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健康管理理论知识

健康管理理论知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3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健康管理理论知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健康管理理论知识

篇1

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最终目标,高职护理专业就是要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培养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专业护理人才。在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健康评估无疑是一门衔接基础医学与临床专业护理的桥梁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本门课程能否达标,换言之,即学生在健康评估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后期临床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教学效果,最终会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在教学理念、方法措施等各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尤其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专业技能实训的把握以及两者关系的处理有着较大的差异,导致教学效果迥异。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根据当前的教学改革和实际现状,作了一些必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现将健康评估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实训的有关问题,以及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作如下探讨,以供同行参考。

1 理论讲授 突出重点 健康评估这门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学时安排相对有限,如果平均分配学时,则很难把理论知识讲清、讲透,尤其是临床上常见而且常用的知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我们的做法是,一般性理论知识尽量压缩时间,对于重点内容如护理体检中心脏和肺脏评估授课的时间增加到8至10个学时,其中心脏评估授课在6个学时以上,重点在心脏听诊。因为心脏评估不仅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的难度也是最大的,我们在讲授重点内容时,一仅时间上有保证,二是力求通俗易懂,深度也要适当掌握,同时借助于多煤体、仿真模型、图例等直观教学手段,边看边讲,使学生一看便知,印象深刻,效果显著。例如心脏正常心音、心脏杂音的讲授中,重点阐述正常心音产生和心脏杂音产生的主要机制、听诊特点和临床意义,利用简图和仿真模型反复讲解,多次反馈,直至大多数学生理解为止。对于少数当时仍然不能理解的学生,则利用晚自习时间单独辅导。同时注重在授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我们体会,只要重点和难点问题能顺利达标,其他一般性理论知识则较易被学生掌握。

2 技能实训,突破难点 根据临床护理工作实际和岗位工作需要,要求每个护理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临床常用的各项基本操作技能的要领和技巧,学会病人健康评估的基本方法,以便全面、准确地采集患者的健康信息,及时发现病人身上现存的和潜在的各种身、心健康问题,为制订具有性的护理计划,实施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切实解决各项健康问题提供充分的依据。为达这一目的,除要求技能实训时间、物资器材和场地得到充分保障,教师和学生对于实践技能实训的重要意义要有高度的重视之外,还须有得力的措施,方能取得预期的满意效果。我们认为,实践技能的实训,要掌握好求教、练习和反馈三个环节,并且要突破实训中的难点问题,如身体评估的视、触、叩、听、嗅,是其最基本的方法,其中叩诊方法的掌握往往是个难点问题,特别是心脏和肺部叩诊,如果不能掌握正确的操作要领,是很难检查发现问题的。我们的做法是,在任课教师规范地求教后,让一名学生进行当场操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然后学生3至4 人一组进行分组练习,可先在人体模型上试行叩诊的练习,后学生之间相互练习,反复进行,直至基本掌握动作要领。教师巡查中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在心脏听诊中,听正常心音以学生相互听诊为主,听异常心音和心脏杂音时,利用电脑仿真人体模型,重点的常见的听诊音要进行多次重复练习,让学生在听诊中去加以比较,鉴别出不同异常听诊音和杂音的不同特点,以不断地加深印象,并在以后课程中随机加以强化,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渐转化为理性知识。心电图和医学影像的教学主要是利用典型心电图谱和X线、CT胶片,使学生能看得见真实的病理表现,直观教学效果显著。最后是反馈,以教研室统一讨论、制订的考核标准,认真组织对每一个学生的实践技能的考查,并将成绩记入总分。总之,我们在实践技能的实训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实践中难点问题的解决,使实践技能的合格率得以明显的提高,为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和扎实的基础。

3 病例分析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途径之一 无论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实践技能的实训,其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扎实理论知识的专业人才,是高职护理专业的终极目标。医学理论来源于医学临床实践,是对实践过程的科学总结,是临床实践的结晶,同时对实践的全过程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将医学理论揉入实践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就能使实践过程变得更加规范,医护人员就能时时刻刻运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操作。否则,只能是盲目的实践。我们在健康评估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典型病例的分析,通过老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分析病人身上出现的各种症状、体征和心理变化,从中找出需要护士用护理手段解决的各种问题,独立制订出针对性的护理计划,然后具体加以解决,并能评估其效果。在病例分析、讨论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进行纵向和横向联系,分析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相关性,学会透过临床现象看到疾病的本质,以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和将来的临床工作,大有裨益。

诚然,要想在短短的时间内,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目标的要求,并非易事,无论是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是实践技能的掌握,都有一个时间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加以探索,完善。经过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实践,从2005至2009级高护15个班级的成绩分析,08级和09级考核合格率级较前三届提高12%,成效明显。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的各项探索,使理论与实践教学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为进一步提高健康评估这门重要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黄俭强,陈琪尔.护理学专业专升本健康评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评价[J].医学教育,2004,(2)59-60。

