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9 11:31:3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中医养生学的特征,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人类的寿命逐步延长,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如何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传统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保健,提倡未病先防。土家族医学作为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经验的自然科学”,对以土家族为主的各民族人民的生存繁衍、文明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拟探讨饮食起居,精神调养,形体锻炼等在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中的地位和作用,比较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异同。
1 传统中医学中养生保健的原则
中医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在世界文化当中,中国人的养生学与其他民族相比,具有独到之处。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1],是对养生的精辟总结。养生,又称为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2]。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的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原则与方法的系统理论。
1.1 适应自然规律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时刻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只有能动地适应外环境变化,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才能延缓衰老和避免疾病的发生[3]。《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灵枢邪客》曰:“人如天地相应”指出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这是四时养生之道[4]。
1.2 重视精神调养
1.2.1 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袭,是中医养生防病的一个重要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要尽量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等。其二,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
1.2.2 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 《灵枢本脏》言:“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因而要求人们善于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通过经验认识及思想活动过程转移情绪感情反应,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1.3 谨和五味 前人十分重视饮食养生,《备急千金要方》“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食养,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1.3.1 平衡膳食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而机体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则是多方面的。含有多种丰富营养素的食物可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推迟衰老的发生,减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种疾病。《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记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兽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要求食养中膳食的调配要尽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补。
1.3.2 辨饮食之宜忌 强脾胃,节饮食乃第一要务。包括忌过饥过饱和饮食偏嗜[5]。《金贵要略》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之为害。……若得益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
1.4 防止病邪侵害 慎避外邪,是寓于养生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虚风贼邪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其二是注意“避其毒气”,以防止其致病和“染易”。其三是实施药物预防等。《素问遗篇刺法论篇》中就已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
2 传统中医学中养生之道的措施
2.1 调神养生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灵枢天年》)故养生尤重调神,除四季调神外,还包括以下3个方面。
2.1.1 养静藏神 《素问痹论》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老老恒言》指出“养静为摄生首务”。养静的关键在乎节欲。如果过分的贪求声名物欲,可导致损正折寿。因而,提出了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嫉妒等要求。
