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9 11:31:3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生态环境的建议和对策,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生态公益林指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为脆弱,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提供森林生态和社会服务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和护岸林、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和国防林等[1-2]。该文通过对近几年庆元县左溪镇生态公益林建设情况的深入调查,分析了当前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并提出若干建议和对策[3-4]。
1左溪镇自然概况
左溪镇地处庆元县东部山区,东经119°22′,北纬27°37′。东邻庆元县官塘乡,西连张村乡和荷地镇,南与福建寿宁相邻,北与景宁畲族自治县交界。总面积142.7 km2,其中山地总面积1.43万hm2,全镇辖行政村26个,自然村37个。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16.5 ℃,年降雨量2 000 mm,相对湿度86%,年平均日照1 528 h,年无霜期246 d。境内山地起伏,山峦重叠,小气候复杂多样,土壤类型有红壤、黄壤,低山丘陵,还零星分布着一些岩成土。森林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主要的组成为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金缕梅科、杜英科、冬青科、竹亚科等常绿性种类。自然环境优越,野生植物资源丰富。
2左溪镇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
2.1及时启动生态公益林建设
根据国家环境监测总站2004年出版的《中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报告》和卫星遥感数据和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数据显示,庆元县的生物丰度指数98.48、植物覆盖指数100、水网密度指数98.58、土地退化指数8.83、污染负荷指数0.17、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EQI)97.85,在全国31个省、2 348个县(市、区)评价单位中,庆元县名列第1,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左溪镇是庆元县的重点乡镇之一,为了更好地建设庆元县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根据庆元县战略要求,左溪镇党委、镇政府抢抓机遇,及时启动了以生态公益林建设等为主体的生态林业工程建设。
2.2生态公益林界定的范围和面积
庆元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重点公益林建设,早在1997年就把封山育林作为发展山区经济,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来抓,在县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挤出资金把重点公益林补偿地方配套部分列入财政预算。2001年起实行林业分类经营以来,进行了4次公益林的区划界定工作,2001年10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完善工作,后经2003、2004、2006年3次完善,目前全县共区划界定重点公益林总面积3.99万hm2,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23.8%,其中国家级重点公益林1.05万hm2,省级重点公益林2.94万hm2。
左溪镇党委、镇政府积极响应庆元县委、县政府号召,通过广泛宣传,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及时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推进了该镇重点公益林建设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到目前为止,左溪镇现有生态公益林3 954.1 hm2,占该镇林地面积(1.26万hm2)的31.32%。其中省级重点公益林3 166.6 hm2,县级生态公益林787.5 hm2。在未来的5年,左溪镇将拟新增省级重点公益生态林3 629.5 hm2,使左溪镇重点公益林面积突破6 666.7 hm2,占该镇林地面积的52.80%。切实做好重点公益林封育和管护工作,提高左溪森林覆盖率和木材蓄积量,进一步推动左溪生态强镇建设。
2.3左溪镇生态效益初显
经过几年的以大规模封山育林为主体,退耕还林、补植造林和低产林改造相结合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左溪镇的森林质量有了提高,林分结构趋于合理,生态效益初显:水土流失减少,山洪暴发次数少;空气质量提高;森林环境的改善,野生动物增多,时常有野猪、猕猴等光临农家。在2005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第一次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调查排名中,庆元县位居第一,左溪镇也成为生态强镇。
3左溪镇建设生态公益林发展对策
