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1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生态和经济的关系,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不仅能提供木材和多种林副产品,还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抵御自然灾害,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林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林业资源的过度利用,生态整体恶化,多种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和财产安全,搞好林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我县林业也和全国一样。下面就搞好我县林业结构调查,谈几点想法。
1 重新认识我县林业形势,加强对林业发展的责任感
自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今天,我县林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木材,为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也清醒的看到我县林业资源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县从1962年开始,对森林进行大面积采伐,从1962年-2000年采伐蓄积25000立方米,2001年-现在年采伐量15000立方米。前38年采伐和的木材都是大径材,而现在采伐的木材多是中小径材,而且木材质量差,单位面积产量下降,轮伐期缩短,这明显看到森林的木材产能下降,木材的经济价值降低,还有从采伐的过程明显看出河水流量变化,是以前河套下雨不下雨,流量变化不明显,现在是下雨时河水瀑涨,停雨时水流马上变小,这说明森林的涵水能力在急聚下降,带来的后果是雨大时河水濒滥,农田受淹,道路桥涵被冲坏,水资源大量流失,雨小时旱年水量不足,农田灌溉缺水,造成工农业各种损失,严重受到的经济损失远大于木材的产值。
林业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量采伐,石场、砂场的过渡开采,造成部分山体,森林恢复难。人类的生产活动使动植物资源逐渐减少,林副产品产能下降。据统计,2000年前每年光蕨菜一项全县一年产出20万公斤,年创汇160万元,而近几年,全县每年产品出只在5万公斤左右,年创汇40万元左右,是前15年每年的四分之一,木产品生产利用率低。
木材经营还停留在70、80年的水平,没有深加工企业,原产原出,木材生产全部以原木外销。
2 合理造林,逐步转型
营造时科技含量不足,近年来,我县造林树种单一,适林树种不合理。造林密度不合理,部分地块不适地适树,由于树种单一,病虫害发生较高,密度不合理,培养出的林子达不到经营目的,还不是适地适树造成成活率低下,使林地的经济效益和生态受到影响,尤其是林户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失,影响了林户的造林积极性。
根据我县林业资源现状和林业经济发展的情况,怎样调整林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林区经济。
根据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保护生态安全要求,东北国营林区将逐渐尽快停止森林采伐的精神,我县林业也将和国有林区一样,以单一、以木材生产为主的经济来源向保护资源恢复森林资源方向转轨。林业的主要任务,以从生产型要效益向生态型要效益转变,所以,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发展面临重大变化,所以,调整林业林场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生态安全的需要。我县林业生态建设和发展林区经济必须统筹兼顾,既要发挥林业生态作用,又要保证职工经济生活来源,那么怎样才能使二者和谐统一,搞好林业结构调整是转变,是发展林区经济和维持生态建设的必要渠道。
3 怎样调整林业结构建议
首先,林业结构调整,必须以保护森林资源,发展恢复森林为主,增加森林面积,培育森林,加强森林保护,促进森林更新,加大造林力度,增加人力、物力的投入。大力营造速生丰产林、生态林、风景林、水源涵养,大力发展苗木基地建设,加强林政管护,资源监测和资源管理。加强林区防火,加强森林病虫害的测报和防治,更好的发挥森林的生态主体作用。
第二,以森林生态效益为主,发展林区经济为辅,是调整林区结构的目的。充分利用森业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业替代产业,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建设风力发电站,加强水资源建设,发挥资源优势,建立水库,发展养鱼灌溉。
发挥林下经济,结合北药建设,种植贵重药材,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和大尖果林建设,既增加林业经济收入又促进林业生态的发展。立体开发,创新发展,建立生态呼吸场;生态森林食品,建立蛇场,人工野山参基地,野生动物、宠物培育基地,生态动物养殖地,商品珍禽基地。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引进外资发展林业经济,反辅林业生态建设。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职工科技水平,增强森林生态意识,发展林区经济,建良种繁育基地,树种造林试验基地,建设经济生态兼顾林基地等林业科研各种基地建设。
发展旅游业,利用自然景观,打造旅游优势,增加收入,宣传森林生态的作用,使人们热爱森林、热爱大自然,使游人真正认识到好的生态环境带给他们的美好享受,以旅游作为传媒窗,传播信息,争取玩意儿多投资,恢复生态。
Abstract: Take the ecology principle of design as the foundation, from the SWOT analysis, the environment appraised and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strategy several aspects elaborated how builds the modern city river cours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uses Inner Mongoli Ulanhot to turn over to flow the river concurrently esthetics and the social effect.In order to the river course improvement, the plan and the design has certain instruction function.
