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健康管理的建议

健康管理的建议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33:0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健康管理的建议,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健康管理的建议

篇1

[摘要] 目的 探讨医院健康体检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方法 以我院2005—2012年的健康体检档案管理情况作为研究对象,我院在2006年开始实施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并且在每一年逐渐完善,对这两年医院健康体检档案管理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医院健康体检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方法和措施。结果 2005年健康体检档案管理情况满意度达60%,2012年健康体检档案管理情况满意度达96%,其满意度明显高于2005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院健康体检档案实施信息化管理,有利于体检档案的集中管理,促进管理效率提升,具有良好的工作效益。

[

关键词 ] 医院;健康体检档案;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5(a)-0178-02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不断改善,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所以到医院定期体检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各大医院也相继设立了体检中心,同时,这也成医院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在这样的工作情况下,体检档案资料的管理就成为其中的关键问题,其管理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到体检的质量,而且影响到医院体检中心甚至于医院的形象。根据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虽然很多医院相继建立了体检中心,但是体检档案管理仍旧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从而严重影响到工作的顺利进行。近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微机管理已经广泛渗透医院的各项的管理工作中,同样,体检档案管理也不例外,加强了对所有资料的集中管理,确保患者连续、保密、追踪性检查,从而帮助体检者维护身体状况,为此,在这里以我院2005—2012年的健康体检档案管理情况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传统的体检资料管理由于没有引进微机平台,在管理时,主要是由各科室打印后,将体检报告送到体检中心,然后进行分类、登记、粘贴、总结、发放,基本上是由手工完成,加上工作量较大,在处理时,极易发生漏检、错检等现象,经过调查发现,医院每天处理的体检报告最多只有40份,效率极低,流程相对复杂、操作过程相对繁琐,若是报告单贴错或者是丢失,就会导致体检资料不能连续检查,比如无法对体检者的阳性体征进行检过,这种管理方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求。尤其是随着人闪疾病防范意识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定期体检已经成为人们保持健康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这就对体检档案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的出现,必须要充分利用微机信息化平台,加强体检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最大限度地控制疾病的发生,以达到良好的健康效果。

1.2研究方法

以我院2005—2012年的健康体检档案管理情况作为研究对象,我院在2006年开始实施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并且在每一年逐渐完善,对这两年医院健康体检档案管理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医院健康体检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方法和措施。

1.3 体检档案信息化管理

在现有的信息化环境下,体检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包括了体检软件的应用,工作站的建立、系统网络的布置、工作人员培训、实践操作等以及系统维护,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处理,从而提升体检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

1.3.1 合理选择体检软件在实行体检档案资料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医院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起数字化体检管理系统,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①医院要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的要求,建立完善的体检管理信息系统,要求所有诊断设备和体检设备通过数字化转换接口或者是数据接口有效地连接到计算机管理系统中,确保信息的永久调用,避免信息的遗漏和丢失,确保信息的完整性与安全性;②建立全过程电子报告,包括体检者的基本信息资料,一直到体检结果,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全过程控制,在整个过程中,不允许被第三方软件所编辑,做好档案资料的权限控制,同时,坚持谁输入谁负责的原则,确保分检过程、结果的正确性,全面提升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1.3.2 建立医生工作站在完成软件系统的建立后,还要建立医生工作站,一般而言,医生工作站具体的操作流程主要包括8个环节,如资料登记、资料的检验、资料的放射、B超等功能数据导入、导出系统、医师工作平台等,在具体的应用时,体检者体检完成后,将所有的体检结果全部录入系统,利用计算机系统自动生成报告,并根据结果提出相关的建议,最后由总医师进行确认处理,然后上交给个人或者是单位,这样,不仅有利于工作流程的简化,而且操作简便,减少了重检、漏检事故的发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保证了信息准确性,全面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

1.3.3 强化工作人员培训在培训工作中,主要对象为体检中心的医生、信息管理人员以及技诊人员,以体检软件的应用、处理、档案管理以及系统维护为主要内容,增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工作责任心,确保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1.3.4 实践应用操作进行体检时,根据输入站的密码和口令进入系统,然后根据选择项目,获取体检人员的流水号和信息,同时,输入体检者的情况,然后通过计算机系统自动小结。

