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手术中压疮的预防及护理

手术中压疮的预防及护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2-04 10:00:3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手术中压疮的预防及护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手术中压疮的预防及护理

篇1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3-140-03

术中压疮是指在手术的特殊情况下,患者不能翻身,由于手术产生的对局部皮肤的压力,皮肤出现潮湿、硬结、水疱等[1]。手术中一些非人为控制的因素致使手术患者成为压疮的高发人群,其压疮的发生率达4.7%~66.0%[2]。如何在术前、术中、术后进行评估并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压疮,是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3-4]。自2012年10月起,我院引入预见性管理理念对手术患者实施压疮预防管理,在术前、术中、术后通过循证、分析、预见问题、制定预防措施并进行全面评估,预防术中急性压疮的发生。经过1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11年10月~2012年9月(实施预见性管理前)在我院手术室施行手术预报的压疮危险患者195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09例,女86例,平均年龄(52.9±24.4)岁;取2012年10月~2013年9月在我院手术室施行手术预报的压疮危险患者237例为观察组,其中男134例,女103例,平均年龄(54.8±24.2)岁。所有入选对象均为住院期间进行的第1次手术,术前存在压疮的患者除外。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专科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压疮预见性管理方法

1.2.1 建立科学的压疮评估体系

1.2.1.1 启用手术压疮评估表,充分作好术前皮肤评估,提高皮肤损伤的预见性 从接到手术单后,巡回护士对照手术压疮评估表筛选有手术压疮潜在风险的患者,对预计手术时间>4h或有特殊的要求(俯卧位、侧卧位、截石位、使用牵引床、受压部位麻醉+手术时间>3h)或Braden评分

1.2.1.2 预计放置方案,保护受压重点部位及骨突处 对预计手术时间>4h,骨突处、受压部位给予新型泡沫敷料增加支撑点的抗压性,以有效降低震动和分散压力。手术时间

1.2.1.3 正确摆放,强化重点环节的监控,护士长督导及组长负责制 以保障患者舒适安全、充分显露术野为原则,对手术时间>4h及有特殊要求的患者,由护士长和组长重点督查手术,如肢体处于功能位,上肢外展不超过90°,肢体远端关节要低于近端关节,约束带松紧以勉强伸进4个手指头为宜等,有不正确的地方及时纠正和示范,指导减压垫和敷料的正确使用。在患者手术安置后再次确认床单是否平整、清洁、干燥,患者身体与床面是否呈点状接触,防止局部皮肤受压。

1.2.2 术中加强观察和巡视,及时检查压疮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1)巡回护士严密观察患者的血液循环、皮肤颜色、弹性张力,发现改变应及时纠正,切实做到预防在先。在病情许可和不影响手术操作的情况下,对肢体受压部位进行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醒手术医生进行手术时要尽量避免暴力操作,以免外力造成皮肤受损。(2)巡回护士积极配合麻醉医生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尽量减少手术中低血压、低血氧饱和度的持续时间等,有利于预防低循环灌注不足而引起的压疮。(3)严格落实术中患者保温措施:注意做好非术野部位的保暖,输液、输血可通过加温器加温至37℃,用温热冲洗液的方式冲洗术野。

1.2.3 术后及时检查和做好交班 手术结束恢复后,要求巡回护士仔细检查患者全身皮肤和软组织情况,如有急性压疮发生,手术室专科护理组长或第一助手以上的手术医生协同查对并签字确认后,填写压疮报告表,详细记录压疮发生部位、面积、分期,跟病房护士严格做好交接班,特别是对已发生压之不褪色红斑的患者进行早期、重点干预,尽量减少或避免术中受压的部位继续受压造成进一步损害,增强护理工作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强调搬运及安置的过程中,应避免病人皮肤与运送平车、手术床等之间的摩擦。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AS8.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四格表x2检验进行分析,P

