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16 08:32:1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健康干预策略,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部门都开始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新任务。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他接触人群的心理健康程度密切相关。什么样的师傅,教出什么样的徒弟;家长性格暴躁,孩子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班风不好,学生往往也很难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为此,我们认为,要想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须通过适当的措施对小学生接触密切的人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环境育人,小学生接触的人群健康水平提高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阻碍也就减少了。
一、以学习为入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组织学习。是知识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教师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首先要教师认真学习,调整心态。只有教师本身心理健康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工作中,我们采取理论学习、问题讨论、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经验总结等方法,丰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为进一步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打下思想认识和理论基础。
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就有了保障。我们把课堂作为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主渠道。学校各个班级每周都安排有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解和行为干预,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心理、明确自我人生价值观,学习心理问题的应对技巧,自觉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为了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还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深入浅出地讲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传授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我们的心理咨询师也为家长开通了热心电话,随时为他们释疑解惑。
二、以宣传为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1.利用黑板报、广播站和宣传橱窗
学校宣传橱窗开辟每月一期的心理宣传专刊。学校广播站专门开辟了“知心话题”栏目,及时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解决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各班的黑板报要求认真收集资料,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有关栏目,如开学初,设计“展示自我,认识朋友”;考试前,设计“考前心理调节”等栏目。这些做法,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使专刊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健康知识的园地。
2.为家长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单
为了使广大的学生家长更多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家庭和睦、子女教育、邻里和谐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综合心理素质,我们经常向学生家长发放心理健康宣传单。宣传单就如何克服不健康心理,如何塑造心理环境,如何缓解情绪紧张等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活动中,许多家长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使自己进一步认识到心理保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向我们保证今后保持一颗健康的心态,同时也要让孩子健康的度过每一天。
三、以活动为载体,渗透心理健康知识
1.“社团活动”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社团活动”,是我们众兴镇中心小学的办学特色。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社团中的一员,让他们的兴趣爱好在社团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张扬。丰富的社团活动提高了他们的审美修养,使人身心愉悦、积极向上。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特别是在各种活动中,调整自我融入集体,消除自闭,懂得交往与合作,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2.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书可益智,书可怡情。”读书可以修身养性。研究中,我们通过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引导学生在经典名著和文学作品中接受熏陶,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3.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快乐一辈子。”我校坚持每天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活动内容以体育项目为主,活动采取班主任负责、值日领导监督的方式进行。充分利用每天的大课间活动时间,让学生积极参加不同的体育户外活动,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放飞心情,缓解学习压力。
4.主题班队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各班级充分利用班队活动课,每月进行一到二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班主任老师根据学期计划及学生的特点,积极有效的开展活动,进行团体辅导,在活动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先后进行了“成长中的我”“培养良好的心理”“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如何交往”“面向社会”“抵抗诱惑”“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如何自我表现调整”“如何面对考试”“解除考试心理压力和焦虑”等主题班会活动,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四、以沟通为方法,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1.生生沟通
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家长与老师都处于强势,学生即使有怨气,也是敢怒不敢言。心理健康问题的爆发,绝大部分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学生往往就动起粗来,同学之间缺乏必要心理交流。为此,我们通过各种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通过班队活动、心理健康课等平台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
2.亲子沟通
家庭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最亲爱的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教育观念、教养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逐渐进入青春期,心理上有了逆反的心理。如果这个时期家长行为粗暴、方法简单,学生很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我们积极倡导家长与孩子要平等交流,经常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
中图分类号: G 807 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6-0505-06 文献标志码: A
Research of the Intervention System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n the Physical Health of Adlescents:Analysis Baesd on the Results in Tianjin
WANG Xuguang,WANG Yang,WANG Yuan,ZHANG Fenggang,LIN Kailin,LV Xingzu,BAI Changke
Abstract:Proceeding from the behavior and lifestyle factors as the core elements which affect the physical health of young people,the present research conducts an in-depth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es of the physical health status,the related behavior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formation of these behaviors of adlescents in Tianjin wit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questionnaire,interview,field research,symposia,etc.Baesd on the results analyses above,we set to build an intervention system which puts the physical health-related behaviors of young children at the core by using health management,health promotion,social ecology theory and methods.The research analyz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system,so as to cultivate the health behaviors and improve physical health of adlesents in Tianjin,as well as to provide specific cases for the promotion of physical health of adlescents in China.