1.3.5 加强系统日常维护在实际工作中,信息管理人员要不断更新维护体检系统,以适应越来越多的体检需求,使体检工作更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 13.0软件实施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是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来表示,方法为t检验,差异有统计意义,即P<0.05。

2结果

2.1满意度分析

2005年健康体检档案管理情况满意度达60%,2012年健康体检档案管理情况满意度达96%,其满意度明显高于2005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健康体检档案管理情况分析

注:与2005年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管理效益

采用微机信息系统对体检档案实施管理,工作效率比传统的工作方式提供一倍,体检结果处理速度提升2倍,且所有体检资料数据均可以保证及时、连续、正确、规范,为体检者进行永久的保存,另外,还可以对体检者以及人群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动态监测,以做好信息的分析、预防、评估和干预。

3讨论

当前很多医院虽然相继建立了体检中心,但是体检档案管理仍旧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从而严重影响到工作的顺利进行。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不断改善,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所以到医院定期体检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各大医院也相继设立了体检中心,同时,这也成医院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在这样的工作情况下,体检档案资料的管理就成为其中的关键问题,其管理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到体检的质量,而且影响到医院体检中心甚至于医院的形象。近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微机管理已经广泛渗透医院的各项的管理工作中,同样,体检档案管理也不例外,加强了对所有资料的集中管理,确保患者连续、保密、追踪性检查,从而帮助体检者维护身体状况,如本组研究结果显示:2005年健康体检档案管理情况满意度达60%,2012年健康体检档案管理情况满意度达96%,其满意度明显高于2005年,这充分说明了体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和积极影响,与此同时,采用微机信息系统对体检档案实施管理,工作效率比传统的工作方式提供一倍,还可以对体检者以及人群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动态监测,结合信息的分析、预防、评估和干预,为预防疾病奠定良好的基础,总而言之,医院健康体检档案实施信息化管理,有利于体检档案的集中管理,促进管理效率提升,具有良好的工作效益。

[

参考文献]

[1]朱全美.浅议新时期医院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J].华章,2013,6(11):331.

[2]邹丽萍. 规范化管理健康体检档案促进健康管理工作[J].中国卫生产业,2012,16(12):100.

篇2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7-0093-03

针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趋严峻,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学校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结合学校体育的现状和发展,在“健康第一”体育观念下,体育教学实施良好的心理和品质教育,可以更好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一、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背景

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也是家长都很担心和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健康状况如何,必将对社会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因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很多人生活不规律、就业压力大、失眠等等。造成精神状况不佳,学习、生活质量不高,不少学生因恋爱问题直接影响到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根据清远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10月对2960名新生心理普查结果显示:偏重症状人数较多是强迫、抑郁、焦虑症状因素在新生占比例较高,偏重症状人数较多前三个因子偏重症状最高的是强迫症状有410人,占13.9%;抑郁症状有325人,占11%;焦虑症状有130人,占4.4%。upi测试结果显示:第一类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高达23.1%。

二、体育课对学生心理调节的作用及先前这方面的研究结论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总的来说,国内外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效益:(1)改变睡眠模式,提高睡眠质量;(2)改善神经系统和大脑的机能;(3)改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4)改善认知活动,如反应时间、注意不集中、思维混乱等;(5)改善情绪状态,提高情绪健康水平;(6)提升意志力;(7)有助于人格的完善;(8)有助于减缓或治疗心理疾病。

三、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研究分析

(一)研究对象

实验组: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296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将选修体育项目的学生2000人,与非体育选修项目的其余950人作为对照组,实际参加普查的学生共2950人,参查率达99.7%。

(二)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学术书刊、文献资料等。

第二,问卷调查法。调查采用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the self-report symptom,inrentory,symptom check lheck,90,简称scl-90),各症状量表间的效度系数在0.77~0.90之间,因而能较好地反映病人的病情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是当前心理门诊中应用最多的一种自评量表。通过筛选,可将学生分为三类,第一类被筛选有心理问题学生,第二类为应引起关注学生,第三类为心理健康学生。

第三,实验教学法:选修体育项目组实行一个学期的项目化教学,课程设置有进程设计,项目化教学的情景设计、考核评分标准、教师项目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准备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考核方案等。通过目标设置、创设佳境、归因教育、积极反馈、价值寻求等方法,训练学生小组协作和团队精神,协助学生开发学习潜能,掌握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学会、会学、善练,增进学习效果,纠正不良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习惯。

