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7 09:45:4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2―0107―01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而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是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加深相关知识点的了解,达成巩固知识的目的。下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就如何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谈些自己的体会。
一、根据实验内容,处理好演示实验
准确而有效地进行课堂演示实验,不仅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中起着示范作用,而且也是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一般可分两类,一是实验难度较大的(如实验装置比较复杂或实验中使用剧毒药品和学生操作有危险的实验),这是少数。这类实验必须由教师演示,力求操作规范化。二是实验技能难度较小,这是大多数的实验。对于这类实验,让学生到讲台上,在教师指导下去完成实验操作过程。实践证明,对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验,经常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动手去做,不仅能提升他们操作能力,还可以起到两个作用:使学生对一些被认为是无所谓或被忽视的常规操作(如试剂的取用,取量的多少,试管夹持,一般加热等等)及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在实验过程中,向“学生恰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和深化,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熟悉教材内容,同时学生在观看演示实验的过程中,观察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教师在演示实验时首先要确定实验目的,在演示实验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不断思考。
例如,教学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教师让学生观察实验的现象有什么?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过后变成了什么物质? 学生在观察到耀眼的强光和白色物质的形成,并且能感受到燃烧释放的热。在这些现象中学生纷纷思考,这样就达到了演示实验的目的。演示的时候,要注意介绍操作的步骤,以及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另外,实验产生的各种现象,如颜色的改变,热、光等现象都能给学生带来新奇,学生会产生很强的好奇心,进而产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自然也会增强。
三、分组动手实验,提高动手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是每个学生必定会用到的能力,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化学课程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学习过程中伴随着各式各样的实验,很多实验需要多人配合才能完成,因此实验教学中分组实验方法较为常见,也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化学实验操作。化W教师分组设计时,应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做好学生之间的协调搭配,总体按照优生带差生的原则进行分配。实验开始前做好准备,学生务必掌握实验原理与目的。实验设计学生自行设计与分工,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彼此交换角色重复实验,以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巧与技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四、结合教材实验,做好教材实验的改进工作
结合教材实验,做好教材实验的改进工作,培养学生绿色化学理念、环保理念、科技理念、实效理念等现代的化学理念。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应结合教学做好实验的改进。要设计一些内容不很确定,无现成教材,学生有充分自由来组织和发挥的实验,并在考核中注意衡量学生实验设计的逻辑性和创造性、实验总结与讨论中的知识性和探索性以及表达方式的科学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
例如,制备等量的硝酸铜的实验,学生设计出了以下三种方案:
1. CuHNO3(浓) 2.CuHNO3(稀)3.CuO2CuOHNO3(稀)
引导学生比较实验方案的优劣,选择合理的实验方案进行。实践证明,通过对比,逐步增强了学生分析评价实验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我们老师既重知识的掌握,又重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更重创造能力的培养,因为创造能力是一个人的潜能的表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创造型人才是二十一世纪的必需人才。有人将创造能力分为两类:一类是“特殊才能的创造能力”,如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能力;另一类是“自我实现的创造能力”,这种创造对社会或他人来说不是新的,而对自己来说却是新的,是前所未有的想法或体验,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的是后者,既要帮助学生凭借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独立地“发现”未学过的知识经验,能对某一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新颖的问题、见解或设想,也就是说学生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独立地设计实验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属于创造能力。那么,化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一、转变教堂理念,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新课标下的教学,不在于老师向学生讲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师生共同探讨知识的获得途径和方法以及其应用价值,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方法,获取了多少知识。所以课堂教学中要改变过去老师的“一言堂”,唱独角戏的做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起一个引导组织的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发现新知、感受新知,并对新知提出不同的见解,然后通过同学交流,教师释疑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在这期间,学生独立地提出个人见解不能不说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所以,新课标下的教学呼唤新课改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具有新理念的教师。
二、设计并做好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旧教材的实验主要以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呈现,多为验证性实验,而新教材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出现了探究性实验,其主要目的是让高中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科学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讨论——评价与交流。同时,教师向学生提供探究和发现问题的真实情景,这是激发他们的探究欲,促使他们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实验的必要条件。通过实验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遵循科学的方法,自主地进行探究;通过实验不断地发现新问题,通过实验不断地验证自己的假设,从中获取知识,体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如对化学电源工作原理的探究:
提出问题:我们的使用的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那么,哪一类的化学反应可设计成原电池?它的工作原理又是怎样的呢?