Key words:adolescents;physical health;intervention system;physical fitness;family environment;school health environment
收稿日期:2013-07-03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2010CTY008)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王旭光,女,天津人,教授,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博士后。
我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问题没有出现根本扭转。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当前清晰认识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问题,深入分析影响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索并建立起切实有效的综合性干预体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1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思路
当代社会,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下降的核心因素是行为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生命最初的20年所形成的行为模式与个人、公众的健康有密切的关系[1]。青少年儿童正处于快速生长和发育时期,也是健康行为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影响其健康的行为因素进行有效干预,促进其养成健康的行为模式,对提高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水平和促进其终身健康都具有深远意义;因此,课题组以影响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的核心要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为切入点,以天津市6~19岁青少年儿童为调查对象,深入调查和分析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状况,体质健康相关行为情况,并调查分析影响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相关行为形成的学校、家庭和社区等环境因素情况,在此基础上运用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健康促进等理论与方法,探索提出以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行为模式形成为目标的、综合性的干预体系,分析实施策略,以期为促进我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行为的养成和体质健康水平提高提供参考。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和专家调查方法
课题组系统梳理了国内外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相关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拟制了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指标体系和调查问卷,并通过专家调查等方法,确定了调查内容,制定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1.2.2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将调查对象限定为6~19岁中小学生。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天津市18个区县中随机选择5个区(县),每个区(县)选择普通和重点各1所小学、初中和高中(有的学校为完全中学,包括初中、高中;有1所学校包括小学和初中),在每所学校的每个年级中随机选择1个班的学生(河西区为市内中心区,因样本同质性高随机选择了小学、初中、高中各1所学校),总计为5区县22所中小学3 2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取了这些学生的体检和体质健康监测成绩,对学生及其家长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学校相关情况设计了开放式问卷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时间是2010年11月至2011年1月,运用SPSS 16.0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样本分布见表1。
表 1 调查样本分布情况
1.2.3 访谈和座谈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天津市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学校健康环境、家庭因素、社区和相关社会组织活动情况,课题组对问卷调查的每区(县)至少各一所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对学校体育与健康工作主管领导、体育、健康教育课教师等进行了座谈和访谈;对学校所在社区卫生医院、街道、各区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等相关组织进行实地考察,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和座谈。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天津市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状况