2 结果

两组患者Ⅰ期压疮与Ⅱ期压疮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总的压疮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积极评估手术患者压疮危险因素是预防术中压疮的关键[5-6]。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对照组中发生的3例Ⅱ期压疮患者手术时间都超过5h以上,并且是特殊卧位的患者,Braden评分在18~21分。手术时间>2.5h是压疮的危险指数,如手术时间超过4h,即使患者体质很好也有组织损伤的风险,每延长30min会使压疮危险性增加约33%,手术决定了患者的受压部位,由此可见,Braden量表在手术患者中的预测效度也并不理想,相关研究[7-8]也证实了这一点。针对以上情况,为了使护士全面、正确做好患者术前、术中压疮危险因素的评估,在制定压疮危险因素量化评分表时,我们着重将Braden评分量表中未包含的手术时间及手术特殊这2项压疮危险因素纳入评估表中,即预计手术时间>4h或有特殊的要求(俯卧位、侧卧位、截石位、使用牵引床、受压部位麻醉+手术时间>3h)或Braden评分

我们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压疮知识的常规性培训及学习外,还制定各种手术安置标准和技巧手册,人手1册,强化手术安置的规范化培训。及时添置某品牌喱垫用于手术的摆放,它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抗压性,分为大小不同的头圈、足踝垫等垫,如当病人仰卧时,头下放软枕或头圈,保护后枕部,能有效地缓解受压部位的压力,对局部皮肤减压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过结合垫角色互换,练习并掌握标准手术的安置和技巧,使每位手术室护士对平卧位、侧卧位、俯卧位、截石位等特殊手术安置能熟练掌握。有效的培训可提高手术室护士术中压疮相关知识水平,促进其形成预防术中压疮的护理安全行为模式[9-10]。

对手术患者实施预见性的压疮管理,强调对病人术前、术中、术后环节进行质控,对可能发生的压疮潜在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术中压疮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廖冰野,韦南莱,陈柳云.预防术中压疮形成的方法和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5):72-73.

[2] 瞿永华,柴颖,刘琳.术中患者急性压疮形成因素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0):50-51.

[3] 姚美蓉,兰晓娥,吴雪华,等.预防压疮实行全面质量管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0):88-90.

[4] 王俊杰,刘红梅,杨贤云,等.手术患者压疮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护理措施[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5): 864-865.

[5] 徐青.手术室老年患者术中压疮危险因素及护理人员压疮认知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0):15-17.

[6] 钱维明,黄立峰,项海燕,等.手术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的研制[J].中国护理管理,2013,16(8):24-27.

[7] B Halfens RJ,Van Achterberg T,Bal RM.Valicl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Braden Scale and the influence of other risk factors:a multi centre prospective study[J].lnt J Nurs Stud,2003,37(4):313.

[8] Langemo D,Baranoski S.Key points on caring for pressure ulcers in home care[J].Home Health Nurse,2003,21(5):309.

篇2

1.1外源性因素

1.1.1压力 压力是指支持平面对受压部位的力,对局部组织的压力主要由重力引起。以往认为压疮只发生于长期卧床者,但现在已经证实,只要施加足够压力并有足够长的时间,任何部位都可发生溃疡。在皮肤受到持续压力达9.33kPa(70mmHg)2h,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改变,而且皮肤若长期持续受到较低的压力,所产生的伤害要大于高压在短时间所造成的伤害[4]。患者局部组织压力主要取决于患者的体重、手术及受力皮肤接触面积等。

1.1.2摩擦力 由于摩擦力的作用可去除外层保护性角化皮肤,增加皮肤对压疮的敏感性。所以要搬移处在高危险产生压疮的患者应该将之抬起来或者使用转移板或转移床等工具以减少摩擦产生。

1.1.3剪切力 剪切力是与组织表面平行的外力。由于剪力可以使血管发生扭曲,甚至完全关闭,从而影响局部组织血供而引起组织坏死。由于表皮的牵拉,皮下组织和比较深层的血管也会受到牵扯,使得此处血液循环减少,造成肌肉层、皮下组织、和表皮的缺血反应。

1.1.4潮湿 手术中患者的血液、体液、大量冲洗液造成受压部位的皮肤潮湿度增加,造成皮肤浸渍、pH值改变和保护性油脂丧失,降低了皮肤的保护作用,有利于细菌繁殖,同时皮肤潮湿使身体粘贴于床单上,增加了剪切力[6],使得上皮组织更容易受到损伤,而引起压疮的产生。

