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健康管理的评价

健康管理的评价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1-10 10:18:2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健康管理的评价,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健康管理的评价

篇1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639-03

健康信念模式的主要观点认为:个人的健康行为来源于个体对健康或对疾病抵抗的知觉,如果个体感知到体质健康状况不佳或自我评价不满意,那么这种认知评价便会成为他采取行动、调整健康管理的重要动机。关于大学生体质健康主、客观评价的一致性与自我健康行为管理,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方面进行探讨:1) 体质健康等级评价来源于客观标准,身体自我认知来源于自我对身体的主观认知与评价,将探讨这两种评价之间的一致性;2) 通过体质测试,对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的身体自我评价及健康行为管理差异进行分析,探讨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自我身体认知的差异性及健康行为管理的差异性。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文以大学生体质健康的评价和行为为研究对象,对330名深圳大学在校一至三年级的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等级测试以及身体自尊量表测试和健康行为进行调查。调查对象的大学生平均年龄为(21.3±1.60)岁;三项测试皆有效的大学生为271名,其中男大学生158名,女大学生113名。

1.2研究方法

1.2.1测量法1) 体质健康等级综合评价。采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等级评价,评价指标为身高标准体重、肺活量体重指数、台阶指数、握力体重指数、50 m跑。评分的等级为:及格:60~74分;良好:75~84分;优秀85分~100分。

2) 自我健康认知。采用Fox等人(1990)针对大学生编制的身体自尊量表(PSPP)进行身体自我健康认知。PSPP主要用于测量个体对自己身体各方面的主观身体能力,量表包括身体自我价值感1个总量表和运动技能、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力量4个分量表。根据Fox对大学生的连续研究以及经我国徐霞等人(2001)根据中国国情的修订研究,量表具有较高信度、效度。由于该量表中的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素质反映了个体对自我健康主要方面的感知,我们将其应用于个体对自我健康的认知评价。

1.2.2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大学生的睡眠、吸烟、喝酒、餐饮习惯、运动参与等健康行为进行调查。

1.2.3数理统计法数据采用Spss for Window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身体自我认知主、客观的一致性为考察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大学生对身体自我认知的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是否具有一致性,对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等级分数与他们身体自尊(PSPP)各维度评分进行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表1)。

在PSPP量表的5个维度中,运动能力反映个体运动方面的能力与自信等评价,身体状况反映个体对自我体质强弱、个体精力感、运动参与及运动参与的适应性等评价,身体素质反映了个体对自我是否强壮、力量、速度、爆发力等评价。这三个维度与学校体质健康等级评分的客观标准最为密切。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学生在PSPP这三个维度上的评分与他们体质健康等级分数,除优秀组在“身体状况”未具显著水平(P>0.05)外,其余的相关具显著性(p

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对体质健康的主、客观评价具有一致性反映了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基于高等教育的文化背景、个性及社会文化背景的综合因素上,对自己的体质健康有较清楚认知,这点也是我们所期盼的。因为,如果一个人对身体的自我认知与客观标准差异过大,当身体处于较差状态时而主观认知感觉良好,那么,这种主、客观之间的差距会使个体在自我健康管理方面发生混乱、并导致参与身体锻炼的动力性减低。因此,无论是着眼于现在还是未来,无论是从现行体育教育或终身体育教育的角度,个体对自我体质健康的良好认知是个体实施良好的自我健康管理、参与身体锻炼的重要动力资源。我国许多精英科学家的“英年早逝”,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缺乏身体认知的主、客观一致性,因而在自我健康管理、参与身体锻炼等方面未能采取有效的行动。

2.2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身体自我认知的差异及健康行为管理的差异

2.2.1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身体自我认知的差异为探讨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身体自我认知的差异性,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大学生PSPP 得分进行检验(表2)。

统计结果显示,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学生对运动能力的自我认知的差异非常显著(F=13.53,df=2,p良好组>及格组,采用LSD法进行均值多重比较显示:体质健康优秀组的学生对自我运动能力的评分高于良好组(p

