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34:0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市场经济相关知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 F27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成本管理重要性概述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等一般特征。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企业能否为社会提供质量高、工期短、造价低的建筑产品。因为,施工项目的管理者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者必须做出设计、提出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动态管理,并使资源优化组合,以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效益。施工管理要求强化组织协调工作。
首先,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本质特征就是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作为我国建筑市场的独立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的建筑施工企业,之所以要推行项目管理,就是希望通过施工项目管理,彻底打破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传统管理模式,将所从事的经营管理活动由单纯以完成国家下达的指令计划转向以工程承包合同为依据、以满足业主对建筑产品的需求为目标、以创造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方面上来。建筑施工企业施工项目经理部作为最基本的企业管理组织,其全部管理行为目的就是降低工程施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就是运用项目管理原理和各种科学的方法来降低工程成本,创造经济效益,使之成为企业效益的源泉。
另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个建筑施工企业所反映出来的管理水平能力,表现为它能否用最低的成本去生产业主满意的、符合合同要求的建筑产品。换言之,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部目的,就在于追求低于同行业平均成本水平,取得最大成本差异。施工产品的价格一旦确定,成本就是决定因素,而这个任务,是由施工项目来完成的,要完成这个任务,没有以成本管理为核心的全部有效率的管理活动,其结果难以想象。
还有,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对所属的施工项目实施有效的监控,尤其要对其管理绩效进行评价,以保证企业的利益,提高企业的管理素质和社会声誉。建筑施工企业对施工项目绩效的评价,首先是对成本绩效的评价。对施工项目开展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为重点的绩效评价,还为建筑施工企业对施工项目的考核和奖惩奠定了基础,可以有效地防止人为的不公正因素的干扰,从而为建筑施工制定、实施的关的制度、办法提供依据。
二、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原则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就是在项目成本形成过程中,对工程施工中所消耗的各种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可能发生的偏差,把各项费用的实际发生额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以保证降低成本目标的实现。其目的是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提高对工程项目成本的管理水平,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施工企业要适应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新形势新环境,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寻求时机,敢于竞争,以自身的优势占领大市场中的一席之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所以,提高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水平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关键。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目的,主要是降低项目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首先,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生产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强化成本管理要有系统观念、全局观念,必须在把主要精力用在放眼市场,打开销路,占领市场的同时,还要眼睛向内,抓管理、降成本、增效益。