1.1.5温度 体温每升高1℃,组织代谢的氧需要量增加10%,当组织持续受压引起组织缺血、缺氧和营养物质供应不足时,温度升高引起的高代谢需要将增加压疮的易发性[7]。因此不合理使用热水袋、冰袋等也将影响局部代谢或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血供而起到有害的作用。

1.2内源性因素

1.2.1年龄 老年人手术发生压疮的危险性增加,老年人软组织弹性降低,感觉功能衰退,保护性反射迟钝,皮肤松弛、干燥,皮下组织萎缩变薄,极易出现压疮。

1.2.2体重 压疮所承受的压力是自身体重、患者的体重与压疮的受压程度成正比,当患者体重大导致压力增加,易发生压疮,而当患者极度消瘦或体弱时,皮下无脂肪组织保护,皮肤着力点小相对压强变大也易发生压疮。

1.2.3疾病因素 糖尿病、心血管病、贫血、瘫痪、恶性肿瘤、发热等。如:贫血、恶性肿瘤等造成的营养不良可造成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萎缩、组织官器应激代谢的调节能力减弱,增加了压疮发生的危险。再比如:糖尿病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性比非糖尿病者大约高出3倍,这是因为在组织受压期间,皮肤和肌肉的氧气不足引起缺血性损伤,从而导致可逆性或不可逆性细胞和微血管损伤,可能是增加压疮发病率的重要原因[8]。

1.2.4心理因素

1.2.4.1应激 研究发现,急性应激使机体应对压力的敏感性增高,压疮发生率增高,急性应激引起体内代谢紊乱,应对反应强烈且处在严重的消耗紊乱状态下,具备发生压疮的物质基础[9]。

1.2.4.2情绪低落 由于对疾病的恐惧,对手术治疗的不了解或是因意外损伤导致终身残疾,使患者身心倍受痛苦,产生悲观无望心理。而些心理可以抑制免疫系统功能使免疫力下降而延迟创口愈合。

1.3手术相关因素 在临床手术中存在一些非人为控制的因素致使手术患者成为院内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正确认识术中压疮的形成因素,采取有效地护理措施是预防和治疗压疮的必备条件。

1.3.1手术 由于手术需要手术过程中患者需保持一种被动,这样就使局部皮肤受压得不到缓解而增加压疮危险,合理放置,放置手术时要符合人体力学原理,松紧适宜,同时充分暴露术野,避免由于放置不当引起急性压疮[10]。比如:90°正侧卧位着力点是耳部、肩峰、肘部、髋部、膝关节内外侧、内外踝,这些部位均为骨隆突处,肌肉脂肪较薄,长时间受压已引起皮肤压疮[11],我们使用适合于各个受压部位的垫即降低压疮发生的可能。

1.3.2手术时间 压疮的发生与手术时间的长短有密切关系,手术时间>2.5h是压疮危险指数,手术时间>4h,每延长30min会使压疮发生增加33%[12]。手术时间较长并且手术为侧卧位和俯卧位的患者,是压疮好发的高危人群。

1.3.3麻醉因素 由于物对神经的阻滞作用,使受阻部位及以下的组织中血管扩张、血流变慢、受压部位失去正常的血液循环,使皮肤组织缺氧加重,无氧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除[13],身体全部或部分知觉已消失,肌肉失去了自主调节能力,摆置手术后负重点和支点发生变化,增加了剪切力和摩擦力由此引起皮肤、神经、血管、肌肉等组织损伤,极易形成压疮。

1.3.4心理因素 手术患者多数心理紧张,处于应激状态,使代谢紊乱内环境失衡也是压疮发生的重要因素。

2术中压疮危险性评估

2.1预防是避免压疮发生的主要手段, 压疮的预防是术中护理工作的难点. 目前,国内外对压疮发生危险因素的评估有4种较为成熟和实用的量表,即Braden评分表、Norton评分表、Waterlow危险因素评估表、Anderson危险指标记分法,它们主要用于评估住院卧床患者、老年人,缺乏对手术患者术中危险因素的专用量化评分工具。 Waterlow量表中虽然涉及手术时间、大手术(腰以下创伤、脊柱创伤)两个手术要素,但评估内容显得笼统,对手术患者压疮风险评估预测性不强[11]。Norton量表该量表是由一项针对老年患者的研究发展而来。Barden评估量表是1987年以来美国健康保健政策研究机构(AHCPR)推荐使用的一种预测压疮危险的工具。包括患者的知觉感觉、移动、活动能力和影响皮肤耐受力的因素(皮肤潮湿、营养状况、摩擦和剪切力)共6个因素来进行评估。

