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高效阅读策略

高效阅读策略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2-07 15:37:1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效阅读策略,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高效阅读策略

篇1

初中英语阅读效率的提高,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英语单词量的积累,另一部分就是英语阅读的有效方法。其中第一点阅读单词量的问题主要解决方法还是在于学生自己多背诵和多查找,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在这里,笔者不做过多探讨,本文主要就阅读的有效方法进行研讨。

一、略读的策略

一谈到英语阅读,就不得不先讨论一下略读这一部分。所谓略读,顾名思义,就是粗略地进行阅读,基本掌握材料,大体地感受一下阅读材料交代的时间和阅读材料的类型。一般的阅读材料,第一反应就要注意文章的时态。在答题时千万不能在这种小事上出错。而在略读中感受到材料属于是小故事的形式的时候,就要注意,这类文章的结尾通常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就是说,要着重理解故事性阅读材料的结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略读是阅读中最节省时间和掌握内容最快捷的方法。

二、精读的策略

谈及精读,它恰好与略读相反,这一部分的阅读要求学生最好能够一句一句地进行理解,将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完全理解,并且能够将阅读素材中需要自己掌握的精华部分进行学习和吸取。符合这类精读要求的通常是一些名家名篇的文章,这样的文章行文饱含着美感和一定的趣味性,是培养学生语言学习兴趣的一种重要手段。当然,要求学生进行精读的文章势必要经过教师的筛选,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和知识的摄取,能加速学生的学习进程,提高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不仅是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扩展和对学习内容的优化,更是对教学目的的应和,也就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英语作为一门实际上适用于交流而不是应试的一门学科,必须做到能够传达彼此的想法和见解,而阅读无疑是超越国界、超越时间的一个最好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做好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发地学习英语,爱上英语

篇2

语文阅读,一直都是困扰着我的一个难题,虽然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从阅读技巧到阅读方法等的多方指导,但结果总是差强人意。幸运的是聆听了专家的讲座,让我获益匪浅。高效阅读培训,无疑是给我们的阅读教学悬挂了一盏指路明灯,从此我们的阅读教学有了明确的道路。高效阅读法呈现了用计时阅读训练激发学生的紧迫感和效率感的科学性。中学生的阅读速度慢,不一定都是由于阅读能力低所造成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紧迫感,时间观念不强。因此,充分利用学生积极向上的竞争心理,用计时训练法,增强他们的紧迫感,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手段。高效阅读是语文教改的科研成果,是阅读教学上的一个具有突破性的变革,它对于整个语文教改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把效率观念引入阅读教学,不仅使阅读教学的结构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改变了学生的固有的阅读习惯和智力素质。

一、从教材出发扩大学生阅读面

针对学生阅读面不广,知识结构较松散的问题,许多语文教师都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阅读的面,但是这似乎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原因之一就是学生还缺乏阅读的方向,很多时候根本就不知道要读哪些方面的书。也就是说,学生对阅读内容和方向缺乏甄别能力。在这方面,教师的丰富的阅读经验就要发挥作用了,如果一味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那似乎不现实。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以教材着手,引导学生进行更广泛的阅读。如在学习《论语八则》后,教师完全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扩大学生阅读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教师在课前先准备好关于《论语》的其他文章,或者是《老子》、《庄子》的相关文段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在立足本教材的基础之上,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内容补充,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更多的知识。

另外,课外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有课内有限的阅读那么学生的知识面是无法拓展的。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就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这一点是我们广大的教师都明白的道理,而且都布置课外阅读作业,老师每天都讲你们一定要抽时间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说得是苦口婆心。然而我们大多同学并“不领情”。效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怎样才能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也有广泛的兴趣从而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呢?要使课内培养的阅读兴趣在课外得到拓展和延伸。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课文为例。比如:第1课《童年的朋友》节选高尔基的《童年》里的一个片段,鼓励学生去读高尔基的《童年》以及自传性的其他两部《在人间》、《我的大学》。第2课阿累写的《一面》,介绍与鲁迅的一面之缘。那么鲁迅是怎么的一个人呢?通过读鲁迅的作品来走进这个为伟人,推荐鲁迅的作品让学生去读《朝花夕抬》、《呐喊》、《彷徨》。第3课魏巍的《我的老师》,介绍他最著名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让学生去读。教师适当的讲讲所推荐数目的精彩处,吸引学生去读。这些课外阅读材料.都是从课内精读的教材出发而选的.由于学生已听过老师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了这个基础.他们在阅读课外读物时.就比较容易引起趣,而且也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知识的转换,将文章中精髓部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思想,需要在拓展学生想象空间的基础上进行,二者可以相互辅助。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注意讲课的方式,避免“权威式”教学,不要让学生对教师的解读产生定势思维。尽管学生吸取教师的思想是应该的,但是,也不能全屏吸收。这是素质教育对学生个人能力的要求。为此,教师可以运用文章中的一些“断点”让学生发挥想象,对文章进行个人的思考。最典型的就是《孔乙己》一文中,鲁迅在文章后面,并没有对孔乙己的命运进行明确的解答,而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不能让学生局限于“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没有死?”这样的问题进行思考,而是要让学生从整个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思想进行思考,不能从“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么一句话进行猜测、阐述,这是许多语文教师犯的错误。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三、注重提问的启发性