2.1.2 动形怡神 动形可促进气血流畅,舒筋活络和协调脏腑功能活动,使人精神焕发,心旷神怡。尤其是人到老年后,通过适当的动形来怡神,静神,就显得更为重要。
2.1.3 移情移性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如:欣赏音乐,戏剧,歌舞,或读书吟诗,交友揽胜,种花垂钓,琴棋书画等情趣高雅,动静相宜的活动,可以起到培养情趣,热爱生活,陶冶情操,怡养心神的作用。人生际遇遭逢违乐之事再所难免,如能根据自身的素质,爱好,环境与条件,参加上述活动,常可自我解脱,移情易性,从而起到抗衰防老的作用。
2.2 惜精养生 包括节欲惜精、节及注意卫生等措施。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说明性生活是必须的,是顺应自然的。由于性生活要消耗肾精,因此必须节制。《素问厥论》中更明确提出是损伤体质的重要因素,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故手足为之寒也”。由于过度,使之从“质壮”的体质转变为阳气衰于下的体质,充分说明节欲保精对养生的重要性[6]。
2.3 饮食养生 食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甲骨文记载看,有禾、麦、黍、稷、稻等多种粮食作物,已能大量酿酒。到了战国时期,终于有了关于食医的理论,标志着食疗的飞跃发展[7]。《周礼》中有食医记载,说明我国古代对饮食健康的关注程度已非一般。《内经》有“药已祛之,食以随之”的治病原则[8]。2.3.1 注意饮食卫生 其一是防止饮食不洁。其二是不要摄食腐败变质的食物或自死、疫死的六畜肉类,以免“饮食中毒”。(《诸病源候论》)
2.3.2 提倡饮食有节 食养中主张饮食有节制,提倡定时定量,防止饥饱失常。中医内科许多疾病的发病因素都和饮食无节制有关,这里的节制是适量的意思,不能吃的过多,但也不可过度节食[9]。认为“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尽数》)食量则因人而异。
2.3.3 克服饮食偏嗜 克服饮食偏嗜是谨和五味以养生的重要内容,反应了平衡膳食,提倡全面合理营养的食养思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服偏寒偏热。二是克服五味偏嗜。五味养脏,各有其亲和性。如果长期偏嗜某种食物,易致脏气偏胜而功能失调,或形成“膏粱”之变;同时,会导致其它营养物质的匾乏而使机体失养,继发产生种种疾患。《保生要录论饮食门》中指出:“所好之物不可偏嗜,偏嗜则伤生疾;所恶之味不可全弃,全弃则脏气不均。”
2.4 传统健身术养生 传统健身术养生,如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拳术及各种气功和武术运动等,以此来炼形、炼意、炼气,使身体“形与神俱”[10]。运动养生是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但要求运动适度,做到“形劳而不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收到运动以养生的功效。
2.5 药物养生 药物养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它是通过服用或外用天然中药并借助其补养或通泻作用,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调和脏腑、通畅经络,达到益寿延年、祛病强身的目的[11]。补益扶正是药物养生的基本法则,调补肾脾是药物养生的中心环节。从保健防衰的益寿方剂来看,如《世补斋医书》中的首乌延寿丹,《外台秘要》的延年茯苓饮等诸方,其重点亦多在补益肾、脾两脏。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所载上品药物120种,注明久服“耐老”、“增年”、“长年”、“不老”、“不夭”等即达85种,其中包括人参、地黄、枸杞、女贞子等著名补养药[12]。
2.6 推拿、针灸养生 推拿养生是通过各种手法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和保健强身作用。主要体现在生物信息的调整和纠正解剖部位的异常等方面。《素问遗篇刺法论》中记载了预先针刺五脏六腑的原穴,可预防邪气侵犯脏腑,并认为:“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预先针刺使“补神固振,神气不散,神守不分”,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13]。
3 土家族医学中养生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土家族聚居在武陵山区,总面积约10万km2,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止于南岭,是一条文化沉积带。“土家族正好分布在这条文化沉积带的中部,所保存的古代文化信息特别丰富[14]。”土家族医学以“三元学说”及气血精为理论基础框架,以毒气学说为病因学基础,以气血失调与冷热失衡为病理学基础,以“五诊法”为诊断学基础,以“七法”、“八则”为临床基本治则,具有别于传统中医学及其他民族医学的独特的医学学术特点[15]。其中包括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这些养生保健内容与土家人民的文化娱乐,体育运动,饮食,生活起居等密切相关,是民俗文化,民族气质,生产劳动等有机的结合,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卫生保健体系[16]。 具体体现如下。
3.1 歌舞怡情
3.1.1 民族舞蹈 土家族人能歌善舞,土家山寨也多为歌舞之乡。在土家民间流传的舞蹈种类颇多,这些舞蹈多是在生产劳动中慢慢形成,其舞蹈形式及表达内容与农事活动、日常生活、祭祀等活动密切相关。如摆手舞,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渗入,以土家原生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元化风貌。其主要文化特征有:原生性、祭祀性、征战性、审美性[17]。
3.1.2 民族歌曲 歌也是在劳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其内容十分丰富。如劳动山歌、情歌、哭嫁歌等。哭嫁作为一种传统的婚俗文化,素有“中国式咏叹调”之称。以哭诉为主要形式,“哭”中有“歌”,“歌”中有“语”,形成了哭嫁歌中“哭、歌、语”三种元素相结合的独特音乐风格[18]。