为此,企业应广泛深入地强化成本管理宣传教育。把市场竞争的压力,转化为全体职工的压力,使人人肩上有指标,人人都来关心成本,主动为降低成本献计献策,精打细算,真正做到从我做起,就是从每个角度都要对产品成本有明确的反映。实行全员、全方位的成本管理,如果有了这样的成本意识,这样的自觉行动,企业降低成本的潜力就有可能得到充分的挖掘。成本管理基础工作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要齐抓共管、健全内部各种规章制度、要加强法制教育加大财务监督、内部审计力度财务监察、审计人员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及时检查、掌握、反馈财务管理的负面信息,对违规、违纪现象采取有效措施,严肃查处,决不手软。
另外,应改变现行的成本计划附属于财务计划的做法,将成本计划单独纳入计划管理体系,同财务计划平行,在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中作为指令性计划指标考核。尽管目前对成本指标有不少争议,从实际情况看,”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可比性强,便于分析,仍以此作为成本考核指标为宜。按责任归属确定价值指标数据,计算指标完成情况,定期考核,奖惩兑现。使企业从领导到职工群众,人人有成本责任目标,个个讲求经济效益,增强其紧迫感、责任心,真正将成本责任制落到实处。
还有,针对企业薄弱环节和降低成本的关键问题,制定本企业管理制度、降低成本目标和具体措施,层层明确指标,人人落实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各单位降低成本目标完成情况与领导政绩相挂钩,同职工利益相挂钩,激励职工眼睛向内真抓实干;精心组织,在向成本要效益活动中,指标分解的细,责任明确,从严要求,从严把关,有效地提高企业全面成本管理水平。
结束语: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获取效益,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因此,在建立现代化制度中强调成本管理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一、引言
如何对资本市场进行定价?这是自从有金融学和会计学研究以来,众多会计研究者经久不衰的研究主题。根据公认的观点,采用资本市场价值与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好坏呈正相关。本文试图通过使用不同模型对上市公司经营性盈余,非经营性盈余与资本市场价值的相关性,探讨我国上市公司在历经我国会计规则的变化时,资本市场价值是否会因为会计规则的变化所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经营性盈余与非经营性盈余。从不同的方法和模型来验证其它研究者们的结论。我国会计准则的变化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94年至1997年。1991年11月26日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基本准则)(草案)的通知》,向全国广泛征求意见。1992年11月30日 正式了建国以来中国第l号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并决定自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实施。该规则基于历史成本,没有实质性的影响。第二阶段:1998年至2000年。从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以后,财政部即着手草拟制定具体会计准则,为保证准则质量,分别成立了国外、国内两个咨询专家组和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经过三年多的努力,1996年完成了30多个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分四辑印发各地征求意见。并于2008年执行。该规则增加了披露的要求,允许企业自行决定是否计提减值准备以及具体的计提比例,增加了企业自由选择的空间。第三阶段:2001年至2006年。2001年财政部先后修订、颁发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该规则的重点是取消了公允价值,对于计入利润的项目进行限制。减值准备从四项增加到八项。明确了关联方非商品销售的利润计入资本公积。第四阶段:2007年至今 。2006年2月15日颁发38项具体准则形成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些具体准则的制定颁布和实施,规范了中国会计实务的核算,具有重大变化。大量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基本与国际接轨,大大改善了中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财务状况的透明度,为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国际间经济技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考察了这些会计规则的变化如何影响公司会计信息和质量,进而影响公司的市场交易价值,前提条件是假定市场有效理论成立, 而且投资者们利用会计信息做为投资依据(其实在我国,投资者很少参照会计信息进行投资, 而且宏观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很大),投资者能理易,市场能有效地反映集体智慧。