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3 10:41:1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中医发病的基本原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痰湿体质作为基本的中医体质类型之一,与多种生活习惯疾病有关,如亚健康、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2-5] 。痰湿体质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分析痰湿体质形成的的各种影响因素,对于上述各种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其基本原理概括为:体质过程论、心身构成论、环境制约论、禀赋遗传论等4个基本原理[6]。
其中,环境制约论认为,环境、社会对体质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也就是说,在个体体质的发展过程中,生活条件,饮食构成,地理环境,季节变化以及社会文化因素都可产生一定的制约性影响,有时甚至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7]。
同时,我们可以从当代疾病谱的变化中,发现: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而这些疾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膳食结构,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如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每天增加看电视2小时会增加肥胖和糖尿病的危险。[8-9]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尤为巨大[10]。因此,本文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其对痰湿体质的影响及在2型糖尿病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1 膳食结构变化对痰湿体质的影响
饮食物具有滋养五脏,增强体质的作用。如《素问 ・六节脏象论》指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而膳食结构不合理,会损伤人体体质。如《素问 ・五脏生成篇》则指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 … 此五味之所伤也。”
我国传统的膳食结构以谷类食物为主,特点是低脂肪、低能量密度、高碳水化合物和高膳食纤维[10] 。2000年中国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国民膳食结构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动物性食物和油脂摄入量明显上升,而谷类食物、蔬菜、水果的消费量下降,与1992相比,有明显差异,这是一种“高密度能量”的膳食结构,造成脂肪摄入过高及健康食物摄入减少,慢性病危险将因此增加[11]。
与之相对应,调查还发现: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病率,较前一次调查,具有明显增高[12]。超重的人群更是在1989-2000年的12年间,超重率由15%增加至28.2%,增长幅度为88%[13]。
而胡以松等人的研究表明:食用油、蛋类、奶类、糕点等与代谢综合征的患病呈正相关;深色蔬菜、畜肉、禽肉等与代谢综合征的患病呈负相关 [14] 。
中医学认为,此种膳食结构属于偏嗜肥甘,即是《灵枢・逆顺肥瘦》篇所说:肥人……
其为人也,贪于取与;”《素问・奇病论》:素食肥甘,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此种膏粱厚味,油腻腥膻,易积湿生痰,而成痰湿。故有《张氏医通》:“膏粱过厚之人,每多痰”及《杂病源流犀烛》:“饮啖过度,好食油麦猪脂,以致脾气不利,壅滞为痰”之说。更有朱丹溪“肥白人多痰湿“(《格致余论》)之著名论断。李东垣亦在《脾胃论》中指出:饮食失节,过嗜膏粱酒醴,则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致使痰湿内停。
同时,现代研究发现:脂肪摄入过高,造成的脂代谢紊乱(表现为: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是产生“痰浊”的重要生化物质基础[15]。
因此,膳食结构的变化,尤其是“高密度能量”的膳食结构,是痰湿体质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2 生活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职业性体力活动的强度在降低,家务劳动在减少,人们生活方式和体力活动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生活方式趋向静态的变化,体力活动严重不足。
2002年WHO在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每年由于体力活动不足导致全球190万人死亡;12%缺血性心脏病,11%缺血性中风,14%糖尿病,16%结肠癌及10%乳腺癌由体力活动不足引起。缺乏足够的体力活动与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肥胖病关系密切,并可增加患直肠癌、乳腺癌、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的危险性[16]。
2002年中国人群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调查显示:人群中有11.7%、20.5%、44.7%和23.0%的调查对象分别从事非常轻、轻、中等和重体力劳动的工作。虽然,从事中等和重体力劳动的人,有44.7%和23.0%,但是考虑到技术革新和进步,此种工作强度仍在不断的下降之中。人群中只有18.04%的人参加体育活动。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9.0%和16.0%。3.74%的人采用静坐生活方式。因此,体力活动不足,是我国目前居民生活方式的主要表现形式[17]。
江国虹等对天津人群的研究发现:在每天锻炼少于30分钟的813人中,超重肥胖的有413人,占50.8%。而在每天体育锻炼超过30分钟的28人中,超重肥胖的有6人,只占21.4%。统计分析显示:每天体育锻炼超过30分钟,可以有效地预防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血压。每天运动30分钟时慢性病的保护因素。而在每天看电视超过3个小时的543人中,超重肥胖的有206人,占37.9%;在每天看电视超过3个小时的298人中,超重肥胖的有213人,占71.5%。统计分析显示:每天看电视超过3个小时,患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的危险增加0.89、0.79、0.47、0.45倍。静态活动时间过多是导致慢性病的危险因素[18]。
全国各地,如吉林[19]、上海[20]、南京[21]、河北[22-23]、浙江[24]、广州[25]等地的研究,均得出相同或类似的结论。
中医学认为,这种生活方式的变化,体力活动不足,多静少动,易造成“久卧伤气,久坐伤肉”(《素问・宣明五气论》),《吕氏春秋・尽数篇》谓: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故,使中焦壅滞,脾失健运,水湿停聚,酿生痰湿。
王琦等对通过对中医痰湿体质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低运动水平、喜食油腻之物是影响痰湿体质的重要因素[26]。
因此,在对2型糖尿病的防治中,要重视对痰湿体质进行研究,其中膳食结构与生活方式是两个重要因素。同时,要对重点人群进行体质辨析,有针对性的进行干预,从而提高2型糖尿病防治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29.
