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2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城市灾害防治,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Abstract: due to the high concentration, building dense population, and human activity geological environment, urban geological disaster intensity and frequency also corresponding higher. Geological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of urban planning is th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is very important. In order to avoid and reduce geological hazards in the people bring losses of life and property, eliminate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realize the people-oriented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ion, guangzhou open exhibition citywide threat more than 100 geological hazard aiming point, geological hazard and start moving point and exploration treatment engineering geological hazards of the scheme. In the risk assessment, and on the basis of establishing the city hazard prediction early warning system, then should be gradually establish and perfect urban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system.
Keywords: urban geological disasters; Risk assessment;disaster hidden danger point; Collapse;ground settlement; Debris flow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是人类活动集中且强度最大的地域,所以城市地质灾害具有影响因素复杂、灾害强度局部趋势高的特点。
城市规划应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为依据,建立城市地质灾害防御系统。城市中若发地质灾害,其直接后果必然是建筑物破坏和人员伤亡。因此地质灾害防治也应列入城市总体规划中,且应在“防”灾上下功夫,同时要争取主动,减少灾害的发生。
1 城市地质灾害评估的主要特点
城市地质灾害首先服从于区域性规律,同时又必须反映自身特点,一座城市往往存在多种地质灾害。我国沿海城市经济相对发达、人口压力很大、城市发展速度较快,因此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于地质环境的改造力度较强,地灾分布普遍,且灾害程度和发生频度也较内陆城市较高。沿海城市地质灾害类型:以地震灾害(软土震陷、砂土液化)和地面变形灾害(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地裂缝)为主。
2 广州市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举例分析
2.1主要任务和工作内容
主要任务:根据《关于组织实施的通知》(粤府【2004】63号)等文件的精神,切实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消除地质灾害,实现和谐社会建设,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在市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组织领导下,开展全市范围内威胁100人以上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并启动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避让和勘查治理工程方案的编制。
工作内容:(1)勘查工作以调查为主。本次工作为地质灾害勘查的前期阶段,初步查明隐患点及其的地形、地貌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的分布和特征;初步查明隐患点范围内的岩土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初步查明隐患点空间分布范围、形态和变形特征、主要诱发因素等,预测其发展趋势。(2)设计工作内容包括:治理方案设计、投资估算等。
2.2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防治措施建议
广州市内威胁100人以上的重大地质隐患点26个,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其中崩塌、滑坡20个,泥石流2个,地面塌陷2个,地面沉降2个。规模类型小型~中型,以小型为主。
2.2.1崩塌地质灾害
(一)、边坡崩塌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隐患点:广东省理工职业技术学校边坡崩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工程概况:地灾点地处白云山景区南侧坡脚,为早期建设开挖形成的人工边坡。
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特征:该区域内边坡主要划分为2个类型:①土质边坡:主要以土体崩塌为主。②岩质边坡主要为崩塌掉块为主。
治理的必要性:土质边坡,虽经人工修坡处理,但是因为坡角较陡,坡高普遍超过10m~15m,仍存在进一步崩塌的可能。
危害分析: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各1栋,及房屋内教职工和学生。威胁人数超过100人,危害性较大。
防治设计方案:格构+预应力锚索+柔性防护网(局部)
(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隐患点:石井街夏茅村地面塌陷治理工程
工程概况:地灾点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石井街夏茅村向西北街与沙园坊华富街。
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特征:区内已发岩溶地面塌陷和地面变形灾害严重,事故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已损毁房屋12幢,数十处房屋墙壁及地面出现开裂、变形,灾害影响范围约5000m2,直接经济损失约300万元,属中型地质灾害。
治理的必要性:据勘查,该区已发塌陷坑大、多,虽然后来经回填改造,但未进行压实,结构松散,据物探勘查,充填的堆积体中到处都存在空洞。虽目前地下水活动不太强烈,但因勘查区范围并未完全禁止抽排地下水活动,一旦环境条件发生改变,随时有再次激活塌陷的可能。
我县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春夏多雨,地质灾害多发的重点时期为每年4月至9月。在主汛期,台风频起,若是连降暴雨、大暴雨,极易引发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
