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33:5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现代通信技术概述,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E2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什么是现代通信
1.1、纵观通信的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语言和文字通信阶段。第二阶段是电通信阶段。第三阶段是电子信息通信阶段。1.2、信息传输技术主要包括光纤通信,数字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以及图像通信。
1.21、光纤是以光波为载频,以光导纤维为传输介质的一种通信方式,其主要特点是频带宽,比常用微波频率高104~105倍;损耗低,中继距离长;具有抗电磁干扰能力;线经细,重量轻;还有耐腐蚀,不怕高温等优点。
1.22、数字微波中继通信是指利用波长为1m~1mm范围内的电磁波通过中继站传输信号的一种通信方式。其主要特点为信号可以"再生";便于数字程控交换机的连接;便于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保密性好;数字微波系统占用频带较宽等的优点,因此,虽然数字微波通信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却与光纤通信,卫星通信一起被国际公认为最有发展前途的三大传输手段。
1.23、卫星通信简单而言就是地球上的无线电通信展之间利用人在地球卫星作中继站而进行的通信。
1.24、早期的通信形式属于固定点之间的通信,随着人类社会党俄发展,信息传递日益频繁,移动通信正是因为具有信息交流灵活,经济效益明显等优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所谓移动通信,就是在运动中实现的通信。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在移动的时候进行通信,方便,灵活。现在的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有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码多分址蜂窝移动通信系统(CDMA)。
1.25数据网是计算机技术与近代通信技术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信息采集,传送,存储及处理融为一体,并朝着更高级的综合体发展。
二、浅谈光纤的发展与前景
1、光纤通信的历史
光纤通信的诞生与发展是电信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1966年,美籍华人高锟和霍克哈姆,预见了低损耗的光纤能够用于通信,敲开了光纤通信的大门,引起了人们的重视。1970年,美国康宁公司首次研制成功损耗为20dB/km的光纤,光纤通信时代由此开始。1977年美国在芝加哥相距7000米的两电话局之间,首次用多模光纤成功地进行了光纤通信试验。8.5微米波段的多模光波为第一代光纤通信系统。1981年又实现了两电话局间使用1.3微米多模光纤的通信系统,为第二代光纤通信系统。1984年实现了1.3微米单模光纤的通信系统,即第三代光纤通信系统。80年代中后期又实现了1.55微米单模光纤通信系统,即第四代光纤通信系统。用光波分复用提高速率,用光波放大增长传输距离的系统,为第五代光纤通信系统。新系统中,相干光纤通信系统,已达现场实验水平,将得到应用。光孤子通信系统可以获得极高的速率,20世纪末或21世纪初可能达到实用化。
2、光纤技术发展的特点
2.1、频带极宽,通信容量大。光纤比铜线或电缆有大得多的传输带宽,光纤通信系统的于光源的调制特性、调制方式和光纤的色散特性。对于单波长光纤通信系统,由于终端设备的电子瓶颈效应而不能发挥光纤带宽大的优势。通常采用各种复杂技术来增加传输的容量,特别是现在的密集波分复用技术极大地增加了光纤的传输容量。目前,单波长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一般在2.5Gbps到10Gbps。
2.2、损耗低,中继距离长。目前,商品石英光纤损耗可低于0~20dB/km,这样的传输损耗比其它任何传输介质的损耗都低;若将来采用非石英系统极低损耗光纤,其理论分析损耗可下降的更低。这意味着通过光纤通信系统可以跨越更大的无中继距离;对于一个长途传输线路,由于中继站数目的减少,系统成本和复杂性可大大降低。
2.3、抗电磁干扰能力强。光纤原材料是由石英制成的绝缘体材料,不易被腐蚀,而且绝缘性好。与之相联系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光波导对电磁干扰的免疫力,它不受自然界的雷电干扰、电离层的变化和太阳黑子活动的干扰,也不受人为释放的电磁干扰,还可用它与高压输电线平行架设或与电力导体复合构成复合光缆。这一点对于强电领域(如电力传输线路和电气化铁道)的通信系统特别有利。由于能免除电磁脉冲效应,光纤传输系还特别适合于军事应用。
2.4、无串音干扰,保密性好。在电波传输的过程中,电磁波的泄漏会造成各传输通道的串扰,而容易被窃听,保密性差。光波在光纤中传输,因为光信号被完善地限制在光波导结构中,而任何泄漏的射线都被环绕光纤的不透明包皮所吸收,即使在转弯处,漏出的光波也十分微弱,即使光缆内光纤总数很多,相邻信道也不会出现串音干扰,同时在光缆外面,也无法窃听到光纤中传输的信息。
3、光纤技术的发展前景
对光纤通信而言,超高速度、超大容量和超长距离传输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而全光网络也是人们不懈追求的梦想。
3.1、向超高速系统的发展。
目前10Gbps系统已开始大批量装备网络,主要在北美,在欧洲、日本和澳大利亚也已开始大量应用。但是,10Gbps系统对于光缆极化模色散比较敏感,而已经铺设的光缆并不一定都能满足开通和使用10Gbps系统的要求,需要实际测试,验证合格后才能安装开通。它的比较现实的出路是转向光的复用方式。光复用方式有很多种,但目前只有波分复用(WDM)方式进入了大规模商用阶段,而其它方式尚处于试验研究阶段。
