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2 10:25:1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意义,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人学范式 价值化存在 本质
key word: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erson study model value existence essence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的根本命题, 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立论之本,在理论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在实践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方向。因此,认清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有重大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现状述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广为学界关注,取得诸多成果。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著作共4本,其中专著仅1本,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缘起及本质的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为题名精确搜索,从1980年1月1日至2011年3月1日,共有261条记录,其中硕博论文4篇,核心文章48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上,学界争议颇多,提出的观点有11种之多。代表性观点有实践活动论、灌输论、意识形态性说、政治性说等等不一而足。现有研究推进了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与把握,有重大的理论现实意义,但仍存一些问题有待反思。
首先,把“实践活动”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并非思想政治教育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区别。有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定义成“有目的的、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1]根据马克思实践论观点,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改造人的思想意识,促进人全面发展为目标,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属于实践活动当然成立。但实践活动能否称得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笔者以为这有待商榷。“目的性、超越性”只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进行定语修饰,无法界定出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之别,难以证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实践活动。因为,社会中的其它教育活动也同样可以具备目的性、超越性,都可以把人的全面发展当作实践活动目标。
其次,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有混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本质之嫌。持灌输论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把社会的要求规范灌输到人们头脑中去,使它转化为人们的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并体现在人们的行动之中”[2]。灌输理论由列宁在《怎么办》(人民出版,1995年)中系统提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手段,但并不能说明灌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灌输也并非思想政治教育的专有方式。
最后,强调意识形态性或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当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加以了论述。有些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当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加以论述,但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意识形态性还是政治性,抑或目的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上没有达成一致。然而本质反映性质,而本质属性体现状态。对本质属性的界定不能代替对本质的界定。另外,本质属性是此物区别于彼物的核心属性,它们称不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更不能称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同时,如果将意识形态性、政治性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就会过分强调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辩护保障政治功能而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文化育人功能,显然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完整解读。
以上研究忽略了以人学视野去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本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上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尤其是在当前特定时代背景下。有鉴于此,笔者在人学范式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做了学理探析,并把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定义为一种促进人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化存在。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化存在
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由社会哲学范式向人学范式转换是当前哲学研究范式向人学范式转换的趋势所向。中国哲学界将之借用过来,用于对思维方式及其转换的描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包括“社会哲学范式”和“人学范式”,两者有根本性区别。张澍军在《德育哲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中指出“以社会哲学的视野揭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本质,以人学视野揭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本质。”随着时代的发展,张耀灿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该自觉推进人学范式转换”[3],而马克思人学的建立与发展为这种提供了条件与可能。“现实的人”是的出发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视野拓展的前提是把“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基于此,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化存在。
“价值化”概念是在事物研究中楔入价值哲学思考范畴下使用的。陈蕾等在《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化》(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2年11月)一文中直接将“价值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起来使用。这里谈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化存在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把促进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存在依据和价值向度。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体现的关系范畴是指“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的核心就是把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向度。关于人在现实社会中的需要马克思曾说“价值本质上是人自己的对象性活动及其产物对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意义”[5],所以这个需要就是促进人在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依据和价值向度。人的发展是全面发展,正如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要重视“以人为本”,新近又在清华百年校庆上强调“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紧密结合”[7]。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人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 “价值的本质在于成为观点”[6],价值应该被设定为标尺,这就是价值观或者说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是有价值取向的。从哲学上讲,工具理性科学是价值中立的,不探讨价值取向,而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人学科学。思想政治教育从来不是超阶级存在的,阶级性是其贯彻始终的特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人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会把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社会主导性价值取向转化为个人价值认同的价值观。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本质和阶级本质共同决定的,在任何阶级社会都存在。目前,党和国家之所以大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要求将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培育人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因即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特定价值取向之中。
在人学范式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定义为促进人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化存在,突出体现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本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应该把促进人在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当作价值旨趣,实现每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发展[J].教学与研究,2001(03).
[2]刘书林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3]张耀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10(07).
[4] [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30-40,第1卷[M]50-106.人民出版社,1995.
[7],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4.25.
