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3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城市旅游发展研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自然变化引发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如何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已经成为全球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其中发展低碳经济也成为全球各国发展经济的战略重点,随着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低碳”概念正逐渐影响着人类的各种生产和生活方式。中国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正面临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碳减排的双重压力,而旅游业作为绿色产业,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宜宾市位于川滇黔结合处,川南地区的交通枢纽,是一座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城市,污染型企业较多,长期的不沽生产方式和特殊的盆地地形,导致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数据,宜宾市在2004年,连续两年被列入十大空气污染严重城市。为此,宜宾通过各种措施改善宜宾的污染问题,要彻底改变宜宾市环境污染现状,实现清洁生产,低碳旅游是宜宾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经过十年的努力,宜宾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整治,依托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取得迅猛发展。近两年来,针对宜宾市旅游景区开发建设不足、市场吸引力不强,政府已出台优惠措施,吸引企业投资旅游作为突破,以规划引领发展,招商推动建设,开发打造景区,服务创造环境,形成了多方合作的市场运作旅游发展新格局。宜宾市在2014年实现旅游总收入共计256.05亿元,同比增长22.69%,其中国内旅游收入达256.02亿元,同比增长22.70%;共接待国内游客2 822.24万人次,同比增长12.98%,其中一日游达1 975.57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人天数累计达4 148.69万人天。
一、低碳旅游城市
所谓低碳旅游,就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树立低碳意识,将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水平,尽量减少碳排放量的一种新型旅游消费模式。换句话讲,低碳旅游是一种倡导低碳饮食、低碳住宿、低碳旅行、低碳游览、低碳娱乐、低碳购物的旅游消费活动,而贯穿其中并居于核心地位的,是旅游者的低碳意识和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的配合。
蔡萌、汪宇明在《低碳旅游城市:旅游城市转型发展的新标杆》中,对低碳旅游城市的内涵做出了界定:低碳旅游城市是指基于“减排、微排、中和”的技术经济原理,在充分揭示和认知城市“碳源、碳汇、碳流”机理和现状的前提条件下,按照“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与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三低三高”要求,全面改造和提升旅游城市的旅游业能级和质量水平,促进城市成为生态宜居、产品供给低碳化与体验环境畅爽的新型旅游城市;此外,其著作还认为需要从制定低碳旅游城市的指导原则,培养低碳旅游城市示范点,刺激低碳旅游城市和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
二、宜宾建设低碳旅游城市的必要性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l号)中明确提出:“推进节能环保,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支持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经营户和其他旅游经营单位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高效照明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企业。五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合理确认景区可容流量,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倡导低碳旅游方式。”
旅游业本身属于低碳产业,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碳排放主要来游于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宜宾旅游业围绕生态宜宾、绿色宜宾,大力设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与宜宾其他产业相比污染排放、资源消耗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相对较少。但这并不能表示宜宾旅游业是“零碳排放”产业。由于旅游业与其他产业有着高度的关联性,并伴随产业规模迅速扩张,旅游业整体也产生了大量碳排放,对气候变暖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具有巨大的节能减排空间的潜力。据世界旅游组织最新研究表明,2009年,来源自旅游交通和住宿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别为1 192 Mt和284 Mt,旅游业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具有5%的责任。
三、宜宾低碳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低碳旅游技术门槛高
低碳技术的运用是实现低碳旅游重要基础。使用生态能源和节能环保能源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而宜宾旅游业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很难实现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再加上许多旅游设施与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与利用不足,不仅增加了旅游业的运营成本,也增加了碳排放量。
(二)低碳旅游意识薄弱
