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高效复习的策略

高效复习的策略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5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效复习的策略,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高效复习的策略

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B-0031-01

复习课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对一段时间知识的梳理、总结,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巩固知识学习,具有新课教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上好一节复习课既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通过学习对知识巩固、强化这一动态过程达成的内在要求。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英语复习课时,要注重统筹全局,更加系统、全面地对知识内容进行梳理、总结,避免知识教学流于随意性,从整体上把握和整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复习课上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复习课的重视和认识,让学生在复习中收获掌握知识的快乐和喜悦,以此来打造出小学英语高效复习课堂。以下,作者结合自身多年执教小学英语学科的教学经验,以江苏译林版小学英语教学为例,探究如何更加有效地构建一节小学英语高效复制课。

一、 抓住教学主线,科学整合内容

复习课的主要目的,既在于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又在于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语言的听说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英语复习课教学时,着眼点应当从高点出发,不能完全照本宣科将知识重新“灌输”一遍,而应当围绕小学英语教学主题和目标,对知识进行科学的整合。教师要重视单元内各篇课文之间的联系以及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联,对前期所学习的这些内容进行积极地整合,形成统一的教学脉络,缔造出更加关联和系统的知识网架,让学生在复习课上知识更具系统性。比如,译林版小学英语的4B Unit 5《Review and check》为例,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归纳教材1~4单元所学的语言项目。在对1~4单元所学的语言项目进行系统复习时,作者就地取材,从四年级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出发,抓住语言教学这一主线,对四个单元内容通过一个简单的课堂小情境创设进行串联。笔者设计了一个借班上课新教师的身份,先对自己进行自我介绍,然后让学生根据笔者自我介绍,用英语猜一猜老师的喜好。在此背景下,学生开始根据作者的自我介绍内容、外貌特征以及所表现出的性格特点,对笔者本身进行一定的分析,这个过程从侧面展开串联,有效归纳了“根据特征认人”和“谈论人物职业”的语言项目,并在这两个项目的基础上再深入拓展,巧妙进行整合,为下一步地深入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 合理创设情境,有效完成任务

情境创设是构建小学英语高效复习课堂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众所周知,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基于语言学习环境的“土壤”之上,在小学英语复习课堂也不例外。在经过对单元系列知识点的再现和重组之后,教师要通过情境创设,来加快学生将知识的内化,让他们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有感而发,有所领悟,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小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提升。还是以上述版本4B Unit 5 《Review and check》为例,在上复习课时,作者创设了四个情境:Meet Jack and super stars/Meet Annie and Nancy/Meet Toms family/Meet our new friends这四个主题情境。这四个主题情境侧重复习的内容各有不同,比如在情境一的Meet Jack and super stars中,主要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Play a game: This is a boy. Lets play a game, He is a boy with ….He is a boy in …”这一句型描写来描述男孩Jack的外貌特征;又如在情境三的Meet Toms family中,侧重点在于表述职业的肯定句、询问他人职业的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旨在发展和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总的来说,通过情境创设,能够让小学英语复习课堂产生一股无形的、内在的向心力,就好比拧成一股绳,将所要复习的单元内的所有的语言项目有序的串联起来,节节相连、环环相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过渡和衔接十分自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复习任务,提升了复习课堂的整体效率。

三、 关注教学对象,重视能力发展

“以生为本”是当前新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小学英语复习课堂上,教师也要时刻牢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教学对象,设计出符合学生语言学习的规律,尽可能地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对英语知识学习的不同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小学英语教学最初和最终的目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同时发展学生语言综合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

四、 注重课外延伸的重要性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重点都不仅局限于课内,也在于课外的延伸。小学英语复习课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从整体上、大局处入手,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尽可能地彰显给学生完整的语言概念和语言意识,也就是在复习课堂上,要重视语篇教学,积极拓展课外知识,通过结合课外语篇内容,打造完整的语篇环境,让学生能够穿透语篇,达到有效复习的目的。

篇2

1.深入地研究两纲一题

两纲一题是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简称课标)、《初中数学学科考试说明》(简称考纲)和“中考数学试题”。只有认真研究“两纲一题”,才能明确复习的方向,提高复习教学的针对性。

课标是数学教学的基本依据。事实上,中考命题也是以此为基本依据的。因此,初三数学复习教学应该“以标施教”。“考纲”是中考命题的基本依据。“考纲”对中考要考查的知识范围及知识点的能力层次都有明确的要求,复习中必须给予尊重,不能随意提高或降低复习要求,更不要随意扩大和缩小复习范围。脱离了“两纲”的复习,会使复习偏离方向,往往会导致出现“深入有余,浅出不足”和针对性不强的问题。“考题”是中考数学考查要求的标尺,是复习教学的基本范例。通过研究考题能够品味命题的理念,感受考查的意图,评价考题的优劣,洞察中考的要求,明晰复习的方向。

2.回归课本

在初三数学复习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扔掉课本,重视资料。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长期担任毕业班教学的老师都清楚这样一个事实,大多中考试题的生长源在教材。那么,怎样回归课本呢?我想回归课本要做好四点:一要引导学生再现重点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特别是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数学思想方法,一定要引导学生提炼;二要引导学生理清初中数学的知识主线,透彻地掌握结构,熟记数学概念、公理、定理、性质、法则、公式,使之烂熟于心;三要做透课本中的典型例题和习题,要善于用联系的观点研究课本中例题习题的变式题;四要善于在中考题中寻找课本题的原型,在课本中寻找中考题的影子。立足基础,回归课本是以不变应万变、提高复习效率的根本策略。