2.2目前较为公认的观点是采用阳性预报率较高的评估工具去预测压疮发生的危险,并合理分配护理资源,提高预防护理的有效性,评估工具只能用于预测压疮发成的危险程度,并不能说明压疮的严重程度。各种评估工具各自有其优缺点,在选择时应综合考虑量表的信用度、效度及适用人群。

3预防术中压疮形成的方法

3.1术前访视 术前进行访视,对患者进行安慰和鼓励,做好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手术部位、手术、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手术方法、营养状态、心理状态、是否输血等,尽可能找出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

3.2手术患者皮肤情况与病房护士仔细交接,详细记录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的皮肤情况,对存在问题的皮肤要进行详细的描写,术中的防护措施、术中观察的具体情况都应仔细描述,术后皮肤有压红或其他异常情况的要和病房护士仔细说明,避免继续受压。

3.3将护理经验、护理理论知识及手术医生的要求相结合,以保障患者的安全舒适为原则,制订出规范舒适的手术摆置方案及压疮预防措施,根据手术要求选择合适的垫,术中摆置要正确舒适,尽可能使肢体处于功能位。分散身体各部位的压力,有效地递减了压力强度,减弱剪切力及摩擦力的伤害作用,起到保护骨突部位的作用,充分达到了预防压疮的目的。

3.4摆放手术前先判断患者身体哪些部位为术中的受压部位,将患者的骨隆突处、骨关节处及受压处的皮肤擦拭剂或使用减压贴,减少与手术床,垫产生的摩擦力。摆置过程中应避免拖、拉、拽等动作,摆放时动作轻巧柔和,协调一致,避免对固定点和着力点的压迫,既要保持所摆放的牢固性,还要保持的舒适性,既不妨碍患者呼吸和血液回流,更要注意避免对神经及组织的压迫和牵拉,充分暴露手术术野,利于术者操作。

3.5手术中巡回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血液循环情况,在发现不当时及时纠正,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在病情允许和手术医师同意的情况下,对术中受压部位进行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

3.6手术中除手术需要的降温应尽量注意保暖,防止患者体温过低引起血液循环减慢,皮肤抵抗力下降而导致压疮的发生,因此手术过程中需要输血时,应先将血液自然复温,接近室温后再输入,术野应使用温生理盐水进行冲洗。

3.7手术床上的床单要保持平整、干燥、床单干净无细小异物,减少与皮肤摩擦力以达到防压疮的目的。

4结论

从多学科的研究进展分析压疮形成的因素,从多层面、多角度的全面认识压疮,才能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压疮的发生。在术中出现压疮的护理问题上,先找出手术中压疮方生的原因:如休克、贫血、心衰或机械通气、物的作用等,均可能改变血流,从而降低皮肤的抵抗力,使皮肤变干易裂,同时体温的变化也是发生压疮的重要因素,床单上的浸渍和与皮肤产生的摩擦使发生压疮的可能性增加。以上各种因素相互关联、互相影响,构成了手术中压疮发生的内在因素。摆放手术所产生的压力、摩擦力、剪切力以及潮湿等构成了手术中压疮形成的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造成了术中压疮的发生,且内在因素的作用使机体丧失了活动这种防御机制,是术中压疮产生的主要原因。针对各种因素我们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使用合适的垫,缓解身体局部所承受的压力、剪切力、摩擦力,保持受压部位皮肤的干燥,利用评估量表仔细评估压疮发生的风险,分析术中的重点受压部分,经常巡视,加强责任心,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使术中压疮的发生率降至最低。让患者平安度过手术期,减少术中压疮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是我们手术室护士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董桂福,李建华.术中压疮预防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7):496-498.

