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01 15:42:5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生态环境的现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安徽省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种趋势仍将持续。然而,这些成绩的取得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特别表现在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超常规损失。所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走出经济效益低,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的必然选择。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很多,其中生态足迹模型法以较为科学、完善的理论体系、形象明了的概念框架、精简统一的指标体系以及方法本身的普适性而开始流行。生态足迹法由于计算结果具有定量化和区域可比性,因此很快成为了定量分析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
本文通过构建安徽省2001-2011年的生态足迹模型来分析安徽省近11年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进一步证实了安徽省在过去11年间总体呈现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并对未来相关区域的发展提供合理化的建议。
2.研究方法
(1)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是指不断地生产一定人口所消费的资源和消纳所产生的废物所需要的生产性土地面积。生态足迹法是在一定的生态承载力条件下,关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费量和对废物消纳量的一种计算分析方法。这里的生产性土地主要包括以下六种类型: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建筑用地和化石能源用地。其计算公式为:
在生态足迹计算中,由于6类土地单位面积的生产能力差距很大,因而需要将具有不同生态生产力的生物生产面积转化为具有相同生态生产率的面积。通过给各类土地赋予不同的均衡因子可实现这种等量化处理。均衡因子每年变化的幅度较小,目前生态足迹计算中普遍采用的均衡因子为:耕地2.8,草地0.5,林地1.1,水域0.2,建筑用地2.8,化石能源用地1.1。
(2)生态承载力
生态承载力是指特定区域实际提供给人类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由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及技术条件不同,单位面积同类型生物生产土地的生产力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不同区域的同类型土地的实际面积是不能直接对比的,需引进产量因子对不同区域的同类型土地面积进行标准化。
产量因子是其代表的局地产量与世界平均产量的比率。当前国际上已经有很多机构和组织对于产量因子给出了自己的取值,在计算安徽省生态环境承载力时,考虑到其生态环境的特殊性,简单的套用国际标准数值会使得计算结果不能准确反应其具体情况。所以本文希望在模型中加入产量因子的地区修正因子q,即安徽省产量与全国平均产量的比值。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本文是在Wackernagel(2000)产量因子的基础上(即耕地1.66、草地0.19、林地0.91、水域1.00、建筑用地1.66、化石能源0),先计算产量因子的地区修正因子q,然后再与Wackernagel给出的我国各类土地平均产量因子相乘,最终获得安徽省不用土地类型的产量因子。计算公式为:
(3)生态赤字/盈余
我们用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差值来表示某地区的生态系统是否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如果生态足迹超过了该区域所能提供的生态承载力,就会出现生态赤字,表明该区域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供给,区域发展模式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如果小于区域的生态承载力,则表现为生态盈余,表明该区域的生态供给可以承受人类负荷,该区域发展模式处于可持续状态。
3.安徽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与分析
3.1 数据来源
根据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和安徽省的实际状况,收集了生物资源消费和能源消费两大类数据。生物资源消费分为农产品、动物产品、林产品和水产品四大类,依次归属于耕地、草地、林地和水域。生物资源生产面积的折算采用FAO公布的相关生物资源的世界平均产量资料。能源消费根据安徽省省情和统计年鉴资料可得,具体计算时以世界单位化石能源土地面积的平均发热量为标准,将安徽省能源消费所消耗的热量折算成一定化石能源土地,将电力消费转化为建筑用地。另外,在计算总生态承载力时扣除了12%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来保护生物多样性,计算结果详见表1。
3.2 可持续发展情况分析
人均生态足迹分析:由表1可知,2001-2011年安徽省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上升的趋势,由2001年的1.5710hm2增加到2011年的2.1827hm2,增长了38.9%。从构成类型来看,耕地和化石能源用地所占的比例一直较大,11年间增加迅速,其增幅分别达到23.17%和95.15%。这是导致安徽省人均生态足迹持续上升的最主要因素,说明我省依然采取粗放型的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仍然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破坏性很大。
人均生态承载力分析:表1计算结果表明,安徽省2001-2011年的人均生态承载力稍有下降,但整体变化较为平缓。在近11年的安徽省人均生态承载力中,耕地所占的比重最大,贡献率均达到68%以上。但是耕地承载力却从2001年的0.3099hm2减少到2011年的0.2790hm2,直接导致了安徽省近11年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呈波动下降趋势。这说明当前安徽省在经济发展中耕地资源占用现象严重,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
可持续发展形势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安徽省2001-2011年人均生态赤字由1.1281hm2增加到1.7759hm2,11年间增长了67.35%,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逐渐扩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安徽省人均生态足迹的不断增加和人均承载力的减少。伴随着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人口的迅速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生态足迹这只“大脚”越来越大,而安徽作为中部内陆省份,对外贸易额相比沿海省份并没有优势,消化生态供给的不足只能通过不断消耗自然资本存量,其发展属于不可持续状态。分类型来看,化石能源用地、耕地和草地的生态赤字最为严重,近11年的贡献率均占到了90%以上,所以它们每年的变化直接影响人均生态赤字。这主要是由于当前安徽省对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以及以农产品、畜产品为主的耕地、草地资源的消费不断加大。特别是承接产业转移以来,第二产业发展迅速,工业化的过程中势必会造成这种差距越来越大,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转变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林地和建筑用地出现了生态盈余,这得益于安徽省近几年的退耕还林力度及对建筑用地的合理规划及控制,但由于其本身所占的比重较小,故而不能改变安徽省总体上呈现的不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4.结论与建议