而会计信息质量是根据Barth的模型,同时采用普遍的观点: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指会计计量和确认的及时性和稳健性。采用了营业收入与非营业收入和所有者权益如何反映出上市公司资本市场价值。先对主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然后逐步加入控制变量,虚拟变量和交叉变量进行对比分析和稳健性检验。同时对国企私企进行了探讨。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Ohlson(1995)利用净收入和资产负债与市场价值的相关性来考察会计信息的质量与资本市场价值的相关性,开创了盈余与资本市场价值研究的先河,随后很多学者接踵而至,纷纷采用此方法对会计信息和市场价值进行研究。Barth(1998)采用了与此类似的模型对美国破产公司和风险大的公司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对美国其它公司根据行业和风险进行了分析。Ball(2003)对东亚四国(香港,新加坡,泰国和马来西亚)的会计收入与资本市场价值的研究表明:影响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价值主要是由该国的政治经济和市场机制决定,而不主要是由会计规则决定。
(二)国内文献 国内学者对收入包括正常盈余与非正常盈余)与资本价值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注重会计准则的变化和会计质量与市场价值的关系。杜兴强等(2008)使用了净资产模型,盈余和应计项目度量法,以及盈余与资本市场度量法对会计规则的改变和会计质量,资本市场价值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资本市场价值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政府的宏观政策,法制规则和市场机制等,高质量的会计规则并不一定带来高质量的会计质量和市场价值。这与Ball(2003)研究东亚四国的结论一致。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以上海和深圳二地A股1995年至2008年的年报数据交易为研究对象。这样会计规则变化的4个阶段的数据都有。并进行了如下剔除:金融类公司(153个),主要是此类公司的资本结构比较特殊;ST和PT公司,共1087个,这类公司的股票市场波动大,股票价值未必能真正反映会计信息;数据缺失,不能匹配的样本;最大值和最小值;B股,因B股是针对国外投资者。数据来源于国泰安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CSMAR的年度报告。
(二)变量定义 (1)主变量定义。第一,市场价值: Market Value(MVE)。公司市场价值是在有效市场理论成立的前提下,衡量公司的会计信息所反映的公司的价值的变量。但市场价值还受很多市场因素的影响,如整体市场风险,宏观经济政策等,同时也受公司的规模,公司资产结构和所在行业等因素的影响。这里根据Bart模型, 采用公司年度股票市场交易得出的市值, 但考虑到公司规模的影响, 将市值除以该公司的年内平均总资产(年初总资产和年末总资产的平均),以降低公司规模的影响。第二,营业性盈余/主营业收入: Operating income/Earnging (OINCOME)。是指企业的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收入,且是重复发生的,如销售收入。这里采用公司年度报表上的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支出,同时,为降低规模效应的影响,将公司营业收入除以公司内平均总资产。第三,非营业盈余: Non Operating Income/Earning(NOINCOME)。是公司的非营业活动的收入减去非营业支出,一般情况下不会重复发生,如资产的处置等非经常性活动产生的收入。将收入分成营业和非营业,主要是基于我国公司会计盈余操作的普遍性,来考察上市公司是如何进行盈余管理的。 同样,为降低规模效应的影响,将公司非营业收入除以公司年内平均总资产。第四,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 Book Value of Equity(BVE)。同理,为降低规模效应的影响,将公司年度账面价值除以公司年内平均总资产。(2)控制变量(Control Variables)。控制变量定义如下:公司规模: SIZE(Lnsize)。为减低公司规模效应,对公司规模取公司年初总资产的对数, 以使其回归结果较平滑。国内经济增长率:GDP(LnGDP)。股票市场受总体经济因素的影响,所以为降低次影响,加入了GDP对数作为控制变量。消费者物价指数:CPI(LnCPI)。通货膨胀对股票市场有一定影响,而消费者物价指数又是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所以加入此指标作为控制变量。ROE=净利润/所有者权益。ROA=净利润/总资产。(3)虚拟变量和交叉变量。对经营性盈余非经营性盈余和所有者的权利的账面价值分别设立虚拟变量, 以测量当这三者为负数时对公司市场价值的影响。经营性盈余的虚拟变量:如果经营性盈余为负数时, 也就是亏损时,OINCOME_Neg = 1,反之,则OINCOME_Neg=0。非经营性盈余虚拟变量:当 OINCOME
