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6 15:32:5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高职生属于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他们与其他的大学生具有相似的心理特点。首先,自我意识得到一定的增强,但还未发展成熟;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都已经基本形成,但还不够稳定,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再次,思维方式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在具体评判一件事物的时候,容易带上主观性;四是情感得到一定的丰富,但情绪受到外界的影响大,易发生波动;最后,高职生的意志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稳定性不够等等。由于高职教育的生源较为多样,学生成绩大多不佳,且高职教育的教育目标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高职生的心理状态和普通大学生相比,也有一定的特点。在高职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需要根据其具体特点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不高。高职生处于后青年时期,各方面开始趋向成熟。但是从心理健康层面来说,很多高职生心理状况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其工作以及生活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由于一些高职生的成绩不好,被当作“问题生”,打架、斗殴等情况时有发生,处理问题较为冲动。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不仅会使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一定的影响,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学生出现一定的人格障碍,做出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事情来。因此,教师在发现高职生的心理问题时,需要对其进行及时处理,帮助高职生疏解心理问题。2.适应能力以及抗打击能力较差。就目前来看,社会上对于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导致一些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正是由于这种成绩的挫败感以及社会上的理解偏差,导致很多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之后,对学校学习缺乏主动性以及认可度。很多学生长期处在失败感之中,对正常的学习、人际交往都缺乏热情。一般来说,这些学生都程度不一地存在敌对、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这些问题长期发展下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状态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3.就业压力导致出现心理压力。现今,我国的高等教育被大力推进,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得到迅速增加。另外,在这一时期,国企在进行积极改革,社会上产业结构在进行积极调整,社会上的劳动力数量得到显著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高职生面对的就业压力更大了,很多人毕业就面临着失业。这样的就业形式,导致很多的高职生心理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等情绪,对学生正常的生活以及学习产生了影响。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1.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规范化、体制化。高职院校要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明确地掌握,就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化,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系统化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校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化,根据一定的课程计划开展各项心理教育活动。学校根据心理健康活动的主要目标进行教材的编写,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可操作性显著增强。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对自身心理状况的掌握程度。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参与心理教育的积极性得到显著增强,能正确认识自我。2.开展全方位的心理指导。学校在高职学生中开展的心理咨询活动的主要特点是调适性以及发展性,且心理教育活动遵循的是一种教育方式,而不是一种医学方式、治疗方式。在进行心理咨询的同时,老师需要具有发展的眼光,对求助者的各种心理问题都可以提供好的建议与意见,引导其正确处理自身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在高职院校开展的心理教育活动,其主要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使自身的内在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学校在高职生中开展健康教育,使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得到显著增强。从现今的情况来看,学校应该将高职院校中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以前的对各项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转化到各项心理疾病的预防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上。在心理健康教育完成之后,学校需要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建立健康档案,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分析现今高职生中所普遍共有的心理问题,对得出的相关问题进行及时处理,以提高高职生整体的心理素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今环境的变化较大,高职生处于一种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较大的年龄阶段,因此,他们中的很多人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日常的生活以及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心理问题,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宋洪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
我们当前的教育一直提倡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是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包含德育、智育等多个方面,可素质教育在真正的实践过程中却往往演变为单纯的智育,忽略了德育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合格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升学压力的加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我们迫切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而班主任是与学生交往时间最长、联系最为密切的主体,作为班主任,一定要重视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性。本文以笔者多年从事班主任的经验来浅谈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英文为mental health,指的是一种良好的心理或精神状态。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了解自我的现状和特点;接受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能有意识地驾驭自己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把握自己的命运;有独立自主的需要等多个方面。由此可见,我们要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如何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上,以帮助学生获得自我调控和发展的能力与方法。
一、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阶段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然而我们的中学生大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就被父母长辈当成“小皇帝”“小公主”一样地养着,形成了他们自私的性格,更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这样,在学习、生活、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就会遇到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在遇到的这些问题中,其中有一部分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可有一部分如果不及时地加以引导和处理,会对学生完善人格的形成产生严格的障碍和影响。
环顾我们周围,会发现很多因学生的心理疾病发生的悲剧:
2011年,某中学两女生因一男生发生口角,继而相继跳河自杀。
2012年,某中学一女生因作业未完成,被老师批评几句跳楼自杀。
2012年,一中学高三男生因学习压力从教学楼跳下。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并非个案,每打开电视、互联网,就会看到这样的类似事件发生,已成为较普遍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我们当前刻不容缓的责任和任务。
二、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1.在日常的生活中感到焦虑,而且这种焦虑的情绪更多的是出现在考试的前后。其实,这种焦虑情绪,有着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适度的焦虑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对我们的学习产生激励作用的,但如果在焦虑出现之时,调节不善,又会抑制心理健康的发展。笔者带了三届高中毕业班,在他们的身上这一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和普遍。很多学生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提不上去,甚至一部分平时成绩还算优异的学生也担心在考试中无法正常发挥。由此导致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
