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手术室常见病护理

手术室常见病护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40:0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手术室常见病护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手术室常见病护理

篇1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2.218

院内感染事件中, 手术室感染具有极高的发病率, 所以加强手术室感染的控制及防范力度是医院感染防控的重要内容[1]。手术室不仅是手术治疗的重要前提, 同时还会对患者手术效果产生影响, 通常情况手术患者开展手术时, 其免疫力降低, 引发感染的可能性极大, 因而加强手术室的护理干预非常重要[2]。为了研究加强护理干预对防范手术室感染的临床效果, 本院选取45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应用加强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7月~2015年2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患者89例, 全部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配合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4例, 男23例, 女21例;年龄23~81岁, 平均年龄(55.7±6.1)岁;按手术类型划分:妇科16例, 骨科12例, 神经外科16例。观察组45例, 男25例, 女20例;年龄24~82岁, 平均年龄(55.9±6.8)岁;按手术类型划分:妇科17例, 骨科13例, 神经外科1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给予加强护理干预, 主要从人员流动、环境、药物使用及手术室备品等实施加强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1. 2. 1 人员流动护理干预 手术室感染现象的出现主要来源于手术室人员流动所携带的病原菌污染, 因此手术室应该对进入人员的衣着与数量等实施严格的控制, 且执行手术室无菌规定, 将该规定具体落实到位, 进入手术室的人员需要配戴好手术室专用鞋子、帽子及口罩等, 方可进入[3]。此外, 还应该努力降低进出手术间的次数, 手术过程中严禁将通向外走廊的门打开。

1. 2. 2 环境护理干预 在手术室感染原因中, 手术室环境是比较重要, 因此应该详细完成手术室环境护理干预。医院应该组织专业人员定期完成手术室环境消毒与检查工作, 同时还应成立环境监测小组, 按时评定手术室卫生是否合格, 察觉问题后告知有关人员进行处理[4]。

1. 2. 3 药物护理干预 重视药物使用的剂量, 仔细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种类与联用方法。手术完成后, 污染物品、标本、废弃药瓶等应该合理分类管理, 预防对手术室其他备品形成污染, 加大感染几率。此外, 护理人员可按照医院内常见病原菌, 预防性地使用抗生素, 努力降低耐药性出现几率。

1. 2. 4 备品及设备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应该保障手术室内部的全部物品均维持干燥、整洁, 而设备及备品在送进手术室前, 应该进行严谨的消毒灭菌。其中消毒方式, 主要按照物品特性来选择, 环氧乙烷是比较理想的方式, 但是需要注意消毒时间, 应该>12 h。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经护理后, 观察组感染率为2.22%, 对照组感染率为13.64%, 两组患者感染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医疗外科系统主要在手术室中实施手术治疗, 而感染则是外科领域中比较常见的并发症。预防手术感染状况的出现, 关系到手术成败。近来来临床研究报道指出, 手术室感染应该需要对人员流动、环境、药物使用及手术室备品等方面进行护理, 才可保证手术的成功率。手术室感染需要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还需注意手术室诸多因素致使患者受到感染。因此手术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护理干预:①重视空气消毒, 多消毒, 确保手术室空气符合无菌条件, 预防出现交叉感染的现象[5]。②重视对备品及仪器进行消毒, 按时开展检查。③强化人员管理力度, 对手术参与者数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手术参与者保证不将病菌携带入手术室。④认真选择术中用药, 仔细选择适用的抗生素。本研究结果发现, 观察组通过实施加强护理干预后, 其感染率仅达2.22%,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6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将加强护理干预应用在防范手术室感染的护理中, 可有效将患者手术室感染现象的发生率降低, 进而保障患者的临床效果, 明显降低患者的感染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西玲, 王宇, 殷亚亚, 等.护理干预对预防手术室感染的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18):1141-1142.

[2] 石世芬.护理干预对预防手术室感染的效果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34(11):1716-1718.

[3] 邱芸红.护理干预对预防手术室感染的效果分析.大家健康护理研究, 2013, 17(11):1233-1234.

