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9 10:39:5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业机械化措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也推动着农业不断朝着机械化和现代化方向转变。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全面提高农业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改善农民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实现农业机械化,我国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不能够满足现代化农业建设的需求。
1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实现农业的发展转型是必然选择。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我国农机耕作的生产效率低,作业水平仅为35%;二:农业机械功能单一,利用效率比较低。三:高性能农业机具比较少,主机多、配套机具少。
1.2农机产品的质量较差
我国农业机具的科技含量较低,功能单一,品种不全,大多数机械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较差,在实际使用中经常发生故障,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机企业很多,但是规模都比较小,很多企业由于资金等多种因素的限制难以成立科研团队,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科研开发能力较弱,目前,我国使用的一些高性能、多功能的农业机械基本都依赖进口,国内难以生产出类似的农机,因此,我国的农机产品缺少竞争力,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境十分艰难。
1.3农业投入不足,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
近些年,我国不断加大对农机购买的补贴力度,但是由于长期的问题积累,这一措施还是不能很好的满足农民的需要。目前,我国建立了农机购买补贴区,但是真正享受到补贴的农民只占少数,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国在不断实现农田标准化和建设机耕道路,但是缺少资金,农业示范化难以推广,因此我国的农机新技术不能够被更多的人知道。农机并不是销售出去就结束了,售后工作也十分重要,但是在农机市场上,售后服务工作并不到位,农机机械的维修站点明显不足,也缺乏大量的农机人才,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农机服务体系,农机生产难以满足市场化的需求。
1.4农机使用成本效益比不高
在我国,农业机械的使用成本普遍偏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农民的收入水平比较低,但是农机价格相对较高;二是农用柴油的价格高,增加了农机使用成本;三是农机服务体系不完善,信息服务不到位,这直接影响了农户对农业机械的购买,也降低了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在今后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我国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不断完善农机服务,不断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和生产效益,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2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有效措施
2.1建立财政补贴和信贷扶持为主要内容的资金保障体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为了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一是对农户购机进行补贴,并持续完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完善补贴办法和补贴机制,使更多农户受益。二是采取信贷扶持措施,以解决目前农机企业资金短缺、银行贷款困难的问题,不断促进农机企业的产品结构改革,提高农机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很多农机大户、种粮大户迫切需要更新旧农具,这有助于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但是购置先进农机机械的一次性投入较大,很多农户或者经营组织承担不起,信贷扶持可以为其购置生产机具提供低息、贴息贷款和保险担保政策,使农户或者经营组织可以尽早更新农业机械,开展农业经营。
2.2建立政府农机部门为引导、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组织保障体系
农机合作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一方面,它可以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它可以解决农户买不起农机、重复购置农机、农机机械闲置等问题。为了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政府应当加强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建立和完善农机服务信息网络,为农户购机和机械维修等提供周到的服务。政府要不断扶持种粮大户、农机作业大户等组织的发展,引导这些组织利用其机械装备和技术优势来扩大经营规模,同时鼓励这些组织建立非营利性的专业协会,为会员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培训等服务。
2.3建立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为主要内容的科技保障体系
实现农业机械化就是促使现代化的科技在农业生产上进行合理运用,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农业机械是重要的生产工具,为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我国必须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实现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的紧密结合,通过农业推广、技术培训等措施,使农业科技真正为广大农民所用,使农业科技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3结语
实现农业机械化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的长足发展,有助于维持我国的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实现我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远期目标。因此,我国应当十分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建立资金保障体系、组织保障体系等措施来解决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不平衡、农机产品质量差等问题,不断健全农业机械的管理体系,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保证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农机产品质量差
农机工业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品种不全,除少数机种外,普遍存在使用性和可靠性较差的问题,与国外产品有很大差距,农民对国产农机产品的评价是“能用、爱坏、常修”。我国农机企业多而散、规模小,大部分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动力和科研开发能力,农机产品处于低水平恶性竞争状态,制约了农机工业的发展。目前,国内使用的牧草种植收获机械、饲草饲料青贮机械、设施农业机械、特色农产品采摘和加工包装机械等新型适用的高性能、多功能、高价值农业机械,基本上都是从国外进口的。