3.夯实基础

初中数学中,究竟哪些属于基础?怎样夯实基础?这是必须弄清楚的两个问题。我认为,初中数学中的基础主要是指数学概念、数学原理(如:公理、定理、性质、法则、公式等)、数学知识以及在知识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和技能等。夯实基础就是在复习中,要以初中数学的知识点为中心,以主干知识为线索,以“考纲和课标”为依据。

当然在夯实基础中要注重创新,有些教师误认为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回忆、再现就可以夯实基础,所以把复习搞成了简单重复,温故有余,知新不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常常使课堂沉闷,效果不好。因此,复习时我们老师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可以通过典型练习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可以通过“问题导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等。

夯实基础要注重应用。数学复习离不开训练,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灵活应用,脱离了训练谈夯实基础,如同“纸上谈兵”。只有引导学生做一定数量的有针对性的数学题才能实现巩固基础、开阔思路、领悟规律、掌握方法的目的。

4.精选习题

初三数学高效复习课堂的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就是“精选习题”,把考纲的要求逐步落实在常规的训练之中。所谓精选习题就是在准确把握考查范围和要求的基础上,围绕复习目标,紧扣基础题型和中考考点题进行选题,使学生通过对所选题目的练习和反思能够达到领会知识、畅通思路、形成通法、提高悟性的目的。精选习题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依据学情的原则。所选题目的难度要根据学情而定,目标定位要准,过高学生吃不了,过低学生吃不饱,也达不到中考的考查要求。对小灵活、小技巧、小综合性的基础题、中等难度题要多选,对思维跨度大、综合性强的题目要适当选,对偏题、难题、怪题、巧题要不选。

(2)课本为本的原则。课本中的例题、习题是众多教材编写者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些题目中有的是以往中考题目的改编,有的是原创,有的是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补充与延伸,它们是中考试题的主要生长点,是“母题”,是“本”。因此,复习时选题不要忽视课本题,一定要引导学生把课本题弄懂、弄透、融会贯通。

二、提高课堂效率,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

1.课堂容量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曲解了“大容量、快节奏、高密度”的实际内涵,产生了满堂灌、填鸭式的课堂。课堂教学容量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既让学生吃得饱,又要让学生吃得了,切不可顾此失彼,主观臆断。

2.例题选择问题

课堂上选择的例题,目标性要强(要为本节课的内容服务),要有梯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要有巩固双基的基本题,又要有提升能力的综合题。既要“上挂”前面已经复习过的某些知识,又要“下联”到后面还没有复习到的某些知识,这样才可能达到“夯实基础、温故知新、培养能力”的训练目标。

篇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099—01

初中数学总复习并不是对以前所教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回忆和再现。最主要的是要通过对知识系统复习,使每一章节中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找出其变化规律、性质相似之处及不同点等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以点成线,以线成面,以面成体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1、章节复习策略

在复习过程中,不仅应该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典型的例题进行反思,而且还应该重视对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由量到质的飞跃这一转化过程。按常规的方式进行复习,通常是按照课本的顺序把学生学过的知识,如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和性质等原本地复述梳理一遍。这样做学生感到乏味又不易记忆。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复习概念时,采用章节知识归类编码法,即先列出所要复习的知识要点,然后归类排队,再用数字编码,这样做可增加学生复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例如“数的整除”复习,经细心推敲分析,可以把这部分主要的知识编号为“1、2、3”,即把本章节知识浓缩为这3个数字,实现了把知识由深向浅的转化。学生听到教师这样编号,感到新鲜好奇,产生浓厚的兴趣。接着,将这三个数字具体化为下面的提纲,把知识又由浅向深转化。一个基础;两个判定;三个特征;这个提纲一出台,学生思维立刻活跃起来,有的在回忆,有的在议论,有的阅读课本,设法找到提纲中的答案。这时,教师趁势把知识再进行由浅向深的转化,进行必要的讲解或点拨,其要点是:一个基础。整除概念是学习“数的整除”的基础,即数a除以数b(b≠0),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数a就能被数b整除(也可以说b能整除a)。如果数a能被数b(b≠O)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或a的因数)。倍数和约数是相互依存的。两个判定。判定质数与合数的标准;判定互质数的标准。三个特征。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能被2、5整除的数只需要看个位,个位上的数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个位上的数是5或0的数都能被5整除。能被3整除的数不能只看个位,要看每个数位上的数的和,如果每个数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事实证明,这种善于转化的复习确实能提高复习效率。

2、例题讲解策略

复习课例题的选择,应是最有代表性和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习题。应能突出重点,反映大纲最主要、最基本的内容和要求。对例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发挥例题以点带面的作用,有意识有目的地在例题的基础上作系列的变化,达到能挖掘问题的内涵和外延、在变化中巩固知识、在运动中寻找规律的目的,实现复习的知识从量到质的转变。

例如,在复次函数的内容时,我举了这样一个例题: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0,0)与(1,—1),开口向上,且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为2。求它的解析式。因为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由题意画图后,不难看出(—1,1)是顶点,所以可用二次函数的顶点式y=—a(x+m)2+n,再求得它的解析式(解法略)。在数学中我对例题作了变化,把题例中的条件“抛物线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2改成4”,求解析式。变化后,由题意画图可知(—1,—1)不再是抛物线的顶点,但从图中看出,图像除了经过已知条件的两个点外,还经过一点(—4,0),所以可用y=a(x—x!)(X—X2)的形式求出它的解析式。再对例题进行变化,把题目中的“开口向上”这一条件去掉,求解析式。再次变化后,此题可有两种情况(i)开口向上,(ii)开口向下;所有有两个结论。

由于条件的不断变化,使学生不能再套用原题的解题思路,从而改变了学生机械的模仿性,学会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达到了在变化中巩固知识,在运动中寻找规律的目的。从而在知识的纵横联系中,提高了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