宜宾目前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未能把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作为出发点来发展旅游业。因此,低碳意识的加强和社会责任的培养对促进宜宾低碳旅游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游客是低碳旅游的参与者,低碳旅游的理念虽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实施起来还是有困难的。因此,游客在观念上的转变还需要较长时间。
(三)旅游产品开发滞后
虽然宜宾市已经开发了一些旅游产品,但大部分旅游产品的开发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市场开发力度不够,在对低碳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及管理方面也存在问题。在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珍贵旅游资源的损坏与浪费,破环了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些都导致了景区在实施低碳转型过程中受到阻碍。
(四)专业管理人才紧缺
宜宾市现阶段发展低碳旅游,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缺乏相应的低碳旅游专业人才,旅游景区发展低碳规模缺乏规范化的推广机制,同时,企业的低碳化管理模式和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发展低碳旅游的重要部分。
四、宜宾市低碳旅游城市发展建议
(一)低碳旅游产品开发
产品开发主要可以从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几个方面入手。餐饮方面,迎合游客对天然食品喜好的消费心理,向游客提供绿色食品、生态食品,开发本土特色的餐饮产品,食用旅游地生产的食物,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等方式减少碳排量。住宿方面,让旅游者做到低碳住宿,尽量自带洗漱用品而少用酒店提供的一次性盟洗用品;加大对森林旅馆、农民家庭旅馆等生态旅游住宿产品的开发建设力度,满足不同游客的需要。交通方面,要求旅游者做到低碳旅行,尽量采用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旅游企业应结合景区实际建设自行车旅游专线、以石油、液化气等为燃料的绿色观光车旅游交通线路等。购物方面,多购买旅游地的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惠及当地经济,减少当地居民为谋生而砍树、采石等破坏环境资源的行为;旅游者尽量自带水杯,少买瓶装水,抵制过度包商品等。
(二)低碳旅游交通线路的构建
低碳旅游交通线路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完善景区间的交通线网和相关配套设施,通过通畅便捷的交通网络将各景区景点连成线,结成片,形成圈。在旅游景区之间建立旅游大巴专线,积极引导广大游客采用旅游大巴有秩序地进出各大旅游景区,针对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较高的旅游景区,限制或者禁止游客开私家车进入,在各景区之间结合实际构建电动车、自行车等低碳或无碳旅游专线,减少碳排量。
(三)加强低碳旅游宣传力度
通过宣传将低碳旅游信息传递给旅游者,加深游客对宜宾低碳旅游的了解,达到目的。可由宣传部门利用旅游网站设置低碳旅游专栏,让广大游客加深对低碳旅游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低碳旅游观念。也可在旅游景点设立宣传标语引导广大游客树立低碳旅游观念,在旅途中实行低碳旅游方式。
参考文献:
Abstract:Urban tourism industry is developing fast in Anhui province, but there is a large spatial imbalance problems. Urban agglomeration will be an important pole in China’s “twelfth five-year” strategy, which will become the subject of future urban tourism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because it’s beneficial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resources and weaken the unbalanced situation of urba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resources and tourism investment. There exists four problems in tourism development for Jianghuai agglomeration: (1) tourism resources’ type is various but is larger gap in development intensity; (2) tourism product construction repeatability is bigger,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improve fund use efficiency; (3) strategic positioning is not accurate for individual cities, tourism development strength is discretized; (4) urban tourism lack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the driving force of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is not insufficient. Regional tourism resources should be integrated and marketed from four aspects, namely, urban agglomeration tourism spatial development pattern, tourism products and tourism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gional tourism image integration as well as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finally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Jianghuai urban agglomeration tourism and lift regional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and leading ability.
Key words:urban agglomeration tourism;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ptimize path;Jianghuai urban agglomeration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11-04(6)
