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8:0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1 中国与西方国家所面对的现代化进程差异性
众所周知,14世纪末,欧洲文艺复兴成为世界文明史的起点,而同时期,由培根在1620年的《新工具论》对西方现代化农业起到了很好的奠定作用,进入20世纪后,在诸如《物种起源》、《孟德尔杂交实验》、《有机化学在农业级生理学上的应用》等著名文献的正确指导下,西方国家开始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而同时期的中国,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中国的农业仍停留在传统农业的层面上,而后在1958年“左”倾思想的错误带领下所发动的、农民公社运动,对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都起了副作用。
2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取得的进步
2.1 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基础更加逐渐完善
随着十六大的召开,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成了发展农业的主要作用点。随着这些措施的有效推广,农民的外出务工率逐步降低,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业工作者老龄化的问题,并且提高了农民务农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性。
2.2 中国农业科技稳步发展,现代作物育种技术体系初步建立
在相关政策的积极影响下,科研单位对于农业科技发展的投入率增加,促使我国的农业科技成绩年年攀升。
从数据中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确认的农业类科技成果5万多项,获国家和部门奖励的科技成果9485项,其中国家奖励的重大科技成果2008项,农业科技的发展有目共睹。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27%提高到48%,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38%;超级稻、杂交玉米、转基因抗虫棉、杂交油菜、地膜覆盖技术等一大批突破性科技成果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大大提高了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的生产能力,粮食总产量从3000亿kg跃上了5000亿kg的台阶。
而在2012年7月24日,中国农业部公布数据表示,过去10a中国农业科技事业发展迅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由2003年46.55%上升到2011年53.5%,提高近7%。
过去10a,中国农业科技稳步发展,现代作物育种技术体系初步建立,农业重大灾害防控能力有效提升,先进农业机械装备及GPS、遥感等技术广泛应用,农产品加工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业基因工程取得重大进展,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水平差距进一步缩短。农业科技进步支撑了中国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了肉蛋奶的有效供应。2011年中国粮食产量突破5500亿kg,实现连续8a增产,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产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奶类产量世界第三。
3 中国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3.1 科技发展的局限性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在面临着由数量型发展走向质量型发展的关键时刻,而与之同时,中国对于农业科学研究局限性成了发展矛盾的主要性因素。虽然中国每年有近万农业专利问世,但是真正能转为实际性应用的却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在于科研单位对于农业研究缺乏长远眼光,科研单位通常以获得奖项为目的研究农业科技,而有关测评单位无法立足在人民的根本需求上,长久下去,我国对于有关农业科技的缺乏问题也就逐渐凸显出来。
3.2 现在中国对农业的推广体系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存在不适应性
目前我国农业投资方面以国家出资为主,而国家对于农业投资的保守性在一定层面上抑制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农业技术本应该走发明――推广路线,而却在投资缺乏的情况下走偏,演变成如今的发明――出售发明的路线,不否认说科技买卖的方式亦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形式,但是显而易见,这种形式与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大相径庭。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重点突出发展个人、发展名族,立足在对中国农业本身的彻底改善,及将农业科技逐渐推广于日常生活中。而科技公司则重在发展高科技经济,在没有全民农业的彻底发展前提下发展科技经济,将本应该完善的农业体系弱化。
3.3 农业生产资源短缺,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从农业资源角度看,水土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并且根据生态经济学观点,农业现代化发展与水土资源相互依存。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越快、程度越高,它与农业生态系统的依存关系就越密切。由此,我国水土资源短缺将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长期的、根本性的制约因素。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水土资源对农业发展的约束不断加剧,人与资源、农业与水土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水土资源被挤占成为了基本不可逆的趋势,而我国对资源问题的解决缺乏有效途径,可见,农业将面临日趋严峻的水土资源短缺。
一、国外农业发展的教训
以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农业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以美国为典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越发显示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危机。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和工业生产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数量的物质和技术,产出一定数量的农产品。有的美国生态学家认为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和采矿作业十分相似,即从土地中榨取、剥夺而且带来破坏;以长期和未来的损害换取短期和眼前的利益。建立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这两大支柱上的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变种,因而发生在工业生产中的污染、损害生态环境的现象,也都在现代化农业中出现;由于农业生产空间广袤,因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其主要问题是:
(一)破坏土壤,加速地力衰竭土壤是有“生命”的物体,如果使用得当,土壤会愈来愈肥沃;反之,会愈来愈衰竭。美国现代化农业大面积的连年单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加上长期的机械耕作,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流失现象。
(二)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不论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往往只使用少数的几个品种,而过去的传统农业则使用众多的本地品种。
(三)大量消耗能源,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不但大量消耗不能再生的能源,而且能源的利用率极低。
(四)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
