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道德行为的培养方法

道德行为的培养方法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2-28 16:15:1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道德行为的培养方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道德行为的培养方法

篇1

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阶段形成的思想品德对儿童一生的成长都有重要作用。因为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尤其是人的许多行为习惯,都是在儿童时期养起来的。在小学阶段养成儿童具有良好的品德的行为习惯,就为他们今后的思想品德进一步健康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相反,如果在这个时期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或教育方法不当,使学生形成了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则将影响他今后一生的发展。

由上可知,在小学阶段德育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在德育的过程中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我认为锻炼学生的德育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尤为重要。可以说有许多学生不乏道德认识,知道要怎样做而不应该怎样做,但往往禁不住某些事情的诱惑而人为地犯错误,或情绪被激化时而犯错误,如明明知道打人骂人不对,但当与同学发生冲突时便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这些同学所缺乏的就是道德意志力和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可见,教师在德育中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学生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对道德意志的解释是:是指人们为了达到确定的目的,自觉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通过这个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到意志它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精神力量。具有这种能力的小学生,可以把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道德认识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的道德情感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转化为自身的素质。可以说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形成的催化剂。而对道德行为的解释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支配下所采取的行为。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高低、道德品质完善程度的主要标志。上面的话里也已经说过,由于学生道德意志的薄弱,即使有正确的道德认识、良好的道德情感,但行为上确是另一回事。由此,又可见教师在德育中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学生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去做,才能锻炼好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好学生的道德行为呢?“小学儿童的品德是从习俗水平向原则水平过渡,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过渡,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既如此,“压”也不失为一种方法,说“压”有些不太合适,要说严格要求更为妥当。人都有自觉能动性,但人的自觉能动性往往具有一定的范围,并不是每一项纪律都能自觉的遵守,每一项任务都能自觉的履行,每一件事情都能自觉的完成,也就是说人还有一些不自觉性。对小学生而言由其如此,表现在道德品质上,自觉能动性越强的学生道德品质九越高,反之亦反之。对于“反之”的同学,就需要我们的严格要求,使之养成习惯,形成为自觉能动性。当然,严格要求是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的。

篇2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富盛名的德育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发展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1927-1987)。在他看来,儿童获得道德成熟要经历更为长久的阶段,这个阶段具有更大的渐进性。

1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阶段概述

科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看作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他认为,儿童有他们自己关于价值问题的思考方式,能主动形成其道德观念。人的道德成熟是一个渐进的、需要花费更长时间的过程,他把个体从儿童期到成人期的道德思维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把个人得失作为判定道德上是与非的标准,凡是给个人带来有价值的结果就是好的。习俗水平根据对社会期望顺从的程度来决定是与非。处于后习俗水平的个体的道德推理借助“先于社会”的视角,并建立在一定的原则基础之上。是非问题由社会契约、人的固有权力以及德性的普遍原则来决定。个体的道德发展经历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直到后习俗水平,三个水平按顺序发展,且各个发展阶段不能跨越。一般而言,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在10岁前大多处于第一水平,13岁左右大约半数以上的儿童能够进入第二种发展水平,16岁以后的儿童大约有30%能够进入第三水平(陈琦,1997),科尔伯格特别强调从习俗水平到后习俗水平的发展是不会自动发生的,只有在认知成熟的基础上,儿童不断实践道德推理,才能发展到更高一级的后习俗水平。

2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基本思想

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是人类道德最重要的成份,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前提。因此,他所研究的道德认知发展主要集中于道德判断的发展。儿童的道德成熟首先是其道德判断的成熟,然后是与道德判断相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

其次,科尔伯格强调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认知发展是儿童认识周围环境并与之相互作用的过程,涉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冲突、相互协作的社会环境部分。儿童的逻辑认知发展和社会认知发展是制约其道德认知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道德判断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最后,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在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儿童的道德发展受一定社会中的现实文化所制约,总是要与现实中的文化发生相互作用。儿童的道德发展与儿童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程度有关,也与儿童在社会中认同和承担道德角色的质量有关。

3 对科尔伯格道德理论的批评

但是,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他没有解决道德发展中的知情问题(郭本禹,1998)。他把情感作为道德认知或判断的一个从属部分,没有充分说明移情、热情、义愤、内疚等情感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忽视了道德情感在道德推理中的作用。其次他的理论没有解决道德发展中的知行问题(郭本禹,1998)。科尔伯格认为成熟的道德认知是成熟的道德行为的前提条件,道德判断对道德行为有较高的预测力。事实上一个人的道德认识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要受许多因素制约。此外,柯尔伯格认为自己研究得出的道德发展阶段具有全人类的普遍性,他把“公正”作为人类道德的普遍原则,而事实上,他的“公正”概念本身就是西方伦理价值观的反映,对“公正”的理解受特定文化和社会背景所制约(张爱芳,陈平,2003)。

