床医学、医学检验、麻醉学等。从许多专业的主干学科和课程来看也趋于一致,比如不同院校的临床医学都开设有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课程。从毕业生的就业走向看,就业领域集中在医院、制药、医疗器械、卫生服务等行业。
虽然相似性较大,但各高校之间还是存在优势、特色学科方面的差异。比如重庆医科大学的儿科学、神经病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内科学(传染病)为国家重点学科,而天津医科大学的重点学科则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泌尿外科学)、外科学(神经外科学)、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为了找出这细微的差别,考生可从学校的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科研特色等方面入手。
相似关键词,学科特色大不同
看了第一类院校的总结和分析后,可能有一些考生和家长肯定会表示:看,相似或相同关键词的院校,学科构成和特色也相似嘛!但看了下面这一类相似关键词的分析后,您还会如此认为吗?
前文所列举院校拥有的相似关键词指向的是某一类行业。针对性比较明显,但也有一些拥有相同关键词的院校,只是选择了一个普遍意义的名词,如“科技”“理工”等,这些可就不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了。接下来,我们以“科技”这一关键词为例,看看以其入名的院校(以下表格仅统计本科院校,校名中包含除“科技”外还有另一关键词的院校,如电子科技、建筑科技等未统计),到底有着什么不同。
根据上表的统计,我们能发现,虽然关键词都是“科技”,但不同院校的学科领域和优势专业有着较大的区别,涉及到与科技相关的各个方面。
如果要找出其中的差异之处,其一是从历史沿革中去发现大学的优势学科,比如北京科技大学前身为北京钢铁学院,隶属于当时的冶金部,这就不难理解学校的“科技”指的是钢铁、冶金领域。同样,由于学校鲜明的学科特色,使许多相关专业都与其相关,如北京科技大学的车辆工程专业,更侧重于矿山用车。太原科技大学在2004年更名为太原科技大学前,曾用校名山西省机械制造工业学校、太原重型机械学院都有浓浓的机械特色,而在发展中大连工学院、沈阳机电学院起重输送机械专业师生并入更是增加机械学科的实力,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其特色为装备制造学科。
其二是看学科构成,为了方便考生和家长快速定位大学的特色、优势,在学校简介中一般会将最有特色的部分先介绍出来。比如陕西科技大学在简介中标明“陕西科技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轻工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简介中,六个特色学科中一半都与化工有关。
恶性肿瘤是由人体正常细胞、组织的突变而引发的临床疾病,致使患者丧失正常机体功能。一般来说,疾病病发后患者易出现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给临床治疗带来诸多困难[1]。因此,临床治疗期间需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本文将我院接收者作为对象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肿瘤外科2012年4月~2015年5月接收患者200例作为调查成员,分成不同临床护理组,干预组100例,男、女性患者分别50例,年龄段20~59岁,平均(36.3±1.3)岁;疾病史1~5年,平均(2.5±0.5)年;常规组100例,男、女性患者分别52例、48例,年龄段22~60岁,平均(36.4±1.4)岁;疾病史2~6年,平均(2.6±0.6)年。两组患者资料无差异,可进行评定(P>0.05)。
1.2方法 临床针对常规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模式,即:向患者讲解病症发生原因、预防措施等内容,提高疾病知识了解度;观察患者病情,发现异常后及时通知医师等;干预组患者则采用责任制护理小组模式,包括:临床护理措施实施前期,首先根据护理工作经验、职称等将护理人员分为5个小组,每个小组5名成员(1名组长,其余4名为组员)。责任组长负责1~2张病床,组员每人负责2~3张病床。此责任组长由高资历、主管护师轮流担任,可每月更换一次,组内成员则固定负责自身床位[2]。医院负责人员需将小组成员照片、姓名等张贴于公示栏,便于患者充分了解自身服务人员。若护理期间护理人员不在岗,组长或其他护理人员需及时替补、代管。责任护理人员负责患者的入院、临床治疗、出院后教育等全过程,日常工作:充分了解患者疾病病情、身体现状,并详细记录相关数据;向患者讲解肿瘤疾病相关内容,提高疾病治疗了解度;全面了解患者精神状况,以制定针对性措施护理;责任组长则主要负责这样几点工作:参与患者的抢救工作,落实健康教育[3];监督护理人员的交接班,确保相关制度落实到底;查看本组护理内容是否详细、认真的统计;落实临床带教工作,组织疑难病例的探讨等。另外,责任组长还需监督组内成员护理工作,积极帮助其护理中遇到问题,并根据患者的需求合理安排值班。
1.3评定项目 评定临床护理满意程度及健康知识了解率,并统计其护理人员到位时间、呼叫铃声次数等指标。临床护理满意程度、健康知识了解度均借助医院制定调查问卷评定,分别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了解、基本了解、不了解,分数为>90分、>60分、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主要选用SPSS18.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研究和分析,按照临床参数种类进行t、χ2检验,分别用 x±s、百分数表示,若P
2结果
2.1临床护理满意程度评定 调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预后护理满意率存在差异(P
2.2临床健康教育知识了解度评定 调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预后教育知识了解率存在差异(P
2.3临床指标评定 调查结果显示,干预组护理人员到位时间为(2.50±0.31)min,常规组到位时间为(13.56±6.32)min,两者有区别(t=17.479,P=0.000);且干预组患者呼叫铃声次数为(19.50±5.60)次/d,常规组次数为(87.45±17.35)次/d,两者有区别(t=37.271,P=0.000)。