情景素材:在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放入锌片,观察现象?然后插入铜片不接触锌片,以观察现象?最后将铜片用导线连接在锌片上,观察现象?
产生疑问:开始时锌片上为什么有气泡,铜片上无气泡?导线连接铜片与锌片后,铜片上为什么有气泡?
提出猜想:最后铜片有气体是因为H+在铜片上得到电子生成氢原子而形成的;所得电子可能是锌片提供并传递给铜片的,电子的定向流动即产生了电流!
实验验证:在铜片和锌片之间接线并接入一个电流计,发现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电路中有电流存在,根据指针偏转方向可得出是锌片提供电子给铜片的。
交流与讨论: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反思与评价:对原电池工作原理反思并完善结论。
实际上,整个过程就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另外在做此实验时,细心的同学会观察到锌片上仍有气泡放出,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锌不纯是导致锌片上的有气泡的主要原因,这更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抓住实验中的异常现象进行分析探究,最后得出新的结论。
三、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新旧教材的明显区别在于:旧教材告诉学生现有的知识,而新教材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和途径,自己总结归纳并形成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时,要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的教学理论。教堂设计不仅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更要将知识转化为问题融入情境中,指导学生从领悟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情境中获得知识,同时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能力,以期迸出新的思想火花。依据情境化认知的特点,知识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呈现,才能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认知兴趣;在一定的情境中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更能有效地迁移到其它情境中去,也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在“氯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可通过下述一则素材情景进行:1774年一个漆黑的夜晚,瑞典化学家舍勒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于是披衣下床,走到实验桌前,当他把软锰矿(二氧化锰)和盐精(盐酸)混合在一起并稍微加热时,一股黄绿色的气体弥漫开来,引起他一阵阵剧烈的咳嗽,后来英国化学家戴维做同样的实验时,发现在放在实验桌前的一束鲜花失去了艳丽的色彩,并还发现一些金属如铁、铜及一些非金属如H2还能在其中燃烧呢?
然后提出几个问题:1、写出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2、总结氯气的物理性质?3、氯气的化学性质有哪些?4、氯气为什么能使鲜花褪色,进而探究氯水的漂白性及漂白粉的漂白原理?通过这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学生领悟了科学性的思维方式并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利用好课本上的“思考与交流”栏目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的“思考与交流”要用脑想、用手作、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这种亲身经历和体验,是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载体。
教材中的“思考与交流”是编者精心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师生对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化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勇气,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组织学生积极思考,切记不可包办代替或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如《必修2》中《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中的思考与交流:(1)你看到过建筑物的定向爆破吗?观察下图(见课本),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2)回忆你在实验室进行或观察过和化学实验及在生活中见到的涉及化学变化的现象或事例,要求反应(包括有利的和有害的)符合或接近人们的期望,你认为可供考虑和探索的条件有哪些?