安徽省拥有类型多样、数量丰富的旅游资源。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环境改善、旅游投入支持、品牌塑造以及一系列旅游发展政策的大力支持,城市旅游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2012年,安徽省旅游外汇收入15.6亿美元,同比增长32.5%;国内旅游收入2519.08亿元,同比增长38.79%,已经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大省。但是,受资源分布不均衡、行政体制和发展理念等要素影响,区域旅游发展不协调、区域整体竞争力发展滞后,在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能力显著不足。皖南国际旅游区、沿江城市带、“两江一湖”旅游区等旅游发展战略的发展重点都在皖南,造成皖南、皖中、皖北安徽三个地区的旅游发展差异较大。“十二五”发展机遇期,安徽省有必要寻找发展突破口,促进皖南地区对皖中、皖北旅游产业带动能力。城市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依托和主体,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强城市的区域带动能力。进入“十二五”,中国城市发展的主要抓手是城市群发展战略,其发展可以整合区域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水平的快速提高。因此,旅游发展不仅需要以城市为载体,还需要着眼于城市群这一区域性的旅游发展战略,实现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整体提高。
江淮城市群是长三角向西辐射的“腹地城市群”,也是中部地区东向发展的“门户城市群”,作为未来中国城市群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极这一概念已得到国家发改委的证实。江淮城市群发展将较大推动皖北经济发展,改变安徽省经济发展南北不平衡的空间发展格局。而安徽省旅游发展的重点也将聚焦于江淮城市群这一区域性主体,因其与其他旅游区相比,更能够带动全省旅游产业经济发展,弱化区域和城市间的经济差异。江淮城市群包括合肥、六安、巢湖、淮南、蚌埠、滁州、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等11市,皆在合肥2小时通勤圈内。2011年,巢湖的分拆将优化合肥、芜湖、马鞍山的城市发展空间和城市经济联系,有助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近年来,江淮城市群旅游经济取得较快发展,2000年到2010年,旅游总收入占GDP和第三产业的平均比重分别由5.12%和14.26%分别增长至8.03%和23.90%,旅游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其中合肥、池州、安庆旅游总收入分列前3位,占江淮城市群旅游总收入的61.56%。因此,本文对江淮城市群旅游发展问题和对策的研究,对于未来安徽省城市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城市群旅游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城市群正逐渐成为中国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城市群旅游越来越受到管理者重视,它是以城市群为地理单元,由旅游吸引物、设施、社区有机结合,借助现代交通工具、综合运输网、信息网络密切连接,形成整体效应和形象,同时旅游地各城市、各方(政府、行业协会、旅游企业、居民)通过各种行动促进旅游业发展。与单个城市相比,城市群旅游主要体现为城市间高度连接形成的整体效应和总体形象[1],其对于区域旅游综合实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城市旅游是城市群旅游发展的基础,城市旅游竞合作用下的资源配置和产业联系不断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
城市群既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也是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城市化、工业化带动下的城市规模扩大、经济水平提高等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是城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内容,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归根结底,城市旅游发展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业互补,共生共赢的结果,二者作用具有双向性。城市规模具有等级性,城市旅游水平同样具有等级性,也表现出阶段性的动态特征和模式。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可把城市群旅游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资源禀赋、区位条件、资源配置能力和外部环境等四个方面,这四个要素互相作用,不同时期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不同,在同一时期不同城市的旅游驱动力也可能不同。正是这四个条件作用的相互性,推动了城市旅游业经济部门的成长,并使之成为城市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并最终推动城市群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依据这四个条件在不同时段所起作用的重要程度,总结城市群旅游演化的阶段性特征。
1.1 初级阶段:比较优势发展阶段
城市旅游业发展启动阶段,旅游资源比较优势为主导,空间发展均衡化。主要以区域传统资源禀赋为基础发展城市旅游业。地方政府通过对旅游资源实施规划,通过追加投资,进行绿化、治理等环境工程,旅游地吸引力提高,旅游配套企业进驻,游客增多。旅游地发展势必使城市旅游经济提升,功能优化,人口规模扩大,与外界联系增强,带动城市服务业就业与地价提高。旅游需求渴望旅游设施改善,地价提升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旅游业与城市协调性发展进入第二阶段。
1.2 发展阶段:单体城市协调阶段
城市综合实力主导,政府与市场行为并举,城市旅游业产业不断调整,逐渐形成单体城市旅游与城市协调发展,由空间均衡发展变为非均衡(极化)发展。政府投入与市场投资带动城市基础设施、环境工程的进一步提高。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要素流通性增长,促进城市服务业功能提升和城市旅游设施完善。城市旅游产品在传统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得到拓展,各类型旅游目的地数量增长加速,城市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大大增强,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城市形象得到提升,游客量递增,循环累计效应和乘数效应增大。旅游经济与相关产业高度关联互动,促进城市整体功能的提升。城市经济规模越大,旅游丰度高且开发好的地区,其旅游市场竞争力越强,旅游与城市协调发展越好,反之,协调性越差。强有力的旅游目的地甚至成为城市经济增长极,通过与关联产业的商品供求关系和要素交换关系,对城市旅游经济活动产生支配效应。旅游业的增长极具有产业和地区经济活动两面性,发生在城市内部,增长极成长将造成旅游经济的空间不均衡,但随着对区域其他旅游地实施积极的政府引导、市场调控,这种城市内部差异性将会被弱化,达到城市群的空间均衡。