[2]颜平.平衡观――中医调治亚健康的根本[J].江西中医药,2006,37(2):13―14.
[3]邹志春.从中医理论探讨亚健康及其与运动的关系[J]. 江苏中医药,2005,26(4):7―8.
[4]姚晓天,程志清.社区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特点分析[J].浙江中医杂志,2004,(8):352―353.
[5]刘艳骄,王琦.肥胖人痰湿体质与糖尿病相关性研究[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3,17(2) ):34-39.
[6] 王琦 王睿林 李英帅.中医体质学学科发展述评[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7,Vo1(22)No.9 :627-629.
[7]王琦,于卫东.中医体质学说的基本原理[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9,12(1):10.
[8]Diabetes and Obesity:Time to Act;International Diatebes Federation 2004.
[9]Debate on Obesity;The Observer, London UK25/01/2004.
[10]杜树发,吕冰,王志宏,等.中国居民膳食的变迁[J].卫生研究,2001,30(4):221-225.
[11]翟凤英,何宇纳,马冠生,等.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现状及变化趋势[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85-488.
[12]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等.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78-484.
[13]王惠君,翟凤英,杜树发,等. 1989-2000年中国部分省份成人超重流行趋势分析[J] .营养学报,2004,26(5):329-332.
[14]胡以松,翟凤英,何宇纳,等.中国人群代谢综合征与食物摄入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1):1-8.
[15]徐济民,蔡沛源.痰浊型冠心病与血脂水平关系的探讨[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5) :256.
[16]毛淑芳,刘岩.体力活动与慢性病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4,21(1):67-70.
[17] 杨功焕,马杰民,刘娜,等.中国人群2002年饮食、体力活动和体重指数的现状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4):246-251.
[18]江国虹,李静,潘怡,等.膳食、体力活动与慢性病关系的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2):94-96.
[19]丁冬,汪丽萍,张锡斌,等.吉林省居民体力活动与慢性病的关系[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8,7(4):238-239.
[20]向会英,王人卫.上海中老年妇女体力活动现状及对体质健康的影响[J].医学信息,2009,1(7):269-270.
[21]洪忻,殷晓梅,梁亚琼,等.南京市居民体力活动与2型糖尿病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9):1128-1130.
[22]王晓波,王跃进,李建国,等.高血压与膳食和体力活动相关关系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6):3020-3022.
[23]王晓波,姜红,王跃进,等.河北省农村成人超重、肥胖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7):775-777.
[24]陈雅萍,俞敏,韩晓军,等.浙江省成年居民体育锻炼现状及体力活动与慢性病的关系[J].浙江预防医学,2006,18(8):1-2.
2、专业课程。
人体解剖学基础、生理学基础、医学心理学基础、诊断学基础、内科、外科、神经科、康复医学概论、中医康复、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因子疗法、言语治疗、假肢与矫形器等核心课程。
3、护理专业课程。
主干学科为伦理学、心理学、护理学。主要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学、诊断学基础、药物治疗学、护理学基础、急重症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儿科护理学、精神护理学、预防医学、护理管理学等
4、临床医学课程。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做出分类鉴别的能力
5、助产学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解剖学基础、生理学基础、遗传与优生学基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病理学基础、药物应用护理。
1 关于中医心身疾病的概念和中医内科心身疾病分类
中医心身疾病的概念是因郁致病,即因七情因素引起的脏腑疾病,不包括癫狂等精神病。为了便于国内外交流,笔者采用中西医对照的形式加以说明。根据临床实践和国内外资料,笔者认为中医内科心身疾病分为8 大类较为合理。
