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4 10:36:5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绘画,是孩子们创造天性的显露。我们也许只看到了美妙的幼儿画外在的形、色、图案,却不知这里面蕴含着的重要意义。孩子们常常是不由自主地寻找一切可以涂画的工具和材料,在墙上、地上进行涂鸦。为什么他们有如此强烈的内在表现需求呢?他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而画?为了游戏?为了成长?为了艺术?拟或是发自生活本身的一种自然展示?
毫无疑问,艺术对幼儿是有价值的,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成为他们成长和自娱的重要实践活动。那么,我们的艺术教育将为幼儿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艺术活动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何在?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一书中指出:“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艺术来教育人。也就是说它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教育家蒙台梭利主张:“应让儿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自我,自己的思想,以神圣的劳力依照自己的情感去创作,让孩子学会驾驭自己的才能。”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艺术这个媒介,帮助孩子的心智成长,让孩子从绘画过程中体会到艺术的和美感。艺术也是一种个性的表达。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以一种玩的心态来尝试和体会自我表达的快乐。
我们在开展美术活动时,应注重发挥每个幼儿的能力和创造热情,引导孩子去发现美,并形成对这个世界至情至理的美感,形成完善而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因此,幼儿美术教育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的发展:
1培养幼儿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幼儿美术教育的功能,从艺术学的角度来看,在于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性,引导幼儿审美观的发展。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带有直觉性,虽然还很幼稚、肤浅,但已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他们喜欢色彩鲜艳、形象夸张的事物。我们可利用周围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打动孩子的心。如:利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向幼儿进行美的启示和教育,并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艺术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美的感受性得以深化,演化为自身对美的事物的追求与表现,因而变得更富有人性。并通过各种不同的美术活动,使幼儿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这种创造对幼儿来说是很快乐的。
2使幼儿个性得到自然发展
赫伯·里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顺应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美术教育是表现内心的艺术,幼儿通过视觉艺术这一形式来表示个人的感受,从中体验到快乐、成功、确定自身内在的本质和价值。美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最佳形式。教师应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利用现有的课程,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在尊重幼儿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尊重每一个幼儿的这一权利,并给予被承认的快乐。使幼儿增进自我了解,自我肯定从而促进其自我成长。将来的社会是个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会,所有独具个性的美的艺术和文化将在这里获得展示,达到融合。因此,美术教育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鼓励幼儿拥有自发的艺术倾向和创造。正如罗恩菲尔德所倡导的:“让儿童以异于其他人的方式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以此树立自我表现的信心。”
3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培养创造能力
艺术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多少职业艺术家,而在于利用这一手段启迪幼儿成为他人艺术的欣赏者和自己艺术的创造者。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创造,21世纪更需要富有创造性的人才,促进科技的日益进步,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更为美好。
每个幼儿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和天赋。孩子们喜欢敲敲打打,搓弄着泥巴,堆砌着沙堆,趴在地上涂画。对各种各样的形与色有着浓厚兴趣,他们总是忘我地投入。发展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方法,是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丰富多样的材料,鼓励他们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自由、轻松、愉快地进行表现,在这一自然而然的过程中使幼儿的创造性逐渐丰富。切忌用成人的模式去教导、要求幼儿。急于让幼儿学会写实地表现和掌握技能是不可取的,而应顺应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美术活动对
他们来说,是一种感兴趣的快乐的游戏,一切教育的概念都应立足于这个现实基础之上。
因此,无论孩子的天赋差异有多大,如何利用不拘一格的教育,使所有幼儿从中受益并获得发展,这是我们教育的宗旨。
4完善幼儿的人格
艺术的根本特征与价值在于审美,脱离了审美的艺术,便失去了其社会价值与存在意义。因此,在进行少儿艺术教育时,首先应该进行审美教育,而缺乏审美本质的少儿艺术教育,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艺术教育。长期以来,人们对艺术教育的价值存在较片面的理解,重视其对人的德、智功能的开发、促进作用,而忽视了艺术本身的独立性与审美价值,习惯以德育与智育的角度,让艺术教育规范化,并以此来评判艺术教育的成败,最终导致少儿艺术教育非艺术化,只能以其附属价值来证明少儿艺术教育的成功。
(二)少儿艺术教育专业化