3.2 运动健形 土家人的健身运动,是土家人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逐渐认识,创造的一种身心锻炼的养生方法。在劳动中讲究有度有节,反对蛮干闲散,以免伤神损形。其传统体育活动如武术、气功、踩高脚马、爬树等。这些方法能促进气血运行,经脉强健,三元协调,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3.3 药食调补 土家民间食物种类繁多,土家人民也素有食疗的习惯。在土家族聚居之地,山中盛产野果,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尤其是人体必须的稀有元素,如猕猴桃、板栗、核桃、交藤等。土家医常根据不同的时节,合理调配膳食,选用既有营养价值又有预防保健作用的食物进食,促进人体气、血、精生机旺盛,三元脏腑功能健全,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土家族聚居地区是茶叶盛产之地,喝茶养生也是土家人的习惯,常在茶中加入一些药物,对多种疾病有治疗和预防作用。如七叶参茶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油茶香味独特,极具营养价值,多用来招待贵宾。
3.4 起居有常 主要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性。土家人在起居上注重早睡早起,以日出日落为期,与昼夜相伴,与四时相应,以保证睡眠,怡养心神。心神得养,则形体亦健,抗病之力亦强。
4 传统中医学与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的异同
传统中医养生学深受道教、《周易》哲学及《内经》的影响,从而创造了中医养生学的独特体系,为中华各族人民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贡献[19]。而土家族医学的养生学形成深受山地文化、土家族以“良心”为基本特点的道德观、精神文化及泛神崇拜与梯玛文化的影响[20],同时又结合了土家先民与大自然不断斗争的结果而形成。但是作为一门经验学科,土家族医学也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传统中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土家族医学是以传统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结合该地区的特点而发展起来的。虽然与传统中医学理论大体原则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如强调运动、饮食、情志养生,但有其独特之处,强调以古朴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医药一家;医护一体;药食同源;口耳传承;疗效可靠,尤擅蛇伤、骨伤科等。通过文体娱乐及生活起居等方面,把民俗文化,民族气质,生产劳动等有机结合。传统中医学养生强调“未病先防”[21],如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等均可成为“治未病”的妙计良策。宋代太医窦材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总之,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人类寿命的逐步延长,我国老年化越来越严重,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如何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探讨了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异同,以期达到强身健体,预防早衰、保健防老的效果。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养生保健,值得进一步挖掘与提炼,为新世纪的人类健康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谢玲.抗衰老与中医养生防病[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8,30(1):56.
[2]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83.
[3]吴忠祥,尹抗抗,谭达全.《浅谈黄帝内经》养生观[J].新中医,2009,41(1):112.
[4]李敏.老年养生应顺乎自然[J].老年健康,2008,(3):22.
[5]钟木生.《内经》论养生长寿之道浅述[J].新中医,2009,41(8):121.
[6]张恒文,余万桂,李玉和.浅析中医学养生法则[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2):1317.
[7]张海波.中医食疗之源流探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2):15.
[8]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6.
[9]吕述鹏,郭宏敏.中医食疗在老年人养生与防治疾病中的意义[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3):31.
[10]闫润芹,王娜.浅谈中医养生保健[N].科技健康导报,2008:30.
[11]张学梓,钱秋海,郑翠娥.中医养生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00.
[12]白永波,孙光荣.中医养生大全[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573.
[13]宋昳星,鲍毅海.浅谈针灸“治未病”及应用[J].新疆中医药,2009,27(3):24.
[14]田咏华.试论土家族医药学术特点[J].中医药通报,2003,2(2):110~112.
[15]正明.土家族研究丛书总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4.
[16]赵敬华.土家族医学概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37~38.
[17]罗岚.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特征[J].群文天地,2009,(11):22~23.
[18]危静.浅析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J].科技信息,2008,(29):183.
[中图分类号] G8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a)-133-02
