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2-08 15:53:1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思考

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质量。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常常难以处理好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的差异,过于关注课程内容的知识完整性与学科基础性,导致研究生课程成为本科生课程的简单延续,在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弱化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探索与科研训练的功能;与此相反,有些学校则忽视研究生课程建设,以和科研立项代替课程学习,或以协助导师完成课题研究、翻译外文资料等作为课程内容,忽视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理论深化的作用。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建构,一要充分反映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特别是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二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在确定具体课程内容时,要有针对性地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课程内容既要突出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又要遵循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学科特色;最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精神。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思考

在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之中,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再好的课程教学内容,如果没有科学的教学方式,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教学方式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教学方式运用单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充斥课堂;教师习惯于专业知识的传递,虽然也会考虑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但忽视对学生智慧的启迪和思维的训练,也漠视学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拒绝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导致学生难以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专业价值观。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教学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应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单向传递学科知识”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方式具体确定为:主要采用系统讲授、研讨、师生问答、案例分析、行为体验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通过系统的知识讲授,使学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其将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准备。通过师生问答、研讨、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双主体学导式”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进行研究性学习。结合课程内容安排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

作者:王丽荣单位:吉林大学

篇2

社会发展目标是社会期望在课程目标中的具体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社会发展目标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党政工作管理干部和学生工作管理干部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此,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本专业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运用的立场、观点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在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讲授与传播方面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社会实践基础,成为能够在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学科知识目标

学科知识目标是课程目标实现的载体。学科知识目标会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要求上,具体表现为:要求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能够基本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历史经验,比较系统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研究方法,充分认识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认识。

(三)心理发展目标

心理发展目标是课程目标的核心。具体表现为:在认知发展领域,能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方法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在情感领域,能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形成较高水平的专业态度和专业价值观;在行为领域,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够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思考

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质量。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常常难以处理好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的差异,过于关注课程内容的知识完整性与学科基础性,导致研究生课程成为本科生课程的简单延续,在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弱化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探索与科研训练的功能;与此相反,有些学校则忽视研究生课程建设,以和科研立项代替课程学习,或以协助导师完成课题研究、翻译外文资料等作为课程内容,忽视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理论深化的作用。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建构,一要充分反映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特别是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二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在确定具体课程内容时,要有针对性地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课程内容既要突出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又要遵循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学科特色;最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精神。

篇3

一、网络时代的特点

探究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语言艺术必须首先充分了解网络时代的相关特征,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网络时代的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虚拟性。由于网络平台具有很强的虚拟性,因此,在上网时,学生并不需要展示自己的真实身份信息,这能够让学生在毫无约束、自由自在的虚拟空间中随意地进行交流。在虚拟身份中,道德的约束显得非常苍白无力,这样也会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这一问题。其次,隐蔽性。在现实世界中,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是大学生的主要沟通方式,但在虚拟网络世界中,由于身份信息的虚拟化,学生的隐蔽空间变得无限大,学生可以在隐蔽空间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是一种威胁和挑战。最后,开放性。开放性是网络普及的根本原因和网络时代的最大特点,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信息的共享,大学生足不出户就能接收、了解海量的信息资源。广大高校青年学生也因而在生活和学习中对网络形成了依赖。网络开发的优势是可以促进学生的运用和积累,但是不良信息的影响也会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心理抵触,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困难。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运用

网络背景下的高校青年学生有着信息接收渠道广、信息获取速度快、网络使用方便的特点。针对这种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及时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案例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时,可以在讲授理论时适当地加入一些时政信息的剖析探讨,对近期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案例分析、观点阐述等。可以从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也可以从网络上搜寻一些关注程度较高的话题,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社会哲学科学体系。比如,可以在阐述马克思理论的时候,引入对“复旦投毒案”的分析,从社会法律制度和人文道德审判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让学生集体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根据授课目的适当加以引导,在潜移默化间向大学生灌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转变表达方式,在教学中适当地引用一些网络用语

网络流行语言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比较浮夸,但也比较符合幽默精简的基本规律。据调查研究,幽默的课堂语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合理地加入一定的网络用语,不但能够有效调动课堂气氛,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能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更加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3.丰富语言内容,拓宽知识框架

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始终重视自身的知识储备情况,注重自身的语言应用,不能让学生产生不信任感,否则非常容易让学生对自身接受到的知识产生怀疑,久而久之,就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实施和开展。例如,在讲授“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时,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案例的分析和讲授,应该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将中国近代史的百年历史情况教授给学生,这样不但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所讲授知识的理解,进而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三、结语

以上所述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不但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而且是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创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逐渐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拓展自身的知识面,重视广大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积累过程,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通过自身教育教学语言的转换,将枯燥无味的教育课堂教学变得更为有趣、更加灵活,这样不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网络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而且能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进步、不断创新,进而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东方.谈谈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J].成功(教育),2007,(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