1.1 消化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痛) 、慢性胃炎(胃痞) 、胃神经症(胃胀) 、溃疡性结肠炎(泄泻、痢疾) 、肠神经症(泄泻) 、习惯性便秘(便秘) 、慢性肝炎(胁痛) 、慢性胆囊炎(胆胀) 、慢性胰腺炎(腹痛) 、食道神经证(梅核气) 等。
1.2 心血管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原发性高血压病(眩晕) 、原发性低血压病(眩晕) 、冠心病(胸痹) 、心律失常(心悸) 、心脏神经症(胸痹) 、心因性晕厥(厥证) 等。
1.3 呼吸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支气管哮喘(哮喘) 、过度换气综合征(喘证) 、神经性咳嗽(干咳) 等。
1.4 神经系统疾病
包括脑卒中(中风) 、癫痫(痫证) 、血管神经性头痛(头痛) 、紧张性头痛(头痛) 等。
1.5 内分泌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糖尿病(消渴) 、甲亢(瘿病) 、肥胖证(痰病) 、心因性多饮(消渴) 等。
1.6 泌尿生殖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前列腺炎(白浊) 、过敏性膀胱炎(淋证) 、尿道综合征(淋证) 、原发性性功能障碍(阳痿、)等。
1.7 骨骼肌肉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类风湿(痹证) 、全身肌肉痛(痹证) 、书写痉挛(振颤) 、局部性肌痉挛(振颤) 等。
1.8 肿瘤科心身疾病
包括胃癌(积聚) 、肝癌(胁痛) 、肠癌(便血) 、食道癌(噎嗝) 等。
2 中医内科心身疾病学临床基础研究
中医心身医学的理论基础,源于《内经》的“形神合一论”、“天人合一论”、“心身合一论”、“脏腑相关论”、“阴阳五行学说”。如《内经》所言:“主则明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不通,形乃大伤”。“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精辟地阐述了心理对生理的影响,是中医的心理病理学。《内经》又指出:“人之有生也,有阴有阳,有短有长,有柔有刚。”因此中医的心理生理又具有阴阳刚柔对立统一的特点,笔者将其归纳为“中医刚柔心身论”(刚柔心理生理学说) 。
美国精神医学会也认为,心身疾病的基本原理是由情绪因素引起的机体功能异常,并表现在各个器官,即由皮肤反应、骨骼肌肉反应、呼吸器官反应、心血管反应、血液淋巴胃肠反应、生殖泌尿器官反应、内分泌、神经系统和特殊感觉器官反应。
关于病因的认识《, 内经》的正(内因) 、邪(外因)学说与西方现代心身医学认识基本一致。内因包括先天禀赋、气质、体质,外因有七情、六和饮食劳逸等,包括心理、社会、伦理、生物、生活方式、行为等诸种应激因素。调查内因可以找出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的虚弱所在,即正气虚的表现。调查外因则可找出心理、社会、生物、行为诸种致病因素,即邪气实的表现。
中医心身疾病的病机研究,根据国内外的资料和笔者的临床实践认为,其病位主要在肝,波及心、脾、肺,日久及肾。初期多为肝脾同病,肝心同病,肝肺同病,后期多为肝肾阴虚或肝脾肾的阳虚。末期阴竭、阳亡、阴阳离绝而终。病性为刚柔不能相济,而致疏泄失职,气滞血瘀,痰饮湿困或气逆化火,火热伤阴,升降失司,日久由实转虚,脾虚肝郁或肾虚肝旺,极少有纯虚证。
心身疾病经过及时合理的治疗,多有较好的疗效,但容易因情志因素复发。少数患者因治疗不当可由实转虚,最后阴亡或阳亡而终。另有少数患者可因剧烈的情志刺激、气血暴逆或气血暴脱而精去神亡。
理论基础的建立———刚柔心身论。
刚柔心身论源于《黄帝内经》的阴阳刚柔学说和心身合一学说认为,人可以分为阳刚和阴柔两种偏性,即两种不同的气质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又认为,人的精神情绪、心理活动对躯体内脏会产生影响, 既“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因此刚、柔二性由肝(中医认为肝主情绪) 所主。
素体阳刚七情过极,则出现疏泄太过而致肝火上炎、阴虚阳亢的肝旺证候,称为刚证。
素体阴柔七情过极,则出现疏泄不及而致肝郁气滞、血瘀湿困的肝郁证候,称为柔证。
心身疾病发病的基本病机在于肝的疏泄失调而引起的刚柔不能相济,表现为气血阴阳失调。
病机演化:情志刺激,首先伤肝,刚者及心,柔及脾肺,终必及肾。治疗应柔以制刚,刚之治柔,使其刚柔相济,心平气和。具体方法为,肝疏泄太过而致刚证者用柔肝法抑制其疏泄,肝疏泄不及而致柔证者用疏肝法增强其疏泄,即《内经》所言“用辛补之,用酸泻之”形成刚柔的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心身疾病的治疗,历来强调“先治其心,而后医其身”。笔者近10 多年来,把中医的心身治疗方法归纳为9 种,即中医心理治疗、中医行为矫正治疗、中医心理药物治疗、辨证治疗、食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道家松静疗法和药枕浴足疗法。
中医心身疾病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和功能护理,心理护理在心身疾病别重要,重点在于改善病人的情绪,消除心理矛盾和冲突。
中医心身疾病的预防分为个人与社会两个方面,个人方面,应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免疫力,对易感人群进行心理指导和帮助。社会方面,应建立支持系统,在家庭、学校和工作单位对易感人群进行心理援助,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