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会计实务教程

会计实务教程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3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会计实务教程,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054-02

一、纳税会计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理论上,高职教育应直接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企业培养所需的可用、可塑造和可发展的人才。而现实的情况是,虽然高职院校每年都在扩招,但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究其原因,目前高职教育在教学方面存在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脱节,教学手段和方法针对性不强,毕业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态度不能完全满足工作要求等问题。这体现在财经类专业上也是如此。

随着我国税制改革的逐层深入和全面实施,企业对熟悉税法、熟知涉税业务处理技能和程序的人才需求日益旺盛,而职业教育在这一方面的回应却过于缓慢。高职涉税课程——纳税会计实务,往往忽视了企业的需求,在课程教学上一般是照本宣科。这种教学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即使是考试满分的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仍需要经历较长时间来适应实务工作,包括识别和开具发票、整理分类原始凭证并根据原始凭证计算和申报缴纳税款和完成涉税业务的会计处理等。这对于企业尤其是新办企业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成本,导致企业对应届毕业生越来越抗拒。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企业的声音并对纳税会计实务课程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

二、纳税会计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高职教育应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负责,为企业输送令其满意的人才。《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总学分(学时)的一半以上;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以此为改革总体思路,笔者在2006~2010年,不间断地深入企业一线,探究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涉税业务发生发展规律,从众多企业中收集整理出企业纳税年度内常见的涉税业务原型和业务处理规范,获取企业涉税业务相关资料并将企业从开业税务登记直至企业所得税汇算整个涉税业务处理流程和业务处理技能要求融入纳税会计实务课程教学各个环节,以期达到为企业培养优秀的“零岗培”(即无须岗前培训即可上岗)人才。

三、纳税会计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笔者的目标是丢弃传统教学方式下教教材、练教材的教学模式,将企业对税务会计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融入纳税会计实务课程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综合实训教学三个环节强化学生对公司正常经营环境下涉税业务的处理能力,实现纳税会计实务课程教学目标与税务会计岗位职业能力零距离对接。为此,笔者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制定

重新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税务会计岗位无缝对接。以社会经济发展对税务会计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会计(税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会计(税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该专业核心课程,将两门核心课程的学时加大,并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使其实践性教学比重达到总课时的50%或更多,加强学生实务操作的培养和训练。

(二)教学内容的重构

基于工业企业正常生产运营中的涉税业务的教学情境,按照工业企业从设立至正常运营直至最后取得经营成果整个过程中涉税业务的发生发展规律,将涉税业务处理流程贯穿教学过程中,并划分出6个典型工作任务,主要包括:纳税人合法身份的取得,合同签订涉税业务处理,企业购销活动的涉税业务处理,公司财产使用的涉税处理,购买人力资源的涉税业务处理,生产经营所得涉税处理。同时,针对这6个典型工作任务制定详细可行的教学能力要求和学生实践(下转第60页)(上接第54页)教学活动内容,使教学内容形成完整的体系。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

配合教学内容的重构,在纳税会计实务课程教学中实施贯穿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所谓贯穿项目一体化教学,是指根据企业对税务会计的岗位要求,将企业的人才需求目标、业务处理技能要求和处理程序等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并辅之以配套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使目标得以实现,使课程教学同时实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制定与该教学模式配套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表,并以行业企业对税务会计人才的技能要求为依据,制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同时,在税务会计专业所有班级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全面实施贯穿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项目实践中实施贯穿项目一体化教学法等项目教学法,可将课程教学过程和行业企业要求紧密结合,突出会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改变传统的以学习结果考核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采用学习过程考核与学习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将学生平时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成绩作为期末考核成绩的一部分,着重学生专业实务处理技能的训练和强化。

(五)教学资料的制作

制作一整套系统化、实务化、仿真化的教学资料。如制作形成并印制中小型企业常见业务涉及的票据的仿真版,全年12个月全真涉税业务资料及涉税业务处理中涉及的相关申报表等教学资料供教学使用,刻制企业常用印章(包括企业公章、财务章、发票专用章和各种部门章等)用于实践性教学环节。同时,制作现代教育技术系列资料。配合专业核心课程的实务化、系统化和仿真化教学,项目组运用Office、Flash和3D技术,精心制作核心课程教学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业务处理过程和处理技能,便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