2.地区之间农业机械化水平严重不平衡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过程体现了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相适应的有别于经济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的特点,这就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平衡性。由于我国地理条件与气候条件的差异,存在着土地相对稀缺与农村劳动力过剩,且农村人均投入水平较低、存在着地域间的差别等因素决定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在全国不同区域、不同生产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下,将体现出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区域,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购买数量较多,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相对较快;而相对于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慢,农机拥有量少,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3.农机化投入不足
农民实际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实施购机补贴政策的地区,享受补贴的农民只占申请补贴农民的几十分之一。同时,农村机耕道路和标准化农田建设滞后,农机化推广示范专项经费投入不足,许多农机化新技术难以大面积示范推广。
二、解决措施
1.加强农机化标准体系建设
尽快完善农业机械化的检测、鉴定、监控和标准化体系,提高国家对产品标准、作业质量标准的管理水平;强化质量监督体系建设,提高农机化标准实施单位的执行能力,建立有效的技术壁垒。一方面建立农机化标准体系,促进农机产品性能、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维护农机用户的合法权益,保护农机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的质量检测体系,提高农机化标准实施单位的执行能力。农机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特别是随着我国农机产品平均关税水平的进一步下调和国外农机产品的大量进入,如何保护农机工业发展,限制国外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劣质产品冲击性涌入,消除对我国农机市场造成的负面影响,应当依托并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鉴定系统,增加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购置、更新检测仪器、设备,加强实验室建设。
我县地理环境复杂,耕地地块零碎。耕地落差大,地块小,农作物品种多,连片经营少是目前农业机械发展的最大障碍。自然条件使得大部分农机拥有量只限于轻便、小型的农机具。但即便是小型、轻便的农机具,机手作业时安全隐患也多,强度也大,转移期间还得进行拆卸再靠人力运送,这必然会造成农机转移时间长作业时间短,农机应有的效力不能得到发挥,无形中增加了单位面积的农机投入成本,严重影响机手的经济收入。
1.2基础设施差制约着农机化的发展
一是农村机耕道路毁损严重。农民受小农意识制约,爱在机耕道上种植作物,并在自己田边路埂上不断铲削,机耕路变得越来越窄,农业机械很难开到田间了。
二是存放高性能农机具库棚不足,如一些农民受条件限制,不用时把收割机堆在房前屋后,随便找些纸箱、木板、塑料布等东西遮盖,机具经过风吹雨淋后锈蚀严重,缩短了使用寿命。三是农机维修点设备和技术人员严重缺乏。
1.3 农机化发展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农机发展呈现以农民自主购机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由于缺乏政策调控,经济效益高的农业运输机械得到快速发展,相对经济效益低的种植业、林果业等机械发展缓慢,造成农机结构比例失调,存在“三多三少”现象,运输机械多,农村其他各业机械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低档次机械多,高性能机械少。
1.4 投入不足制约了农业装备水平的快速提高
一是缺乏明确具体的农机投入管理机制,政府用于农机的财政支农资金比例低,金融支持力度小。二是作为农机投资主体的农民自我积累能力弱,农机产品和燃油价位较高,农机作业季节性强、投资回收期长、利润低,制约了农机的高性能、深层次发展。三是农机部门事业经费紧张。特别是县乡两级财政大多较紧张,每年拨给的农机事业费不够维持人员工资和日常办公支出,农机推广、培训严重缺乏资金。尽管近几年国家实行购机补贴政策,农机化资金投入不断增长,但仍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农机化的迫切需求。
1.5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长效发展机制不健全,服务水平跟不上农业发展的需要现有的农机服务组织多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农机农田作业组织发展较快,但组织化程度低,管理散乱,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管理模式的经营性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还处在起步阶段,特别是由农机大户联合形成的合作组织还比较少。
2 今后农机化发展对策和措施
2.1 进一步优化农业装备结构,加大农机结构调整力度
首先,要制定措施,利用农机购置补贴等相关政策,引导和带动广大农民购置先进的适合本地区使用的农业机械,大力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不断提高新型农机具的在农机总量中的份额。
其次要在农机化发展上注重“三个拓展”。一是由抓粮食作物机耕环节为主的机械化,向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拓展。突出抓好水稻、玉米的收获、播种、植保、烘干等全过程机械化;二是由抓粮食生产机械化向经济作物机械化拓展。大力推广蔬菜、食用菌等生产机械化技术和机具,重点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机械化和设施农业机械化;三是由抓农田生产机械化,向畜牧生产机械化拓展。
重点发展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畜禽养殖设施设备。通过加大农机结构调整力度,逐步改变“三多三少”现象,达到不断提高农机化发展质量的目标。
2.2组织实施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带动农机化发展再上新台阶
紧紧围绕本地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积极调整农机装备结构,着力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农机大户的扶持力度,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装备保障。
2.3狠抓机械化农业生产,提高主要农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
加强重点农时季节机械化农业生产,精心组织实施好农机跨区作业,积极培育跨区作业市场,推动跨区作业向水稻、玉米、马铃薯等作物拓展,由机收向机耕、机播等领域拓展,努力提高跨区作业组织化程度,提高机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2.4加大农机化示范园区建设力度,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应用步伐
一是要围绕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目标,继续抓好农机化示范园区建设,不断扩大规模,将农机化示范园区建成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的先导区。
二是积极探索农作物轮作和耕作制度改革,大力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不断扩大示范规模。
三是大力推广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收获技术,提高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水平。三是抓好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加快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保障粮食安全。
四是示范推广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促进设施农业机械化较快发展。五是示范推广玉米秸秆综合加工利用技术,为秸秆加工利用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