第四,数理统计法:对有效问卷所得数据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相对应的计算机软,对选修体育项目组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的测试数据使用spss16. 0统计软件进行检验。

(三)实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设置有七个选修项目(武术、足球、乒乓球、排球、篮球、羽毛球、健美操),内容多采用游戏、基本技战术、教学比赛等围绕能力训练目标实施项目化课程管理。

(四)实验时间

2011年3月—2011年6月,每周2课时,共计17周。

四、结果与分析

(一)选修体育项目组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scl- 90 因子相比较

由表1显示:scl- 90 各症状因子选修体育项目组都明显高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 说明选修体育项目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 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从表2 sc

l-90项测试人数较多的前三个因子显示:偏重症状人数较多是强迫、抑郁、焦虑症状比大一新生测试的结果明显下降。引起上述情况出现,可以说明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锻炼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对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还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这是由于我校大二的体育选修课实施项目化课程改革教学,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在集体项目运动锻炼中,合理组织男女生在一起进行体育活动,让学生在群体活动中更好地培养鉴赏能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情趣,让异性间的自然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个性完善与人格健全,预防形成不良的心理品质。学生在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运动中得到更多的身心锻炼,因而在人际关系以及减少强迫、抑郁、焦虑等心理症状都有明显的作用。

(二)选修体育项目组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upi测试频次分布相比较

从表3显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一类学生:非选修体育项目组有152人,占非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16%,而选修体育项目组有35人,仅占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1.75%;心理问题需要关注的第二类学生:非选修体育项目组有230人,占非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24.2%,而选修体育项目组有220人,占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11%;第三类为心理健康的学生:非选修体育项目组有568人,占非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59.8%,而选修体育项目组有1745人,占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87.25%。这些数据说明:选修体育项目的学生大部分心理状况健康正常,相当部分非选修体育项目组的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也说明了,选修课体育项目对大学生心理调节成了唯一的心理刺激作用。 (三)选修体育项目组与非选修体育项目组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相比较

从表4可知:非选修体育项目组的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1~2次的有415人,占非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43.7%;3~4次的有195人,占非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20.5%;5次以上的仅有30人,占选非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3.2%;有310人从不参加锻炼,占选非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32.6%。选修体育项目组的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1~2次的有1230人,占选修体育项目组61.5%;3~4次的有520人,占选修体育项目组人数的26%;5次以上的250人,占12.5%;没有学生不参加锻炼。这些数据说明选修体育项目组的学生对锻炼身体的认识起到了质和量的变化,选修体育项目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以体育课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提出结论

第一,调查结果表明,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选修体育项目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非选修体育项目学生。说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改善和促进作用,也说明选修体育项目对身心健康教育的认识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大量的研究成果都证实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健康有良好的作用,本文进一步论证了实行项目化管理的体育选修项目尤其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第三,从总的综合方面来看,选修体育项目比非选修体育项目更有利于心理健康。特别在改善人际关系上, 它可以改变敌对情绪、减少偏执。本文认为其原因在于选修体育项目的学生在项目化课程改革下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所起的作用。

第四,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不断改革和创新的推动下,利用一切条件,特别是注重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依据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体育项目化课程管理办法,体育教师们积极发动学生们参与体育活动,这不仅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更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六、建议

第一,在健康第一的观念下,体育课全面推行项目化教学管理,对大学生实施良好的心理和品质教育。

第二,消除学生上体育课的情绪障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进行社会适应能力和性心理教育。

第四,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丰富学生的情感。

第五,运用竞争手段提高学生的竞争心理素质。

第六,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灼芳,梁丽辉.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6).

[2]刘红梅. 浅谈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成功(教育),2010,(1).

[3]张勇.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

[4]袁玉涛,田振生,刘春明,贾宝民.大学生心理

里健康与体育运动的相关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1).

[5]张勇,孙高峰.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

[6]沈辉.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验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7]佟立纯.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j].1999,(3).

[8]潘国斌.大学生体育活动兴趣与健身效应探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1).

[9]邱新宇,王麟.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

[10]张兰君,李娜,王颖.大学生强迫症状的体育运动干预实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7).