3.1加强宣传,提高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不高是人们危害生态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大力加强生态保护的宣传,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在宣传广度上,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包括政府和民间的资源,开展宣传活动;在宣传对象上,要覆盖各个方面;在宣传方式上,采取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在宣传内容上,既包括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如《森林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也包括各种有关的方针政策、制度、生态理念、生态知识、生态规划等。通过宣传使人们对体制认知、自然认知、生态认知不断加强,以全面促进人们生态文明程度的提高,确保生态建设的顺利实施和成果的保障,最终实现生态安全和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3.2提高林分质量,增强生态功能
在左溪镇的3 954.1 hm2重点公益林中,实施阔叶林发展工程,尽管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的比例在逐年增加,但是以马尾松、杉木为主的针叶林占重点公益林的比例仍然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重点公益林综合效益的发挥,实施阔叶林发展工程是加快发展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资源、提高林分质量、增强生态功能的重要途径。
3.3严格实施封山育林,加强林木采伐管理
在生态公益林经营措施上要严格实施封山育林管理,严禁商业性采伐作业,对确有必要进行卫生伐、更新伐的,要严格检查,慎重审批,只能在不失去防护作用的前提下,分期择伐,逐步更新,严禁采用皆伐方式采伐,对破坏生态公益林资源管理的违法行为,要依照《森林法》。
3.4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为生态公益林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生态公益林建设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因为在经济落后地区,人们不会也没有能力去改善生态环境。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才会对生活环境有更高的要求,才有能力和资金去改善生活环境,从而更好地解决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同时,努力降低农民对木材的经济依赖性,通过实行人口的再分布,引导开发笋竹、茶叶、蔬菜、花卉生产及生态旅游等山区非木材资源,拓宽林农增收渠道,以发展促保护,才能切实减轻公益林保护压力。
4参考文献
[1] 陈祖挺.福建省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的探讨[J].华东森林经理,2004,18(4):28-30.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 扶贫 对策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R13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生态安全保护区发展与建设
承德市的水源涵养保护区、动植物保护区及自然保护区等区域大多分布于边远贫困地区,既要对生态环境保护,又要消除当地贫困,本身就是互相矛盾的。例如,围场坝上地区近80%的国土面积为森林与草原生态保护区,生活在当地的居民多以草原放牧、树木砍伐、农田耕作或采摘打猎为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坝上生态环境,这些经济活动从国家的政策法规上是禁止的。即使这样,坝上地区居民依然摆脱不了贫困面貌,一直是向自然索取,维持生计。
通过对上述现象的长期研究,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地方制定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或办法,将保护区内的放牧草原、田地及林地等资源进行“休养”,与居民签订长期的休牧、休耕及禁伐工程合同,时限为10至15年,按照当地租用土地的平均标准给予补贴,并提供成本补偿,用于植树、种草的管理与护理,补偿额度达总成本的50%。休养合同到期后,当地居民可续约或转为农田使用;
二是,对保护区内的贫困居民进行生态移民工程。充分结合国家新民居建设等优惠政策,做好移民扶贫。从居民的贫困程度上,可以划分优先级、中级、一般级三种评定级别,分级、分重点、分批次实施移民工程,其工程款项全部由国家财政支出;
三是,饮用水水源、重点流域或湖泊的沿岸贫困居民,首要解决穿衣吃饭问题,同时还要保障优良生活环境。国家从农田种植、畜禽养殖等方面给予高于其他一般地区的补贴,并在生活污水、垃圾及人畜粪便治理工程上给予全额补贴,日后维护及运营还要给予优惠政策支持,建立长效机制,杜绝“形象工程”的发生。
“十二五”期间,承德市在生态环境保护区工程建设方面应着眼于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环境监管能力等方面的工程建设,做好各个保护区的环境奠基,逐步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十三五”期间,应实现从局部到整体的过渡,利用完善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实施“休养”工程、生态移民工程等规划重点项目,完全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区状态,使居民摆脱贫困,步入小康。
二、生态文明、城乡环保发展与建设