体质是人体的质量,是指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从结构上看,体质包括5个要素,即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生理功能水平、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水平、心理发育水平及适应能力[2]。体质健康是指构成体质的各要素处于良好和谐状态。课题组为了客观反映天津市学生体质与健康情况,通过调取学生每学年体检卡片和体育课上围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项目所进行的体质健康监测成绩,并辅以亚健康问卷调查来反映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指标主要包括身体形态(身高标准体重)、身体机能(肺活量体重指数)、身体素质(速度灵巧类、力量、柔韧、耐力等)及学生身体、心理、精神状态的亚健康情况。
2.1.1 身体形态
总体上,学生身体形态的匀称度还需提高,身体匀称的学生比例仅为36.3%;“营养不良和较低体重”学生与“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较高,分别达到37.8%和25.8%,肥胖率为19.1%,即在所调查的学生当中5个就有近1个肥胖儿童,每3孩子中就有1个较低体重或营养不良。从性别分组来看,男、女生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女生肥胖率比男生低10.4%。从城乡分组看,农村孩子肥胖率略低于城市孩子。
2.1.2 身体机能——肺活量体重指数
肺活量体重指数是通过人体自身的肺活量与体重的比值,亦即每kg体重的肺活量的相对值来反映肺活量水平及用以对不同个体与群体进行客观的定量比较分析。从总体上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不合格率高达到23.6%。农村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等级要好于城镇学生,女生略好于男生。
2.1.3 学生身体素质
耐力素质是指机体维持长时间工作或运动而不疲劳的能力,总体上耐力素质不合格比例较高,达到21.1%。从城乡分组来看,农村学生的耐力素质明显好于城镇学生。男生、女生无显著差别。
总体上看,学生柔韧素质较好(总体不合格率仅为3.9%)。城、乡的学生有显著性差异,城市好于农村(优秀率高出农村3.2%,不合格率低于农村4.1%),女生略好于男生(优秀率高出男生0.8%,不合格率低于男生1%。)。
力量素质指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通过握力、俯卧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测试项目来反映。从总体上来看,学生优秀率19.5%,良好率35.4%,合格率31.6%,不合格率为13.4%。农村学生的力量素质好于城镇学生,女生略好于男生。
学生速度灵巧素质,通过测试学生速度、灵敏素质及神经系统灵活性的发展水平来反映学生速度灵巧素质状况。从总体上来看,学生优秀率24.2%,良好率28.8%,合格率31.5%,不合格率为15.6%。农村学生速度灵巧素质明显要好于城镇学生,女生略好于男生的水平。
学生亚健康情况:学生身体上亚健康问题突出,常常觉得疲倦、乏力的学生比例为32.2%,运动时常常感到气短的学生比例为23.9%,经常反复出现“感冒”学生的比例为15.9%,入睡困难学生的比例为14.6%。其次,心理亚健康问题也值得关注。经常或总是觉得精神不振、情绪低沉学生占15.7%,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学生占12.7%,经常感到孤单的学生比例为16.3%,闲暇时不知道做什么的学生比例为19.8%。从家庭类型来看,单亲家庭孩子的亚健康状况比核心家庭和大家庭要突出。
2.2 天津市青少年儿童的体质健康相关行为情况
健康相关行为是指人类个体和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既包括个体内在的特征和过程,例如性格、情感、信念、价值、动机、感知觉及其他认知元素,也包括外显活动,行为方式和习惯,通常可以分为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3]。课题组主要从个人健康知识、健康责任行为、营养饮食、身体活动和身体锻炼、日常学习和生活习惯(包括压力处置)几个方面反映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相关行为情况。
2.2.1 营养饮食
运用主因素分析方法,课题组主要从饮食规律情况(早餐、三餐定时定量等),零食、软饮料、麦当劳、肯德基西式快餐等不健康饮食行为情况,食用蔬菜、水果、肉、鱼等营养素是否全面和均衡情况来反映学生的营养饮食行为。
调查结果显示,除初中生(天天吃早餐的比例为68.2%)外,“天天都吃”早餐的学生占到了约80%或以上。早餐情况在不同家庭类型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单亲家庭的学生情况明显不如大家庭和核心家庭学生。学生不吃早餐的主要原因是,不饿或不想吃(42.7%)、没有足够时间吃(32.3%)。有39.6%高中组学生因“没有足够的时间”而不吃早餐,比例最高。总体上,三餐做到定时定量的学生占到55.4%,有28.8%学生喜欢吃就多吃,不喜欢吃就少吃。不同年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初中生三餐定时定量不足50%,情况最差。城乡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城镇学生饮食规律情况好于农村。