(三)模型建立 采用Barth(1998)的价值评估模型:MVEit = a + b OINCOME + c NOINCOME + d BVE + e(模型1)。在模型中,可选择性的加入不同的变量(具体变量的加入见表说明),使用了下面的模型:(1)加入资产规模控制变量:
模型2:MVEit = a + b OINCOME + c NOINCOME + d BVE + LnSize+ e
(2)加入资产规模,GDP和CPI 控制变量:
模型3:MVEit = a + b OINCOME + c NOINCOME + d BVE + LnSize+ LnGDP+ LnCPI+ e
(3)加入资产规模,ROA 和ROE后:
模型4:MVEit = a + b OINCOME + c NOINCOME + d BVE + LnSize+ ROA+ROE+ e
(4)加入资产规模和3个虚拟变量后 (用于稳健性检验):
模型5:MVEit = a + b OINCOME + c NOINCOME + d BVE + LnSize+OINCOME_Neg + NOINCOME-Neg + BVE-Neg + e
(5)加入资产规模,3个交易变量和他们的交互变量 (用于稳健性检验)
模型6:MVEit = a + b OINCOME + c NOINCOME + d BVE + LnSize+ OINCOME_Neg + NOINCOME-Neg + BVE-Neg+ OINCOME
*OINCOME_Neg + NOINCOME *NOINCOME - Neg + BVE *BVE-Neg + e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在剔除PT、ST,银行金融类股和一些极端值,以及B股和1994年前的数据后,共有11591个样本。其分布如下:私企占33%, 国企占70%, 按行业分类,制造业占60%左右。如(表1)和(表2)所示。(表3)是均值、标准差最大和最小值的统计列表,从中可以看出市场价值和ROE的波动性最大。
(二)回归分析 下面的回归结果是先用最基本的模型,也就是4大主变量――市场价值与经营性盈余,非经营性盈余和所有者权益的回归结果,然后逐步加入控制变量和虚拟变量进行回归。
(1)总体回归分析。从(表4)和(图1)可以看出,只用主变量――市场价值与经营性盈余,非经营性盈余和所有者权益回归的R平方30%,当加入规模对数控制变量后,R平方增加了8.4%, 到39%, 但加入控制变量CPI和GDP的对数后,其影响不到1%,所以在随后的实证分析中,就不再使用这2个控制变量。随后又加入控制变量ROE 和ROA,此时对R平方的提升只有2% 不到,而且还带来了多种共生性问题,使得ROA的VIF值达19.66, 而且对经营性盈余和非经营性盈余的VIF分别达到:8.11 和14.63。这是因为这2个控制变量都是由盈利作为分子,而且ROA的分母还是总资产,所以ROA与盈余的2个主变量很接近。因此在该文中的其它实证分析就较少采用此二变量。然后在加入控制变量资产规模的对数后,又加入3个虚拟变量――经营性盈余的虚拟变量OINCOME_Neg,非经营性盈余NOINCOME-Neg,所有者权益虚拟变量:BVE-Neg。其结果是对R平方提升了1.7%左右。但有个别虚拟变量不显著, 需要进一步检验。在上面的模型中,再加入交叉变量,经营性盈余*经营性盈余的虚拟变量OINCOME_Neg,非经营性盈余*非经营性盈余NOINCOME-Neg,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虚拟变量:BVE-Neg。回归结果是R平方提升了5%。总的说来,回归结果较理想,除个别情况,几乎所有的检测的P值都为0。说明这3大变量与市场价值关系很显著。经营性盈余的回归系数最大,其次是所有者权益,最后是非经营性盈余。可参见下面的分析。
(2)分年度回归分析。分年度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和(图2)。可以发现,会计信息与市场价值在不同的时间呈现波动性的相关关系,1996年的会计价值相关性最高,但此时的会计准则质量却比2001年和2006采用的公允价值的新准则的质量低。这结论与国内著名会计学者杜兴强采用P=a + b EPS + c BV + e (P 为股票价格,EPS为每股收益,BV 为每股净资产) 得出的结论可谓殊途同归。2001年至2006年系数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会计规则采用了历史成本,而不是公允价值来计量,所造成。而2007年系数较比2008年低,可能的解释是2007年的宏观政策导致了资本市场股价较高,而2008年股价是2007年的1/3, 这样造成了资本市场价值偏低,而会计信息变动不大,相比而言,会计信息的比例就偏高。杜兴强教授(2008)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归咎于法制水平,公司治理结构和盈余操作。也与Ball对研究东亚四国得出的结论一致,那就是会计信息质量和资本市场价值不只取决会计准则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政治经济和市场环境以及会计运作机制。
(3)按会计规则变化时间段的回归分析。按会计规则变化时间段的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图3)和(图4)。(图3)得出的结论与(图2)的结论一致。在会计准则质量低的1995年至1997年,其价值相关性却是最高,而相比其它时段的会计质量,1995年至1997年会计信息与市场价值的相关性却要好些,这与该阶段的会计规则质量低不一致。 除了上述所说的法制水平和市场机制等因素外,样本数量显著不对称(2001年至2006年的样本数量占55%, 而1995年至1997年的样本数量却只有8%)是否有影响,值得考虑。不过,会计准则质量被公认为高于2001年至2006年、1998年至2000年的阶段的2007年至2008年,其会计价值相关性高于这2阶段,与其会计准则质量一致。(图4)说明经营性盈余的相关性最高,其次是所有者权益。这与国内众多学者采用不同模型得出的结论一致。2001年至2006年期间回归系数偏小,这是因为该期间的会计规则采用了历史性成本计量,而不是反映市场价值的公允价值计量,使会计数据偏低所致。总的说来非经营性盈余系数最低,而且有时检验结果还不显著。1998年至2000年和2001年至2006年,这2阶段的非经营性盈余系数为负,说明该变量与资本市场价值呈负相关,这主要是新的会计规则和证券监管,使非经营性盈余的操控难度加大,尤其是2001年起,更为严格的会计规则来控制非经营性盈余操控。而2007年至2008年的数值较2001年至2006年高,可能原因是因为股票波动性大有关。