1.3 成熟阶段:区域协调阶段
多核化发展趋势发展,城市间旅游业发展差距缩小,城市间网络化联系加强。在城市空间相互作用下,城市旅游经济网络化促使城市群成为一个整体目的地,目的地规模、竞争力具层次性,各城市旅游功能和产业结构的角色得到强化。城市与旅游业协调发展不仅是旅游业与各城市内部产业发展的协调,还是整体城市间的协调。随着城市之间旅游经济联系度增强、城市经济与旅游产业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核心城市的旅游物质、能量及信息要素将从增长极沿扩散轴线(如交通运输网和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等)向低等级城市呈现空间扩散、等级扩散,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将高度空间网络化,城市旅游发展空间得到拓展,空间结构优化,边缘城市旅游业发展增速,共同构成城市群旅游业的增长极体系。各城市旅游经济相互作用不断增强,旅游业与城市协调发展呈现整体性、网络性和一致性,城市之间旅游流将增强,形成旅游同城化、一体化,由空间极化逐渐向空间均衡的方向发展,形成梯级辐射模式。规模效应、技术效率的存在使不同等级城市与旅游发展的协调度同步提高,最终实现城市群旅游的协调发展。
城市群旅游协调相关研究主要见于城市群旅游空间均衡发展[2]、竞合关系[3-4]、一体化发展[5-9]、可持续发展[10-11],研究多从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旅游者行为、旅游交通组织等角度,集中探讨长三角、珠三角等比较成熟城市群旅游空间非均衡性形成的等级结构,揭示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群旅游发展空间表征,城市群旅游协调发展研究较少[11]。以旅游业带动服务业,打造第三产业增长极,是城市群高度工业化后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发展模式,区域性旅游发展规划多在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编制,这种发展模式对原始旅游资源禀赋较好的区域存在不足:旅游业发展可与城市经济产业体系、交通设施布局等互动同步发展,快速城市化对旅游发展依赖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较大。一些快速工业化的二三线城市以商务、会展、创意产业等为代表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扩大城市知名度、产业升级中的重要性:旅游业与城市资源开发、工农业之间的产业融合逐渐成为一种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产业模式。这些城市处于快速成长的城市群中,虽然城市化水平不高,但若旅游资源禀赋较好、邻近较大客源市场、政府强力引导和一定旅游合作基础,可通过资源和信息共享、旅游设施和交通设施共建、旅游服务管理标准等手段提高区域旅游一体化水平,实现城市群旅游协调发展。
2 江淮城市群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2.1 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开发强度存在较大的空间不均衡
江淮地区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但城市之间的资源丰度、品位度以及资源开发强度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区域内城市旅游发展较大的空间不均衡。将旅游资源评价分为综合类、自然类、人文类[12-13]对江淮城市群11个城市旅游资源评价。综合类评价指标包括A级景区、5A级景区、4A级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共6个指标。人文类旅游资源评价指标包括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4个指标。自然类旅游资源评价指标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共6个指标。建立11城市评价矩阵Xij,求标准化矩阵 ,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Wij,旅游资源、旅游接待设施综合评价得分:
其中,Xij表示第i个城市第j项评价指标的数值,n为评价城市个数。
从旅游资源得分看(表1),安庆、池州、六安以自然类旅游资源见长,合肥、芜湖具有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这几个城市是区域旅游资源开发较早的主要城市。铜陵、蚌埠、马鞍山、巢湖的得分都小于1,资源优势不突出,品味度不高,限制了城市旅游产业发展。从中可知,长江以南的皖南地区具有丰富的山岳水系,资源品味度较高,长江以北的皖中缺乏典型的自然类旅游资源,除合肥具有较高的文化旅游资源品味外,其他几个城市的竞争优势较低。
2.2 旅游产品建设重复性较大,不利于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观光旅游产品仍是江淮城市群城市旅游发展的主体,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产品的开发意识薄弱。“十二五”期间,11个城市的旅游项目投资资金累计将达到3000亿元,各城市兴起旅游发展热,但发展重点仍是观光旅游产品,项目重复建设、整体发展水平低,企业集中度较低,产业整体竞争力和竞争优势难以体现,缺乏创新。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金等要素,而且投资后期不成功的旅游项目还将带来较大破坏。如乡村旅游发展,各个地方都在兴起乡村旅游产品发展热,但是发展模式主要以田园采摘、庭院观光为主体的农家乐初级阶段,产品类型单一、发展水平低、产品同质化和重复建设多,产品链延伸不足,降低了资金利用效率。
2.3 个别城市旅游战略定位不准确,发展力量离散化
区域城市旅游发展的合理和正确的定位不仅能够防止恶性竞争,而且可以有效配置资源资金,实现城市旅游的分工协作,有效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但目前江淮城市群内的多个城市皆将自身定位为区域旅游中心城市,距离长三角较近的几个城市纷纷提出融入长三角旅游发展框架中,造成江淮城市群旅游发展离散化。
2.4 城市旅游缺乏区域性整合,区域经济社会带动力不足
地方行政自主化对旅游产业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存在较大障碍,提高了信息不完全造成的经济成本。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作为单位绩效考核指标,也带来行政导向的地方利益化、区域旅游项目重复建设和投资失效。这些现象反映出旅游发展机制不健全、事业化管理、条块分割带来的开发管理难以协调等问题。单个城市旅游部门单打独斗,相互之间沟通协作和合作发展的意识不强,不利于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区域整体竞争力提高。