本栏目妙用生活中的定向爆破这极具震撼力的生活实例类比化学反应,使学生明白我们可以象控制高楼倒塌的方向一样来控制化学反应并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学生具有开放性、创新性的思考与讨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整合,落实“要使反应向人们预测的方向发展需要考虑或探索的条件有哪些?”这个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创造能力,特别是学生发表的新的思想的火花更应重视。
在当前的会计环境中,不仅要求会计人员熟悉现有的法律法规政策,根据相关政策做出科学的选择,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尤其是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工作的需要。在我国中职会计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包括基本的观察能力、总结分析能力,同时更加需要具备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和职业判断力,只有在能力培养上达到要求,才能实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一、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人们对实物认知和了解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前提。会计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会计教学中,可以通过将抽象的知识变为直观的演示,使学生通过观察来理解和记忆知识,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在讲解记账凭证的填制这一内容时,可以将记账凭证按照收付转凭证的经济业务类型进行分类,然后向学生分发,使学生对三种不同的记账凭证进行观察,并且说出其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记账凭证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使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对不同的经济业务所使用的凭证有了详细的了解。然后,再根据记账凭证的填写要求,向学生展示一些已经填好的,但是不符合要求的凭证,让学生进行观察,找到其中存在的错误,在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也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总结分析能力的培养
会计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建立在对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连贯与总结的基础上完成的,而针对这一点,学生往往在学习中只注重眼前的所学,却忽略了知识的前后连贯,因此,对于学生总结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在讲解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核算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然后由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和分析,两种核算方法在针对取得投资时的账务处理是相同的,而不同之处则在于核算的要点有区别。通过这种分析和总结,能够使学生掌握成本法和权益法在投资损益计算时的不同之处,使学生对于不同阶段的基础知识能够进行必要的连贯,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知识的表面。所以,应当注重学生总结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以此来实现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帮助学生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体系结构。
三、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
会计实务操作能力,是会计人员所具备的能力,因此在中职会计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角色体验,使学生深入到会计环境中,对会计实务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角色体验教学方法,是在会计教学中十分适应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感悟会计工作。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校内组织的岗位模拟实验,比如在存货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扮演会计、出纳、库管人员、销售人员等不同的角色,模拟从材料购买、入库、出库、盘点等环节,让学生在模拟的实验过程中,完成对会计实务流程的熟悉和处理,通过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对会计理论的应用能力,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则可以进行校外实习。通过学校与校外企业的合作,使学生深入到实际工作中了解经济活动的具体流程和操作,通过在实践中学习对会计业务的处理和操作,不断地增强学生事务操作的能力,形成较强的实践能力。
四、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会计学科与其他的学科相比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其要求会计人员在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更应当具备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在中职会计教学中,应当根据专业的实际情况,并且结合中职教学的特点,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中职教学不同于普通的高校教学,其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职业判断力的培养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中职会计教学中,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增强对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树立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意识
职业判断能力是衡量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为了使会计人员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需要不断地强化教师的教育观念,将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贯穿于会计教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因此,会计教学中,教师要在思想上加强对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意识,在会计教学中,将职业判断能力的意识深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职业判断能力,以及培养职业判断能力的重要性,让学生牢固地树立培养职业判断能力的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在日后走入工作岗位时更加得心应手。
(二)加强会计基础理论和方法的教育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会计人员所必需的一种职业能力,必须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够实现对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中职会计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对会计理论知识的有效教育。有的教师由于忽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协调,导致了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出现了脱节,而导致了学生职业判断能力较差。所以说,中职会计教学中,教师应当对会计业务的处理给予一定的重视,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一般思维方法,形成基本的会计思想,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基本的判断标准和原则,同时也为学生进行创新提供了基础。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学生专业职业的思想和为此奋斗的信念,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去获取专业信息资源,对学生进行分析方法示范。在不断交流和学习的基础上,使之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职业判断水平。通过职业判断能力的不断提高,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也在逐渐地提高,因此在中职会计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观察能力、对比分析能力以及职业判断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综合素质较高的全面型人才,提高学生适应会计工作的能力,因此也促进我国会计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军花.浅谈会计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职教论坛,2004(11).
[2]李曦涵.会计教学方法创新与学生能力培养探析[J].经济视角,2011(06).
[3]博迪.案例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4]张宝丽.浅议新时期会计教学改革的创新研究[J].企业导报,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