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培养是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内涵。研究表明,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身心健康能起到消除紧张情绪、磨练性格、锻炼意志、促进智力、激发进取的效果,为其他任何教学方法无法代替的手段,其中,健美操项目深受广大学生喜爱,效果尤佳[1]。为了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教学功能,根据中医学理论特色,优化设计编排“养生健美操”的教学套路,并进行教学实践,收到良好效果。
1设计背景
现代健美操是西方传入的体育项目,流行不上百年。由于它的整套动作坚实刚劲、充满活力、富有时代气息,起到健身美体作用[2],故深受广大学生(尤其是女生)的欢迎。在中医院校开展健美操运动,如何发扬中医学的民族传统文化优势,以获该运动项目的最佳效果,是体育教学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分析表明,现代健美操与我国传统保健运动项目如太极拳,存在不少有共性的结合部,表现在锻炼目标、音乐韵律、健美效果等方面[3]。大量的文献资料提示, 代表我国数千年传统文化,包含太极、易学等我国古典哲学的中医学,具有自然、和谐、统一等美学要素,她以“天人合一”“阴阳和谐”“刚柔相济” “以和为中”“虚实有度”等审美思想表现出中医学的简洁、对称、新奇等美学特征[4,5,6]。以这样的学术背景为依托,将上述中医学的美学内涵贯穿于健美操学习思想,教材编排,学员组合、社会活动等教学环节中,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融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于一体,是养生健美操教学模式总体设计的基础。
2设计要点及方法
2.1 增强审美理论教育,结合实践讲解
理论联系实际是任何学科教学手段的总体要求,但由于人类社会的特殊背景,对健美的观念和实施健美的方法各有千秋,结果也不尽相同。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中医学,于具有均衡、对称、和谐、简洁、自然等美学特征,是我国传统保健理论和方法所独具的美学内容[6],更是中医各专业学生独有的公共信息库,因此,在实践练习的每段编排,甚至具体的锻炼动作中,穿插讲解中医的美学理念,强化审美意识,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理解人作为审美主体所应持有的观念、情感等心理因素,和培养较高层次的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2.2教学实践与中医学基础理论有机结合是设计健美操养生机制的创新之点
中医学的整体观原则,阴平阳秘,气血经络的运行理论,不仅与健美操实践中的机制阐述息息相通,面对中医院校的学生讲授,有学科“公共语言”的沟通基础,会产生亲切的教学感情,现代科学研究的结论也为这种方法提供了许多切入点,介绍这些现代信息,会使中医院校健美操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为课程的充分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2.3 融入其他传统养生健体项目,收取博采众长之效
我国数千年的民族保健文化,传统的民族体育不但姿态优美,而且风格独特,养生理念突出,受到全球的关注。其中太极导引、阴阳和谐、刚柔相济、动静互融、健美宽厚等功理特色[7],可在健美操套路设计中得到体现。因此,不断融入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之精髓,力求发扬传统民族风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专业实践的创造力。在设计健美操时还可吸收其他现代体育项目如田径、游泳、射击、举重等的特长, “为我所用”地塑造更多美体形象。瑜伽的“以静养动”和“修心塑体”冥想功法,有引导内心平衡,提升内力的作用,在取材设计时也不乏参考价值。
2.4合理编排课程内容,全面体现民族文化特色
鉴于健美操教学在全国尚无统一的教纲和教材,因此,院校必须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创编适用的教纲和教材。填补此项空白,既是教师的职责,更是自我创新的机遇。福建中医学院在数年来的课程编练实践中,除理论部分贯穿上述的设计要点外,动作演练的编排,参照全国各地健美操套路并进行比较之后,根据校学生情况,作全面调整,力求反映我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
2.4.1健美操套路安排,节奏明快,绵延有序,刚柔和谐,阴阳相济,显蓄含宜表现为刚劲时,呈高山伏虎的民族气势;舒缓处,具幽涧潜龙的易学玄机。总体套路,动作循序渐进,无突然起伏的操练习俗,务求促健防损,通达健美;塑型典雅新颖,有自然流畅的太极风韵,显示身心俱美,包揽东方特色;表情真切而含蓄,形与神俱,缘自恬淡虚无;意境舒坦而宽厚,天人合一,实是乾坤气息。
2.4.2选择合适音乐,匹配健美操套路,是成功演练的关键要素我国传统丝竹乐章之韵律,尽备优雅柔情、流连奔放、刚劲和谐、缓疾有度之技巧,能使人精神放松,消除压抑,调节心态,是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心理美感的有效途径。练习者在有感染力的音乐中进行锻炼,不仅心情愉快,不易疲劳,还可排除精神紧张,使人的心灵情操得到净化,身心得到协调发展。不同的健美操套路,可供选择的古典乐曲不胜枚举,其中“彩云追月”的节奏明澈,“高山流水”的优雅绵绵,“平湖秋月”的流连意境,“雪山春晓”的疾缓有序以及“十面埋伏”的刚柔并发,给相应套路提供美妙乐曲,为演者和观者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受,合适的乐曲还能强化学生的动作记忆,提升演练情趣,甚至起到启发创作灵感的作用。
2.5改变考核考试方式, 鼓励创新和竞争
2.5.1转变师生对考核考试的观念应树立正确的考试考核观,即通过考核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增强教学效果;通过考核还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以便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以获教与学双赢的效果,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具体做法是施行“四变”:①变规定动作的完全模仿为有目的性自编动作创新,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②变教师考核为师生评判,以增强学生的审美力和考核的透明度,确保更佳的学习效果;③变个体应试为集体应试,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及协调精神;④变个体的动作检查为集体的表演竞赛,以展示自我,提高自信心。