篇2

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老年化社会的进入,前列腺增生的患病率逐年升高,极大的影响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老年男性的生活质量。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对机体创伤小,出血较少,术后恢复迅速,目前是前列腺增生的主要治疗手段[1]。前列腺增生患者常见于老年人群,老年人年龄较大,往往身体的基础疾病较多,诸多前列腺增生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抵抗力较差,此外老年人本身机体各方面机能的退化,不能很好的耐受手术。众多因素增加了前列腺电切术的危险性,增加了术中医护人员的处理难度。我院手术室采取了细节护理对减少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在手术室并发症发生取得很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3月泌尿外科收治的前列腺增生行前腺电切术的患者100例,年龄在55~80岁,平均年龄66岁,均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手术时间、基础疾病、合并症等方面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在麻醉成功后,与医生一起将患者摆成截石位,并连接好各种线路。术毕清点核对器械无误,送患者返回病房,术后持续膀胱冲洗。

1.2.2观察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细节护理。细节护理按手术不同阶段进行,术前:以心理护理为主,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状态能提高手术耐受性,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前列腺增生患者一般年龄较大,而老年人心肺功能差,手术耐受差,由于长期受疾病的困扰,患者多会出现悲观情绪,术晨巡回护士做好迎接患者的各种准备,用优质的服务减少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术中①由于TURP大量使用灌注液会带走身体的热量,造成术中低体温,低体温给患者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如诱发心血管并发症、增加伤口感染机会等,术晨把灌注液提前放入恒温箱加温至30℃~32℃等措施,严密防范患者术中低体温。②术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是TURP 综合征,即稀释性低钠血症,是由于术中灌洗液经过手术创面大量,快速吸收引起的以稀释性低钠及血容量过多为主的临床综合征,严重者出现肺水肿、脑水肿、心力衰竭等[2],对TURP综合征重在预防,术中严密观察,器械护士要检查需要的手术器械,按照手术过程进行排列,避免手术中忙乱耽误时间,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注意灌洗液的出入量,将冲洗液袋底与患者心脏的距离维持在50~60 cm,保持低压灌洗,一旦出现恶心呕吐,烦躁不安或者打哈欠等临床表现时,应及时告知医生及时处理[3]。术毕:先将改为头低脚高15°,以利于血液回流到心脏,恢复时注意不能两腿一起放平,应先将一侧肢体缓慢放平,轻拍小腿肌肉,做被动屈膝运动,观察心率血压变化,待平稳5 min 后再放平另一侧肢体,防止性低血压的发生。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中体温、TURP综合征、膀胱截石位放平前后的血压变化。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4.5软件系统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在手术室发生并发症的情况,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4%,明显低于对照组2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714,P=0.001),见表1。

3 讨论

前列腺增生患者多见于老年人,老年患者除外本身生理正常退变,往往合并诸多基础疾病,涉及各个重要器官。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在临床的应用,因其独特的优点,成为当前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有效方法,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鉴于老年患者的一些正常、病变因素,在术中处理不当仍可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危害患者身体健康。进行前列腺电切术时,在术者及麻醉师的有效处理基础上,辅以细节的护理措施,给予患者心理护理、护理、体温护理,电切综合征预防,能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利于手术顺利进行,促进术后迅速康复。

综上所述,手术室细节护理能有效减少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在手术室发生的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篇3

【摘要】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的手术室护理方法。方法 对34例高血压脑出血行微创术,患者给予精心手术室护理。结果 本组手术顺利,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患者生存质量提高。结论 对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患者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可促进患者康复,预防复发,减少后遗症发生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手术; 手术室