[2]胡小琴,张金莲.手术中诱发压疮的原因及预防方[J].临床合理用药,2011,4(11):92-93.

[3]赵艳丽,赵玉梅.术中压疮常见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临床医学,2012,11:4354-4355.

[4]陈俊华.预防压疮的护理进展[J].吉林医学,2011,32(8):1558-1560.

[5]陈碧贤,陈雪红.压疮的预防护理[J].北方药学,2010,7(5):41-43.

[6]鲁为凤,李福宣.术中压疮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全科护理,2012,10(9):2436-2437.

[7]石梅春,李莉.手术中压疮危险因素及相关护理[J].健康大视野,2009,7(11):283转317.

[8]刘迎春.手术中压疮的影响因素及防护进展[J].当代护士,2013,1(中):6-7.

[9]胡军,王秀锋.压疮分期与危险因素的研究及预防进展[J].上海护 理,2011,11(2):69-72.

[10]马小玲.手术室急性压疮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4):105-106.

篇3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0-0015-03

压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皮肤组织缺血缺氧损伤,根据病情程度分别表现为红斑、水疱、溃疡状态,是长期卧床患者常见的并发症[1]。手术由于固定、手术时间长、手术应激等因素影响发生压疮的几率较高。手术发生的压疮为急性压疮,为手术受压部位在术后6天内发生的压疮,病情进展迅速[2]。本研究对手术室老年患者术中压疮发生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手术室护理人员压疮认知现状进行调查,为手术室预防压疮发生和护理培训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8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1193例,男649例,女544例,年龄60~91岁,平均(67.93±8.29)岁,其中骨科418例,普通外科428例,心胸外科119例,妇科22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无压疮及影响观察的皮肤疾病,术中均为全身麻醉;手术:仰卧位693例,侧卧位278例,俯卧位82例,截石位140例;手术时间149~483 min。

1.2调查方法

1.2.1压疮相关因素调查 采用Braden压疮危险评估表[3]进行术前评估,包括皮肤感觉、潮湿、活动力、移动力、营养状况、摩擦力和剪切力,总分6~23分,分数越高患者发生压疮风险越小;统计压疮发生率,分为压疮组和对照组。收集相关临床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raden评分、血糖、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手术、手术时间、术中生命体征指标、出血量。

1.2.2 护理人员压疮认知调查 依据2010年版《压疮防治快速指南》[4]和2007年美国国家压疮咨询委员会制定的《压疮分级指南》[4]设计压疮认知调查表,共30个条目,5个维度,总分30~120分,包括压疮诊断、术中压疮危险因素、术中压疮风险评估、术中压疮防范、术中压疮观察和处置各维度总分为6~24分,经专家评定,选取20名护理人员进行预实验,信度Cronbach’α为0.85。并附以压疮知识培训需求表,征集护理人员对压疮知识需求,安排培训,包括培训内容和形式。

1.3评价标准

持续观察术中及术后,患者手术中持续受压部位出现红斑、水疱、溃疡则认定为压疮[6]。术中低血压为收缩压20%。术中低血氧饱和度为SpO2≤90%。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输入Excel建立数据库,导入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或F检验,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方程进行多因素分析。P

2 结果

2.1 压疮组和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

185例(15.51%)发生压疮,压疮组和对照组年龄、体重指数、Braden评分、空腹血糖、血清总蛋白、手术、手术时间、术中低血压时间、术中低血氧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术中压疮危险因素分析

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资料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术中压疮呈正相关,Braden评分与术中压疮呈负相关,均是术中压疮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