3 优化路径
江淮城市群旅游资源总量大、类型多样,拥有众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旅游协调发展将有助于城市工业化快速发展期生态资源、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增强地区人民文化认同感。文化资源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利用地域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牌识别度。但长江以南自然人文资源都较丰富,长江以北人文资源为主但数量也较少,差异较大。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存在层次低、产业链条局部化、旅游形象不明、区域产品同质性较高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未形成城市群这一区域性旅游资源、产品体系的整体开发建设理念。因此,需实施城市群旅游区域性一体化发展理念,促进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相互补充、整合发展,实现各层次旅游要素的横向和垂直关联与融合,强化区域内部城市旅游合作,实现城市群旅游协调发展。
3.1 城市群旅游空间协调发展
统一规划、整体开发、合理布局,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以旅游资源区为主体的区域旅游空间发展格局。合肥、芜湖和安庆三个城市旅游的旅游产业水平、城市综合实力较强,是江淮城市群旅游发展的三个增长极,这与当前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建设的重心一致,应分别以三个城市为中心旅游城市,建设合肥旅游圈、沿江旅游发展轴,形成“三轴两环”的格局(图1):三轴即连接合肥旅游圈和沿江旅游发展轴的合肥-芜湖一级旅游轴线、合肥-安庆和芜湖-安庆二级旅游轴线。两环为依托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等大中型城市形成的综合旅游区和区域性的生态旅游区。强化合肥、芜湖、安庆作为江淮城市群中心旅游地的旅游流集聚扩散功能,引导综合型旅游产业发展,依托交通动脉推动中心城市旅游要素向各个方向的高速流动,加强城市旅游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以皖江城市为纽带,形成九华山、天柱山和方特欢乐世界等多个知名景区,以沿江五市和滁州、蚌埠为依托,建设面向合肥、南京、杭州等的环大都市休闲产业带,逐步构建面向这两个重要旅游区的旅游节点体系,有效吸引长三角和黄山旅游者向皖江延伸,实现合肥旅游圈、皖江旅游带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区的一体化发展。同时,重视合肥-蚌埠潜在旅游轴线培育,以合肥为中转节点引导旅游流向北部城市的流动,滁州、淮南、滁州、六安、安庆的湿地或森林保护区为江淮城市群的生态旅游区。
3.2 区域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强化旅游产业和江淮、大别山、沿江文化的融合,引导主题城市和景观城市创新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商务会展、乡村休闲农业等传统旅游产品,协调发展主题酒店、主题餐饮、主题公园等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集聚旅游产业要素、建设旅游重点项目,引导旅游要素、相关产业向旅游资源密集区域和精品旅游景区集聚,构建配套完善的旅游综合产业体系,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用、信息互通、功能互补,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旅游企业集群和旅游产业集聚区,推动旅游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产品建设突出特色,以多样性、差异性、互补性为原则,组合区域旅游产品。实施沿江文化、名山名湖、工业文化、戏曲文化、诗歌文化、佛教文化等旅游资源联合开发战略,建设精品化、特色化的旅游产品,按照不同主题组合成若干条主题鲜明的区域性旅游线路:江淮多彩文化游、长江风情游、现代主题文化游、湖光山色度假游、李白仙踪游、历史遗迹科考游、现代工业文化游和环大都市休闲游等,通过旅游精品建设,形成鲜明旅游形象,提升市场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满足不同类型旅游者的需求。
3.3 区域旅游形象整合
旅游经济发展正由景点竞争、城市竞争和线路竞争走向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城市群内部城市形象是旅游资源的符号化和品牌化,整合旅游形象对外部市场进行营销,可提高投资者和旅游者选择机率[14]。旅游资源的互补性、旅游空间连续性、区域文化相似性奠定了城市群旅游形象整合的基础[15-16]。江淮城市群旅游协调发展需要整合旅游形象,并通过营销体
现区域旅游竞争力。结合地方文脉特征,根据淮河历史、大别山革命、巢湖文化、江南水乡四个方面凝练旅游形象口号,围绕此形象进行旅游产品、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旅游标示系统等要素建设,并通过举办旅游宣传促销和推介活动,提高市场知名度、吸引力和竞争力。
3.4 加强区域旅游管理
在现有省级旅游管理体制上,形成区域旅游发展协调工作办公室作为功能性政策机构,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完善江淮城市群旅游发展体制机制,深化旅游合作内容,指导旅游交通设施、产业布局、产品建设等方面工作,塑造区域旅游整体形象,联合开拓旅游市场,积极推动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交通一体化、服务标准一体化、市场监管一体化,联合整治与保护旅游生态环境。构建江淮旅游城市群目的管理系统,全面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旅游企业分类集成数据库,为旅游者提供目的地全面准确的旅游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服务。不断改善旅游发展软环境,做好旅游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如建立短期旅游培训班,搭建旅游中高级人才交流引进平台,加强旅游一线员工高技能培训。
综上所述,针对江淮城市群旅游资源布局、旅游发展存在问题,发展过程中要重视环巢湖旅游带、沿江旅游带、两山一湖旅游区和淮北历史文化区四个典型资源区品牌效应,从空间、产品、产业、形象和区域治理等方面整合旅游资源,开发多层次、差异化、全方位的旅游产品,根据不同市场需求,加大营销力度,实现江淮城市群旅游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浩,陆林,郑嬗婷.基于旅游流的城市群旅游地旅游空间网络结构分析——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地理学报,2011,66(2):257~266.
