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0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竞技体育的精髓,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关键字:2胡;技巧训练;情感;意境
ABSTRACT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男 22例,女 10例,年龄6~70岁;致伤原因:车祸21例,高处坠落6例,重物砸伤3例,摔伤2例。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A级8例,B级11例,C级6例,D级7例,E级0例。
1.2 方法 行颅骨牵引术11例,颌枕带牵引5例,颈托固定16例;颈椎手术治疗16例,保守治疗13例,放弃治疗3例。入院后给予抗炎、吸氧、激素、脱水、营养支持等治疗,对可能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
1.3 结果 本组2例死亡,3例放弃治疗。27例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按Frankel分级):A级恢复到B级3例,恢复到C级2例,恢复到D级2例;B级恢复到C级7例,恢复到D级2例;C级恢复到D3例,恢复到E级4例;D级恢复到E级7例。27例患者病情及并发症均得到控制。
2 护理措施及结果
2.1 呼吸道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急性呼吸衰竭是颈髓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组22例早期发生不同程度的肺部感染,8例气管切开,2例死亡。因此对呼吸道的预见性护理至关重要:①要密切观察呼吸频率、深度、节律及观察口唇四肢末梢,胸式呼吸的强弱及胸廓的起伏情况并监测血氧饱和度。特别是伤后72 h,脊髓水肿高峰期,因脊髓水肿波及呼吸中枢而致呼吸困难及可能出现的呼吸衰竭。当患者出现呼吸频率减慢,表浅,血氧饱和度下降,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床边备好气管切开包、吸痰机等物品,以备无患。②在给予化痰、解痉、抗生素等治疗的同时,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帮助患者翻身叩背,以利于痰的咳出。③对气管切开患者,应加强口腔清理,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及湿化气道,吸痰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定时清洗及消毒更换气管套管。
2.2 低钠血症的预见性护理 注意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无恶心、呕吐、头晕、视物模糊、神志淡漠、嗜睡等表现;记录24 h出入量,定时监测血和尿电解质、渗透压、尿比重变化;早期经口进食,预防低钠血症的发生。目前急性多数学者认为急性颈脊髓损伤发生低钠血症的原因为脑耗盐综合征和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所致。
2.3 高热的预见性护理 颈髓损伤患者体温传入中枢和传出途径被阻,产热和散热发生障碍,不能调节机体温度,容易出现出现中枢性高热。患者入院后应检测体温,调节室内温度,维持在20度左右。高热患者应以物理降温为主,注意观察患者的脉搏、呼吸及出汗情况。
2.4 应激性溃疡的预见性护理 如患者病情允许,应早期进食,对不能进食者,可通过鼻饲注入。注意观察胃管内容物的颜色,是否有消化道出血,建议给予保护胃黏膜及抗酸剂药物应用。
2.5 脊髓功能的预见性护理 伤后早期或手术后第一天神经功能检查应每2 h 1次,每班做好详细记录并进行对比,发现早期的神经功能变化。监测患者脊髓功能情况是判断脊髓受损及恢复的重要体征。
一、日语语言的特定表达形式分类
日语语言表达形式不一,在生活中较为频繁使用的主要有日常用语,即固定的句型表达形式、词汇表达形式和省略表达形式 3类。
1.句型表达形式
句型表达方式,是日本人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习惯用法,是具有代表性的日语语言。可以说,外国人学习日语的精髓,就在于是否能掌握句型中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并像日本人一样用形似更神似日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图。下面以与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主要句型为例进行说明。
(1)“我要开动了”(「いただきます)
「いただきます来源于「いただく这个单词,「いただく是「もらう的自谦语,表示从对方那里得到,也就是领受恩惠的意思。「いただきます是日本人饭前坐到座位上,一拿起筷子就会脱口而出的用语。作为饭前的寒暄语,无论是独自用餐、和家人一起还是被人宴请,日本人都会毫不吝啬地说出这句话。
(2)“什么都没准备”(「何もございませんが)