[11]赵金凤.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12]宋培东,赵国武.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j].体育文化导刊,2007,(4).

the improve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alth first”

——taking qingyuan polytechnic in guang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xu yao-zeng

篇3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639-03

健康信念模式的主要观点认为:个人的健康行为来源于个体对健康或对疾病抵抗的知觉,如果个体感知到体质健康状况不佳或自我评价不满意,那么这种认知评价便会成为他采取行动、调整健康管理的重要动机。关于大学生体质健康主、客观评价的一致性与自我健康行为管理,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方面进行探讨:1) 体质健康等级评价来源于客观标准,身体自我认知来源于自我对身体的主观认知与评价,将探讨这两种评价之间的一致性;2) 通过体质测试,对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的身体自我评价及健康行为管理差异进行分析,探讨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自我身体认知的差异性及健康行为管理的差异性。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文以大学生体质健康的评价和行为为研究对象,对330名深圳大学在校一至三年级的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等级测试以及身体自尊量表测试和健康行为进行调查。调查对象的大学生平均年龄为(21.3±1.60)岁;三项测试皆有效的大学生为271名,其中男大学生158名,女大学生113名。

1.2研究方法

1.2.1测量法1) 体质健康等级综合评价。采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等级评价,评价指标为身高标准体重、肺活量体重指数、台阶指数、握力体重指数、50 m跑。评分的等级为:及格:60~74分;良好:75~84分;优秀85分~100分。

2) 自我健康认知。采用Fox等人(1990)针对大学生编制的身体自尊量表(PSPP)进行身体自我健康认知。PSPP主要用于测量个体对自己身体各方面的主观身体能力,量表包括身体自我价值感1个总量表和运动技能、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力量4个分量表。根据Fox对大学生的连续研究以及经我国徐霞等人(2001)根据中国国情的修订研究,量表具有较高信度、效度。由于该量表中的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素质反映了个体对自我健康主要方面的感知,我们将其应用于个体对自我健康的认知评价。

1.2.2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大学生的睡眠、吸烟、喝酒、餐饮习惯、运动参与等健康行为进行调查。

1.2.3数理统计法数据采用Spss for Window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身体自我认知主、客观的一致性为考察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大学生对身体自我认知的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是否具有一致性,对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等级分数与他们身体自尊(PSPP)各维度评分进行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表1)。

在PSPP量表的5个维度中,运动能力反映个体运动方面的能力与自信等评价,身体状况反映个体对自我体质强弱、个体精力感、运动参与及运动参与的适应性等评价,身体素质反映了个体对自我是否强壮、力量、速度、爆发力等评价。这三个维度与学校体质健康等级评分的客观标准最为密切。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学生在PSPP这三个维度上的评分与他们体质健康等级分数,除优秀组在“身体状况”未具显著水平(P>0.05)外,其余的相关具显著性(p

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对体质健康的主、客观评价具有一致性反映了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基于高等教育的文化背景、个性及社会文化背景的综合因素上,对自己的体质健康有较清楚认知,这点也是我们所期盼的。因为,如果一个人对身体的自我认知与客观标准差异过大,当身体处于较差状态时而主观认知感觉良好,那么,这种主、客观之间的差距会使个体在自我健康管理方面发生混乱、并导致参与身体锻炼的动力性减低。因此,无论是着眼于现在还是未来,无论是从现行体育教育或终身体育教育的角度,个体对自我体质健康的良好认知是个体实施良好的自我健康管理、参与身体锻炼的重要动力资源。我国许多精英科学家的“英年早逝”,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缺乏身体认知的主、客观一致性,因而在自我健康管理、参与身体锻炼等方面未能采取有效的行动。

2.2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身体自我认知的差异及健康行为管理的差异

2.2.1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身体自我认知的差异为探讨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身体自我认知的差异性,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大学生PSPP 得分进行检验(表2)。

统计结果显示,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学生对运动能力的自我认知的差异非常显著(F=13.53,df=2,p良好组>及格组,采用LSD法进行均值多重比较显示:体质健康优秀组的学生对自我运动能力的评分高于良好组(p

在PSPP评分中,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学生在“身体自我价值”、“身体吸引”两个维度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F=1.62,df=2,p>0.05; F=0.50,df=2,p>0.05)。由于PSPP身体价值与身体吸引两个维度的自我评价不仅受主观因素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对于身体吸引的认知,充满活力、健硕是因素之一,但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外貌的美丽、气质的优雅等也是身体吸引的一个方面,因此,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大学生这两个维度的主观评分没有差异性并不影响他们对身体运动能力及健康活力等方面自我认知的客观性。