总体上,学生喝碳酸饮料,吃西式快餐、吃零食等不健康饮食行为急需改善。每天吃1次及以上零食的学生占55.4%,喝碳酸饮料每天1次及以上的学生占到了13.9%。学生吃麦当劳等西式快餐每周1次及以上学生占18.7%。城乡有明显差异,农村学生情况好于城市学生。
学生(尤其是农村地区学生)营养均衡情况还有待提高。每天喝牛奶250 mL及以上的学生仅有37.5%,城乡学生每天吃蔬菜1种及以下比例分别占到25.7%和59.1%。城乡学生每天吃1种及以上水果的比例分别占到71.9%和56.1%,城乡间有显著差异。城乡学生每天吃鱼、肉一次及以上比例分别占到48.8%和33.1%,在营养均衡方面城乡之间有显著差异。
2.2.2 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
课题组从学生身体活动和锻炼情况、体育课质量情况2个方面反映学生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7 d内每天运动30 min达到3 d及以上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为49.7%,不足一半。城乡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城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情况好于农村学生。过去7 d,平均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未达到每天1 h的学生超过一半,达到51.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男生前3位的是足、篮、排球(54.5%)、乒羽(34.7%)、短跑(30.3%);女生前3位的是游戏(55.6%)、短跑(35.5%)、健身操(27.4%)。制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为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占44.0%)和缺乏兴趣(占29.8%)。学生的课余休闲活动(多项选择)依次为:看电视、阅读、上网、体育活动、文艺活动。总体上,休闲活动以静态休闲活动为主。
体育课的质量。从学生感受来看,体育课程的愉快和满意度较高,83.4%的学生感觉十分愉快和愉快;80.3%的学生感觉满意和十分满意,但是运动负荷偏小比较明显;有43.2%的学生感觉很轻松或者说不清。总体上看学生运动量不足,休闲活动以静态休闲活动为主,课业负担重和没有兴趣成为制约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
2.2.3 学习和日常生活
课题组将所调查的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因素分为压力处置行为 、学习和睡眠、卫生习惯3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50%以上的学生能够较好处理压力,但是也有30%左右的学生还不善于处理压力。学生的睡眠时间普遍不足,平均每天的睡眠时间低于8 h的学生占总数的34.5%。学生每天作业课业负担普遍较重,高中年级的学生平均课业时间在3 h以上的占到了37%,小学1~4年级的学生平均课业时间超过1 h的比例也趋近了一半,小学5、6年级的学生平均课业时间超过1 h占60.1%,初中学生平均课业时间超过1 h占71.3%。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个人卫生意识较强,95%以上的学生能够做到每天刷牙1次及以上,88%的学生能够做到饭前便后经常洗手。
2.2.4 个人健康责任行为
个人健康责任行为是个体自觉维护自身健康的意识和相关行为。课题组从积极向上乐观态度,调控体重、关注健康资讯等行为,喜欢和亲人保持联络、注意维持良好人际关系3个方面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在保持积极向上乐观态度和喜欢和亲人保持联络两方面总体较好,80%左右的学生能够经常和总是做到;但是学生在体重过轻或过重会努力调整、阅读有关促进健康的资讯、尽量选择少添加物的食品、每天站立或坐着都会保持抬头挺胸的姿势等具体行为方面还需加强,仅是有时或偶尔注意这些方面的比例都超过了20%。
2.2.5 个人体质与健康知识
个人体质与健康知识调查,我们主要围绕科学健身、运动饮食、体重控制等方面的知识设置了8个调查题目,调查显示40%的学生健康知识缺乏或匮乏。青少年儿童个人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从整体上来看还有待提高。
2.3 影响天津市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及其相关行为的环境因素情况
课题组借鉴国外对健康相关行为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4-5],在社会生态学理论视角下,主要从个人人口学变量(性别、年龄、地域等)、家庭环境(家庭社会经济环境,家庭结构,父母的态度、知识、行为、教养方式等)、学校环境(学校的体育、健康教育、卫生服务、相关物质和人文环境等)、社区环境(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育场地设施和体育文化活动等)、社会组织(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健康教育保健所等相关社会组织的作用)等角度具体分析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相关行为的环境因素情况。