注意提问的启发性,这也是启发性教学的要求,设计好具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需要教师细致地研读课文,筛选借鉴参考资料中的信息,删繁就简。具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能够激起学生的主体功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语言表达等各个方面的创新能力。有一位老师在上《阿Q正传》时,借鉴了于漪老师上《孔乙已》一课的提问方式。凡是读过鲁讯小说的人,没有人不知道阿Q的,鲁迅在他所写的人物中最喜欢阿Q,他为什么喜欢呢?他是怎样以成功之笔来塑造这一形象的呢?当我们读悲剧时,眼泪总会情不自禁地夺目而出,可是我们读《阿Q正传》,眼泪却流不出来,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一连串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自然就很具有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作用。

总之,高效阅读是语文教改的科研成果,是阅读教学上的一个具有突破性的变革,它对于整个语文教改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把效率观念引入阅读教学,不仅使阅读教学的结构体制发生 了根本性的变化,也改变了学生的固有的阅读习惯和智力素质。

篇3

中学生的阅读速度慢,不一定都是由于阅读能力低所造成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紧迫感,时间观念不强。因此,充分利用青年学生积极向上的竞争心理,用计时训练法,增强他们的紧迫感,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手段。

在快速高效阅读训练过程中,由于有老师为训练准确计时,然后按统一答案和评分标准给每人判分,这样即可根据阅读的量(字数或段数)计算出阅读速度、理解率和阅读效率这三个数据。根据这三个数据,把阅读训练搞成了竞赛的形式,从而大大激发了阅读的积极性。

由于这种训练的时间以分秒计算,一开始,学生的心情就是兴奋的、紧张的,精神是高度集中的,不容许有拖拉疲沓现象,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养成紧张的作风,增强时间观念。同时由于在阅读中要加强记忆,思维活动空前活跃,久而久之,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加强。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和兴趣并提高阅读的能力

语文课上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不要吝惜时间。要以学生的读为本,着力点放在学生的读上,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阅读者、思索者、探究者。并且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大声地朗读,读得尽兴、读得忘我。还可以组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比如:默读、精读、泛读、略读和浏览等,全班齐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个别读等,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倾听文本本身发出的声音,尽可能走进作者创作时的心声,读出作者的情感,并教会学生掌握不同文体不同文章的读法,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比如:节奏、语速、停顿、轻重音、感情基调等。同时鼓励学生有自己创造性的读。做到这些,学生课内阅读的习惯慢慢就培养起来了,阅读的能力也会提高。

三、探索阅读规律,实现阅读训练规律化

所谓规律化,实际就是条理化、系统化。我们的知识结构越是归纳为定理法则、定义公式,有条理,有系统,有规则,就越好学,越容易理解,其适用性就越普通,越有用,越能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越能无师自通。

根据教育学上的定势原理,让学生把这些规律在脑海里强化记忆,形成固定的阅读程序,当然就会使阅读速度、阅读效率加快。比如,根据定势理论可知,当某一事物在脑子中形成定势之后,如果经过多次反复出现,就会使不断变动的状态变成一个固定不变的形象,人们所形成的这种习惯性的固定概念,在以后就可以轻易地、自动地、不加思索地加以利用。根据定势理论,快速高效阅读法把阅读的过程基本固定为七项内容或称七个步骤(①标题;②作者;③出处及发表时间;④基本内容;⑤文中涉及的重要事实;⑥文章特点及有争论之处;⑦文中的新观点新思想及读后启示)。每次阅读时,基本上循着这七项内容去读,久而久之,这七项内容在脑子里就形成了“定势”。只要看出,就会自然地、习惯地循着这七项内容去读。由于这七项内容包括了一般读书内容,又由于这七项内容中不单要有一般记忆,还需要有思考,要边读边思索,取其有用的信息、资料,所以在阅读速度提高的同时,理解率、阅读效率也相应得到提高。

四、借鉴相关学科原理,克服影响速度与效率的弊病

1.关于朗读与默读。人们的阅读过程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朗读,即看到文字,读出声音,再由声音在大脑中唤起意思,达到理解;另一种是默读,就是看到文字直接在大脑中唤起意思,直接由文字来认识意义,所以默读速度要比朗读速度快得多。这里借鉴了语言学的有关原理。

2.阅读时是否用手指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我们在阅读时,眼睛要顺着字行做一系列的短暂而急促的运动。每看一定间距的材料,眼睛就会短暂地停顿一下(据心理学研究者的研究发现,人们眼睛停顿的间隙是相当固定的,大约是五分之一秒)。在阅读中只有眼停时才能感知字句。阅读的大部分时间属于眼停,眼动只占全部阅读时间的百分之五六。这样一来,要想提高阅读速度,就只能是增加眼停时所读的材料的数量了。也就是说,在同一眼停时间内,你所读的材料多,你的阅读速度就快;反之速度就慢。实验证明,每次眼停,视觉广度大的可见六七个字,视觉广度小的则只能看见一两个字。如果老是用手指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一次眼停最多也不过能看一两个字,当然会大大影响阅读速度。

总之,阅读教学的高效策略是一项综合的工程,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从整体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意识,既继承传统的语文教育方法又能够吸收创新,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应用写作》月刊1997年第1期《广告与悬念小议》

[2]《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9年第3期《创设教学情境实施有效教学》)

[3]《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4]《百度百科:阅读方法》

[5]《中国学生学习法(高中生版)》丁晓山主编2009年1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