2.5.2教师应按照一定的标准尺度判定学习的价值,实现课程考核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应强化实践意识,提高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理论和技术迅速地、创造性地运用到编排实践中去,并自觉地通过编排实践检查自己对知识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程度,提高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感悟或演练中的闪光点,在学生练习较为熟练的情况下,让所有同学轮流表演,互相观看、比较和欣赏;或要求同学自行重组已掌握的套路,进行比赛式表演,然后请有创意表演套路的同学作竞赛展示,以提升自信、培育平衡而阔达心态,为学生抒发审美感情、展示创新能力提供平台。另外,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竞赛,或参加社区群众的服务性展示辅导,不断提高自信心、美学鉴赏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强化服务意识。
3效果分析
3.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育人效果
养生健美操经过教学的精心设计,认真实施,并在师生交往和教学互动中,反复修正与优化内容,确实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育人效果。表现在:①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改善,耐力、速度、力量、柔韧性和灵活性的体质指标均有提高。②心理素质显著提高,心理承受力、自信度、宽容性、社会交往与主动服务社会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由于“比赛”式的考核方法的实施,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协作精神和能力明显增强;同时由于通过学习使学生内心世界的层次提升,审美观和健美技能得到加强,表现出健美节目自行编排的创新精神。③学业成绩同步提升。由于身心素质的改善,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理解力增强,各科的专业学习成绩也相应提高。在福建中医学院1996级到2004级本、专科学生中成绩均成正态分布,均值明显提高。说明学生在德、智、体三方面的素质均有提高。
3.2 课外活动,参与和服务社会意识表现优良
在福建中医学院1996~2004级本专科近千名进行此项教学的学生中组队参加全省高校动感啦啦队的比赛,获得第四名,参加全省全民健身节表演获得社会的认可,在院庆、党代会、校运会等重大场合,健美操表演屡获全院师生认可和学校领导的赞扬。由于健美操教学的新颖和突出表现,健美操教学荣获2004年校优秀教学成果奖,此外,有的学生因具备上述优势,在毕业后激烈的择业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4评述
4.1 养生理念是中国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所表达的民族体育之魂,也是留给华夏儿女厚重的文化积淀。与我国传统的太极、周易文化的美学特征密切关联的中医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延续至今,她不仅蕴涵着丰富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而且还蕴涵着丰富的医学美学思想。《黄帝内经》中就有人与自然的整体美、阴阳五行的平衡美、脏腑经络的协调美的阐述。中医学从一开始就不但强调人和人的健美,还将人的健美与大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整体和动态平衡加以研究。当我们用现代美学的眼光去审视中医学时,就会发现她具有简洁、和谐、新奇等诗一般的美学魅力。古代医家孙思邈还将“苍生大医”的概念列入中医美学范畴――即倡导心灵美、行为美、仪表美、语言美等全面的医德修养。这“四美”仍是现代医务人员职业修养的重要部分,因此,应用中医学丰厚的美学内容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审美素质,引导和培养现代高素质的中医人才,具有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现实意义。
4.2 养生健美操的教学目标和中心要素是在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保健养生理念倡导下的健和美。依托民族文化的美学背景和学术氛围从事此工作,犹如在郁郁葱葱的大地上建造一座宏伟华丽的大厦,因此,将周易、太极和中医学的美学特征和健美操套路自然结合,创编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健美操课程,不但会受到本校学生的欢迎,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添砖加瓦,也可对“全民健康”和“终生体育与大众体育”的理念产生影响。
4.3 我国学校体育的教育理念是“健身第一,终身体育”。展望未来,健美操在学校体育的发展可能以养生健体为目标,而非追求高难的竞技比赛之路。因此,养生健美操必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张卫平,杨小林.健美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1999,20(2):104.
[2]周 烈, 侯菊芳. 健美操教学中的美育教育[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 13(4): 5-6.
[3]潜沉香,杨 锋,李庆友. 传统与现代健身运动――太极拳与健美操的对比[J].四川体育科学, 2004,(3): 116-118.
[4]庄建国.中国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美学思想的影响[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 25(2):181.
[5]魏艳菊,姚汝良.浅议中医理论的科学美[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l8(1):12-13.