近几年来,较严重的地质灾害分别发生在*年7月19日、*年5月17日、*年5月20日和*年4月27日。*年度全县累计发生地质灾害12宗,由于预警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的灾难。地质灾害具有渐变性和突发性,同时也具有难以抗拒的破坏力等特点,致灾的诱发动力有天然的,也有人为的。自然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规模和频度,受自然地质条件控制,而人为地质灾害受人类工程开发活动影响,常随社会发展而日益增多。因此,防治人为地质灾害发生是本方案的一个侧重方面。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域
(一)危险区
1.县城*公园南面县自来水有限公司供水二厂。该区域内的开发工程未经必要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厂区及其周边山体潜在的地质异常仍有进一步孕育的可能,由于此处西、南面下方均有较密集的民居,危险因素显而易见,是个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县政府去年*县自来水有限公司必须迅速依法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制定有针对性的防灾避险预案。
2.*矿排土场。该矿的主采场虽不在本县辖区内,但其排弃的泥土、废石大量长期倾倒于*凡水坑一侧,日积月累形成了地质灾害源,每遇连续降雨时期,大量排弃物自上而下随水而流,引发多次规模各异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如不及时治理,大面积经济林将遭受不同程度的损毁。
3.*镇*采子山铁矿。此处经多年采挖,矿区周边已经形成陡峭的采矿边坡,采场东北面上方出现3条明显的裂缝,长度20米至40米不等,宽约10至20厘米。裂缝北侧边有一条*——新丰迴龙的公路,此路段下方路基已被蚕食破坏,对交通运输和过往行人造成重大威胁,如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理,危险源极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二)隐患区
1.*林场龙集工区水浸洞。此处曾于*年发生过山体滑坡,*年、*年均有小规模滑坡现象,当地进行过简单治理,重大威胁及当地村民不安的情绪暂时得到缓纾,但是由于当地的地质条件比较特殊,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因此处民居集中,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彻底有效的治理。
2.坝仔镇群辉滑坡群。灾害影响区域为胡竹坝一带,此地曾经是省国土资源厅特别关注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并对局部组织进行了必要的治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主要地段的滑坡隐患。当地的地质条件异常复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威胁依然未完全消除。未经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得进行用地审批、切坡建房。
3.*镇*小学。*年地质灾害排查工作中,发现该教学点存在地面塌陷的隐患,校区建于洪积扇构造堆积层之上,地表1米以下多为砂砾和鹅卵石,极具松散透水性,如果计划兴建三层以上的建筑,必须先经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4.*镇*矿区。由于多年乱采滥挖,露天采场已形成不规则异常陡峭的采矿边坡,又因排土场未经规划,随意排弃,松散的土方量比较大,已对附近居住的村民造成威胁,若遇特殊天气,极有可能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5.*镇*村*村。*年汛期,此地曾发生颇具破坏力的泥石流灾害,汛期要加强巡查监测,同时要教育村民慎重选择建房地点,尽量不要在排洪水渠沿线、不稳定的山体边坡下等地域修建房舍。
6.翁城镇富陂村温张屋。*年此处局部耕地发生地面塌陷灾害,使经济作物遭受一定的损毁。据初步监测,灾害发生地为古河道区域,地表4—5米以下土质疏松、透水,甚至可能存在地下暗流,应加强巡查监测,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7.主要公路沿线。特别是国道106线凉沙公路和**塅,公路两侧常因连续降雨引发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公路主管部门应在汛期加强巡查,及时清淤,确保道路畅通。
8.*林场龙体工区新山至凡水坑区域。多年来乱采滥挖已造成让人触目惊心的地下采空区,与之相邻的凡洞一侧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曾发生过大面积地面沉降灾害,由于此采空区上方压力依然存在,隐患尚未消除,在此区域作业的*铁矿从业人员和林业生产、管理人员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应及早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必要时采取避让措施。
三、防灾基本措施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治办法和应急措施,各镇人民政府及*林场要制定地质灾害防灾应急预案。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5-0134-02
随着工程项目的逐年增多,各种资源开发的力度逐渐加大,地球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虽然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是面对频繁的地质工程建设,各种的自然资源也逐渐地呈现出匮乏的趋势,而且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变化。
1 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
岩土工程是一个土木工程中的一门学科。作为一门科学技术,其所涉及的领域包括有岩石和土地的研究和利用,以及对其进行科学性地整治或者合理地改造。在二十世纪末期,我国开设地质工程学学科,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地质勘探已经进入了新的研究领域,并展开研究。这一学科主要是针对地质工程的建设而展开的。从矿山工程的规划、实施,以至工程的竣工,包括工程运行的后期影响等等,整个的过程都会对于施工现场的地质现状产生各种影响。地质工程学所研究的,就是其中涉及与地质有关的问题,研究范畴涵盖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两个方面。
地质灾害,简称为“地灾”,即为由于地质环境的变化以及地质活动的异常而形成的不良地质现象。一旦地质灾害来临,其所发生的地质现象,爆发的威力,不仅会给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作用,而且还危及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这其中形成地质灾害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当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因素而引起的,使地质环境发生了变化,即为“第一环境问题”;如果由于是人类的活动而引起的地质环境破坏,则属于是人为灾害,即为“第二环境问题”。