日本人在款待客人时,常常在一番忙碌之后说「何もございませんが、どうぞ召し上がってください。(什么都没准备,请您尝尝看)。外国人对于这样的表达通常会难以理解,桌上的食物明明已十分丰盛,却仍要说“什么都没有”。
(3)“对不起”(「すみません)
这句话原本用来谢罪,一般理解为“没有任何辩解的余地”。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当给别人添了麻烦、想要表达感激和内疚之情时,也使用「すみません来代替「ありがとう(谢谢)。用「すみません来表达问候,替代「こんにちは(您好),更是屡见不鲜。可以这样说,「すみません已成为万能句型,无论出现什么情况,日本人都将其挂在嘴边。
2.词汇表达形式
能否正确使用日语中的特定词汇,成为掌握日语、特别是能够讲一口地道日语的基础。尤其是其使用的场合和对象,更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1)「はい
通常用于对疑问进行肯定回答,或应答召唤。例如:
これは本ですか。――はい、それは本です。(这是书吗?是的,那是书。)
这种表达,更多地用于会话过程中听话人对说话人的附和。据某项调查所知,日本人在日常会话中附和与点头的频率高达几秒钟一次。而在和外国人交谈时,日本人则对对方的冷淡不知所措,常常产生“他到底有没有在听我说话”这种疑问。显然,这些误会是由于不了解「はい还有表示附和这一功能造成的。
(2)「ちょっと
「ちょっと在日语中的使用可以称得上相当广泛,既能表达数量程度少,时间距离短,如:そのチズケキをちょっとだけ食べたいな。(我想吃一点奶酪蛋糕);还可以表达程度之深或和否定形式呼应表达“不太……”的意义。例如,このは、彼にはちょっとかもしれない。(这个问题对他来说可能是个相当难的问题);更可以表达婉拒。例如,明日はハイキングに行きませんか?――明日はちょっと…(明天去远足好吗?明天啊,明天不太方便……)。正是由于用法丰富,误用的场合才特别多。外国人若想正确使用「ちょっと,必须掌握其在各种场合下的深刻含义。
(3)「
作为日本社会中常见常听的词,不得不提到「。无论在图书馆、博物馆,还是在机场、车站,都能经常地看到它。在日语中学者将「翻译成“回避”“谦辞”“谢绝”等含义,它与汉语中翻译成“禁止”的语气区别非常大。因此,看到这个词时,常会有被委婉提醒的感觉,进而规范了动作者的行为。
3.省略表达形式
这种形式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开场白方式的省略表达
日语表达常常在发话前使用一些开场白,使得话题不那么突兀。由于这种表达方式能给对方思考和回应的时间,也能顾及到对方的感受,所以使用频率很高。当有意见要陈述时,往往不是单刀直入,而是先委婉暗示。例如,率直に申し上げると…(坦率地讲……)或ご不もおありでしょが…(我知道您有不满,但我还是要说……)。
(2)文末未说完的省略表达
日本人之间的交谈,常常在一句话没有说完时结束。这种用法频繁地出现在拒绝、道歉、解释原因等场合。假设对方邀请自己去做某事,如果想对对方传达自己时间不方便的信息,就会说“今日はちょっと…”(今天嘛……),而不是直接说我很忙我没有时间之类的话;如果在图书馆感觉到喧闹,就会说“あのう、ちょっと声が…”(不好意思,您的声音能不能……),而不是直接要求对方说话小点声或注意一下。
二、日语语言特定表达展现出的日本文化精髓
1.「和の精神(和的精神)
模棱两可的措辞和永远不会从脸上消失的微笑,是日本“和精神”的完美体现。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社会关系中,日本人都极力回避给对方造成伤害、让对方为难或令对方出丑。正如「すみません、「ちょっと、「はい、「何もございませんが等的使用,因为蕴含着对对方尊重和体谅的深意,所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日本文化中的“和精神”。不仅是人与人之间,日本人对自然也保持着一份尊重和爱护,在这样的“和精神”下诞生了「いただきます。
2.「察しの文化(体察的文化)
永远将对方的想法和看法放在第一位、不会生硬地拒绝对方、不说激怒对方的话、不做伤害对方的事、从言谈举止中感受对方的真实意图等方面是日本典型的“体察的文化”。「一词以及省略表达的运用正是这种文化的完美体现。
3.「以心心の文化(以心传心的文化)
日本人在交谈过程中,会时刻注视对方每个细节动作、面部表情及每句话中的措辞。这样做的目的是想尽量从对方的谈吐、表情中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从而判断对方谈话的真正意图。日本人把这种表达方式称之为“以心传心”。意思是心领神会,心心相通。日本人认为只要有共同的生活基础和文化背景,即使不把事情和盘托出,对方也能完全明白。在这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了省略表达的频繁使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化和语言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影响语言的表达形式。「和の精神、「察し、「以心心构成了整个日本社会最为显著的人际交往基础,因此可以说是日本文化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