2.3护理人员压疮认知情况分析

在本次调查总分为(76.69±8.19)分,其中术中压疮风险评估是得分最低的维度,学历与压疮诊断认知程度有关,年资和学历与术中危险因素认知程度有关,年资和职称与术中压疮风险评估、术中压疮防范、术中压疮观察和处置认知程度有关(P均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术中压疮的发生率为15.51%,低于国内以往报道[7],但发生率仍较高,老年患者机体恢复功能低下,发生压疮后治疗难度大,恢复时间长,严重影响老年手术患者术后康复和生活质量,手术室压疮的预防水平亟待提高。压疮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局部组织受压,而手术时需要较长时间的保持同一,在患者皮肤菲薄、皮下组织较少的受力部位极易发生急性压疮,好发于骨隆突处[8]。因此压力、均是主要的相关物理因素,压疮组体重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超重或肥胖的患者受压部位承受的压力更大,局部压强高,组织压迫缺血缺氧损害发生风险较高。不同的手术方式采用的相异,压疮组仰卧位和俯卧位较少,而侧卧位、截石位较多,仰卧位是多数手术采用的,患者主要受力部位在臀部和背部,面积大,皮下组织丰厚,俯卧位采用较少,主要是脊柱手术,受力部位面积也较大;侧卧位也是较为常见的手术,由于人体侧面组织面积较少,肩部、髋部、膝部等主要受力点,存在肩峰、髂骨嵴、股骨远端等骨隆突,皮肤下组织相对菲薄,局部循环受压力影响显著,截石位主要是肛肠、妇科等手术采用,骶部和小腿受压部位较多发生压力性损伤[4]。多因素分析显示,体重指数是术中压疮的独立危险因素,较重的患者发生压疮的风险高,采用针对性的护理防护是压疮预防的重要措施。

压疮的发生还与患者自身身体状态有关,合并高血糖、营养不良等组织对外界刺激的应对能力减弱,本研究结果显示,压疮组空腹血糖、血清总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但并不是独立的危险因素。Braden评分综合评价患者皮肤感觉、潮湿、活动力、移动力、营养状况、摩擦力和剪切力等压疮发生的高危因素,压疮组Braden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患者术前存在更多的压疮高危因素,在相同情况下发生压疮的风险更高。术前采用Braden评分量表进行评价将有助于制定防范压疮的措施,积极预防减少压疮的发生。手术因素也是重要的压疮风险,手术时间长是最突出的风险之一,更长时间手术则组织受压的时间更长,压力积累造成损害的几率更高,压疮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并且是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术中生命体征的改变可能对组织的灌注产生影响,低血压和低氧饱和度都可能导致患者组织器官的灌注不足,加剧缺血缺氧损害[5]。本研究结果认为,两者是影响压疮发生的相关性因素。术中失血则直接的影响循环血量和组织灌注,在应激状态下外周组织灌注减少以保证重要器官需求,失血则加剧这现象,使皮肤血管灌注不足,皮肤组织失养[9]。压疮组每小时出血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是压疮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护理人员对压疮的认知程度是压疮预防的重要基础。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总体认知现状不佳,其中以术中压疮风险评估的认知程度最差,而风险评估是预防的基本措施,与护理人员的年资和职称有关,年资和职称越高风险评估认知程度越好,但低年资护士则亟需加强培训。压疮诊断仅与学历有关,护理人员基础知识认知程度决定了对压疮诊断认知;不同年资和学历对危险因素认知差异显著,说明危险因素认知与临床经验和基础知识认知程度有关;而年资和职称与术中压疮风险评估、术中压疮防范、术中压疮观察和处置认知程度有关,说明临床经验积累是压疮预防实践的决定因素。针对影响护理人员压疮认知不同因素,制定针对性培训,将有助提高压疮预防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周玉萍. 不同阶段预见性护理方案对骨科手术患者急性压疮的效果研究[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95-96.

[2] 孙玉梅,张雪. 手术压疮的护理研究与预防进展[J].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4):305-307.

[3] 李霞,华靖,郭延平,等. 术中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在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 浙江临床医学,2012,(9):1160-1161.

[4] 刘曼,王爱敏,韩晶,等. 两种评估表对脊柱后路手术患者压疮预测效果的比较研究[J]. 中国护理管理,2011,11(8):40-42.

[5] 魏革,胡玲,祝发梅. 手术患者压疮风险因素评估表的设计与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6):578-580.

[6] 李学思,赵婷婷,陈晓阳,等. 妇科腹腔镜截石位手术发生压疮的相关因素及护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6):57-58.

[7] 陈晓宁,彭春华,柴艳红. 外科手术中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7):3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