3.2、向超大容量WDM系统的演进。
采用电的时分复用系统的扩容潜力已尽,然而光纤的200nm可用带宽资源仅仅利用了不到1%,99%的资源尚待发掘。如果将多个发送波长适当错开的光源信号同时在一极光纤上传送,则可大大增加光纤的信息传输容量,这就是波分复用(WDM)的基本思路。采用波分复用系统的主要好处是:1.可以充分利用光纤的巨大带宽资源,使容量可以迅速扩大几倍至上百倍;2.在大容量长途传输时可以节约大量光纤和再生器,从而大大降低了传输成本:3.与信号速率及电调制方式无关,是引入宽带新业务的方便手段;4.利用WDM网络实现网络交换和恢复可望实现未来透明的、具有高度生存性的光联网。
3.3、开发新代的光纤
传统的G.652单模光纤在适应上述超高速长距离传送网络的发展需要方面已暴露出力不从心的态势,开发新型光纤已成为开发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为了适应干线网和城域网的不同发展需要,已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新型光纤,即非零色散光(G.655光纤)和无水吸收峰光纤(全波光纤)。3.4、全光网络。
4、总结
光通信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撑平台,在未来信息社会中将起到重要作用。
广东省教育厅获最佳组织奖
11月23―26日,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辽宁省教育厅主办的2011年“神州数码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来自全国3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65名教师报名参赛。经过两天激烈角逐,38位参赛教师获一等奖、76位教师获二等奖、105位教师获三等奖;大赛还评出10个最佳组织奖和6个特别贡献奖。
在本次大赛中,广东选派的11名参赛选手取得1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广东省教育厅获大赛组委会颁发的最佳组织奖。
赛场速递:展示中职信息化教学新成果、新经验
11月26日,沈阳市友谊宾馆的小剧场人头济济,却又鸦雀无声。台上上演的并非话剧,也非交响乐。仅仅是一位来自河北石家庄的普通中职教师在演示参赛的《中国古典舞身韵》信息化教学设计作品。但作品中图文并茂的画面,动态的视频展演,配以该教师抑扬顿挫、深入浅出的讲解,让观众领略了中国古典舞的美。而江苏省常州教师演示的《冷冻站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管理》信息化教学设计,则通过动画模拟实操让原本艰深的知识浅显易懂。
这就是信息化的魅力所在。正如本次大赛的主题所言,“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 可以说本次大赛更加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教学理念的深度融合。在闭幕式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就充分肯定了本届大赛在赛事安排、比赛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呈现了对接产业、扩大共享,突出特色、知行并重,瞄准前沿、创新理念的新特点。参赛作品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活泼,艺术性和新颖性更加突出,展现了职业教育教师的娴熟技能和良好风貌,展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的美好前景。
广东选手的作品在本届大赛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自去年信息化大赛开办以来,广东省教育厅高度重视此项赛事,将其作为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进程的重要抓手。早在今年6月就举办了2011年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通过展示成果,交流经验,培训提升,提高本省教师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水平,并从中选拔优秀选手和作品参加国赛。在本次国赛中,我省选派的11个参赛选手不负众望,均获奖项,其中佛山市顺德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刘侃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化教学项目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此外,广东还有四名专家被聘为国赛评委,这些都充分展现了广东中等职业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水平。
赛事回顾:总体水平比去年高,抓住教学信息化的本质
为了进一步总结经验,大赛期间还举办了“职教信息化教学发展”报告会,来自湖南省教育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辽宁电教馆、北京师范大学的5位专家围绕“教育信息化”主题做演讲。