2.在中学生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有一部分学生是从农村考上来的住宿生,他们会觉得城市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比自己的条件优越,这方面如果得不到疏导,就会深陷其中,有些甚至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会导致犯罪的严重后果。
3.中学的学习压力日益加大,高中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彼此间的竞争压力加剧,社会上的一些负面现象如“上学无用论”“拼爹时代”也对中学生产生强烈的思想冲击,使他们觉得上学无用,学得再好也比不上那些家庭条件好的,由此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逆反心理,往往故意顶撞父母和老师,做与父母和老师意见相反的事情。
面对中学生存在的诸多心理问题,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去进行认真分析,充分利用班主任老师与学生交往时间长的优势对他们加以适当的引导。同时,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更有责任去促进每一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真正成为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只有心理健康了,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2.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加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如果在一个班集体中普遍存在打架、厌学等情绪,是十分不利于班集体的建设的。
四、班主任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学生是有思想、有自尊的个体。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是开展心理健康的首要前提,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盲目地以一种方式和态度来对待每一个学生。
作为班主任,首先要有一颗仁爱之心,用真情去与学生进行交流。曾经有位学者说:“爱是可以拉近一切心灵之间距离的良药。”用真情去感化学生比任何方法都要有效,要信任学生。可以设想,如果对学生任何事情都怀疑,这是对他们的一种感情伤害,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其次,要走到学生中间去。要抽出时间与学生多加交流,与他们做朋友,帮助他们克服生活学习中的难题。
2.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班级作为学生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1)培养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要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里,使学生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有些教师信奉“严师出高徒”,整天板着一张面孔。往往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阳奉阴违。其实,只有真正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心学生,才能使班级气氛变得更为和谐,创造出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环境。(2)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在进行集体活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有针对性,明确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哪些心理品质,设计什么样的活动作为载体来培养学生。(3)在环境布置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育人”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教育观点。笔者对这一点也相当赞同,环境布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能否健康发展。如,在班级里可以挂一些警醒学生的名言名句,还可以利用黑板报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班会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方法。在班会的开展过程中,能有效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达到巩固班集体和良好班风的目的,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4.对学生进行单独的心理辅导。在关注集体心理辅导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单独心理辅导。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同,集体辅导也可能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这时就需要班主任进行单独的心理辅导。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国家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特别关注,但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班主任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要不断加强学习,努力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中永.教育心理学[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3.
[2]吕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9.
[3]姚本先,伍新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4]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9.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给教育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就是要使教育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为经济腾飞服好务,新的问题就是教育手段和教育措施的改革要符合现代学生所面临的问题。目前,无论是哪个阶段的学生,在巨大的社会竞争压力下,都有因心理健康问题而自杀的事件发生,这就提醒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班主任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实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目前,对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以往更显得重要,因为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阻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目前来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发展脚步加快,而中学生心理发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造成心理发展的迷茫。中学生面对发展如此之快的社会,常常感到迷茫,养成了享乐主义的心理,部分学生迷恋新事物,而忘记了作为学生该以学习为主的任务。还有部分学生因为过分沉湎于网络游戏,而失去了健康的身体和最佳的学习时光。
2、家庭不幸福,父母离异,是当今中学生面临的新的心理问题。近年来,离婚率持续增长,尤其是中学阶段失去父爱和母爱的孩子越来越多,父爱母爱的缺失,造成这类孩子更加的自私,思想走极端,甚至仇视正常健康的社会现象,有的因为父爱母爱的缺失,而失去了作为一个孩子该有的纯真的一面,变得非常的木讷。
3、中学生自我成长过程出现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引导,使学生出现行为盲目,思想低俗,不知所措的情况。中学生的成长正处于青春期的发育期,面对自己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尤其对异性心理的变化上,处于懵懂和好奇的阶段,如果教师在心理上不给予适当教育和引导,在加上网络媒体等不健康内容的传播,使学生很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
二、班主任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的作用和方法。
班主任作为和中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上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任务,扮演着学生学校班级家长的角色。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走出社会发展带来的迷茫心理。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时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自我有个正确的评价,了解自己存在的价值,合理利用经济发展带来的科技成果,使其成为学生人生发展的有利工具和助手,使学生的心理发展跟上时展的步伐。
2、引导学生形成博爱的心理,提醒学生要善于倾听和表达,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认识到虽然世界不完美,但要以完美的心态来面对不完美的世界。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情感是极其纯真和脆弱的,尤其对父母和同学间的感情,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切,就是天,一旦天塌了,他们的世界就完了。对于此种状况,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将生活学习的关注点转移到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层面上来,告诉他们,失去不是全部,得到才是生活的重点。
3、面对中学生自我成才中遇到的问题,班主任教师要定期的进行师生间的交流和访谈,在和学生的自由聊天过程中,了解并观察班级学生心理的变化,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心理话聊,通过谈话方式解决问题。
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教育中越来越重要,班主任作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线工作者,必须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发挥主力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