(4)按企业性质的回归分析。以总样本做为对照组,国企和私企分别与总样本,进行对比,分别观察国企或私企在这会计规则变化期间,与总样本相比,是否有着相似的影响。结果见(表7)和(表8)没有用国企和私企进行比较,以避免内生性问题,因为二者本来就不同。从(图5)可以看出,国企在会计规则变化的前3个阶段,受会计规则的影响与总样本相比,没有多大差异。但在会计规则变化的最近阶段, 也就是2007年起使用的公允价值计量法,国企的向上分散,正面影响大些,可能与其资产结构有关。(图6)把私企加入,可以得知,在前3阶段,国企和私企的受会计规则变化的影响接近,但从最近阶段来看(2007年至2008年), 私企受会计规则的影响与总样本很类似,但与国企图形走势分散。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国企资产规模比私企大几倍,采用公允价值后,其资产规模变化更多,极为不对称所致。从国企和私企的统计数据来看,规模调整后的平均市场价值MVE:国企是2.005997,私企2.295417,国企比私企的低10%左右, 但经营性盈余: 国企0.0529125,私企是0.0412428,私企却比国企高出20%, 而国企和私企的非经营性盈余和所有者权益的差异不大,在5%以内。但如果以未进行资产调整的数据来看:国企是:平均市场价值是5.07e+09,平均经营性盈余2.08e+08,平均总资产是4.36e+09,平均所有者权益是2.06e+09, 而私企的分别是:2.45e+09, 3.86e+07,1.64e+09,7.74e+09。从中可知国企在这些指标方面是私企的倍数。其不对称性不言而喻了。
五、结论
我国会计规则历经多年的变更和改革,会计规则作为一种法规也越来越完善,这无疑对会计的规范,会计质量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加之证券市场也越来越规范化,可以期盼的是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价值的相关性会越来越大。通过对经营性盈余和非经营性盈余与资本市场价值的相关性研究,从不同行业、不同会计年度、和国企私企角度,证实了此点。但是如果一厢情愿的认为只要采用了较高质量的会计规则,那资本市场价值和会计质量就会自动提高,其良好的愿望只能是以失望而告终。市场经济、完善的会计实务运作和监督执行机制,才是切实保障会计规则得以有效的执行,也才能迎来高质量的会计质量曙光。这就是Ball对东亚四国会计信息质量研究得出的结论。也是我国众多学者研究后得出的宝贵经验。如杜兴强,刘峰,蒋义宏等在研究会计信息与市场价值的相关性后提出的加强公司治理,建立健全公司管理机制和会计监督机制。同时,除了加强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外,还应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和诚信制度。强化会计工作者的独立性,加大惩罚力度也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和资本市场价值的重要机制。最后,值得思考的是,所有用会计信息质量来衡量资本市场价值或Vice Versa是基于这一假设:投资者利用会计信息进行投资策略,而且是理性和有效的市场。但是在我国,一是市场受政府宏观政策影响极大,二是投资者普遍存在投机,他们以所谓的技术指标,也就是图形作为投资的依据,而不是使用公司的基本面,也就是会计信息进行投资选择。很多人连公司做什么都不知道。在这种背景下,使用会计信息来衡量资本市场价值或有多少意义?相关性有多大?可靠性如何?而那些所有的资本市场价值与会计信息相关的所有模型都是基于市场经济、理性投资、成熟的资本市场,以及私有经济、健全的法制法规与有效的监督机制、政府较少的干预。利用这些模型是否适合我国的特定环境?
参考文献:
[1]蒋义宏、王丽琨:《非经常性损益缘何发生?――来自亏损上市公司年报的证据》,《证券市场导报》2003年。
[2]杜兴强、赵景文:《财务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刘峰、周福源:《国际四大意味着高审计质量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Hamilton Lawrence著、郭志刚等译: 《应用STATA做统计分析》,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Johnston J.著、唐齐鸣等译:《计量经济学方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7]陆正飞、姜国华、张然: 《财务会计与资本市场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Barth M and Beaver W.. Relative valuation roles of equity book value and net income as a function of financial health.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8.