清华大学教授程建纲代表70多位评委在闭幕式上对大赛做了点评。他认为,相较于去年的首届大赛,今年的信息大赛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大赛定位在“信息化教学” 并且把信息化教学设计单独设置为大赛项目、起点高、定位准,抓住了教学信息化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长期“技术论”主导教学信息化的问题。二是大赛在学科专业面拓宽的基础上,比赛深度有所增加,如设立了网络信息化专项,让选手在结合现场设备,以“做中教”的形式,从课程设计、设备操作到授课实施等三方面进行竞赛。三是参赛作品质量总体上比去年水平高,普遍以教学内容为核心,关注内容的科学性、媒体应用的有效性、技术应用的适度性,以及教学应用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四是参赛作品在方向上较上届把握得更准,如更加重视软件的职教特色,在演示性教学的同时,更加重视了实训教学,以“教、学、做一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五是从教学组织来看,支持基于案例教学、问题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多模式软件越来越多,基于网络的探究式教学也受到重视。六是“网络和安全管理”比赛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可引领中职网络管理内容的学习从“组网”向“管网、用网”深化,并为今后数字校园建设的网络管理人才配备奠定基础。
程建纲对下一届比赛提出了建议。他希望,比赛项目加强专业化水准的教学设计和UI设计,吸纳高职院校要参赛,在决赛期间并行开展“教学设计”和“资源制作”等专项培训,把大赛中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计作品放上网共享,封装完善的作品可加入国家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等等。同时,他建议,在职业教育信息化领域,应率先把顶层设计落到实处,应把“认识、规划、设计、实施、应用、评价”等基于系统工程的思想贯穿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诸多方面。
前景展望:以现代信息技术带动职业教育的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1传统文化的功能价值
1.1历史功能价值
传统元素是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它印证着一定时期内生活变迁、城市发展。我们能够通过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去窥探我们的历史,抓住城市的根本。
1.2艺术功能价值
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积累、发展传承下来的。在它们当中不乏大量极具艺术感的古代器具、建筑、戏剧、舞蹈等等,在它们的身上都包含大量的美学特质,也是一定时期内的审美观和人生观的具体表现,记载了艺术演进的过程。
1.3社会功能价值
人们在某个区域居住生活了很长时间以后,便会建立起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间的复杂的紧密联系,这种无形的联系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传统文化在社会当中充当的便是这种紧密的联系,这便是它的社会价值。不管哪个地域的人都会认同自己当地的历史文化,而正是这种历史文化才能给人们创作出亲切的归属感。
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积累、发展传承下来的,所以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稳定性。传统文化的形成都是以一定区域内的传统文化的发展、积累传承下来的,因此传统文化通常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传统文化能被大家所认同,为不同地域的人们所用,因此传统文化应该也具有很强的可识别性。
2、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的几种形式
2、 1在建筑空间中的运用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和谐统一,在建筑设计中,则体现为建筑对内严格封闭、对外自由天地。如建筑大师赖特在流水别墅的设计中便是吸纳了这一思想内涵,建设于岩崖之间,室内外却浑然一体,真正实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道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建筑影响颇深,如我国国家大剧院的设计灵感便源于这一思想。大剧院建设初期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建成后却得到了一片称赞,原因便在于实现了协调的设计,融汇了“无为而治”的精华,看似无为实则更加遵从自然,给予建筑功能与形式自身自由发挥的空间。佛家则追求自由随意、返璞归真的人生之道,道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建筑影响颇。
禅宗思想在我国古代建筑设计中影响就颇深,“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可以说是这种设计的真实写照。如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就是传承了传统佛家人文思想的精华,讲求远离世俗,追求归隐山林。这种亲近自然、远离世俗的思想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也占有极大的市场,尤其是在当今生活繁杂、忙碌的时代,人们喜爱住在偏远闹市、花草丛生而又自然的建筑中,导致了现代建筑设计中大肆融汇了这一思想。
在礼制思想控制之外还有一块净土,那是由老庄思想和儒家思想取胜的世外桃源―园林。和传统礼制控制下住宅的中规中矩相比,园林则是体现主人的人文情怀,在这片净土人们远离仕途的纷扰、求学的烦恼,专注于放浪不羁的文人情怀。在这种情怀之下,呈现的布局是感性和自由的,反映到建筑空间形制上便是感性的园林。