4 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启示

科尔伯格从心理学视角提出的道德发展理论,也使教育者在实施道德教育时能更好的依据儿童的发展,提高教育效率。同时,我们那也要看到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不足,在我国的新国情新文化下,重视儿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培养,全面发展儿童的道德品质。据此,我们将在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指引下,对我国幼儿的道德教育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4,1关注儿童的道德阶段

从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阶段理论中,我们了解到儿童的道德发展是分层次、分阶段的,那么儿童道德教育就必须根据儿童道德发展的实际水平进行。在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教育者必须了解儿童个体现在处于哪一个道德发展阶段,教育引导要刚好处于儿童既有道德阶段的下一个阶段,才能最大效率地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

4,2重视儿童的体验,内化道德认知,发展道德情感

篇3

二、良知的可塑性和职业道德行为

孟子言“不学而能谓之良能,不学而知谓之良知”,以“不学而知”来定义“良知”。“良心”、“良知”在孟子那里不仅是道德之知,而且是天赋之知。但随着心理学和行为学的发展,我们知道,所谓良知的天赋性,只是为了强调其理所当然,即前人所说的天理。良知的真正起源,在于社会、家庭、学校等对受教育者在道德(主要是在人性善恶是非等)方面持久的本质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大都强调良知的综合性、直觉性和自觉性,把良知看作一个包括理性、情感、意志、信念等种种道德意识成分的整体。我们知道,良知中“知”意味着认识、知识,而对这个“知”的诠释则多解为“理性”,即理性的认识。由此可见,良知的构建对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情感,坚定其意志,最终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行为,具有决定性的一面。

三、树立良知信念的意义

1.培养良知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们的时代在各方面都进步了:经济借助于科技得到了高速发展,人民变得较为富庶。古人说“仓廪实而后知礼节”,我们的时代由此也应是一个道德的时代。但不幸的是,我们时代最引人注目的问题却正好是道德的危机。道德的沦丧,是教育的失败。而良知的沦丧,就是人性的泯灭。因此,古往今来,在道德出现危机时,都强调良知的重要性,把它作为道德的底线。

2.培养良知是个人成长的需要

郭沫若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一个社会最伤心的现象无过于正义的沦亡。”没错,如果良知在一个人的内心中死亡,那么他和普通的动物有什么区别?良知的形成与发展在个人的道德行为中有着重要作用。良知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推动个人的道德从认知发展为习惯。如果缺乏相应的良知,即使天天在喊着道德口号,也只停留在口头上。正如卢梭所说的“良心,你是善与恶的评判者”,人的道德行为是一种高度自觉的动作,很多情况是在没有外在直接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一个缺乏良知的人,会丧失做人的基本准则,他的行为将会只以自身为评判准则,无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对社会产生危害。唤醒学生坚守良知,培育学生良知信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培养良好道德行为的根本。

3.坚守良知是培养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基本要求

作为职业道德行为来说,更需要良知的约束。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很多人的思想发生着巨变,物质至上主义,庸俗的功利主义甚嚣尘上。在一些人的眼中,只要能得到利益,完全可以不择手段。对于他们来说,成者为王成为信条,良知荡然无存。社会上发生的“大头奶粉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无一不告诉人们,没有了良知的职业行为会给人们带来多大的伤害。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一些不公平的做法也加重了对职业道德的侵蚀。人们总是在说商场如战场,过度地强调市场和职场的竞争性。似乎在“适者生存”这一生物法则前,一切行为都可以称为合理。存在就是合理也成为当前人们的信条。这从反面印证出良知对个体形成正确职业道德行为的极端重要性。

四、良知的内容及培养

1.良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是非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又一说是:知耻、知愧、知恩。笔者认为落实到职业道德行为培养中的良知内容则为是非观念、责任感和同情心。

2.良知的培养

(1)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先人对我们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说到底就是要求我们有最起码的是非观。所谓“善”,就是“是”;所谓“恶”,即是“非”。在现在的社会中,一些应该坚守的职业道德,如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等,似乎只停留在一些人的口头上。一些原本错误的职业行为,如回扣、人情大于法律等却被披上合理的外衣,给予包容。作为教育者,应让学生明白社会的复杂性、错误的职业观念的危害性,以及这些行为存在的暂时性。邪不压正是每个当代人必须具备的信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