在PSPP评分中,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学生在“身体自我价值”、“身体吸引”两个维度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F=1.62,df=2,p>0.05; F=0.50,df=2,p>0.05)。由于PSPP身体价值与身体吸引两个维度的自我评价不仅受主观因素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对于身体吸引的认知,充满活力、健硕是因素之一,但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外貌的美丽、气质的优雅等也是身体吸引的一个方面,因此,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大学生这两个维度的主观评分没有差异性并不影响他们对身体运动能力及健康活力等方面自我认知的客观性。

关于健康行为管理,调查设计以吸烟、喝酒获得较低分数;睡眠、餐饮习惯、运动参与获得较高分数为健康行为管理的理想模式。调查发现体质健康优秀组的学生无吸烟现象,其余两个组虽然比优秀组吸烟多,但没有统计差异(F=2.29,df=2,p>0.05)。在睡眠、喝酒、餐饮习惯三个因子的得分,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在运动参与方面,方差分析检验显示: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大学生在运动参与方面的差异非常显著(F=7.32,df=2,p

总体来看,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在睡眠、吸烟、喝酒、餐饮习惯的管理方面处于较为适宜的自我健康管理范围,社会调查发现的吸烟、熬夜、酗酒作为健康“三大杀手”,可以审慎地认为不是导致大学生体质健康处于低等级的主因素。而运动参与的差异性则可能是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等级的主要因素。

体质健康为优秀的大学不仅对身体自我认知具有客观性,而且在运动参与方面也优于其余两个组,反映了体质健康优秀组的学生在健康的自我认知和健康行为的管理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同时还提示,大学生若想达到体质健康为“优秀”的等级,他们必须在运动参与上有更多投入。

本研究样本中,大学生体质健康等级为优秀的占17.7%,良好和及格分别占52.4%和29.9%。三个组的对比,只有优秀组表现出健康观念与行为的高度一致性,这意味着只有18%左右的学生在健康观念和行为管理上高度协调,而体质健康良好组和体质健康及格两个组,虽然对身体的自我认知上具有客观性,但从统计结果上分析,这两个组在运动参与方面与优秀组比较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两组组间的相互比较则存在运动参与的分界模糊。由此也看出,学生对运动参与的动力仅仅来源于对健康的自我认知或给予学生体质健康的一个等级评价还远远不够,即使学生对健康的自我认知为不满意,尚不足以在运动参与方面作出反应性的强化行为。因此,应开拓更为广泛的运动参与的动力模式,以促进从良好等级向优秀转化,从及格等级向良好等级的转化,从而也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及体质健康等级评定对学生健康的指引作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1) 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对身体自我认知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客观性。体质健康等级高的学生在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素质三个维度上的身体自我认知为高分,而体质健康等级低的学生在这三个维度的身体自我认知为低分。2) 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在睡眠、吸烟、喝酒、餐饮习惯的管理方面处于较为适宜的自我健康管理范围,社会调查发现的吸烟、熬夜、酗酒作为健康“三大杀手”,可以审慎地认为不是导致大学生体质健康处于低等级的主因素,而运动参与的差异性可能是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等级的主要因素。3) 体质健康优秀组的学生在健康行为的管理上不仅表现为不吸烟、良好的睡眠和餐饮习惯,而且更突出地表现为更多的运动参与。4) 体质健康良好组和体质健康及格两个组在运动参与方面与优秀组比较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说明即使学生对健康的自我认知为不满意,尚不足以在运动参与方面作出反应性的强化行为。

3.2建议1) 充分发挥体质健康测试对学生健康的评估作用。目前教育部已要求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学校对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有了一个客观标准,应积极利用每年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监测,发挥其对体质健康、体育锻炼效果的评估作用。通过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综合等级评价,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反馈,使学生在了解自我体质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措施激发学生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终身追求健康身体和科学的自我健康行为管理。