“十二五”期间,承德市应完成生态文明示范区中期建设,并通过生态市建设的验收;城乡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全市空气环境质量好于Ⅰ级天数比例达80%以上;工业污染治理取得实质性进展,倡导循环型工业企业发展;各县区60%以上的农村地区完成环境综合整治,创建一批国家级生态乡镇、生态村。重点提出城市重点区域空气PM2.5常规监测能力建设工程、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环保基金工程、农村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一村一优”工程(释义:每个村庄推选出环保之家,从生活方面做到环保突出的,给予环保家庭资金奖励)等重点项目。
“十三五”期间,承德市开展环保模范县区、乡镇评选活动,并制定环保专项资金定向投入、环保型建设项目优先建设扶持等激励政策。一旦被授予模范称号,该县区或乡镇将获得特殊政府津贴、税收免缴等优惠政策支持,并鼓励其拿出30%以上的年财政收入作为环保扶贫基金,主要用于城镇、乡村的环保事业发展。
三、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国家把农村各项环境保护事业作为发展重点之一,并将大量资金投放到农村地区,这必然是一个契机。承德市尚为经济不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地区较为贫困,还要担负着“保水源、防风沙、治污染”的重任,更加难以摘去贫穷困难的“帽子”。考虑到承德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建议向国家提出“区域生态补偿政策”、“贫困农村地区生态补偿政策”、“大气环境生态补偿政策”等一系列补偿机制的建立。
所谓“区域生态补偿政策”,与之前提出的“流域生态补偿政策”有些类似,却不尽相同,其特点在于把承德市较为重要的、需特殊保护的区域作为国家生态补偿对象,如丰宁、围场坝上地区,滦平、兴隆、平泉京津水源上游地区,以整体连片区域进行补偿。同时,应把补偿方式从单一经济型转向多元型,可体现在地方财政税收全部返回、建设项目支撑体系建立、农村劳动力优先输出、先进技术无偿引入等方面,使该区域优先发展各项经济,最终带动地方人民脱贫致富。
“大气环境生态补偿政策”,即是以承德市环首都经济圈内的县区为补偿对象,从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角度出发,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污染防治、机动车尾气治理等方面进行技术引导、资金投入,保障北京地区空气环境质量利好。
四、区域环境保护政策建议
承德市的众多河流属于海河流域,从流域环境保护方面,我们应谋划更加丰富的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例如滦河流域沿河农村连片整治项目、重点工业企业废水再生利用项目、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延伸扩容项目、生活垃圾分类综合利用项目等。总的原则是,水污染物减少排放,改善流域水环境功能,恢复水体环境容量,最终争取国家经济支持,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摘要: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当代许多国家政府和公众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随着富营养化的加剧,藻类水华发生的频率和幅度也大大增加,特别是藻类有毒物质严重影响了水体的正常功能。邛海位于西昌市境内,具有供水、农灌、发电、航运、水产养殖、旅游等多种功能,对凉山地区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防治邛海水体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是当前生态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 : 水体富营养化;邛海;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X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3-0212-02
作者简介:景江(1982-),男,陕西子常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地表水环境,蓝藻水华治理。
1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水体富营养化很容易导致藻类大量繁殖生长,会散发出腥味异臭,使得水质下降。腥臭味会严重影响河岸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起居。藻类等浮游植物疯狂繁殖,而鱼类等生物的消费能力赶不上藻类的繁殖速度,水中藻类越长越多,藻类生物集中在水层表面,光合作用释放出的O2溶解在海水表层,表层海水形成饱和溶液,从而阻止了大气中的O2溶入深层海水。与此同时大量死亡的海藻在分解时却要消耗水中的溶氧,这样水中的溶氧就会急剧减少(甚至可降至零)导致水中的鱼类等动物大量窒息死亡,严重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1]。
富营养化对水质的另一个破坏作用是,某些藻类甚至还会释放出一些有毒物质使鱼类中毒死亡,如果被牲畜饮用,可使之患上肠胃道疾病,同时影响供水水质并增长治水资本。水体一旦产生富营养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湖库的观光旅游,导致旅游效益降低。另外,疯狂繁殖的浮游生物会堵塞航道,影响航运[2]。
2 邛海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邛海,又名邛池,位于西昌市区南部的泸山东北麓,距市区5000m,是四川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邛海的形状像蜗牛,是四川省内第二大淡水湖。该湖是史前地质构造运动断层下陷落湖,属高原构造湖泊。湖面海拔1510m,湖岸线绵延三万米。湖面面积31.3平方公里,蓄水量为3.2亿m3。西北至东南湖长11400m,西北段宽1500m,东南段宽4000m,平均水深14m(最深处达34m)。水源补给类型为地下水及降雨补给,盈水经西部海河流入安宁河。