Key word: Ecological designTurns over to flow the riverEnvironment appraisalDevelopment strategy
1 引言
城市河道,曾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命脉,也是经济和文化繁荣的根本。然而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河道逐渐失去其防御、运输等功能,直至沦为藏污纳垢之所,严重影响到城市的发展。近年来,全国各地兴起景观建设的热潮,作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治理“母亲河”被列入各级市政府的奋斗目标。
乌兰浩特市归流河位于市区西侧,绕城而过,河道基本保持自然形态。河道两侧丛林丰富,植被多样,自然形态完善,拥有良好的自然景观。但由于多年来未进行统一规划管理,设施匮乏,交通不便,建设无序。除为防洪而设置的防洪堤外,基本没有人工设施。同时当地居民把河道当成天然的采沙场,致使河道坑坑洼洼,凹凸不平。
2 归流河概况及SWOT分析
2.1 归流河概况
归流系蒙古语,意为山杏。属嫩江水系,儿河支流。发源于大兴安岭西麓宝格达山,全长218公里,流域面积9706平方公里,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境内汇入挑儿河,年平均流量为每秒13立方米。水产资源有水獭、鲤鱼等,其中主要支流有乌兰河,归流河现状见图3-1。
2.2 SWOT分析
2.2.1 Strengths(优势)
现状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水系完整,水质良好;具有良好的湿地与林木景观,对于生态环境及气候有良好的调节作用;自然文化底蕴深厚,地区文化特征明显(蒙元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易于塑造特色人文景观;当地具有种类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优良的民俗风情。
2.2.2 Waknesses(劣势)
水量随季节性变化较强,且存在旱涝历史;基地位于新区,周边地区拟定或正在开发难以依照现状发展统一整合景观;缺少完整河流旱涝等历史资料。
2.2.3 Opportunities(机会)
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及良好定位,易于快速提升土地及景观价值品位;实现人文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的统一和谐规划;可作为引导性景观规划带动新区形象塑造,提升价值品味,并最终带动经济效益的创造。
2.2.4 Threats(威胁)
开发量及开发时序的控制;现状具体林地保护的程度及保护可控制限度;当地自然条件对生态景观可行性的影响和气候条件及河流水位的多变性。
3 归流河环境评估及相应开发策略
3.1 林业及野生动物评估分析与开发策略
乌兰浩特市林业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1.1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35.5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41%。林区和山区多产木耳、蘑菇、猴头、南菜等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山珍,野生动物有飞龙、白天鹅、山鸡、鹿等珍禽异兽。同时有沙参、党参、桔梗、防风等多种中草药材。规划基地内的大片林木都将予以保留并进行整治(见图3-1),不影响野生动物的生存和发展。
图3-1 原有林木分析保护
顺应生态可持续和对于生态本地系统的保护,对于现状林地完全予以保护。并适当扩大林区覆盖范围,实现生态主导原则。
3.2 湿地及自然岸线评估分析与开发策略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侯、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湿地是地球上有着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见图3-2)。
图3-2 可适宜湿地分析保留
规划基地内有部分湿地地段,其功能性及完整性不够完善,设计将其进行治理并开发更大范围的湿地,为当地提供一个生态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保留原有部分湿地内植被,并对湿地环境进行整治和范围扩充,创造适宜的湿地生态岛。
3.3 水流及防洪评估分析与开发策略
水资源与北方其他城市相比,本地区具有较丰富的水资源。市内挑儿河、归流河年径流总量7.7亿立方米,挑儿河上游察尔森水库最大蓄水量13亿立方米,年均蓄水量4.2亿立方米。
乌兰浩特地区有记载的大洪水有6次, 1998年乌兰浩特市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7月下旬,归流河流量在1000立方米/秒以上的洪水出现4次。
采用橡胶坝,在发生洪水时进行防洪,而在平时缺水时用于聚集水源以形成大面积水域,可以进行水上娱乐活动,可谓是一举两得!