2) 设立学生体质健康等级提升计划。即使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认知自我健康处于不太满意状态,并有运动参与的意向,但往往并不一定能在健康行为强化方面得以体现。可通过学生体质健康测评,每学年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测评结果设立一项体质健康提升计划,以计划促进体质健康的实施。该项工作可以结合体育(与健康)及课外体育进行。

3) 运动处方指导。当代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科学锻炼理念,但是,面对书刊、网络巨大的信息以及众说纷纭的健身方法,尤其是如何针对个体状况、开展时间-效能高的体质健康锻炼,依然迫切需要科学指导。目前我们根据体质健康测评并开发运动处方,在校园网开设运动处方专栏,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的课内与课外互动机制,使学生的锻炼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美)赖斯(Rice, P, L.)著.胡佩诚,等译.健康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 朱敬先,著.健康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篇2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334-02

对于骨折患者而言,无论是在围术期、入院期间还是居家期间,都需要及时进行肌肉以及关节锻炼,避免患者出现肌肉萎缩以及关节僵硬等情况。由于各个阶段功能锻炼不同,所以侧重点也有所不同[1]。而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则是护理人员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护理质量的重心之一。对骨折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不但会对患者的预后造成直接影响,同时整个护理团队的护理质量也会受其影响[2]。我院对172例骨折患者中的86例使用健康教育管理单,在减轻护士工作量的同时,提升了患者满意度,现将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3年11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骨折患者共172例,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6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男44例,女42例,年龄18-35岁,平均年龄(26.3±3.1)岁;对照组患者男48例,女38例,年龄20-38岁,平均年龄(28.3±2.8)岁。本次研究中,90例上肢骨折,82例下肢骨折。排除转科、儿童以及自动要求出院患者。两组患者无论是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种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教育,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采用健康教育管理单。护理方法如下:

当患者入院后,主管护士以及代管护士根据常规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并将我院自定的健康教育管理单运用其中。主管护士和患者进行沟通之后,在健康教育管理单上记录患者的护理重点、评估情况、功能锻炼要求以及健康教育内容等,由护士长或质控员对患者功能锻炼进行评价,1次/w,将评价结果记录在教育管理单上。我院自定的健康教育管理单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床号、联系方式、既往史、抽血检验、入院/出院时间等。

1.3评价标准

为了能够了解患者健康教育效果,我院对出院患者进行无名调查,内容包括:(1)护理人员是否讲解医学检查、给药注意事项。(2)护理人员是否了解患者睡眠情况,解决睡眠问题。(3)术前以及术后护理人员是否提供饮食、锻炼、休息、和用药指导。患者根据调查内容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分为3个级别,即:满意、一般、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以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经x2检验,以P

2结果

3讨论

将健康教育管理单运用到骨折患者的护理中,主管护士以及代管护士只需要查看病床床头的教育管理单便能了解已经实施和未实施的教育内容,对患者的掌握程度进行有效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质控员或护士长对患者的功能锻炼情况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填写在健康教育管理单中,主管护士以及代管护士便能直接根据管理单进行缺陷补偿教育。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患者都希望自己在入院期间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细致的功能锻炼指导[3]。通过健康教育管理单,责任护士对已经出院的患者进行回访,根据患者自身病情的不同进行居家功能锻炼指导,当患者在家中,若是有功能锻炼问题需要指导,只需告知床号、姓名和出院时间,护士可快速找出原来的健康教育管理单,根据患者既往教育记录进行回复,从根本上保证了将健康教育贯穿于出院、居家的每个阶段,充分保障了健康教育的完整性和连续性[4]。

经过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78例满意,5例一般,3例不满意,总满意率为96.5%;对照组患者53例满意,12例一般,21例不满意,总满意率为75.6%。观察组患者健康教育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黄亚芬. 健康教育管理单在骨折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 广西医学,2012,08:1094-1095.