3讨论
肿瘤为临床危险性症状,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一般来说,肿瘤外科患者治疗过程中易加大精神、机体损伤,如:出血、疼痛等,致使患者出现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不愿再接受疾病治疗[4]。在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需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缓解此症状。而责任性护理小组模式的出现不但可舒缓患者不良心理,还可提高其生存质量。此护理模式实施过程中需帮助患者行备皮、皮肤清洁等护理工作,向其讲解手术治疗过程和注意事项,并向患者做好相关解释工作,这样不但可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尊重,还可获得心理上的满足[5]。并且,责任制护理小组模式的实施还可提高护理人员竞争意识,促使其充分发挥工作能力,进而提高护理质量。本结果表明:干预组护理人员到位时间、呼叫次数均少于常规组,两者之间有区别(P
综上,临床针对肿瘤外科行责任制护理小组模式作用显著,能减少呼叫铃声次数,提高总体效果,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张爱华.责任制护理小组模式在肿瘤外科中的实践与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2,09(4):146-147.
[2]张波.肿瘤外科中责任制护理小组模式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7):87-88.
[3]肖红,张菊平.肿瘤外科实施大包干责任制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8):269-270.
中图分类号 R44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9-0128-02
眩晕是对自身平衡觉和空间位象觉的自我感知错误,患者感受自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性幻觉,如旋转、升降和倾斜等[1]。眩晕是基层医院门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常散落到神经内科及耳鼻喉科等不同科室就诊。据统计,眩晕症占内科门诊患者的5%,占耳鼻喉科门诊的15%[2]。很多医生特别是基层医院医生对眩晕症认识还存在误区,总把眩晕归咎于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疾病。近年来国内外医学研究表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眩晕的最常见病因。笔者所在医院对眩晕症患者进行常见病因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连续收集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神经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160例眩晕患者,年龄16~80岁,平均(58.4±3.5)岁;其中男98例,女62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发作性眩晕,可伴有恶心呕吐、出汗、耳鸣耳聋等症状,可有闭目难立征阳性,所有患者均无肢体瘫痪、锥体束征、感觉障碍、复视、共济失调、意识障碍及一过性视物黑朦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1.2 方法
按照预先设计的眩晕患者调查表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就诊时间,详细询问病史,如眩晕持续时间、诱发因素、与活动及关系、伴随症状,以及有无头外伤史、耳科疾病、脑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等相关疾病。所有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耳科检查及Dix-Hallpike诱发试验等。临床上对于怀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伴眩晕的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于怀疑疑中枢病变者,行头部CT或MRI检查。焦虑抑郁状态通过自评焦虑或抑郁量表评价。
1.3 诊断标准
以上各种疾病的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第二版》(张素珍,人民军医出版社)。其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标准为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及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2006年贵阳会议制定的BPPV诊断依据[3]:诊断BPPV的变位试验,BPPV变位检查的眼震特点,BPPV发作时的病史特点。所有BPPV患者均排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和后颅窝肿瘤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或前庭系统功能紊乱疾病,手法复位治疗均有效。
1.4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等明确病因,并进行构成比分析。为了避免年龄因素对病因构成比的影响,同时将患者分为三个不同年龄段进行病因及构成比分析。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等治疗,对BPPV患者进行手法复位及前庭康复治疗,其他疾病也进行相应的病因或对症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随访观察疗效以验证诊断。
2 结果
