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小学语文线上教学感悟

小学语文线上教学感悟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3-07 15:47:4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小学语文线上教学感悟,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小学语文线上教学感悟

篇1

关键词:

情感教学;小学语文

情感教学在当下的小学已经开始引起关注,他对孩子们的促进作用及人格的完善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语文教育历来是“重知识,轻情感”的现状,尤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考”、“中考”的压迫,使得很多家长从生孩子的那一刻起就抱有“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从而扭曲了我国的教育功能。仅仅把教育目标定位于知识的获得及能力的锻炼,忽视孩子们的情感教育,品德培养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直接导致社会上越来越多的高分却没有健康心理的人。

一、情感教育需落实到情感教学

关于情感教育不同的专家学者都有不同的表述:北京师范大学的石中英教授在《基础教育新概念—情感教育》中则指出,“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①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情感教育是把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使学生在愉悦中学习,拥有健全的人格,美好的品德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然而情感教学则是把情感教育具体落实到教学中,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氛围烘托,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悟到教学中的情感升华,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二、情感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思想的教学,那么作为语文教学的执教者首先应该进行的是“做人”教育,做人离不开思想,做人更离不开正确的意识的引领,情感教育迫在眉睫。

(一)情感教学会促使小学语文教学进一步发展

语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小学语文又是儿童接触情感教学资源的初期阶段,能够正确把握课文中的情感因素,适时进行情感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至关重要,甚至为以后学习其他学科都打下了基础。古代白居易认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先有情感的积淀,才会有知识的勃发。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受教者是未经雕琢的小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所以教材的情境、教师的情感、都会影响学生的情绪,这些都离不开情感教学。教师通过对课文进一步的分析理解,通过课堂情境的渲染激发学生内心潜在的正能量,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做人的原则。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会使“语文”更为深刻的被学生牢记,进一步实现我们的大语文观。

(二)情感教学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的统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情感教育早已被写入课标,甚至是评价课程的有力根据,它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同等重要,甚至要略胜一筹。素质教育提倡以来,我国的教育模式已经有所转移,由知识逐渐向能力转化,更注重方法的传授,但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者们发现人的情商对人的一生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

三、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学

小学语文的情感教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李吉林老师曾经就创设过情境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生活展现情境。选取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会使学生更容易的走进课文,亲近课文。比如写作课上写自然风光,就去公园采风,感受不同季节的变化;写人物就可以把人物请到现场,语言描绘,真实体验。

2.实物演示。在课堂上展示需要了解的具体实物。比如学生讲到《苦糖》可以真实出示白糖去品尝一下甜美的滋味;再比如《画鸡蛋》可以拿来鸡蛋让学生感悟主人公当时绘画的状态。

3.多媒体再现影音。用图画或是影像把学生快速带入课文中来,比如《桂林山水》这一课可以展示桂林的山水风光,将学生带入那水的清静绿及山的奇秀险当中;讲《海底世界》的时候可以展示海底那迷人的风光,带领学生畅游一番。

4.音乐渲染情境。气氛需要渲染和烘托,尤其是在课堂上对课文进行情感升华的时候。比如《七子之歌-澳门》这篇课文,就可以先和学生们共同聆听那激动人心的歌曲,如果音乐渲染的恰当,情感自然就会升华,那么教学也会变得容易得多。

(二)丰富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所学内容充满热爱,那么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讲《马》时根据课文“力大无比的项羽,有‘乌骓’相伴;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云长,有‘赤兔’相随;纵然是《西游记》中的‘白龙马,也如此的忠诚与神奇。’”可以将关云长与赤兔的故事,项羽与乌骓的命运都放入教学内容当中,学生感兴趣会对马的故事有进一步的理解,那么对于马的热爱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四、结语

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合理的运用情感教学,不仅能推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锻炼,更是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起到重要的作用。未来世界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者们,更应顺应历史潮流把语文教育所要达成的目标统一完成,为小学生一生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作者:卢琪 单位:北华大学师范分院

[注释]

①石中英,鱼霞.《基础教育新概念———情感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5.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8-0091-0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释疑解难;可以创设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让语文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现代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这些优点是广大教师有目共睹的。然而,笔者在近些年探究语文教学更优化、更高效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教师过多、过频地使用多媒体,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弊端。

一、无需使用多媒体技术,留给学生阅读与感悟的时间与空间

四年级的一位语文教师在讲授《三顾茅庐》(苏教版四年级)一文时,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了解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相关事件。第一课时,先由谈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导入,接着学生自学课文生字词,读通读顺课文,画出不明白的和有感受的词句,最后教师指名初读课文。有学生读出了张飞的粗鲁,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大笑。此课被教育局的督查领导批为差课,理由是作为现代化实验学校,语文教师上课居然不用多媒体。笔者认为,这课的生字量不大,可以由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认读,以体现教师的书写指导和示范功用。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按自己的感悟去朗读课文,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探究。“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独特感悟,才能认识自己眼中的刘备、张飞、诸葛亮。这位教师的教学方法已经达到了这课的教学目标,又为何非得使用多媒体呢?在语文教学“倡简”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把感悟语言文字的空间留给学生自己,而不是将多媒体技术变成程式化的教学机器,把学生制造成流水线上的规格产品。