笔者对上述教学改革进行了4年的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初显成效,基本实现纳税会计实务课程教学与企业涉税业务处理过程全方位对接。通过教学改革实践,学生的实务处理能力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方法下取得的效果,学生作品(装订成册的会计资料与税务资料)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赞赏。

课程教学改革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要求专业教师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要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师的教学改革迫切需要相应教学管理部门以及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为一线专任教师的教学改革工作铺平道路。否则,教学改革将难以推进。

篇2

会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因此,在会计课程学习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会计知识理论体系以及运作方法,还需要掌握会计实务方法,因为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当前,中职会计实务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制的弊端

从中职会计实务课程教学的情况来看,大都沿用了传统课程体系的课程制,这种教学模式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同时开设了多门专业课程,导致学习目标比较分散,不利于学生工作经验的积累;二是一个完整的学习任务由于涉及的内容较多,当堂完成比较困难,导致知识衔接存在问题,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和理解。

2教学目标不合理,教学观念比较落后

在会计实务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贪大求全,让学生学习各种技能,认为这样能增加学生就业的机会。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和社会需求有很大差距,学生的专业知识也不够扎实,知识运用存在很多问题。在会计实务教学中,教师会给每位学生一套实习的资料,这些相当于中型企业的月业务量。也就是说,学生一个人充当了各种角色,既是销售人员又是仓库管理人员,既是出纳又是会计,内容繁多,种类复杂,学生理不清头绪,做起来也比较困难。

3实务内容不合理,对会计实务的可操作性产生不利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些资料只是照抄企业某个阶段的会计资料,而没有对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导致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而有些资料是由教师编造的,与实际的情况相差较大,实务课程成为理论教学的另一种形式,换汤不换药,缺乏真实感,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由于实务内容不合理,对会计实训的可操作性产生不利影响,也达不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标。

4只注重手工操作的训练,而忽视会计电算化模拟训练

目前,大部分企业都完成了会计电算化改革,学校财经专业也都开设了相应的会计电算化课程,但是由于时间限制和条件限制,学生的实际操作时间较少,会计实务教学大都仍为手工训练,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长时间来适应,学习与工作的衔接难度较大。

二、中职会计实务项目课程有效教学研究

针对中职会计实务教学中的问题,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应运而生。所谓项目教学法,即通过项目设计,让学生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实践技能。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纯理论教学的方法,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起来,力求使课程教学与学生、职业、社会的实际情况相符,使课程教学更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并没有特定的方式和结构,在各专业教学中应用时,应结合专业特点来制定教学流程。在中职会计实务课程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操作步骤如下。

1结合教学现状,设计教学项目

项目设计是项目教学法最关键的环节,直接决定了课程教学的成效。在选取项目时,应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将书本知识作为项目的载体,还应该留有余地,让学生既能够学到知识,还能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因此,在项目设计时,教师应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掌握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操作技能,制作学习进程和项目书。

会计实务课程即与会计实务相关的一些课程,如基础会计、初级/中级/高级会计实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审计、统计学、税法、财务会计等。根据会计实务课程,可将其分为七个项目,并设置相应的教学任务。项目一:出纳岗位;项目二:财产物资和核算岗位;项目三:职工薪酬和核算岗位;项目四:成本核算岗位;项目五:收入费用和利润核算岗位;项目六:资金核算岗位;项目七:总账岗位。

2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选择项目

在项目设计以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教学内容,而应了解全体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成若干小组,以5~7人为一组为宜。在分组时,教师应将成绩优秀、中等、较差的学生平均分配到各组中去,通过以点带面、以优带差,在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还应该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分组对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有重要的影响。在分组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学习项目。