对160例眩晕患者进行病因诊断,其病因及构成比如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02例(63.8%),前庭神经炎22例(13.8%),美尼尔氏病19例(11.9%),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2例(7.5%),另外第四脑室肿瘤1例(0.6%),药物性眩晕1例(0.6%),多发性硬化1例(0.6%),焦虑症2例(1.3%)。不同年龄段眩晕患者的病因及构成比,详见表1。另外在102例确诊BPPV的患者中,头外伤病史者42例(41.2%),脑动脉硬化症者20例(19.6%),合并中耳炎及耳鸣耳聋等耳科症状者28例(27.5%),其他2例。
表1 各年龄组眩晕常见病因的构成比 例(%)
年龄段 BPPV 前庭神经炎 美尼尔氏病 椎基底动脉
供血不足
40~59岁(n=72) 49(68.1) 11(15.3) 7(9.7) 3(4.2)
≥60岁(n=53) 31(69.8) 3(5.7) 8(15.1) 9(16.9)
3 讨论
眩晕是对自身平衡觉和空间位象觉的自我感知错误。患者睁眼时感觉周围物体在旋转,闭眼时感到自身在旋转,可称为旋转型眩晕,又称真性眩晕,患者常常伴有眼球震颤、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表现[4]。眩晕与头昏、头晕、头重脚轻等感觉不同,严格说来,头晕包括眩晕,但眩晕(vertigo)却不能说成头晕(dizziness)。很多人不注意鉴别头晕与眩晕的区别,其实如果仔细一点,就可以避免很多眩晕疾病的漏诊与误诊。
本研究表明,神经内科中BPPV、前庭神经炎、美尼尔氏病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依次占眩晕病因前4位。BPPV是眩晕患者的主要病因,在各年龄段均居首位,与国内外研究大致相同[5-8]。国内有研究表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颈性眩晕是眩晕患者最常见的病因[9],考虑可能跟国内内科医生对BPPV了解与重视不足有关。BPPV是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的短暂眩晕,是一种自限性的周围前庭性疾病。BPPV作为最常见的前庭周围性疾病,其嵴顶结石(cupulolithiasis)[10]和管石症(canalithiasis)[11]的发病机制学说已经获得广泛共识。根据该学说建立的BPPV诊断标准和耳石复位法使很多患者获益。研究证实早期发现并予正确及时的耳石复位治疗能有效改善BPPV后残余头晕症状[12],前庭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13]。自2006年贵阳会议以来,我国眩晕临床工作发展迅速,取得很大进展[3]。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仍有不足之处,仍有广大患者深受BPPV的折磨。需要在基层医务工作者中普及眩晕知识,让更多大夫掌握BPPV的诊断与复位治疗技术,让更多患者从耳石复位及前庭康复治疗中获益。
本研究还表明,BPPV的发病与脑动脉硬化、耳科疾病特别是头外伤等疾病关系密切。很过头外伤患者急性期或过一段时间后出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很多大夫归咎于脑震荡、头外伤综合征。对患者很好解释,但是患者眩晕症状迁延不愈。在临床工作中,很多患者头外伤急性期或恢复期出现BPPV性眩晕,给予手法复位并配合康复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一部分患者发病可能与脑动脉硬化或耳科疾病有关,在复位治疗后,建议给予抗动脉硬化治疗或耳科专科治疗,以预防疾病复发。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表明BPPV是眩晕患者的第一位病因,同时BPPV发病与头外伤密切相关。广大医务工作者应熟练掌握耳石复位手法,并配合前庭康复治疗,使更多患者受益。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
[2]张素珍.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
[3]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年,贵阳)[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3):163-164.
[4]李大年.现代神经内科学[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35.
[5] Halmagyi G M.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vertigo[J].Clin Med,2005,5(2):159-165.
[6] Bath A P,Walsh R M,Ranalli P,et al.Experience from a multidisciplinary “dizzy”clinic[J].Otology & Neurotology,2000,21(1):92-97.
[7] Hanley K.Symptoms of vertigo in general practice: a prospective study of diagnosis[J].The British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2002,52(483):809.
[8]邱峰,戚晓昆.神经内科门诊367例有眩晕主诉患者的病因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12,51(5):350-352.
[9]谢涛,王龙成,王全山,等.332例老年人眩晕病因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0,19(1):22.
[10] Schuknecht H F.Cupulolithiasis[J].Archives of Otolaryngology,1969,90(6):765-778.
[11] Hall S F,Ruby R R,McClure J A.The mechanics of benign paroxysmal vertigo[J].J Otolaryngol,1979,8(2):15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