[9]Ball R and Brown P..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8.
[10]Ball Retall. Incentives Vs standards: properties of accounting income in four eastern Asian countri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3.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al market abolishment’s popular contracted management operation mechanism, practice,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basic units of the geological market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operating conditions of the reference and theory to further improve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guidance.Keywords: Geological market; operating mechanism; contracted management; economic relations; impact factors
中图分类号:P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地质市场基层单位普遍的经营运行机制
1.1地质市场基层单位经济财产关系
目前,进入地质市场施工的单位,大多数是原来属于国家所有的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地勘事业单位。自国家实行企事分开,改革全民所有制的经济隶属关系,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以来,国家改变对国有企业的干预范围,赋予企业以经营管理自。国有资产管理局代表国家授权的投资管理部门,对企业进行投资,包括吸收企业、其他单位和个人投资资金共同形成企业法人财产。企业在法人财产权的范围内,通过灵活自主地经营,保证国有资产及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
1.2地质市场基层单位简单类型
作为地质市场的基层单位,是独立开展或从事某项地质服务的经营实体。由于操作业务的特殊性,可划分不同的市场类型:如凿井市场、工程地质勘察市场、地质环境治理、基础工程市场、石油钻井或地热井钻探市场等。为了提高地质基层单位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采取承包经营的方式,利用经济的办法搞好地质市场基层单位的经营管理,激励各方实现利益最大化。
1.3地质市场基层单位承包经营方式
承包经营的方式是地质市场基层单位作为一个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不具有法人资格),通过运用现有的企业法人财产,进行生产经营管理。前提是在核准承包定额基数的基础上,采取“包死基数,定期上交,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集体承包经营方式。“包死基数”是基层单位实体与企业单位法定代表人鉴发承包经营责任书,在核定承包费用范围内,(包人员工资、材料费用、节约奖等)负责基层单位的生产经营运作;“定期上交”是基层单位过一定时间,要定期向上按规定比例上交属于企业法人财产的收益。“上不封顶,下不保底”是基层单位在承包基数的范围内,节约越多,得到的节约奖励越多;浪费越大,或者亏损,得到的就少,甚至拿不全工资。因此,该种经营方式带有很强的利益驱动激励机制。
1.4地质市场基层单位承包运行实例参考
实践证明,承包经营方式是目前地质市场基层单位较好的经济运营管理方式。例:某地质市场钻井项目,井队作为一个地质市场基层单位通过承包经营的方式,确定井队的承包数额是195元/m,在这个范围内包括人员工资、钻头消耗、泥浆材料、油料等费用投入项目。其中30个人员的井队每年平均工作10个月,月工资平均3200元,钻井材料等变动成本的费用大约在80元/m左右。同期石油钻井市场价格350元/m,若该井队一年完成15000m钻探工作量,在保证年工资的基础上,还可以有76.5万元的节约剩余奖,平均每人2.55万元。
2地质市场基层单位经营数量关系影响因素分析
2.1地质市场基层单位经营数量关系基本要素
作为基层单位经营与管理中联系最紧密的三个变量是:①人员年工资费用(元)可以看作是固定费用C;②单位承包费用I(元/m)和③单位平均成本V(元/m)。根据现有人员的工资水平,联系上述三变量,可以求出正常情况下的保证工资水平的地质工作量Q0(保本点工作量)如下式:
Q0=C÷(I-V)
结合已述例子,可求出Q0=3200×10×30÷(195-80)=8348延米。式中I-V就是单位节约收益,例中I-V等于195-80=115元/m,它与各单位的技术程度、管理水平相关。Q×(I-V)就是顺利完成一定地质工作量的期望收益ER。
2.2地质市场基层单位经营数量相关关系
在C、I、V三个因素较稳定的情况下,期望收益ER与地质工作量Q相关。
有以下三种情况:
2.2.1当Q<Q0时,出现亏损,即基层单位人员工资不能保证,ER<0;
2.2.2当Q=Q0时,如上述处于盈亏保本点,人员工资有保证,但期望收益ER=0;
2.2.3Q>Q0时,不但人员工资有保证,而且期望收益ER>0,有节约额。
2.3地质市场基层单位经营经营效益变动分析
2.3.1基本模式
如上例所述,当年工作量为15000米(大于8348米)时,期望节约收益额ER=76.5万元。
上述因素分析简图如下(见图1):
关于图中ER—期望收益(纵)
I-V—平均节约收益(斜率)
C—固定成本(年工资费用水平线)
Q—年工作量(横)
Q0—保本点工作量
2.3.2变动分析
上述诸因素中,若单位平均节约收益水平(I—V)上升,即斜率增加,保本工作量Q0点左移到Q1,在工作量不变的条件下,亏损区减少,盈利区增大,见图2。
承上例:若单位平均收益由115元上升至135元,则Q0由8348才降至Q17111米,盈利ER由76.5万元增至106.5万元。
相反岩单位平均节约收益水平(I—V)下降,即斜率降低,Q0点右移,相应地亏损区增大,盈利区减少。承上例:若单位平均收益由115降至95元,Q0由8348米升至10105米,相应地盈利ER由76.5万元降至46.5万元。
因此,可以说(I—V)是衡量基层单位经营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最为重要的指标,又是衡量基层单位盈利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2.3.3其他相关变动因素分析
在Q、C、I、V四因素中,当人员工资水平C上升至C1,保本点Q0右移,相应地盈利区减小,亏损区增大;相反工资水平下降至C2保本点Q0左移,则盈利区增大,亏损区减小。承例分析,当月固定工资水平由3200降至3000元,则Q0由8348米降至7826米;盈利ER由76.5万元增至82.5万元;相反工资水平由3200升至3500元,则Q0由8348米升至9130米,盈利ER由76.5万降至67.5万元。
影响月固定工资水平的因素有雇佣人员的数量和平均每人的工资水平等。
3影响数量关系的具体因素分析
在影响地质市场基层单位经营状况数量关系的诸因素之中,存在以下具体实际情况,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1地质市场工作量Q
影响地质市场工作量的因素包括以下因素:①市场的形势如何?是扩大了还是缩小投资规模?②技术装备水平如何?采用工艺是否先进?③自身的设备能力如何?是高、低或者正好合适?总之具体考虑目前市场环境状况下可能达到的工作总量。Q越大越有利于从事扩张式管理。
3.2人员固定工资水平—C
影响人员工资水平状况的因素,这些因素应该是地质基层单位最为灵活、有效地因素,具体地包括①现有人员数量有多少?②人员的技术素质是高还是低?③技术素质高,岗位责任重的人是否应该多得到一些?④现有的工资状况是否能够激发每位员工的积极性?这是有关人的因素。
3.3单位承包费用—I,简称每米承包额;它是单位价格扣除了设备折旧、经营、管理、财务费用后,给予基层单位的费用定额。是在参照历史单位平均费用水平的基础上,考虑到年度实际情况,而制定的一项影响各方面经济利益的重要指标。定额的切实可行,能有效激发基层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项因素体现上级经济管理部门对基层单位的经营策划意图和水平,是拍板定案之前需要慎密考虑的问题。
3.4单位平均成本—V
单位平均成本是每工作单位直接投入材料数量的消耗。它直接反映了基层单位人员整体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又反映出了基层单位节约挖潜,技术创新的程度;,它是基层单位从事内涵式管理的基本着眼点,是其施展经营与管理水平的主要活动舞台,又是其做大文章、发挥创造性的地方。
3.5综合关系分析
3.5.1可以说地质市场工作量Q是基层单位开展数量扩大生产追求效益的路子,但受到市场环境和设备条件的限制。
3.5.2单位工作量变动成本V是其进行内涵式扩大生产的办法,它受到技术、工艺条件的影响。
3.5.3降低单位人员工作水平C可以提高收益的变化,但它会严重挫伤人的积极性。
3.5.4单位承包费用,即每米承包额I的稍微变化会影响到基层单位与上级单位的经济利害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