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2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76-01

面对国家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标准》本实验教材的试行,中小学教师将迎来改革考验,必须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课改实验活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改革特别是小学语文改革要重视教学过程,特别是教学实践环节。如果改革偏离了教学的最终要求,那么改革就是没有意义的。同时,明确改革和尝试都必须得到社会的认可。一般来说,无论是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还是其他所有学科的改革都应该最终通过考试评价体系的检验。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是一个基础性教育环节。课程内容虽然相对浅显,但是在学生成长阶段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内容的设定既要重知识覆盖的全面性,更要重视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因此,小学语文课改和其他学科相比,改革需要攻破的难题更多。改革过程中不能仅仅要重视表面上的工作,更要重视深层次的调整。在改革过程中开展必要的反思、尝试和总结。同时要不断的遵循课改精神,就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明确概念、理清思路,从根本上把握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让学生自觉自主发展的教育理念,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普遍认可,并成为教师的追求。教师们努力钻研教材,不断地总结与反思,力求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呈现新风貌。

实践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特性之一。小学语文改革要围绕实践性这个原则,不能偏离。同时加大对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性的培养。而培养这种能力的基本途径恰恰又是实践,因此,单纯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片面的。语文本身就是交际工具,学习语文目的就在于运用。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就是教授学生学会运用语文来进行交际、沟通。而不是要让学生去研究语文,进行学理探讨。语文教育活动具体而言应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地灌输刻板的语言知识,语文课程必须突出工具性、实践性。我们必须清楚,语文是母语教学,语言环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有充分的条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通畅语感和整体认知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重视情感内涵的培养,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很大。在课改过程中,对内容的设定要加大重视,既要使内容丰富,又要使内容所涵盖的价值取向适应社会的需求。小学语文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情感体验过程,它影响着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语文学科应当注重人文价值的感染力,而不必奢求理性化、科学化。比如文科讲“山”,看到的是山的挺拔俊美,而不必去追究山的物理属性和化学成分。

小学语文教学应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关乎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终身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交际实践能力,这是学科价值取向走向以人为本的根本性转变。学生通过小学阶段语文的学习,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塑造了其健全的人格,学生的社会意识逐渐增强,为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

语言是一个系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各要素相互连接、相互影响,因而孤立进行教学实践和能力训练是不切实际的。语文实践能力强调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也就是在社会生活中运用汉语进行社会交流、沟通。这是一种整合听、说、读、写能力的动态体现,而不是语文课堂上单调孤立的听、说、读、写能力的静态练习。教师采取常规性质的灌输性教学配合机械的课堂练习,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无法培养学生真正的语文学习能力。新课改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的实用,课外作业内容安排更加丰富,更加多样,课堂师生互动环节多,学生逐渐发挥了课堂主体地位,有效的促进了小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实践,因为实践既是其发展的根基所在,也是教学过程中的必然路径。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使原有单纯的灌输变成了现有的实践和体验。小学语文教学因此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新课改将小学语文课程进行整体设计,把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并将具体的语言能力分别设定阶段目标。其目的主要在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全面体现小学语文课程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学生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使用语言,交流、沟通需求无处不在,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佳动力,学生正是在丰富的语境中运用语言来学习语言的。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灵活多样化,而恰当、合理地处理好学生、教师和素材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目的在于通过要素融洽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是评价语文课程教学是否达标的核心标志。

小学语文学习的外延非常宽泛,而小学语文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使学生在看法上分歧很大。因此如果教师不做完整系统的归纳、概括和提升,学生将无所适从,难以建构起自己科学完整的知识结构。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基础上,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提炼和概括,使之上升为完整科学的知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思考,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高层次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能够有序化、条理化,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篇2

1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它的优越性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青睐,信息技术能够带给全新的教学体验,通过声、光、色、形等方式将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用更加贴切,更加真实的方式表现出来,通过设置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小学生们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当然小学语文和信息技术的融入目前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教师们要寻找到这些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

2 “教”和“学”并重

很多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上,没有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没有充分的利用好课件来帮助小朋友们更好的去“学”。还有的老师为了使学生一直紧跟自己的思路,担心过于生动的画面使小学生们不能够聚精会神,不注意课件教学的交互性,禁锢了孩子天马行空的思维,这是不符合新时期教学理念。实际上小学生的思维是灵活的,所以语文的教学也不能死板,不能生搬硬套,语文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老师们不能完全再根据以往的经验去授课,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导向的思路,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来调动小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将老师的导向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联系在一起。