关于健康行为管理,调查设计以吸烟、喝酒获得较低分数;睡眠、餐饮习惯、运动参与获得较高分数为健康行为管理的理想模式。调查发现体质健康优秀组的学生无吸烟现象,其余两个组虽然比优秀组吸烟多,但没有统计差异(F=2.29,df=2,p>0.05)。在睡眠、喝酒、餐饮习惯三个因子的得分,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在运动参与方面,方差分析检验显示: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大学生在运动参与方面的差异非常显著(F=7.32,df=2,p

总体来看,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在睡眠、吸烟、喝酒、餐饮习惯的管理方面处于较为适宜的自我健康管理范围,社会调查发现的吸烟、熬夜、酗酒作为健康“三大杀手”,可以审慎地认为不是导致大学生体质健康处于低等级的主因素。而运动参与的差异性则可能是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等级的主要因素。

体质健康为优秀的大学不仅对身体自我认知具有客观性,而且在运动参与方面也优于其余两个组,反映了体质健康优秀组的学生在健康的自我认知和健康行为的管理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同时还提示,大学生若想达到体质健康为“优秀”的等级,他们必须在运动参与上有更多投入。

本研究样本中,大学生体质健康等级为优秀的占17.7%,良好和及格分别占52.4%和29.9%。三个组的对比,只有优秀组表现出健康观念与行为的高度一致性,这意味着只有18%左右的学生在健康观念和行为管理上高度协调,而体质健康良好组和体质健康及格两个组,虽然对身体的自我认知上具有客观性,但从统计结果上分析,这两个组在运动参与方面与优秀组比较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两组组间的相互比较则存在运动参与的分界模糊。由此也看出,学生对运动参与的动力仅仅来源于对健康的自我认知或给予学生体质健康的一个等级评价还远远不够,即使学生对健康的自我认知为不满意,尚不足以在运动参与方面作出反应性的强化行为。因此,应开拓更为广泛的运动参与的动力模式,以促进从良好等级向优秀转化,从及格等级向良好等级的转化,从而也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及体质健康等级评定对学生健康的指引作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1) 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对身体自我认知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客观性。体质健康等级高的学生在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素质三个维度上的身体自我认知为高分,而体质健康等级低的学生在这三个维度的身体自我认知为低分。2) 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在睡眠、吸烟、喝酒、餐饮习惯的管理方面处于较为适宜的自我健康管理范围,社会调查发现的吸烟、熬夜、酗酒作为健康“三大杀手”,可以审慎地认为不是导致大学生体质健康处于低等级的主因素,而运动参与的差异性可能是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等级的主要因素。3) 体质健康优秀组的学生在健康行为的管理上不仅表现为不吸烟、良好的睡眠和餐饮习惯,而且更突出地表现为更多的运动参与。4) 体质健康良好组和体质健康及格两个组在运动参与方面与优秀组比较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说明即使学生对健康的自我认知为不满意,尚不足以在运动参与方面作出反应性的强化行为。

3.2建议1) 充分发挥体质健康测试对学生健康的评估作用。目前教育部已要求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学校对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有了一个客观标准,应积极利用每年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监测,发挥其对体质健康、体育锻炼效果的评估作用。通过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综合等级评价,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反馈,使学生在了解自我体质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措施激发学生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终身追求健康身体和科学的自我健康行为管理。

2) 设立学生体质健康等级提升计划。即使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认知自我健康处于不太满意状态,并有运动参与的意向,但往往并不一定能在健康行为强化方面得以体现。可通过学生体质健康测评,每学年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测评结果设立一项体质健康提升计划,以计划促进体质健康的实施。该项工作可以结合体育(与健康)及课外体育进行。

3) 运动处方指导。当代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科学锻炼理念,但是,面对书刊、网络巨大的信息以及众说纷纭的健身方法,尤其是如何针对个体状况、开展时间-效能高的体质健康锻炼,依然迫切需要科学指导。目前我们根据体质健康测评并开发运动处方,在校园网开设运动处方专栏,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的课内与课外互动机制,使学生的锻炼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美)赖斯(Rice, P, L.)著.胡佩诚,等译.健康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 朱敬先,著.健康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