(1)针对化石能源用地生态赤字情况日益严重,建议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削减排放总量。把治理的关口前移,使负社会成本内部化,探索运行市场化导向的排污权交易制、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生产者延伸责任制,从源头上降低污染排放和资源滥用。希望能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消耗的速度,从而通过降低化石能源生态足迹的方法来减少生态赤字。
(2)耕地、草地、水域的生态赤字状况也不乐观。从供给角度来看,希望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将高新技术引入到生产中,提高单位面积的生物产量;从消费角度来看,引导绿色消费,保持合适的消费水平和合理的消费结构,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环保生产生活方式,从而改善相关地域的生态赤字情况。
(3)林地和建筑用地存在生态盈余,这主要得益于安徽省近几年在退耕还林、城市建设和维护、土地规划等方面的工作取得很好的进展。我们应该保持这种良好的势头,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体系。
参考文献:
[1]Wackernagel M,Onisto L,Bello Petal.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 [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3):375-390.
[2]Wackernagel M,Rees W.Our Ecological Footprint: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Gabriola Island,New Society Publish,1996.
[3]吴开亚,林保国,等.1990-2004年安徽省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9):1134-1138.
[4]侍远,孙世群.2005~2009年安徽省生态足迹和承载力变化分析[J].安徽化工,2011,
37(5):62-64.
[5]岳大鹏,张露露.河南省2000-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7):612-616.
[6]叶田,杨海真.生态足迹模型的修正与应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6E):449-453.
二、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1切实保护好农村饮用水源地
把保障饮用水安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依法科学划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监测和监管,坚决依法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严禁直接或者间接向河流、溪沟、水库、山塘排放超标的工业污水。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急预案,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2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
因地制宜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按照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居住比较分散、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采取分散处理方式处理生活污水;人口比较集中、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进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新村庄建设规划要有环境保护的内容,配套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防治设施。加快推广“户保洁、组收集、村转运、镇处置”的城乡统筹垃圾处理模式步伐,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边远分散地区可采取资源化的就地处理方式。优化农村生活用能结构,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控制煤和柴草的使用,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3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环保准入门槛,禁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污染严重的生产力和工艺、设备。强化限期治理制度,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的排污单位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应予限产、限排,并不得建设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加快推动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4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
科学划定禁养、限养区域,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加快推行规模化养殖场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积极开展规模以上养殖户和散养户的污染治理。各地要结合实际,确定时限,限期关闭、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B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对现有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鼓励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依据土地消纳能力,进行畜禽粪便还田。根据水质要求和水体承载能力,确定水产养殖的种类、数量,合理控制水库、山塘养殖规模,坚决禁止化肥和畜禽粪便养鱼。
5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推行秸秆还田,鼓励使用农家肥和新型有机肥。鼓励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加强农资管理,禁止生产及销售劣质农膜,提高农膜使用周期及使用寿命,鼓励农膜回收再利用。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发展生物质能源。
6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
做好全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摸清情况,把握机理,逐步完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制度,开展污染土壤综合治理试点。加强对污灌区域、工业用地及工业园区周边地区土壤污染的监管,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严格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环境监管。
7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恢复。保护和整治村庄现有水体,努力恢复河沟池塘生态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加强对矿产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开发建设项目和活动的环境监管,努力遏制新的人为破坏。
8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监管机制
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8-0156-01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当今世界一味追求经济产值的不断增加,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以及建立在资源废墟上的文明正面临着危难。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不同,人口密度不均,资源禀赋不等,消费结构和产业组成不平衡,面对的生态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也迥然不同,以我国为例,巨大的人口密度,以煤炭为主的特有能源结构,生产力的飞速提高,工业化的加速实施,这一切都使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面临着超乎异常的生态环境问题。