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环境是赖以维持生命的载体。对于自然因素所引发的灾害,人类是无法抗拒的,那么就需要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将灾害再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而由于人类的活动而给环境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而引发的自然灾害,则需要人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并付诸实际。中国关于地质灾害的防治条例已经于2003年11月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并且在2004年3月份开始正式实施。在“条例”中,对于地质灾害以明确的界定,即所谓的“地质灾害”,是一些在地质活动的影响下,而引发的诸如泥石流、滑坡以及地面出现裂缝或者是山体崩塌等的各种地质变化,这些地质作用主要是在自然因素或者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其直接危及到了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从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近些年来,中国的自然灾害频发。在各种的自然灾害中,地质灾害的威力之大,其所造成的损失已经达到了20%~30%。着重研究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采取必要的防止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2 我国地质灾害的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在很多地区呈现出地质构造复杂多变的状况。加之全球生态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导致了各种自然灾害发生。作为一个农民大国,中国在近些年来虽然社会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是,处于自然灾害易发地的经济水平普遍不是很高。各种自然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泥石流的破坏等等,使这样的地区成为了灾情严重的地区,并因此而导致越加贫困。
2.1 自然因素的存在
以四川省绵竹市为例,由于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成为了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①地形地貌特点。从地理位置上来看,绵竹市处于四川盆地的西北部,这里四通八达,交通便利。作为一个水系丰富的地方,也成为了山洪暴发的危险之地。从地形特点上来看,绵竹市的地貌形态高差悬殊,西北部为山地区,山区的河谷的落差很大,非常的陡峭。山地区的支流也发源于这里,呈现出树枝状的分布特点。从地貌特点来看,这里呈现出高山、中山和低山,而且东南侧位平原。在平原的斜坡处的平原,都呈现出一级阶地冲洪积扇状。
②水文气候特点。在四川盆地中,绵竹市属于是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这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春天赶海,消极多暴雨,洪涝贫乏,冬季连绵阴雨不断。
③地质环境特点。地质环境特点在西北部的山区体现得较为明显。断裂发育,褶皱多表现为方向多变的推覆体内部的次级褶皱,而且陡倾和平缓性并存,这里岩体破裂,而且各种裂隙已经呈现出来。
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下,一旦有外界条件的刺激,就很容易形成自然灾害。
2.2 人为因素的影响
在所有的地质灾害中,超过一半以上都与人为因素有关。乱砍乱伐、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等,都是造成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在山区地带,如果大面积毁林,并且大量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就会在进行大量的开发利用之后,特别是矿山的开采,不但使植被遭到了破坏,而且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产生出来的大量矿渣和废土被倾倒与河流当中,一旦造成河道的淤积,那么,如果气候变化导致河水流量猛增,泥石流灾害就很有可能会形成。
山区地带出现地震,是造成滑坡的重要因素。随着地震的发生,各种地质灾害都会出现,而且多处频发。经历了地震之后,也会留下灾害的隐患。加之外界因素的刺激,一些较为地质较为脆弱的地带成为了灾害多发地。而这些地方,也成为了做好防止措施的重点地区。
3 地质灾害的防治
发生地质灾害,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要具有受灾体,也要具有灾害体。那么,灾害多发地进行灾害防治,也要首先从这两个方面考虑。为了将灾害的活动降到最低的程度,要将可能性的灾害源消除,或者采取必要的措施,将灾害体活动的能量降低,以使灾害活动所发挥的能力减弱。我们都知道,自然灾害一旦发生,是不可抗拒的。那么,如果有受灾体存在,就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使受灾体提高防御能力,尽量避免遭到破坏。
①地质灾害勘察。鉴于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质状况存在着直接的关系,那么就需要对灾害多发地的地质勘测工作加大力度。成立专门的勘察小组和调查小组,对于地质灾害的发育状况进行调查,请有关专家进行分析,从地质的特点到其形成的原因,以及其可能造成的灾害程度,都要进行评估,并定期地深入现场进行观察。
②保护和治理区域自然环境。对于灾害频发地,可以采取积极的措施,调动各种力量进行自然保护。将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得以改善,在生态平衡的条件下,就会将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降低。
③建立灾害预警系统。现在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灾害预警系统,更为有利于灾害的防止。将跟踪技术应用到其中,建立灾情档案以及防止数据库,一旦有相关的异常状况发生,就会迅速地将信息出去,从而得到多方的支持。灾情预警系统作为动态的系统平台,可以为有关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便利,从而提高了灾情防治水平。
4 结 语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理环境、地质构造以及当地的气候环境特点都存在着直接的关系。而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一些工程类活动,加剧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并利用高科技手段,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带入了新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 彭小建,程伟,陈小丽.谈谈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以四川省绵竹市为例[J].城市建设,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