[2] 朱付彪,陆林.珠江三角洲都市圈旅游空间均衡发展[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9):1565~1576.
[3] 董锁成,李雪,张广海,金贤锋.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测度方法探讨[J].旅游学刊,2009,24(2):30~36.
[4] 靳诚,徐菁,陆玉麒.长三角城市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的构建[J].经济地理,2007,27(4):676~680.
[5] 陈浩,陆林,章锦河,郑嬗婷.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与优化分析[J].地理科学,2008,28(1):113~118.
[6] Anne Aguiléra, Sandrine Wenglenski, Laurent Proulhac. Employment suburbanization, reverse commuting and travel behaviour by residents of the central city in the Paris metropolitan area[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and Practice,2009,43(7):685~691.
[7] Albert M. Abane.Travel behaviour in Ghana: empirical observations from four metropolitan areas[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1,19(2):313~322.
[8] Hwang Yeong Hyeon, Gretzel Ulrike, Fesenmaier Daniel R. Multicity Trip Patterns: Tourists to the United States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33(4):1057~1078.
[9] 吴国清.区域旅游城市化与城市旅游区域化研究——兼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旅游互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1):51~55.
[10] Brawell Lane B. Developing a typology of sustainable tourism partnership [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1999,7(3): 260~273.
[11] Ruliffson Jane A, Haight Robert G. Metropolitan natural area protection to maximize public access and species representation [J].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2003,6(3):291~299.
[12] 张洪,顾朝林,张燕.基于IEW&TOPSIS法的城市旅游业竞争力评价——以长江三角洲为例[J].经济地理,2009,29(12):2044~2049.
[13] 张洪,张燕.基于加权TOPSIS法的旅游资源区际竞争力比较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5):500~505.
1.低碳旅游基本理论
1.1低碳旅游的概念
目前,低碳旅游尚无正式的定义,这里列举几个定义供参考。[1]
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它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低碳旅游是针对传统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
低碳旅游,就是在旅游活动中计算二氧化碳,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旅游,并用自己的行动弥补行动所释放的“碳”。因此,也可以认定“低碳旅游”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环保旅游。
低碳旅游,是指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式,保护旅游地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包括保护植物、野生动物和其他资源,尊重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当地的人文社区和自然环境做出积极贡献的旅游方式。
1.2 发展低碳旅游的意义
2009年11月1日,在深圳举行的“2009•旅游行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发展低碳旅游”被提出,用以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低碳旅游”概念的首次提出。时隔不久, 2009年岁末,国务院办公厅全文转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旅游业提高到国家战略性层面。《意见》明确指出要“推进节能环保,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高效照明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呼声下,低碳旅游概念的诞生有着重要意义。[2]
1.2.1低碳旅游有利于环境的改善
在环境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的现在,如果没有优越的环境,旅游资源再好,也不能成为好的旅游地。因此,发展低碳旅游能够更注意环境保护和环境质量[3]。
1.2.2低碳旅游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旅游是一种以绿色旅游为基础的旅游,这种旅游既能做到环境保护,又能为旅游者提供更优的旅游资源,还最大程度的造福于旅游地。因此低碳旅游是目前和未来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4]。
1.2.3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