然而,通过深入研究,我认为该书在具有科学性与重要性的同时,在篇章结构、定义解释、内容以及观点与现实之间都存在着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从结构上看,缺乏完整性
本书罗列了九大元理,而九大元理是怎样来的,划分的标准、依据又是什么,这些都没有阐述,直接就把九大内容罗列出来,给人感觉非常突兀,内容缺乏完整性。我想,如果在九大元理之前增加一个总纲式的章节,对这几大元理进行一个系统描述,如几大元理的来源、划分标准等。在本书结尾增加一个章节,把研究这些元理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归结。这样开头有了,结尾也有了。能够使本书结构更加完整,体系更加完善。
二、 在概念上,对重要概念缺乏科学解释
本书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元理论”,那么何谓“元理”,它是否等于“原理”,如果不等于,它该如何解释。是指最原始、最基础的理论,还是另有其它的解释。我记得高中政治教材里介绍过“二元君主制”,这两个元是一个意思吗?说实话,我们在看到这本书后,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同学没弄清楚该词的意思。所以我认为:要让读者对本书感兴趣,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它,必须对这个概念进行认真解释,并把它与“原理”进行区别和联系。这样才能让读者对本书做到准确把握,解除心中的疑惑。
三、 在现实中,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首先,本书所有内容都在讲理论,几乎没有相关事例说明,形成了为理论而理论的状况,如果能使用一些实例,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那本书的价值就会更高。比如,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从问题提出——概念辨析——学科性质与理论体系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几乎都是概念性、理论性的内容,缺乏事实论证。既然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与之不相符的情况,如果有的话,表现在哪些方面,该如何解决。只有做好这些,才真正解释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问题。
其次,本书也存在理论与现实不相符的问题。理论要求较高,要求人们高标准、严要求,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很难做到,甚至理论与现实刚好相反。比如,在理论中常要求人们清正廉洁,不要,但现实中却有蔓延的趋势,尽管党和国家加大了反腐倡廉的力度,仍难以有较大改变,导致人们对理论的不信任。当然这不仅是本书存在的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以上两方面都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元理论研究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我想,如果本书适当增加点这些内容,那么本书的可读性会更强。
四、 从内容看,有的表述不科学
首先,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内在依据,也因此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元问题”。本章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为题,试图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本质、类型、特点和价值的主客体等问题进行探讨,从价值论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中的元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我认为:价值论不应该仅仅是研究者的自说自话,应该更加关注围绕时代主题,围绕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提高其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真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问题。
其次,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论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分为焦点对象、主要对象、核心对象、边缘对象等,并且对每一种教育对象的要求均不同。而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应该是所有社会成员,上述几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管是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还是老年人,不分官职、职业、年龄等,都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都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2)03027606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科交叉整合,制度理论的转型与发展逐渐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给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也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一是制度化论。孙其昂明确提出,“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一种社会历史实践,而且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事实”[1]。邱柏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和发展,必须具有制度化的表征。这种制度表征主要表现为工作体制、组织网络、规章制度、队伍组织的培养和使用等方面。[2]二是制度类型论。丁力把思想政治教育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3]并明确了两者之间的联系。蒋达勇提出了把思想政治教育区分为内生性制度和外生性制度两大类的观点。[4]三是制度系统论。李俊伟认为制度安排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规则体系,要有严密的结构,形成完整的系统。[5]马关生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可以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它由规则内容、特定对象、内在理念、实现载体等四大要素构成,他们把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划分为领导体制、制度规则和运行机制三大形态。[6]四是制度管理论。宇文利认为,制度管理的质量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程度、应用信度和实践效度的关键,要着力消除制度建立和制度落实之间的间隙,[7]健全完备的制度,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
可见,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扩展到制度领域,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有益尝试,可以在社会系统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间架起一座制度沟通的桥梁。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既需要对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研究,也需要对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研究。既要有“制度—结构”的分析路径,又要有“制度—行为”的研究思路。既需要进行价值分析,以便提出理想的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也需要进行优化分析,以指出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优路径。
一、制度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涵
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或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层面的意识形态的认识,达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同。所谓制度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社会制度的建构、执行和创新等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的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制度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并与社会环境相关联的客观历史过程,又是颇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是把社会制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背景与先决条件,力求考查社会制度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它以社会制度的建立、健全、完善和创新为契机,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曾经指出:“解决制度问题比解决思想问题更重要,更带有根本性质”。他认为,“光从思想上解决问题不行,还要研究解决制度问题”[8]。社会制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制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和重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维护和促进社会制度的发展;制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都是意识形态的再生产。因此,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制度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度整合,是社会有序化运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现实中的社会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的转型或制度的变迁会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内容、方法等。对现实社会而言,一个制度的“合法性”不仅要经常被确证,而且经常也会被证伪。当思想政治教育离开了被建立时的制度土壤时,或者人们心中的制度价值发生了变化时,或者当初确立的那些制度受到人们的质疑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会同步发生改变。因此,制度的执行和创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制度执行和制度创新的正当性与合理性,起初是指向政治社会权力关系的,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变迁,最终在新的社会制度中产生了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此循环。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相比较,制度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的机制有所不同。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显性的、正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则,它以是非判断为标准,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则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制度思想政治教育即“制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隐性的、非正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则的组合,是隐含于社会制度形式(如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等)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它借助于制度关系间接地作用于人们的行为。无论制度的还是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规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要依赖于有目的、有计划、有规则、有组织的实践活动。可以说,制度的和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体两翼,相互作用,互为补充的。制度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权力关系的外部制约,通过利益关系起作用,灌输相应的政治意识形态价值,为社会主体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指导社会主体做出合乎政治意识形态价值的行为选择。就有效性而言,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要大于制度思想政治教育,它比制度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强制性,因此,就某些方面而言,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制度思想政治教育可能更有效。但是,从符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角度考量,制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意识形态价值导向,不仅可以从外部规范社会行为,而且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创造必要前提,可见,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更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