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3-12 16:17:4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篇1

1 弄清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意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发挥德育功能的基础。

要发挥思想政治的德育功能,首先要帮助学生弄清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意义。了解思想政治课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思想政治课是学生的必学课程。从第一节课及激发学生懂得为“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而自觉学好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要善于解答学生的问题,引起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向往。其次,要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的好奇心。

2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较强,许多理论观点都要通过实例来说明。而现实事例具体、真实、贴近生活,说服力强,容易被学生接受。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适时的结合实际事例,能使政治课中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内容浅显化,死板的内容形象化,从而寓教于乐,激发起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从实践中悟出哲学道理。

篇2

首先,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应永远成为学生崇尚的偶像。教师自然就是教学内容的率先实践者、领悟者,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善的人格。如果政治课教师的师德形象差,学生会因鄙视政治课教师的人格而对政治课的科学性和可信度产生怀疑,从而也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发挥。相反,如果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形象高尚、作风严谨,学生就会由敬佩老师的人格而坚信思想政治课的科学性,认识到学好政治课也能够像老师一样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从而充分地发挥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应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严格要求自己,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对学生要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生活上体贴入微,学习上关怀备至,政治上高度负责,耐心教育引导,才能在育人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育人的表率作用。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楷模,是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首先做到。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只有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他的教育才有威力,才能在学生的思想深处,打下深深的烙印。很难设想,一个出言不逊、懒散成性的政治课教师能教出勤奋上进的好学生来。可见“身教”重于“言教”。具有表率作用的爱心,才能育出新时代绚丽的花朵。

总之,政治课教师必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政治思想过硬、道德情操高尚、专业特长优秀、奋发向上的、有理想、守纪律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并用自己的赤诚爱心,去关心、去呵护、去精心培育、耐心施教,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篇3

G633.2

思想政治课中的德育,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育人作用,是每个教师的职责。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思想政治课与语文、数学、英语等显性学科不同,属于学校教育中的隐性课程,具有暗示性和渗透性的特点。思想政治课中的德育,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一种无声的命令和教育,也是感化学生的熔炉,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一、正面教育与积极引导

我们要用正确的思想观点对学生实施教育,用正确的思想开导学生,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向正面转化。如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今社会道德的重要标尺,也是中学德育的重要内容。首先,要让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所了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卡片或海报的形式直观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内容,并结合丰富多彩案例、见义勇为、乐于奉献、敬业爱岗等真实小故事,在课堂上或课下阅读。如:在众多城市街头,尤其是修建地铁及市政工程的围栏上,都张贴着许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人事例;多年来把31人从滔滔黄河水里成功救起,被乡亲们敬称为“救人专业户”的王西广,他被评为“中国好人”,又被推荐为中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孝敬母亲,而感动中国的陈斌强等一系列感人故事。收集这样的事例,在课堂上分享讲述,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认识水平,而且还能使学生深刻地认识真、善、美,辨别假、恶、丑。

二、拓展现实生活资源,

思想政治课的老师首先要真切的感悟生活,在感悟下创建出真正有德育价值的生命课堂,关爱着生活中的学生,这种真切体悟过生活的“爱意”一旦渗入课堂,便能感染课堂,熏陶出的情感才是“真情”,而学生走出课堂后才能“真爱”于生活,在生活中去体悟课堂中的那种“真情”,这才是真正的情感教学,而非戏子搭台唱戏般的虚情假意。课堂是老师的前线,而学生的前线是生活,只有当“真情”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并最终真切实践于生活,才能真正完成思想政治课的使命。

因此,《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不只是局限在校园里,更应该拓展到生活、到社会,将学生引向社会。如要遵守交通规则、了解法律常识等,或针对少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吃穿、贪图享乐、认为艰苦奋斗已经过时等不良生活习惯,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知识进行讨论,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发现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在讨论中潜移默化的提升自己,达到以德育人的目的。

如讲授《商品》这一知识点时,可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所购买的商品来理解商品的含义。而“商品――货币”这一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为什么说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一定是商品所有者?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如果商品卖不出去,就意味着白白的付出了劳动,就没办法把钱赚到手”。而在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参的要求,挖掘思想教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都追求自己或者本单位的利益,获利是商品生产者的直接目的,但只有把商品卖出去才能获利,要想卖出去,就必须为购买者着想。即市场经济也包含着利他的因素,与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是相容的。

三、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