例如,有一次在讲《桂林山水》的时候,其中有一段关于桂林的水和山的描写:“教师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光潋滟的西湖,却从没有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呀,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只有船桨激起一道道水纹,扩散出一圈圈涟漪的时候,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跋涉过连绵起伏的燕山,却从没有看见过桂林这样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呀,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哇,像翠屏,像芙蓉,像玉笋,重峦叠彩,绮丽清秀;桂林的山真险哪,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它就会栽倒下来似的”这几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很是成功,聊聊几笔就将桂林的秀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可是在教学中教师发现,有的孩子并不能够真正的感受到这幅“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有的是因为对于海的波涛汹涌没有概念,有的也没有见过绿色的翡翠,有的是没有真正的观察过船行进的状态,所以教师通过课件的视频,让教师的学生们体会了海洋的巨浪滔天,感受了翡翠的深邃晶莹,观察了船在水上行进的景象。最后教师自己剪辑了一部关于桂林山水的视频,配上课件的原声朗读,看着孩子们认认真真的听讲,教师知道这片美丽的土地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那一天教师给孩子们布置作业回家用一个词来表现桂林的水在自己心中的感觉,其中的一个孩子写的是:上善若水,令教师大吃一惊。

3 将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入一起

通过设置情景,引导小孩子从内而外的理解文章的精髓。网络上有很多的资源可以供老师和孩子们学习,有时通过简单的复制和粘贴就能够获取大量的信息,但是小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这样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将来的进步和发展。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学会整理信息技术资源,通过积极的引导使孩子们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体验语文教学过程中那独有的视觉、听觉、感官和内心的强烈冲击,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有一次给孩子们讲《小兴安岭》: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这里对于小兴安岭夏天的一处细节描写把握的很好:高高的树,繁茂的枝叶,阳光洒下,斑斑驳驳。早晨起来,浓雾缭绕,景物在浓雾里影影绰绰。动静结合,美不胜收。可是孩子无法在脑海里形成立体的感受,教师就从一些视频上剪辑了一些片段,从而将那些美丽的语言文字化成了可视的影像,通过这些画面,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了那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美。感受到了那种浓雾缭绕的情景,雾的弥漫的动态的美和那些景物若隐若现的静态美竞相辉映。在之后的学习中,有的学生已经能够在自己的作文写作中应用这种描法了。

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特点就是生动形象,能够运用声音和图像来表达内容,从而超越苍白的语言和叙述。这对于抽象思维较弱的低年级同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4 小结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教学模式的革新已是必然,通过将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能够不断地提升教学效果,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的瓶颈,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只能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不能成为教学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个人的发展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在我国地区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课堂讨论法、实验法、启发法和实习法。而林芝地区小学课堂经常使用的是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如何在课堂上合理运用某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简单地说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在一起,考虑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下面简单的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认识。

1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课改,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大多都伴之以讲授法。在课堂上教学,老师把课本的内容讲述给学生们听,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讲授法能在较短的时间里给学生传授大量的、系统的科学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这也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一种的主导作用。教师每上一堂课都不只是在用一种教学方法,而都是几种方法一起使用的。在上课时,教师会提问学生引导课文,这叫谈话法亦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常用谈话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复习谈话是根据学生已学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复习、深化、系统化已学的知识。启发谈话则是通过向学生提出来思考过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识。例如,在小学二年级“大海睡了”这一课,上课时,老师提问学生到海边玩的时候见到的事物是什么,接着老师又进一步间见到事物的形状颜色等,这就是谈话法。淡活法的作用是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过程和品质,便于教师训练,优化学生的思维,有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在每天早上都有的一门早读课,由老师来带领学生读书,以及每星期一节的阅读课,这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即读书指导法,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2 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在思维方式层面上的解释是,“问题意识是对问题的一种敏感,产生这种敏感的动因是人对周边世界的好奇心。”而也正是因为有了问题意识,才产生了创新。在教育层面“问题意识”是“表现为孩子在学习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一心理状态既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表现,又再一次促进了学生去积极思考,扩展思维、提出问题和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在学习中问题意识的产生,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好奇心很强,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等特点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多用激励的手法,多创设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能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或自主求知,在成就感和对知识的满足感中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全方面发展。

其次,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往往能够将学生们带进学习的良好状态。教师要从班级本身学情、班情、生情等实际情况出发,创设开放性强的问题,难度适当,和已有的知识储备联系有启发性的链接要学习的新知识,生活气息强,能够外延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发共鸣。具有探索性,是小学生能够理解,能解决的,“跳一跳摘苹果”的教育学原理在此极为适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