[6]陈明华. 孙思邈中医美学思想初探[J]. 医学与哲学,2005, 26(3):69-70
前言:
健康的身体是高质量生活的保障和前提,养生学的出现为我们的健康身体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和基础,相对于其他的国家和地区,我国的中医养生学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较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1何为养生
所谓的养生学,是指人类为了自己的健康长寿和自身生存,依据生命的客观发展规律,所进行的减少疾病,保养身心,有利健康的一系列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中医养生都是以医学理论为指导背景,探究生命理论,以增强体质,颐养身心并且预防疾病的方法为宗旨,进行保健养生活动,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目的。
2中医养生理论的现代应用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高科技影响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在享受着丰富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不得不面临高科技带来种种弊端,要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很必要的。
现代的中医理论赋予了养生极其深刻的内涵,即通过各式的保养增强人的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力合抵抗力,减少疾病;或者通过保养,达到阴阳协调,身心健康的状态。
在养生学的作用下,人们清楚的认识到养生要从自己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身心健康,参与各式各样的社会活动等,以此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人们经常根据自身情况,构建适合自己的养生疗法,实现起居规律、情志舒畅、饮食调节、动静结合、形神共养、适应力极强的生活方式,以及中医辨证调料等方法的结合,已达到少得病、不得病、晚得病的目的、气是生命之根,是推动各种生命物质在体内交流的动力,气的衰盛,直接影响人身体的强弱。因此在现代养生中,要强调正气之本,精与神的统一和谐。在复杂的人际交往社会,人们的心理障碍越来越明显,要保全精与神,就需要一种人生哲学抚慰为心灵。
孔子认为:要想养生,就要先从养德开始,发挥人善良的本性,清除人心理上的不良障碍,要达到身心平衡。
3中医养生体系构建背景
3.1哲W背景
哲学家们经常说,“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所以,中医养生理论的发展也肯定离不开哲学。不管科学家们采取何种方式和态度,最后还是需要哲学的支配。在构建中医养生体系的过程当中,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
3.1.1道家
早期的道家老庄养生法,存在着消极的思想。这与中医养生理论中积极适应自然是不相符的。道家养生思想中的清静无为,以柔为贵,道法自然以及精气学说,对后期中医养生原理的确定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指导。
3.1.2儒家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其养生理论是在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和前人的经验总结上建立起来的,在具有更高的实践性的同时,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后来也被纳入到我们的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当中去,其中的“天人合一”和“中和思想”也成为我国现在中医体系中重要参考理论[1]。
3.2社会背景
生活在原始时代的人类,在劳动中发现了石头的重要性,一直用石头的棱角击打同一个部位,会使那个部位消失不见,在这种现象重复发生了很多次以后,人们开始用石头来缓解自己身体上不适症状,以达到健身的目的。但因为处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加上人们的思想意识尚浅,一直没有形成相对系统完善的思想理论体系。
以秦始皇为代表的帝王们,依然在苦苦追求着所谓的长生不老,士大夫阶层甚至是最底层的劳动人也参与其中,使得养生学不可或缺的同时也模糊的存在着。对于长生不老的美好向往和对神仙的盲目崇拜是人们在养生途中的弯路所在。今天,我们可以客观的对这种现象做出评价,但是不可以忽视它的存在。虽然并没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和成效,但对后世的养生学依然具有启蒙作用的。
3.3医学背景
在夏商西周时期,医学和巫关系密切,虽然两者并不相同,但是依然在同一时期艰难的并存着,此后,才逐渐开始出现分流,并最终在战国时期,医摆脱巫而单独存在着。随着时间的积累,哲学开始慢慢向医学领域渗透,具有代表性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元气学说等等。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已经累计到相当的程度,医药使用率在增多,医学知识也在不断丰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医养生学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积累和沉淀后才逐渐开始形成。
《内经》这一部医学典籍的强力问世,升华,总结了以前的零散而丰富的养生实践理论经验,也吸取了诸子百家对待生命的认知态度,将原有的不系统的养生文化完整的纳入到养生理论中,使得中医养生学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快速蓬勃的发展。也初步建构中医养生体系的基础,在经过后世的医学家不断完善和补充,才形成了今天的独具特色的中医养生理论体系[2]。
4构建中医养生理论的重要性
4.1人类对生命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