3.4 自然岸线处理评估分析与开发策略
现状水流环境婉蜒曲折多变,缺少片面水域,难以满足整体景观水域的要求,且现状水流存在较多季节性断流。河道由几米至几十米宽大小不等。考虑到旱期的断流以及洪水汛期,防洪堤坝内有被淹没的可能。
对于自然景观岸线的河断面设计采取分层次、分等级的设计手法,在10年一遇的洪水范围内多以种植植物为主,适当地设计一些亲水平台;在20年一遇的洪水范围内可以适当地做一些简单的构筑物景观,以不影响整体河流的生态性为前提;在50年一遇的洪水范围内可设有部分景观建筑;在100年一遇的洪水范围内则可以设计一些使用年限久远的景观构筑物或建筑。对于河道岸线保留地段,做亲水式处理,不变更河道断面形式;对于结合橡胶坝处理的水域处理方面,建议配合湿地典型断面形式,扩大水流面域,塑造片域河流景观。
4 总结及下一步建议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技术研究为专案提供大量所需的咨询。在过往的研究中提供了有关专案基地以及归流河流域的有限的咨询,但是下一步还需要搜集更多的新资料与新咨询。我们建议在完成景观概念性规划之后,应该进行以下的研究工作。
5.1 旅游评估
通过该阶段合理的市场与经济分析。整个方案的风险与回报将被进行量化管理。森林公园和纪念广场,旅游度假村等的设计也需要不同目标市场的容量与划分。市场分析可以被用来协助项目的运作,并保证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5.2休闲机会评估
汇总资讯,说明研究区域的休闲用途和价值,以让规划决策有效考虑休闲的机遇和效果。休闲娱乐用地的开发应该用于满足游客的期望,并保护基地的生态资源。
5.3 动植物栖息地评估
提供一个丰富的解说系统概念性设计,用以指导解说系统的开发,具体包括对于生态资源,红色及蒙元文化的的开发内容与计划相吻合的解说系统。
5.4 基地内部的林木、湿地调研
对于基地内部现有的野生动物和林木栽植进行更西部的调研和准确的位置确认。对现有的河岸线标高进行测量与记录。并且,随着河流岸线的开发以及生态保育区的继续扩充,这些性质的调研应该有规律的重复进行。
5.5 野生动物
1、前言
城市河流及其滨水空间的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总体空间框架的有机组成要素。城市河流的规划设计既要遵循生态环境及美学的原则,又要满足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同城市发展的整体格局结合。城市河流是城市中宝贵的自然景观,对城市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因此,在滨河的景观设计中如何对河流的生态环境给与更多的关注,在河流生态环境以及防洪工程建设中如何同时兼顾景观效益,并与整个城市的规划相协调统一,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2、遵从自然的滨水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的形式要“师法自然”,符合自然规律,应用的材料应当对尽量选择环保材料,最大程度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其表达的思想可以体现设计师对自然与人类的关注,带有着教育与启示的功能。因此,遵从自然的河流的景观设计应该对原有河流自然要素合理的保护,适度的强化与巧妙的利用,应该对河流具有最少的人类干扰,同时可以通过自身的艺术表现对生态环境具有宣传教育功能。因此,根据城市河流受到城市化的影响程度,滨水景观结合生态的设计模式可分为以下三类:
2.1模仿自然的设计
各种自然过程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的形式与之对应,规划设计中应善于充分利用这种自然形式与机理,使得设计作品能够遵从这种自然过程与规律而实现自我生长的环境,这也是一种可持续的设计。恢复各种自然形式和发挥各种自然功能应是规划设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6]。景观设计的灵感来自于设计师对自然的理解以及融会贯通。因此,模仿自然的设计能够帮助自然恢复其自身功能。
(1)自然形态的恢复
近自然治理的生态工程措施打破了传统河道规划中的截弯取直、拓宽断面等理念,将河床、滩地纳入规划,于周围有足够用地的城市地段,应尽量恢复并保留原有河流自然形态以及周围的河漫滩地。
城市河流自然的形态不仅从美学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弯曲边界比平直边界具有更高的生态效益,如可以减少水上流失。边缘的曲折度和宽度共同决定了边缘生境的总量。
主河槽两岸的滩地在洪水期间行洪,平时可以作为城市中理想的开敞空间,具有很好的亲水性和临水性,适合居民自由的休闲游憩,便于游人散步、放风筝等游憩活动。在滩地宽度足够时,可以设置露天球场等活动设施。可以根据需要布置一些亲水的平台和台阶。因此,在河滩地,防洪、生态、景观二者可以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2)自然要素的强化
水声是形成感觉的因素之一,它能引起人们的想象,激发观者体味滨水环境的重要媒介,在滨水环境的设计中应恰当地运用水声,将人们引入预期的感知,借水声使滨水空间增添了意境色彩,给人以音乐美的享受,是塑造滨水空间环境的重要手段。
水中的倒影同样是一种视觉的享受,可以引起人的无限遐思。滨河建筑、景观绿化以及天空在河水的衬托下,形成倒影,使滨河景观变得更加优美生动。形成倒影应具有一定的条件。第一,水面与建筑高度相比要有足够的宽度而且建筑不能离岸线太远,岸线宽度小于2倍建筑高度:第二,水面比较平静;第三,具有一定的观赏点,观赏点至少在2倍建筑高度之外。
(3)生境多样性的设计