篇3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及交通发展,该病正呈逐年上升趋势[1]。结核病的治疗一般采取联合用药,这种治疗方法副反应较多,患者对疾病缺乏了解,使治疗的依从性降低[2]。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强结核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确保他们的生活质量。对2015年7月~2016年12月我院的56例结核病患者应用健康管理,收效良好,现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7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56例肺结核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患者均经影像学及实验室相关检查确诊。排除精神病史及沟通障碍的患者。其中观察组男19例,女9例;年龄18~73(55.6±6.9)岁,病程0.6~8(3.3±1.6)年;其中对照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18~76(56.4±6.1)岁,病程0.6~8(3.4±1.3)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参与研究的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结核治疗,应用常规健康教育、集体教学、个体咨询指导、分发医疗手册宣传结核病知识,鼓励患者掌握疾病信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配合药物进行治疗[3]。研究组在采取常规抗结核治疗方案基础上应用健康管理,具体方法如下。1.2.1制定健康管理路径表查阅相关文献和书籍汇总报告,并与结核病专家和科内成员探讨,制定健康管理路径表。内容包括教育方式、内容、时间、预期目标与实施效果、整体评估等[4]。1.2.2健康教育干预方法1.2.2.1入院健康教育(第1天)向患者分发健康教育手册,指导患者熟悉医院环境及医院制度,帮助患者认识同房病友及责任医生和护士,帮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病房规章制度[5]。预期目标:提高患者对医院医疗服务的信任度。1.2.2.2入院健康教育(第2天)向患者讲解生化指标检查的配合方法与要求:X光片、超声及心电图检查配合,3次痰标本检验及血标本抽取的注意事项,向患者讲解饮食配合治疗方法,了解营养干预的重要性[6]。并将上述相关资料分发给患者,强化应用。预期目标:强化检验,使患者及家属意识饮食配合的重要性。1.2.2.3入院健康教育(第3天)向患者讲解结核病相关知识,并将结核病预防与治疗宣传手册分发给患者,对于负面情绪高的患者,给予耐心的指导、沟通[7]。预期目标:消除患者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及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及护士治疗。1.2.2.4治疗期间健康教育向患者说明一些药物的使用目的、用法及副作用。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密切观察用药情况,包括用药剂量、次数、禁忌等注意事项[8]。若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向医生报告与处理。预期目标: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加强对有毒药物的管理。1.2.2.5化疗后1~2周教育内容叮嘱患者严格遵守按、时按量服药,不可自行停药。治疗期间应强化患者营养物质的摄入,发放相关健康教育材料。预期目标:强化疾病治疗原则,提高治疗依从性。1.2.2.6出院前教育内容指导患者出院后注意病情是否反复,定期到门诊复查。坚持遵医嘱服用药物,注意休息,一旦有不适症状及时到院就诊[9]。预期目标:帮助患者掌握出院后疾病护理知识及注意事项等内容。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治疗依从率100.00%高于对照组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n(%)]n不依从不完全依从完全依从治疗依从率对照组287(25.00)16(57.14)5(17.86)21(75.00)观察组280(0.00)9(32.14)19(67.86)28(100.00)P<0.05<0.05<0.05<0.05

2.2两组患者痰菌转阴率比较

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痰菌转阴率92.86%高于对照组7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两组患者满意度调查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度64.29%高于对照组患者2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健康管理是基于整体护理服务模式,它使护理人员已清楚护理行为和目标,避免机械性执行命令,而是建立标准化、预见性的制定护理过程,加强评估的过程中,有效地保证了健康管理的质量。研究结果表名健康管理在护理肺结核患者,可提高治疗依从率、痰菌转阴率及患者满意度。综上所述:健康管理在护理肺结核患者中的临床效果良好,可提高治疗依从性、痰菌转阴率及患者满意度,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作用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光学.综合护理干预在首次治疗的肺结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234-235.

[2]翟广.全程优质护理服务在肺结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8):222-223.

[3]张霄芳.对住院的肺结核患者进行临床路径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0):84-85.

[4]何亚荣,李凤秋.整体护理对肺结核患者的效果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3):199-200.

[5]曹丽丽.优质护理对肺结核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J].海峡药学,2015,28(2):198-199.

[6]王永珍,何珂.综合护理干预对肺结核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35(13):108-110+1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