篇2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0-251-01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运用一定的思想政治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符合一定社会要求及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主要解决的是思想领域、政治领域和道德生活中的是非、善恶以及如如何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健全发展,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运用以心理学和教育学为主的多学科的教育理论和技术,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心理影响的一种教育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一个是以理论为基础的纯社会学科,一个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虽然二者在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以及工作方法上有很多不同,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作为育人的工作,具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体现在研究内容、目标职能等方面。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着重于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而这种能力的体现,又恰恰是以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前提的。所以说,理想、信念、品德、意志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对象都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人生观问题,它致力于使大学生认同高尚的道德规范、正确的政治态度、良好的思想意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则是大学生成长问题,它关心怎样帮助学生积极适应环境的变化,解决其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适应问题。两者协同作用使得两者在职能上是保持一致的。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操作中是互为条件并相互影响和制约。良好的思想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健康的心理又能够有效地促进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良好的情绪和坚强的一致本身就是优秀的品德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要素。所以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需要不可分割的。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归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中去,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学生成长生活问题中的关注不足。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两者的结合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加对学生人格教育的关注,完善和补充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两者的结合能够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改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权威者角色为平等地位和协助者。这种角色变换,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分更容易被受教育者所接受。两者的结合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在因素是学生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如果我们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因素,一味地强制性地规范管理他们,这样的教育很难达到目的,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大学公共政治课堂上很少有学生能够做到认真听课,这就是学生从心理上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的外在表现。

如何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已迫在眉睫。第一,从大的方面来说,国家应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问题,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文件,指导高校教育实践。第二,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对学校有足够的归属感、认同感,这样学生们才能更为自然地接受学校对其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第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健康教育两支教师队伍在教育过程中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网络结构。另外,教师个人一方面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加强自身的知识网络结构,能做到深入浅出。另一方面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热情,平等地对待学生,积极引导,帮他们排忧解难。除此之外,对于心理咨询的宣传工作要着力加强,许多同学表示不愿意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一方面是不好意思讲出自己的隐私,另一方面是怕同学误以为自己有精神疾病,还有就是对心理咨询老师存在畏惧。这就要求学校做好对心理咨询的宣传和解释工作,以亲切和谐的面貌面向老师和同学。总之,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理解二者相互结合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促进二者相互健康发展,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将两者相结合。

篇3

中图分类号:TD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一、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工作和生活素质的提高,职业安全健康已是劳动者和从业者的第一需要,我们在经济转型发展中,加强调查研究,坚持科技兴国,开展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标准制定和许可证管理等工作,推进职业安全健康事业发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与IS09000和ISO14000等标准化管理体系一样,被称为是后工业化时代的管理方法。主要强调系统化的健康安全管理思想,即通过建立一整套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机制,旨在控制和降低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二、我国职业健康安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一些地区和单位思想观念不适应,重经济发展的GDP和企业效益,忽视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经济大而不强,采掘、冶炼、重化工等传统产业和高危行业在经济构成中所占比重过大,加大了事故发生的几率,职业危害治理和职业健康工作滞后;由于煤炭和非煤矿山、化工等行业集约型增长能力和集约化生产水平较低,低水平重复建设,基础管理薄弱,行业管理弱化,安全投入不足,技术生产管理落后,从业人员素质差,安全保障能力不足。

2.从政府监管角度看,安全责任制不落实,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职业危害防治和监管工作职责不明确,监管机构不健全,监管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特别是有些地区(市县)基本上没有单独设立职业健康监管机构,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对职业危害防治和监管的要求。

3.从企业角度看,一些企业对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不重视,基本上是重发展、轻安全,重效益、轻防治,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没有按照有关要求建立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的制度和措施,违规建设、违规生产、违规作业问题突出;甚至有的企业严重缺乏职业危害安全技术防护措施,基本上没有规章制度。

4.从劳动者自身保护方面来看,工伤保险制度对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发挥作用不够,缺乏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来干预职业安全健康工作;劳动者自我防护意识较差,不了解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权益受到侵害,也难以维权。

三、进一步推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举措

1.提高安全健康意识,营造全社会安全健康文化氛围

文化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安全健康文化是人们从事安全健康活动的安全健康价值观、行为标准和物态的总和,是尊重人的生命安全,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实现人的价值理念。树立社会安全健康文化理念,提高人的安全健康素质,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营造良好的安全健康风气,从物质、精神两方面,从员工、企业、社会三层次,形成全系统、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健康文化氛围、舆论氛围,引导和启发全社会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和安全健康。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从国家层面,加快劳动安全健康方面专业法规的立法工作,修订、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健全各领域相关的法规、技术规程、标准,依法规范企业安全生产、健康管理行为,做好职业危害申报制度、作业场所监督检查制度、职业卫生安全的许可证制度的建设工作,把安全生产和健康管理工作纳人法制化轨道,做到有法可依。

进一步完善经济政策,鼓励企业进一步加大安全科技方面的投人。通过加大科技投人来推进科技创新,从而运用更加先进的科技手段来改善目前我国的安全生产以及职业健康面貌,从而使我国的安全生产以及职业健康工作能够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

3.进一步完善企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度。根据目标管理原则,从企业法人、董事长等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普通员工,层层制定、分解目标,逐级落实目标责任,签订责任书。

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健康管理考核标准。根据国家、部委、行业制定的《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因企制宜,制定公司考核标准。

规定员工安全健康行为规范,《安全健康管理手册》,明确总要求、目标、职责等,为安全生产健康管理指明方向,做到有章可循。

建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制度》《健康管理制度》《事故汇报、分析、处理、调查制度》《事故应急救援制度》等重视教育培训工作,真正将安全健康管理工作纳入企业管理中。教育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意识的基本方法和有效手段,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管理者应增强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身作则,自觉学习安全生产、健康管理相关的知识、法律,提高自身意识,将安全健康管理工作纳人企业管理中,积极营造企业安全健康文化氛围,重视教育培训工作,为培训的组织、管理、资源等提供支持,确保安全生产与健康管理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4.加强政府职能监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