二、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阅读与感悟的效果和效率

现代教育教学中,在不恰当的时机使用多媒体,不仅不能解决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笔者曾经尝试在同一课的不同教学环节使用多媒体技术,取得的教学效果完全不同。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的《泉城》第一课时教学中,笔者先在一个班级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济南四大名泉的影像,导入新课的学习。此环节的设计本意是让学生先对济南的泉水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对课文描述泉水的语言降低感悟的难度。谁知,学生看了四大名泉的录像后,议论纷纷。那些问题,既有与课文所描述的名泉有关,又有一些无关课文的题外话。结果,笔者费了不少口舌,才将学生的思维牵回到课文中来,让他们按要求自学生字词,阅读课文。在这个环节中,仍然有学生不能专注地完成自学任务,还在窃窃私语。由此可见,第一课时的学习效果无法达标。笔者吸取了这个教训,在另一个班级教授《泉城》的第一课时的时候,由说一说城市的别称导入,引出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所以被人们称为‘泉城’。”有学生对这句话发出质疑:“济南的泉水为什么天下闻名?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笔者引导道:“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课文。”学生带着问题,一下子就投入到课文的初步学习之中,专心致志地读课文、学生字,学习效果非常好。到第二课时的教学时,笔者让学生感悟课文的语言文字之后,再来欣赏名泉的影像,既提高了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图文结合,印象更深刻,提高了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在恰当的时机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教学事半功倍。

三、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加大学生阅读与感悟的广度和深度

二年级的一位语文教师在教授口语交际《我长大了做……》时,指导学生说话。教学过程中,他播放了一段录像,内容是国旗班的战士们护卫国旗并与旭日一同升起,工人在工厂里做工,医生在给病人看病。当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理想时,就仅仅围绕录像中播放的三种职业来说。由此可见,这个教学中的多媒体使用没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反而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笔者认为,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如自己的爸爸妈妈在做什么工作,自己还了解哪些职业,自己将来想从事什么职业……而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该将更多的职业采集过来,并且阐明“职业不分贵贱,只要是为人民服务,都是高尚的”这一观念。

四、过多使用多媒体技术,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语文课教学时,我们经常会听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话语,可是自从学校配备多媒体设备后,许多教师就将多媒体设备运用到了“极致”。多媒体不光用来显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影像,就连板书也用投影显示,甚至是课文都被一句句、一段段地打在了屏幕上。学生只需看着屏幕,跟着鼠标,读着颜色各异、字体大小不一的字、词、句。如果鼠标再一点,可以标识重点词句,提示学生引起注意。学生将书本当成了课桌的装饰品,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手没拿过一次笔,书本上干干净净,什么标识与文字都没有。试问,学生的记忆力真的有那么好,可以将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所有东西都牢记于心?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又该让我们如何去实施“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理念呢?

五、过频使用多媒体技术,阻碍年轻教师基本素质的提高

自从多媒体技术进了课堂,不少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都依赖于多媒体。不用好好练字,电脑打出的字漂亮着呢!不用简笔画示范,网络上的精美图片多着呢!不用示范朗读,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料上有专业播音员的课文范读,动听着呢!教师可以不用写字,不用读书,不用绘画,不用朗诵……一切有多媒体呢!就连课后小练习、小测验,都可以到网络上下载一个现成的,多么轻松。更不用说什么听课评论、教研小结、教学随笔,甚至是教学论文,都可以到网络上找到现成的,不用费心费力。许多教师将教学以外的精力,都用在了休闲、娱乐上,放弃了提高自身的教学功底。

综上所述,过多、过频或不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不仅不能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最优化、最高效,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有正确适度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其优点才能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才能为学生更快、更好、更高效地学习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反思现在的语文课堂,有的教师过于注重对文章的切割分析,文章每处都是重点,教师少讲一点就觉得对不起学生,一堂课下来,学生好像什么都学到了,但又往往学得不扎实。还有的教师的课堂新奇花哨,看上去热热闹闹,但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如果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教师能找准一些“点”,着重引导学生对“点”进行理解、揣摩、拓展、延伸,教师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经历一次扎扎实实的训练。长此以往,不但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更能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一、找准“关键点”,激情

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的《燕子》一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文章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通过事先揣摩、品读,我发现文中有句话“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中有个词语“小圆晕”,虽简单,但如果多加揣摩,不难体会到文字背后蕴含的作者浓浓的情,也必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是个关键点。

二、抓住“重难点”,明理

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生命的壮歌》是由“蚁国英雄”“生命桥”两个感人的故事组成的。其中“蚁国英雄”讲的是一群蚂蚁面对肆虐的火海扭成一团,在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的保护下冲出火海的故事,故事扣人心弦、震撼人心,让学生感受到蚂蚁舍己为人、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我选择了“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这句话作为突破口展开教学,突破了难点,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洗礼。

三、扣住“情境点”,感悟

课文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产物和思想轨迹,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或借用文中角色,或引入相关角色,或充当某些角色,去自主探究,去深入感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