生境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的多样性,生境即为生物生存的环境。应该尽量保留自然状态交替出现的深潭和浅滩,从而形成交替出现的深水区和浅水区、温水区域和凉水区域的差异,以增加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为鱼类等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境,尽可能不设挡水建筑物,确保干流和支流的连续性。创造近似自然形态的蜿蜒曲折的河溪,保证水道能够常年有水,河床对水位和水量的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在不同的河段制造不同宽度的过流断面,从而使主河道和支流能够形成缓急不一的水流。河流的多样性创造了美轮美奂的变化的自然景观,壮观的迭水,蜿蜒的溪流,平静如镜的河面等。
(4)缓冲带的设计
河岸边的缓冲带的设计最初来自水土保持学科,当前广泛的应用于河岸边的生态与景观建设中。景观生态学角度认为生态缓冲带如林地,草坪或者滨河的植被是河流重要的缓冲区,可以减少外界对河流营养物质的输送,有效过滤、吸收泥沙及化学污染、进而控制水土流失,降低河流的富营养化趋势。一般认为廊道宽度与物种之间的关系为:12m是一个显著阀值,在3-12m之间,廊道宽度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相关性接近于零,而宽度大于12m时,草本植物多样性平均为狭窄地带的2倍以上。河流植被宽度在30m以上时,能起到有效的降温、过滤、控制水土流失、提高生境多样性的作用,60m的宽度可以满足动植物迁移和生存繁衍的需要,并起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
2.2环境友好型的设计
对于城市的开发建设密集的中心地段的河流,城市建设己经侵占了河流原有的滩地,改变了河流的自然形态,难以按照原始状态恢复建设,景观设计中,应该采用环境友好型的方式,尽量较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1)自然材料应用
滨水广场、滨水道路以及小品的设计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用天然物品来代替。如河滩上的石头和岩石,可保持原样,做附属设施使用。采用天然材料代替各种附属设施,更容易和以自然为基调的河流风光协调一致,并且由于天然物品本身的特征,更能展示城市的地方自然特色。对小型的环境设施来说,色彩和形态等的设计风格应该取得一致或近似,不能使人感到杂乱。而这些设施的材料,尽量能就地取材,用乡土材料,会给人亲切,自然的感觉。
(2)下凹式绿地
对于河道周边入渗系数较低的绿地,可采用下凹式绿地的形式,一般情况,可以通过对一般绿地进行改造,使得下凹式绿地的地面标高,比周围的地面低于10CM左右,保证周围的硬化地表径流能够流入绿地。绿地上可种植菜皮和景观树种。绿地下层的天然土壤可改造为渗透系数较大的透水材料,在绿地低洼从相互适当建设渗透管沟,入渗槽,入渗井等设施,增加土壤的渗透能力。汇集的雨水透过渗透管沟进入碎石层,然后再进一步向四周土壤渗透。这种工艺简单,投资少,可以在实现景观效益同时实现收集并且初步净化雨水的作用。
(3)透水铺装
河流水系两侧的入流量、承担荷载较小的人行步道和滨河路面,可以采用在路基上铺设透水垫层、透水表层转的方法进行渗透铺装,以减少径流量。对于局部不能采用透水铺装的地面,可按照不小于0.5%的坡度坡向周围的绿地或透水路面。对于车流量较大的滨河路面,可适当的降低路两侧的地面标高,在路两侧修建部分小型引水
沟渠,对路面上的雨水由中间向两侧分流,使地表径流流入距离最近的小凹式绿地。
2.3 生态启示性设计
我们所处的环境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如我们常讲的设计中的大小,颜色,比例以及细节,装饰等,这些信息对于人们判断周围的环境,以及形成自身的环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这种信息,在心理学中,被称为“非语言”的交流,在景观设计中,即为人与自然的交流。因此,景观设计中对景观的塑造,可以影响到人们如何看待自然以及如何看待自身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环境的演变及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长久的不容易为人类发觉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景观的设计以及艺术展览等形式,来向人们揭示这一漫长的微妙的演变的过程及曾经的痕迹,这种更多的带有某种教育意味的设计,可以帮助人们意识到自身在整个生态系统的从属地位,以及自身对河流的依赖关系,来唤起人们对河流的关注,拉近人类与河流的情感联系。
“生态启示性设计”有助于生态恢复或者带有某种象征及启迪作用,能够让人们认识并体验到生态系统的进程及其复杂性,重现帮助人们审视自身与生态系统之间联系。
3、结语
城市河流及河流滨水区的开发建设是一项融合环境科学、景观生态学、水利工程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等学科的复杂工程。从园林理水到水的生态设计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如何使滨水的景观设计具有艺术感染力和科学的合理性.已成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水环境必然的发展道路。在保证水资源利用的前提下,恢复水的生态环境,建设与城市和谐的水景观,繁荣水文化,发展水经济,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水系统是各个专业的人员共同追求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