高血压脑出血(HICH)是一种常见病,通常病情危重,死亡率高达35%~50%,死亡率居脑出血性疾病的首位,存活者多有严重病残[l]。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4例,配合精心的手术室护理,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手术室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43~78岁,平均57.54岁。均为高血压Ⅲ期,入院时最高血压值可达220/114 mm Hg(1 mm Hg0.133 kPa)。合并糖尿病2例,心律失常1例,1例住院前不知自己有高血压病史。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基底节区脑出血16例,脑皮层下出血4例,丘脑出血2例,脑内出血4例,小脑出血2例,混合型出血1例,出血并破入脑室5例。出血量30 ml以上14例,50 ml以上7例,80 ml以上13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应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采用CT显示,准确定位血肿最大层面、血肿中心与颅表面最近点,避开头皮、脑膜及侧裂血管和大脑主要功能区来确定穿刺点。插入针行血肿粉碎针粉碎血肿后注入血肿液化剂(尿激酶3~5万单位)[2],闭管4 h后开放引流,每天1~3次冲洗,至复查头颅CT证实血肿基本消除后拔除引流针。

2 结果

34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在手术室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安返病房,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治愈出院13例,20例好转出院,死亡1例,死亡患者年老体弱,术后一周死于呼吸循环衰竭。

3 护理体会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也是其主要死因[3]。通过外科手术不仅可清除血肿,减轻血肿的占位效应,降低颅内压,为受压的神经元的恢复提供有利条件,还可以防止和减少出血后的一系列继发性病理变化,打破危及生命的恶性循环,但术后并发症多,随时可能出现病情变化,手术室护理尤为重要。

3.1 患者手术 大脑半球血肿采用仰卧位,头转向血肿对侧。小脑半球血肿采用病侧在上的侧卧屈颈位。头下垫一圆形中空海绵垫,固定头颅。注意约束好患者。必要时可静脉注射力月西镇静。

3.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1)密切观察瞳孔的变化:包括大小、对称、对光反射情况。因脑水肿、颅内高压或脑出血不止、病危等均可通过瞳孔的变化而反映出来。(2)T、P、R、BP的观察:脑出血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病史,虽开颅减压,但近1~2 d内血压不可能降至正常,有时还可高达24 kPa,但应慎用降压药物以防血压降低,舒张压可保持在4.7 kPa,如血压过低造成脑的血液供应不足,会加重昏迷[4]。

3.3 搬动患者次数要少 由于手术是在局麻下进行操作的,患者有时躁动,易影响手术的精确性。要保持患者的安静,尽量少搬动患者,避免引起脑压突然升高,诱发脑疝。也可移开手术床,腾出空间,直接在手术室的推车上行钻孔减压引流术,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避免了脑压骤增诱发意外,但要注意固定好推车。

3.4 严格无菌操作 用3%碘酒消毒2次,用75%乙醇脱碘,电钻用甲醛熏蒸灭菌消毒,所有操作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将细菌带入颅内引起感染。熟悉手术步骤,密切配合医师完成手术。术中配合应及时、准确、器械物品准确到位,避免人为的延误,确保手术在最短时间内完成[5]。

3.5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维持呼吸道通畅,保证充分的气体交换,是确保手术安全的重要环节。头部侧向一方并固定后,呼吸道都有不同程度的扭曲,适当的调整躯干的位置,减少气道的扭曲度。半昏迷、昏迷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较多或有舌后坠现象,再加上呕吐物等极易引起呼吸道堵塞。应及时用吸引器吸出分泌物及呕吐物。舌后坠患者放入通气道,适当约束患者,防止躁动以免影响操作。持续吸氧,根据病情做好气管切开准备,必要时气管切开以维持有效呼吸。

3.6 保持输液的通畅 控制输液的速度,老年患者心肺功能差,在保证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前提下主要防止输液量过多、过快。根据血压维持输液速度为20~40滴/min左右,防止诱发脑水肿。

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工作是一项繁重而细致的工作,任何一种并发症都会导致病情的加重。控制病情,采取预见性和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颅内压,以减少脑出血的死亡率,对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病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手术室护士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熟练过硬的技术,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从而有利于降低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李少兰,陈玉琼,陈瑞珍,等.6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术后护理.现代临床护理,2008,7(8):43-46.

[2] 王新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的康复护理.医学信息,2007,20(11):1989-1990.

[3] 骆映峰,吴志萍,何春梅,等.高血压病脑室出血的超早期灌洗外引流术围手术期护理62例.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3:2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