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3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问题设计,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学不应该成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软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上多动点心思,让文言文教学成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亮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初中语文老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细心创设问题情境,让问题有效牵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从而让学生爱上文言文阅读课,乐于动手,乐于探究。
一、注重文言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整体性
教师在课堂上抛出的一系列问题不是杂乱无章的,更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让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云。文言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要以一个大问题串起整篇文章,引领若干个小问题,问题之间要有关联和主次,要特别注重核心问题的设计,反复推敲、拿捏,以问题为引导,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譬如苏教版八下《马说》这篇文章,通过反复揣摩,我确定了这节课的核心问题。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以这一个大问题串起整篇文章,引领若干小问题。我精心设计了这样几个小问题: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2.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3.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平的待遇?4.食马者的愚昧无知表现在哪里?5.当今社会怎样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通过核心问题和小问题的探究,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阅读课,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二、文言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要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文言文课堂教学应该回归文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语言。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思,有所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从而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难情绪,感受文言文语言的魅力。譬如苏教版九上《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我设计了这样三个环节:1.初读课文,走近文本;2.再读课文,疏通大意;3.三读课文,合作探究。通过反复的诵读,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课文遣词造句的巧妙。在问题设计上,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精心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桃花源美在哪里?从文中找出相关词句赏析。2.结合时代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3.合作探究:从课文中找出好词、好句、好段进行赏析,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一位代表发言(提示学生可从字词的推敲、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反复的品味推敲语言,感受课文内在之美,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语文实践中学习如何运用语言,从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使学生缺乏思维养成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可以对一个问题进行分解,利用一个个的小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思考.利用引导式问题有诸多好处.比如,能够帮助一些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解决难度较高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清晰过程.这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例如,在讲“一次函数”时,我考虑到学生刚刚接触这部分知识,如果直接将概念灌输给他们,会让一些学生难以理解.我对函数的含义进行思考,认为世界万物都有一种关系,函数恰恰反映了这种关系.我设置了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这个抽象的概念.我让一个学生配合做了这样一个游戏:我和这个学生站在教室的一边,并让这个学生和我一起走到教室的另一边,我走一小步,他走三小步,我走两小步,他走五小步(我走的步数乘以2加1是他的步数).很快,这个学生走到了教室另一边.游戏结束后,我提出问题:“我和这位同学的步数是有一定关系的,我走一小步,他走了几步?”学生回答:“三步.”我又问:“我走两步、三步时,这位同学走的步数是多少?”引导学生对这个关系进行探究.最后学生得出了我们走的步数的关系.接下来,我引出一次函数的概念.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利用一个小游戏和启发性的小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了函数的概念,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二、利用讨论式问题,在沟通中了解学生的学
习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讨论式问题,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利用这种问题方式,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启发学生的思维.当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参与到讨论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还能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促进数学教学的开展.例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组”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年级有500人,男生比女生多50人,男生和女生一共多少人?”学生很快就给出了解题思路:“假设男生x人,女生y人.x+y=500,x-y=50,解得x=275,y=225,所以男生有275人,女生有225人.”接下来,我利用经典的“鸡兔同笼”问题,带领学生对比刚才的问题,讨论探究这个问题在原来的问题的基础上有哪些变化,使学生体会由难到易的学习过程,也使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加清晰.在引入讨论式问题时,教师可以和学生由易到难地对问题的本质进行探索,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对问题进行反复的推敲.这样设计出来的问题,才值得师生去讨论,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探究之本,思维之源,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没有创新。教学实践表明:问题情境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土壤”。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创造活动。而且新课程理念也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师生间要有动态信息交流,而这种交流就需要通过问题的设置方式来解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注重新度,灵活趣问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充分顾及这点。设计的问题要新颖别致,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使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接受的信息相互冲突而产生心理失衡,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这样的问题不再流于形式,特别能打动学生的心。如在上有理数的乘方这节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今天我想和同学们做个交易:“我愿意在一个月(按30天算)内每天给你们1万元,但在这个月内,你们必须:第一天给我回扣1分钱,第二天给我回扣2分钱,第三天给我回扣4分钱……即后一天回扣的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你们愿不愿意?”学生跃跃欲试,很快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又如,在讲“黄金分割”时一开头可以问:“在舞台上报幕员或独唱演员为什么都不站在台中央或台角?在美术、摄影方面,为什么画家和摄影师都不把画的主体形象放在正中?为什么成年女士喜欢穿高跟鞋?”连续提问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迫切想知道问题的答案,这些熟悉的生活现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凸现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这种形式的提问,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而且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
二.设置梯度,循循善问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围绕主题,设计一个有层次,有节奏,由浅入深,前后衔接,相互呼应的问题,诱使学生步步深入,拾级而上,在问答的过程中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一语道破天机”,定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例如,“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是斜边的一半”是学习了矩形以后得到的一个性质,直接去证会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有相当大的难度,可设置以下一些问题让学生去解决.
⑴请画出ABC关于点O的中心对称图形;
⑵设点B关于点O的对称点是D,试确定四边形ABCD的形状,
并说明理由;
⑶BO是AC的一半吗?为什么?
⑷这个结论具有普遍性吗?
通过画图操作,思维引导,自然而然地把命题的证明解决了.
这样的问题,由易到难,体现教学的思维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鼓励学生探索,诱导他们循“序”渐进,这样学生才可以顺着教师的思路,逐步推进,逐个击破重点、难点。新授课这种“有的放矢”导向明确的问题设计,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体会知识的发生过程,理解问题的根本特征,为更好地解决系列数学问题奠定基础。
三.把握难度,深题浅问
众所周知,问题过于浅显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同样,问题过于深奥也会使学生不知所云,不但不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所提问题要有思考性,即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一定的难度。既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能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把握问题是否有思考性这个“度”,把握住了这个“度”,所提问题才能有效。
如:在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时,教师可先提问:若用定长的篱笆怎样才能围成一个最大面积的四边形区域?众所周知,是正方形。教师就可以接下去问:若用定长的篱笆去围一面靠墙的的一个最大面积的四边形区域,该怎样围?还会是正方形吗?若不是,长和宽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像这种问题,不难,但有思考性,学生可通过交流、讨论,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引导学生沿着符合逻辑的思维去分析和研究,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问题设计深度恰到好处,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果子”,这必将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不会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
四.增强跨度,巧妙反问
课堂问题情境设计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所以应提出一些有开放性、探索性、跨度大、一题多解的问题,但并不一定要难题。
如下题中⑴P为等腰ABC底边BC上一动点,当P在线段BC上运动时,P到两腰的距离之和有何关系?⑵当P在BC延长线上运动时,结论变化吗?⑶当P在等腰ABC所在平面上运动时,结论成立吗?⑷若把等腰三角形改为等边三角形,P在等边三角形边上、内部、外部运动时,又发现什么结论?⑸能否把上述结论推广到任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正多边形…?
这些相关联的问题,对学生具有强烈刺激、启发进行多种思考、诱导创新意识的因素,能产生解题的紧迫感,具有连续进行探讨的特点,其仅指出一个探索方向,需要在解题时更多地独立思考和探索,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补益
五.激发活度,发散巧问
有些问题看似浅显,往往被学生忽视,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就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探索学习的规律.
例如,在研究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时,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下列问题:
⑴若D、E、F是ABC三条边的中点,则可发现哪些结论?
⑵若把ABC改为四边形ABCD,即顺次连结四边形ABCD各边中点得到四边形MNPQ,则可发现什么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