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关联性极高的产业,主要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与其它的产业又具有极大的依托性,同时又具有极强的带动性。实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既是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是实现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5]。
2.晋城市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现状
2.1 晋城市区域概况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西与临汾、运城两地为邻,北与长治市接壤,东、南与河南省毗连,总面积9484平方公里,总人口212万人(2003年)。晋城市辖1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境内地形复杂,山地居多,以沁河为界,东属太行,西南为中条,西北为太岳。全境四周高山环绕,尤以东南部山岭更为陡峻。中部丘陵起伏,间有盆地,其中以晋城、高平等盆地较大,为境内主要农作区。全境河流以沁河、丹河为最大。本境气候温和属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尤以煤、铁储量巨大而著称于世。[6]
2.2 晋城市旅游资源概况
晋城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神农躬耕等美丽的神话传说,有《康熙字典》总编纂、康熙皇帝的老师、清代吏、户、刑、工四部尚书大学士陈廷敬,当代著名作家赵树理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还有大批历史文化遗存和文物古迹。
目前,晋城市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处,数量居全国前列,密度居全国第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33处,市、县两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有55处和252处,是全国最重要的文物大市之一。特别是现存的宋金时期木结构古建有50多处,约占全国同时期同类古建的1/3,是名副其实的“早期古建博物馆”。[7]全市共有成规模的旅游景区(点)42 处,其中有皇城相府、王莽岭、珏山青莲寺、蟒河4个国家4A级景区,8个国家2A级景区,7个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
2.3 晋城市旅游的发展优势
2.3.1交通便利快捷
晋城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毗邻中原大省河南,是山西通往中原、走向全国的重要门户,也是全国沟通东西、联结南北的重要支点。太焦、候月两条铁路纵贯市境,高速公路四通八达。距郑州、洛阳、长治三个机场均在100公里左右,与天津、日照、连云港三个海港都有高速公路相连。
2.3.2旅游资源丰富
晋城地处太行山的最南端,独特的地质地理条件形成了极为罕见的地形地貌,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拥有雄峻的太行绝顶风光、北方罕见的太行山大峡谷群、茂密的原始森林、 奇险的溶洞景观、清澈的河湖泉水。拥有历山和蟒河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阳城的云蒙山、崦山、陵川的红豆杉、泽州的猕猴四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有棋子山和七佛山两个省级森林公园。
2.3.3发展空间强大
晋城与拥有一亿人口的河南省接壤,周边郑州、洛阳、新乡、焦作、济源、运城、临汾、长治等城市人口近4000万,客源市场极其充足。
2.4 晋城市旅游的发展劣势
2.4.1 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低。晋城部分自然资源的开发仍处于观光原始状态,而居于优势的人文资源由于开发功能不强,致使达不到规模而制约着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4.2旅游形式单一。由于晋城的旅游起步较晚,景区(点)较少,人们的观念滞后,狭隘地认为旅游就是自然景观的游览。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多选择以休闲、观赏为主,参与互动性的活动基本没有。
2.4.3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晋城市旅游从业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旅游专业人才不足,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中高层旅游管理人员严重缺乏。
2.4.4. 宣传力度不够。晋城游客接待人数及旅游收入逐年增长,但多数来自周边省市游客,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游客和境外游客相对较少。
3.晋城市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3.1旅行社
旅行社可成立低碳旅游知识和理念的宣传专栏,详细介绍低碳旅游的实现途径、目的、重要性和意义,向市民宣传“低碳旅游、健康旅游”的新理念,让广大游客通过旅游网站专栏低碳旅游知识的介绍加深对低碳旅游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低碳旅游观念。
3.2 旅游企业
3.2.1 低碳餐饮产品开发
晋城市低碳旅游餐饮产品的开发应根据本土特色,力求旅游餐饮生态化,立足本地丰富的绿色食品资源、结合具有生态色彩的餐饮环境以及传统的烹饪技艺,迎合游客对天然食品喜好的消费心理,向游客提供绿色食品、生态食品,尽享乡野情趣。
3.2.2 低碳住宿产品开发
旅游住宿应体现多样化和生态化,可大力发展农民家庭旅馆,建特色“农家乐”。
3.2.3 低碳交通产品开发
各主要景区景点之间建立电瓶车、自行车等专题旅游线路,积极推广徒步游、生态游等低碳或无碳交通方式。
3.3 旅游者
让其形成低碳意识,在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自觉践行低碳化的旅游消费方式。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低碳饮食、低碳住宿、低碳旅行、低碳游览和低碳购物。