3根据所选项目,制订项目计划

在选择项目之后,小组成员应对项目进行分析,思考怎样才能完成项目的任务,并提出具体的项目任务计划。在小组讨论中,小组成员可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提出问题和建议。这些问题可能是已经学习的内容,也可能是新的知识点。如在材料会计岗位中,审核购入材料的原始凭证、填写材料收料单及领料单、计算本月发出材料的成本、登记材料总账和明细账、月末盘点材料等,教师只讲解了一些理论知识,并没有讲解具体的操作过程。在项目教学中,如果这些问题是由学生提出来的,再由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在课堂学习中,学生通过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完成,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4根据项目计划完成项目任务

篇3

根据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必须要提升学生的岗位能力和实践能力,“互联网+”新形态下模块化教学模式能够适应国际贸易转热实务课程教学发展的需要,能够促进国际贸易人才的有效培养。在“互联网+”新形态下,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需求更为多样,他们的意识形态更为复杂,思想更为活跃而独立,学生的这些个性特点,为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增加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对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模块化教学的认识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模块化教学是指,研究学生在未来所从事的岗位工作,把相关工作设置成岗位任务形式,以岗位任务为基础确定教学模块,模拟学生岗位工作过程,以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依据,引导学生进行模块化学习,发展学生的岗位能力,以此方式开展的教学活动,就是模块教学模式。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学生需要,岗位需要都更为多样性,因此,需要在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创新,要能够充分研究学生需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设置具体化的岗位任务化模块,从互联网+的视角研究学生需要的多元化,设置多样性的模块化教学内容,以这种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有效发展学生的岗位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互联网+”新形态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模块化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互联网形式开展模块化教学满足学生多元化价值需求。高职教育重点在于培养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应当受到教师的高度关注。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教学设备实现教学创新,要能够彻底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突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要能够改变教师单纯讲解的方式,要实现学生积极进行多方面学习,讨论,观摩,模拟,进行实践操作的互动式开放式教学,利用这种教学形式,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在“互联网+”新形态下,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要能够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互联网开展教学活动,互联网不仅仅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同时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认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知识的重要手段,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中,要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创新,能够利用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语音室教学,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多种方式,根据学生的多样化需要,利用互动平台,实现模块化教学。

2.突出模块化教学的差异性设计。真正的优秀教师不是为学生传播知识,传播真理,而是引导学生发现真理。优秀对教师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从而有效地丰富自己的知识,获得真理。在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模块化教学中,要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技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必须要精心研究教学计划,能够突出模块化教学的差异性设置,通引导学生进行不同模块内容的自主学习。比如,在教学国际贸易运输内容时,需要引导学生在国际贸易实验室中,在物流实验室中进行现场观摩,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了解货物运输的全过程。在教学商品的品质、数量、包装等内容时,需要引导学生到国际贸易实验室进行现场学习,了解商品生产,储藏的全过程。教师还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模块教学内容进行差异性设计,使学生进入到不同的实践环节,进行现场实践,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学习探究能力,使学生根据个性化的需要获得真正的发展。

3.保障模块化教学内容的质量。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有效开展,必须要保障教训内容的质量。在模块内容的设计中,要能够从优、实、新上下功夫。所谓“优”,指优化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使之能够适应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优化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要突出实用性的内容,实现理论知识综合化应用,以保障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提升模块化教学内容的质量,需要聘请一些外贸专家大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学校也可以与企业联系,及时把一些新的教学内容融入到模块设计中。只有保障模块内容设计的质量,才能保障学生真正能够学以致用,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4.实现“能力本位、双证融通”的模块化设计。能力本位、双证融通的模块化设计需要设计好一级模块和二级块,一级模块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素质模块、双证融通职业能力模块和职业定位模块。二级模块是对一级模块任务的细化,比如,进行商品模块设计,合同模块设计,术语模块设计等等,在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处理之后,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对模块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在每节课教学中,可以安排集中基本项目,由这些小项目组成小模块,进而组成单元模块,各种模块形成不同的层次关系,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目标进行实践学习,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质量。

作者:彭晔 单位: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