2.1 邛海水质功能
近几年,邛海水质基本在Ⅱ~Ⅳ类之间,出海口处水质最差为Ⅲ~Ⅴ类,不符合国家规定的Ⅱ类水标准。邛海水体一直维持着中营养状态,但最近有监测数据显示其已进入富营养化初级阶段,并且有进一步扩展的趋势。若水体得不到有效保护,富营养化进程则会加快,水环境容量将大幅度缩减,水域功能将无法保障。
2.2 邛海水体富营养化的演变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邛海附近频繁的人类活动导致湖泊水位逐年下降,水域面积不断缩小,水质受非点源污染严重,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比如生物数量不断减少,物种多样性遭到破坏,湖泊富营养化速度十分惊人[3]。
2005年一项监测数据显示,这片海域的水质已由偏中营养级发展为贫中营养级,2008年又转为中营养级,说明邛海水质正在由中营养级向富营养级转变。以邛海2014年几个水质监测点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邛海营养状态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评价得出:邛海水质已呈中富营养化状态[4]。所以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控制对策才能使目前的这一状况得到解决。
3 邛海水质富营养化的防治对策
3.1 防治对策
近些年来,已有一部分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富营养化的问题,并且针对邛海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和措施。
①控制外源营养物质的输入。在邛海流域发展沼气,处理人畜粪便和生活垃圾[5]。大力推行节水及再生水利用工程,构建了覆盖全流域的截污—治污系统,实施主城污水处理厂尾水外排和资源化利用工程,大幅提升了流域节水—排水—治污系统效能,尽最大努力隔断污染物入湖通道[6]。
②控制湖体内源营养物质的释放。对重度污染区域进行污染底泥疏浚、围埝建造、堆场余水处理及堆场景观恢复,整治网箱养鱼,禁用机动渔船,并且控制湖滨区鱼塘向邛海排换水,严防污染内源扩散[7]。
③修复水体的生态环境。首先恢复水生植被,吸收N、P等营养物质,抑止藻类繁殖;在邛海流域积极造林,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和水土资源,恢复湖滨带生态功能[8]。
④增蓄邛海水位。频繁的人类活动使得湖泊水位逐渐下降,水源供给不足,使得水中营养物浓度增加,加速了水质富营养化。有专家学者建议,应当增加蓄水量,保证水源充足,使水位适当提高,同时要配置相关基础设施,基于生态保护的理念对邛海水源进行合理规划和利用。
⑤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基于湖区的优势及制约因素,分析其有哪些发展机遇,将要面临哪些问题,形成整体发展思路,力求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湖区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2 防治效果
近几十年来对邛海的研究工作中,在水环境污染治理方面还是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成果。《邛海保护条例》的颁布和实施为邛海水质富营养化的治理、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湖区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套科学地参考依据。尤其是在西昌市“一办三创”中,对邛海构成威胁的污染问题有所缓解。
但是以往的防治措施重在严格控制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忽略了生物多样性减少、湖泊湿地退化等眼前的问题。鉴于此,建议将今后的工作重点放在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管理上,以促进湖区生态与人文的可持续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邛海蓄水量是维持邛海生物多样性和邛海周围生态环境最基本的要素,随着流域内的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用水量也日益增大,造成邛海水量常年入不敷出,虽然对邛海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其供水压力,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邛海水量供需之间的矛盾,减缓邛海富营养化进程,恢复邛海生态环境,为邛海补充水量,引水济邛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可辅以实施控制外源污染和内源释放的治理措施,建设湖滨带湿地生态恢复系统,走生态恢复之路,以期及早有效地解决邛海的富营养化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庆龙,王云飞.洱海生物群落的历史演变分析[J].湖泊科学,1999,11(3):267-273.
[2]杜宝汉.日中洱海生态调查[J].海洋与湖沼,1994,25(5):532-538.
[3]张晴波.云南洱海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基地修复方案研究[J].水运工程,2002,(10):45-47.
[4]龚琦.基于湖泊流域水污染控制的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
[5]董云仙.洱海蓝藻水华的研究[J].云南环境科学,1999,18(4):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