3.3.1 低碳饮食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旅游活动重要内容之一。低碳饮食消费方式提倡旅游者做到:一、食用当地生产的食物,以减少外来食品因运输、包装等环节产生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旅途中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减少难以降解的一次性物品对环境的破坏。
3.3.2 低碳住宿
低碳住宿,建议旅游者尽量自带牙膏、牙刷、拖鞋、毛巾等生活必需品、少用旅馆提供的一次性盥洗用品;养成良好的住宿习惯,如随手关灯、不将电器长时间处于待机状态等。旅行社可在旅馆的服务指南上详细介绍低碳住宿的实现途径、低碳住宿对减少碳排量的重要性等,加深游客对低碳住宿的认识,引导游客养成良好的住宿习惯;应加大农民家庭旅馆等生态旅游住宿产品的开发力度。
3.3.3 低碳旅行
低碳旅行主要针对旅游交通工具的选择。旅游者尽量采用低碳、环保、对环境影响小的出行方式,如长途旅游者尽量选择火车、轮船等二氧化碳排放量较低的交通工具;短途旅游者采用自行车或步行等方式,既可减少碳排量,又有利于旅游者身心健康。
3.3.4 低碳游览
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应做到不随便丢垃圾,通过一些如植树造林等的活动,达到反哺环境的作用。
3.3.5 低碳购物
旅游者可购买旅游目的地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惠及当地经济,从而减少当地居民为谋生而砍树、采石、挖矿等破坏环境的行为。另外,应尽量自带饮用水,少买或不买瓶装水,抵制过度包装商品,减少废弃垃圾量和资源浪费量。
3.4 旅游管理部门
3. 4.1构建全市交通旅游圈
全方位改造现有道路,提高现有道路等级,完善景区间的交通线网和相关配套设施,构建全市交通旅游圈,通过通畅便捷的交通网络将各景区景点连成线,结成片,形成圈,确保交通顺畅、旅途舒适。
3.4.2建立并推广景区内生态游、徒步游线路
结合各大旅游景区主要旅游产品,在各大旅游景区内建立徒步游、生态游专题路线,如结合历山、珏山、王莽岭等旅游风景区旅游产品的主要特点,推出徒步游线路,并逐步完善徒步游相关配套设施,减少旅途中的碳排量。
4.结语
低碳旅游时一种刚刚兴起的旅游模式,但是它代表了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晋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晋城旅游业由于在低层次下的快速发展,已经对晋城的旅游资源产生了不良影响,而实施低碳旅游模式则是保护晋城旅游资源,提升旅游品质的最新最好的策略,同时也为国内其他旅游景区提供了有益探索和借鉴。(山西师范大学;山西;晋城;041000)
参考文献:
[1] 黄文胜. 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J].生态经济, 2009, (11): 100-102.
[2]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Z].国发(2009)41号, 2009.
[3] 甘枝、茂耀峰. 旅游资源与开发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2
[4] 刘振礼、王兵. 中国旅游地理.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1
[5] 辛章平. 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发展战略[J] 经济半月刊 2008.4.
[6] 黄河新闻网省略/?? 2009-03-09
[7] 山西省旅游局. 导游基础知识.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7.
[8] 周秀堂. 旅游晋城.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9.
[9] 神奇太行. 晋城市旅游文物局. 内部资料2009 年第 1、2、3期.
(下接第211页)
最佳途径是“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高的价值”。服装成本和品牌利润在成衣业竞争中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成败命运。良好的设计成本控制是设计理念自身所自带的气质方式,并非压制前提下的设计诉求。不计成本的盲目创新只会导致产品购买风险的提高及品牌运作能力的降低,从而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最后导致闭关。在延续一个企业品牌风格的前提下,设计理念上要注重实际,要有服装成本观念。对扣子的外观及数量的需求;面料的选用;裙摆图案的工艺手法;分割线变化幅度大小;袖窿结构的工艺难度等等都有可能降低工作效率及大大增加服装成本从而影响到企业利润问题。如何用最低的服装成本得到创意实现,而又得到品牌名誉和企业利润的双丰收,是现代成衣产品设计最高要求和最终目标。
消费者与市场因素
创意成衣产品的设计理念一定不能脱离消费者和市场。成衣设计师对市场及消费者心理的把握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成衣产品的销售好坏。
服装是设计于人,服务于人的。创意成衣产品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也要满足消费者与市场。成衣设计师通过随时随地的市场调研和分析;客观、准确地了解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充分了解来自各个社会阶层的顾客;解读当前环境时机下消费者的心态变化和心理需求;同时对当前成衣市场各个品牌以及同类品牌的发展情况,都要进行分析总结。并对自身品牌做出未来发展预测,以便设计出审美与实用并存的成衣产品。
产品规划因素
创意成衣产品设计中,设计师前卫而创新的想法能否被消费者接受?对忠实顾客和潜在顾客如何进行平衡?这需要品牌进行产品规划,在成衣融入创意的同时要有基本款的搭配。
每一季的新品面市,要考虑到整盘货品中,创意成衣产品与基本款所占的比例。可以根据品牌风格和定位,适当的加入基本款,在减少了服装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购买风险。
成衣产品具体创意运用点到为止
创意在成衣产品设计中,应该点到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