(五)美国现代的养畜业,特别是肉牛饲养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美国农业部也曾承认:“美国农业生产效率很高,但是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是当初没有充分意识到的。美国农业现代化给社会、环境和健康带来的问题,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对于美国现代化农业暴露出的种种问题,经过有关方面多年的探索,认为唯一解决问题的对策是,逐渐恢复过去以生态系统渗入农业生产中的方式,也就是逐步推行“低投入可持续农业”的生产方式。具体内容是:第一,充分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第二,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第三,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潜力;第四,将种植业和养畜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第五,注意节约和保存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趋势
(一)目前我国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方面,必须注意到我国农业技术结构的现状和农村经济的条件,技术路线的执行应能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在技术结构上,我们应建立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在技术路线上,应选择以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辅的综合型农业技术路线。
(二)大力发展精细农业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
(三)信息农业方兴未艾当代世界正在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农业又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农业信息化,二是农业信息产业化。
所谓农业信息产业化,就是将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反馈、服务等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以信息咨询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中新兴的独立的第三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将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将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生态农业大发展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以生态科学和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持大农业稳定发展。
优化发展种植业,稳步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是辽宁省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按照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的要求,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建立适应加工业和畜牧业发展需要的种植业结构,优化农业内部生产结构,推进辽宁省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二)加快发展畜牧业,提高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加快优化畜牧业结构,发展规模化精品畜牧业,提高产品质量,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优势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和畜产品安全监控体系,不断提高动物疫病预防和控制能力及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充分合理利用牧业资源,促进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
(三)建设发达的生态林体系,保障生态安全
加大建设生态林体系,着力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拓展以森林经营为基础的第一产业,提升以林产品为主的第二产业,开发以森林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强势。同时,大力造林育林,扩大森林资源,坚决保护、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种效益。
(四)进一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培育地方龙头企业
进一步发展粮食产品、畜产品、林特产品精深加工,不断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其附加值。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形成支柱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中小企业,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和原料示范基地。
(五)大力发展高效特色产业,形成特色产业
不同区域应立足各自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以区域开发、产业配套、集群发展为重点,加快开发高效特色产业,在辽东、辽西北、辽中和辽南分别建设适于本区域的优质高效特色产品产业经济带。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布局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
二、辽宁省不同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思路
可将辽宁省划分为5个现代农业类型区,不同的类型区有着不同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
(一)辽东山地农业区
该区是辽宁中部平原的天然屏障,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无计划地发展蚕场、参场、牧场、柴场、采矿场和开发坡耕地,致使山地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重,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日益频繁,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因此,该区立体农业建设应以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为主,以治山、保水、保土为中心,结合发展多种经济,建立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针阔混交最佳结合的水源涵养林体系和种养加相结合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
(二)辽河平原农业区
该区土地资源丰富,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机械化程度高,是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层变浅,犁底层上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耕地污染严重,牧业发展缓慢,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该区立体农业建设应以建设稳产、高产、无污染基本农田为重点,加强基本农田设施建设,提高排灌和机械化作业水平,在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合理轮作、间作、多元互补的基础上,开发纵向空间,增加牛、猪、禽、鱼和瓜菜等物种多层次、多梯级转化利用的互补型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
(三)辽西北半干旱丘陵农业区
该区光热资源丰富,具有优越的农业生产潜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水资源匮乏,风沙干旱,水土流失严重,草场滥垦过牧,功能日益退化,土地瘠薄板结,土地质量下降,产品产量低而不稳,农田环境恶化等。因此,该区现代化农业建设应当坚持搞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以水土保持为中心,以植树种草为重点,实施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粮则粮、宜果则果,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建设战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使当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增值,实现农林牧的良性循环。变粮食作物单一种植为林粮经(饲)多层次、多流向、多梯级增值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
(四)城郊型庭院农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