少儿艺术教育是少儿综合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包含基本艺术素养教育。而在当前我国少儿艺术教育中,其形式整体表现为专业院校的艺术教育。专业院校在进行少儿艺术教育时,以传授艺术理论与技能为主要目的,开展专业化教学,忽视了少儿的个体差异,表现出求全、求高、超纲、超量等特点。在教学内容上,以艺术知识与技能为教学重点,将对艺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作为少儿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让艺术教学过程直接变为简单的知识传递与技能训练过程,教学枯燥乏味,最终让少儿产生厌倦心理,抵触艺术学习。
(三)少儿艺术教育成人化
少儿是开展少儿艺术教育的对象,只有结合少儿心理特征与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实现对少儿的艺术教育。解放孩子的天空,是开展少儿艺术教育的意义所在。但是,当前我国少儿艺术教育并没有以促进少儿的身心发展为教育目标,而是以少儿作为成人艺术文化的传递者,让少儿艺术教育的目的偏离本质,甚至本末倒置。少儿艺术教育成人化主要表现为:教育内容成人化,与少儿实际生活差异大,对艺术作品的选择,往往偏于艰涩难懂,让少儿无法产生共鸣;在教育方式成人化,照搬成人教学观念,以教师教导、少儿模仿为主,形成单一刻板的教学模式,磨灭了少儿的天真,禁锢了少儿的思维,最终将少儿塑造成与成人一致的“小大人”。
(四)少儿艺术教育时装化
少儿艺术教育能提升少儿的感性素质,激发少儿的创造力与开阔思维,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少儿艺术教育逐渐呈现出时装化的现象。一些学校与幼儿园将少儿艺术教育作为装点门面、突显少儿素质教育的时装饰品。在校领导检查与家长参观时,开展少儿艺术教育,让教学内容看上去丰富多彩,但实质上缺乏内涵,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五)少儿艺术教育尖子化
成功的少儿艺术教育,应包含全体少儿,以提高全体少儿的艺术素养为教育目标,让每位少儿都享有艺术教育的权利。但在现实中,一些学校与少儿艺术教育者,错误地认为,少儿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为培养出少数艺术尖子与个别艺术家,导致少儿艺术教育尖子化。
(六)少儿艺术教育庸俗化
培养少儿的基本艺术素养是进行少儿艺术教育的最基本目标。但在实际中,少儿艺术教育不断被庸俗化,部分人将少儿艺术教育当作是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一些家长希望借助少儿艺术教育为孩子的升学增加优势,通过“特长”确保孩子顺利进入名校学习。少儿艺术教育的目标由培养少儿艺术素养直接转变为培养特长生,失去了少儿艺术教育的原本意义。一些学校与教师同样为了提高学校与班级升学率,评选为优秀学校或优秀班级,严格要求学生必须接受少儿艺术教育,并参加艺术水平考级,通过特长证书加分,来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并以此为学校招生招牌,吸引更多家长让孩子选择本校就读。同时,一些家长存在望子成龙的思想,希望通过少儿艺术教育,培养出优秀的艺术家,以光宗耀祖。为此,将大量资金与孩子的玩耍时间全部用于艺术特长学习,让孩子身心疲惫。
二、改善少儿艺术教育异化现象的建议
(一)转变艺术教育理念
真正的艺术教育表现为审美教育,是以培养少儿的艺术审美为教育目标,而非单纯的育德、育智。因此,在少儿艺术教育中,首先必须转变学校、教师、家长及相关人员的艺术教育理念,明确艺术教育在教学中的地位,提高教学水平,通过艺术审美,让学生在感知中获得领悟,艺术审美能力得到培养,进而达到德育、智育的效果。
(二)优化艺术教育手段
在少儿艺术教育中,需要进行艺术教育手段的优化,以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为教学的核心环节,避免直接呈列出艺术创作方式与手法的教学方式,以让学生获得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感悟,来让艺术教育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情境教学、联想教学以及互动教学的方式,提升少儿艺术教育的水平。
首先,艺术活动对幼儿的情感有极大的陶冶作用,在艺术活动中教师积极合理地引导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
幼儿天性好动,在艺术活动中他们的情绪是积极愉快的。幼儿对乐音和色彩的敏感要优于对文字和图形的情绪体验。面对活泼多样、内容丰富的艺术活动,幼儿的情绪很快就能兴奋起来,在活动中如果教师加以合理的引导,幼儿的情绪就会像水流一样沿着既定的方向发展。这种在艺术活动中的心理与实际的互动操作在幼儿心理中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不仅满足幼儿自身对美的感情需要,帮助幼儿体验艺术活动带来的乐趣,还会把自己对美的感受传达给别人,将快乐的情绪传染给其他参加活动的人,从而使所有参加活动的人都投入到一种积极美好的情感交流之中,形成一个正性的情感互动集体,促进幼毫己们楦械纳成。
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体验到的愉悦、美好的情绪对幼儿的情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种美好的情感又将融入幼儿的现实生活,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改变幼儿的情感世界,促使幼儿生成良好的情感。
第二,艺术活动是人们抒发感情的重要方式,在艺术活动中的感知和体验多数也会被幼儿带人现实生活,教师的合理引导有利于培养幼儿情绪调节能力。
情绪与情感密不可分,情绪调节能力是情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情绪调节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具有较高情绪调节能力的幼儿能在遇到挫折时维持正性的情绪,控制并避免负性的情绪,具有较好的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有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
心理学家汉・金诺认为,孩子的情绪不会因为大人的一句“不要这样想”或者“你的感觉不应该有”而消失。要想让孩子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只培养他们具有良好情感是不够的,教师还应该接受幼儿的负面情绪,设身处地的安慰幼儿,引导幼儿走出不良情绪的困扰。
一次,我请孩子们画《我的爸爸》,恬恬的作业让我大吃了一惊!一向乖巧的她今天怎么了?把作业涂得一片漆黑,爸爸的头发、胡子像乱草一样,眼镜片是黑的,手也是黑的,还画得特别大。于是我停下来,摸着她的头问道:“恬恬今天怎么了?这是恬恬心中的爸爸吗?”谁知恬恬一下子扔掉笔哭道:“坏爸爸,臭爸爸!”原来,昨天恬恬爸爸下班时心情不好,恰好恬恬贪玩又打碎了水杯,爸爸就发火打了恬恬的屁股,恬恬心里正生爸爸的气呢!于是就把爸爸画得很丑。想想爸爸打屁股的手,觉得又生气又害怕,就画成了刚刚那样,我为恬恬擦干了眼泪,摸着她的头说:“爸爸不对,不该打恬恬的屁股!可是恬恬有没有做错呢?”恬恬想了想说:“我不该在饭桌上调皮,打碎了爸爸的水杯!”我接着说道:“这就对了,恬恬也认识到自己错误了!今天回家,如果恬恬跟爸爸认错,爸爸一定会向恬恬道歉的!”恬恬快乐地点了点头。最后,恬恬接过我给的白纸,重新画了起来。
艺术活动中,孩子的表现也常常反馈着自己的情绪,教师如果加以适当引导,不但能够引导幼儿走出不良情绪的困扰,而且能够在负面情绪中培养幼儿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第三,艺术活动本身具备情感教育功能,合理利用能够协调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有利于在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