1 中国环境的基本形势
近几年,国家一系列的有效举措,使我国的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但从一定的程度来看,当前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很多问题仍然亟待解决。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这是在特殊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并累积发展的结果,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生态环境破坏、自然资源浪费问题;二是以城市为中心并不断向周边蔓延的环境污染问题,两类环境问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当前,以城市为中心的污染问题有向农村大幅度蔓延的趋势,一些经济发展较快、工业水平较高、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生态破坏不断扩大和加深,环境问题凸显的尤为严重。具体表现为:能源利用率和矿产资源利用率低;过度开采导致自然资源极度浪费;肆意砍伐森林植被,造成生态失衡;污染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较低;城市工业化严重逐渐形成钢铁森林等等。可以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
2 严峻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水资源危机、土地资源流失、森林和矿产资源枯竭、工业废弃物排放等等,这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都严重制约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如果严重恶化下去,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将面临着毁灭性的灾难。以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举例来说:
水是生命资源,是社会文明进步、人类生存发展、万物繁衍生息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但我国水资源的整体分布却极不平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及其丰富,占全国水资源的81%左右;而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了全国的64%,但水资源仅占19%。由于西北西南等地供水严重不足,带来了一系列包括灌溉排水在内的现实生产问题,并造成农业大幅度减产,与此同时,我国的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淡水资源不充足,水污染异常突出,使我国部分城市饮用水稀缺,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对城市的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制约。
土地是生态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植被生殖生长的基础条件,关系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命脉。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致力于工业化建设,使得城市发展、交通建设等占用了大量耕地,同时由于森林砍伐、植被破坏导致的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原因,使我国耕地面积不断递减,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耕地面积已经下到18亿亩;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3以上;沙漠和荒漠化土地达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全国有接近3亿人受沙漠化的影响,。这些具体的数据如同警钟一般,在敲击我们对环境的浅薄意识,警醒我们解决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好消息是我国已经把土壤资源问题列到重点保护对象之中,并承诺将采取一系列相关有效的绿化措施和绿林方案来稳固土壤。
3 环境污染带来的复杂问题
从国内来看,我国每年由于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亿多元,其中农业毫无疑问是最大的受害者。众所周知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间接导致林业、畜牧业、工业等产生巨大损失,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道关卡。
从国际上来看,我国人口居世界第一,又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时还处于改革开放时期,面临着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同时也受到国际社会带来的压力,发达国家不断地将环境问题的主要矛头指向我国,使我国在生态环境问题上一直缺少话语权并长期处于被动位置,在某种程度上极大的抑制了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
4 环境污染的解决方案
根据过往经验可提出一些已有明显成果的解决方法,比如:保护森林和矿产资源,禁止肆意砍伐和非法开矿,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措施来加大处罚力度;学习发达国家治理污染的先进技术,引进现代化的机器,增大污染处理能力和效率;严格控制引进的工业化项目审批,对资源污染严重、能源利用率低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国民保护环境的主动意识;倡导文明消费,健康消费,绿色消费等等。
近年来我国政府也采取了多重措施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但全国生态环境的整体恶化地趋势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和改善,所以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加强。
1)加强国民的生态文明教育,不断提高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文化修养。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文件贯穿到义务教育当中,使生态保护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思想能够深入人心。人民是生态环境污染的行为者,也是生态保护工作的直接基础,只有大力推进全民环境教育,让公众了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国情,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得到广泛传播。
2)加强生态系统恢复工程。一方面可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恢复湿地、保护耕地,严禁捕猎、污水处理等措施来恢复生态环境的系统工程。另一方面,国家以及一些工业化企业也应该在生态环境恢复工程中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现实的状况已经明确说明了一个事实: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
3)加强生态监测和防控。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工程还在初级阶段,缺乏系统有效的科学技术以及完整地监测网络,同时生态系统的调研不够全面以及监控数据不合理等等,严重影响了监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制约了生态环境恢复工作,因此我国要在生态监测方面加大力度,这一点非常重要。
总体来说,必须继续坚持国家出台的各项环境保护政策,才能有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和谐家园。
参考文献
[1]杨伯溆.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刘圣音.中国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吉林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