2、 2在建筑形式中的运用
现代建筑设计形式中对传统文化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外在形式、建筑细部和传统符号三个方面呈现的。
中国传统的外在形式是由屋顶、墙身和基础组成的一种理性的对称式构图。中国传统建筑中,对于屋顶的设计是整个设计的重点,这一点与西方古典建筑不同,他们更注重的是立面的构图。屋顶形式是中国古建造型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挑出的屋檐、优美的檐口曲线、反曲的屋面、起翘的屋角以及多样化的屋顶形式,使得中国的古建具有了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在中国古建筑中以形式著称的宫殿、土楼、民居、古塔等,通过对其造型的简化提炼、抽象变异,成为了现代建筑外在形式的创作源泉。
2、 3在建筑材料中的运用
传统材料是对历史记忆的延续,是对文人情怀最直接的表达。在现代建筑中,常用的传统建筑材料有:青砖、青瓦、竹木材和石材。建筑师通过对传统材料二次肌理的挖掘和传统材料的组合,结合现代技术,将传统材料用于现代的建筑中。在现代建筑运用传统建筑材料,是对传统文化最直接的表达,是对他们历史价值的直接体现。特别是旧砖旧瓦,它们身上到处是人们生活的影子,弥漫着传统文化的气息,它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而这种气息和生命正是现代建筑所缺乏的。
2、 4在建筑色彩中的运用
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色彩文化,受“礼制观念”控制的中国传统官式建筑中,“红”、“黄”是它们的主色调,鲜艳的颜色是为了彰显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以老庄和儒家思想取胜的江南私宅、苏州园林以及徽派建筑等中,这类建筑的色彩往往比较素雅、纯净,以低调的“黑”、“白”、“灰”为主,偶尔也会出现高纯度的原木色、土色。中国幅员辽阔,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审美观,反映到各个民族的建筑色彩中也有很大的差异性,比如在云南白族建筑大多以白蓝相间为主,在,藏族同胞则以红白为建筑的主色调。
建筑色彩承载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是建筑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建筑中,我们应该重视以色彩为手段来进行对传统文化的表达,为现代建筑打下深深的文化烙印。
3、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创新
3.1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设计被赋予了新的概念。在一系列的建筑文化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中高层及其高层住宅,日益朝着洋化的方向开展。有很多城市受到了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从而促进其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比如一些沿海的经济发达城市,这些城市很多的建筑项目都实现了木土文化及其外来文化的结合,保证了建筑项目木身内涵的突出,实现了木土建筑文化的优化
在当代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及其现代建筑文化的冲突需要得到解决,从而实现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结合。这就需要进行中国传统建设文化的科学化研究,避免其传统式、零散性。真正实现建筑设计的理论化、科学化、系统化。把我国的民族形式及其民族风格与时代潮流相结合。这需要进行其运作前景的分析。根据当代住宅楼市的设计需求,可以得知各种洋气建筑登陆我国。比如各种欧洲风范的建筑,各种美式的建筑等,对当下的楼市造成极大的冲击
3. 2.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要坚持创新,也要坚持批判的原则,对前辈建筑大师经验进行合理的取舍,同时在设计的形式、技巧、语言和方法等方面不断创造出新的内容,以适应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建筑设计不仅停留在对前辈建筑大师的继承和借鉴上面,而且不断地要超越他们,不断地开拓创新,从而不断地形成自己的设计思想与建筑特色。
3. 3技术与艺术相结合
.由于现代建筑的科学技术特征明显,科学直接参与到艺术当中,建筑的技术进步,升了建筑的艺术性。无论从哪个层面出发,建筑师在设计时技术性都是比艺术性要优先考虑的。艺术为了创造美,技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艺术需要思考、需要想象力和情感投入,技术需要经验、知识与技巧。技术是创造的基础,如果没有技术,一切都是空谈,如果没有艺术,那造出来的就是只是一件物品c所以只有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好的艺术品。贝幸铭认为:“空间与形式的关系是建筑艺术和建筑科学的本质”。因此,在设计中要努力协调、纯化、升华这种关系。
结束语
科技是时展的动力,新材料、新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传承和发展本国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一股推动现代建筑设计水平提升,促进将现代建筑事业进一步迅速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与潜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