2.3.1 学校环境
学校是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一个重要载体和责任主体,课题组借鉴学校健康促进理论,主要从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学校健康环境(采光等硬件条件和师生关系、卫生保健服务等软环境)几方面来分析[6]。
2.3.1.1 学校体育情况
学校体育主要包括体育课、课间活动、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竞赛等。从总体上看,天津市学校体育工作基本能够按照国家的规定开展,但体育课存在课时不足,偶尔被挤占,学生活动量不足,运动强度不够的现象。各学校基本能做到每天组织一次25~30 min大课间活动,但也存在大课间学生实际活动时间少、一些学校受到场地小学生多等制约,大课间活动提升难度较大。目前,学校组织课外体育活动主要以体育活动课、体育兴趣小组、小型竞赛活动为主,活动时间一般为每周1~2次。少数学校在学生放学后组织学生自愿参加乒乓球、跆拳道、游泳、健美操等项目的俱乐部活动。也有少数学校利用社区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但大多数学校或由于人均操场使用面积不足,或怕学生受伤及学生的课业负担重等多种原因开展学生课外、校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开展得并不普遍。学校体育从总体上难以充分满足学生需求。
2.3.1.2 健康教育开展情况
学校健康教育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健康教育活动,使儿童青少年掌握常见病防治和卫生保健知识,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提高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健康水平的目的。目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影响,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都不够,学校的健康教育与学生健康需求之间有非常大的差距。
目前天津市大多数学校能够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在课程设置中安排健康教育课程,但实际上课随意性大,课时得不到保障,一些学校不能按照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完成规定的内容。健康教育课的内容不够丰富、考核方式往往流于形式。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宣讲为主,利用专业机构少,学生缺少实践环节,影响了学生有效地将健康知识转化为健康行为和技能。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学校健康教育授课教师不足,大多由体育教师、班主任、校医或其他任课教师兼任,学校没有独立的健康教育教师编制,健康教育教师不能按照教师系列晋升职称等都严重影响了学校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和培养。健康教育督导缺乏实效,往往流于形式。
2.3.1.3 学校健康环境情况
学校健康环境是激发和促进学生参加有益健康的活动、主动培养健康意识的外部环境,它与师生身体和精神健康关系密切[7]。我们主要从学校硬件环境、人际环境和相关制度环境角度来分析。
学校硬件环境方面,我们通过学生的满意度对教室采光、教室设备、教室通风、教室照明、教室噪声、教室温度、教室桌椅、校园卫生、食堂环境、体育场地和器材10个方面进行调查。另外,也通过对学校的访谈和问卷调查,来了解学校运动场地等相关情况。调查结果显示:75%以上的学生对学校的校园环境和学习生活设施感到非常满意和满意,但是超过30%的学生对教室的噪音和学校食堂就餐条件感觉一般和不满意(包括很不满意)。其次,也有超过20%的学生对教室通风、温度、课座椅、校园卫生、学校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感觉一般和不满意(包括很不满意)。学生午餐质量差、学校课桌椅定期调整不及时、多媒体陈旧不清晰等问题给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的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挑战。体育场地狭小也是一些学校面临的突出问题。学校人际环境整体情况较好。学校在体检、防病、食品安全等制度方面重视程度较高,执行情况较好;但在体育活动、健康教育方面、作息时间、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方面,重视程度不够,执行中还存在不足。
2.3.1.4 学校卫生保健与体质健康服务工作
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实施与评价情况。各学校都能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对学生开展测试工作;因为测试成绩与学校工作、三好学生评定、学生毕业等挂钩,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监测后的管理(指导)不充分的现象普遍,普遍缺少对学生和家长具体指导。学校将监测结果上报各区县教育局,通常缺少相关部门或研究机构对学校体质健康监测成绩的深入分析和对相关工作的具体指导。
学生体检一般由学校委托有资质的社区医院开展。目前,学生体检工作主要依据《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每学年开展,整体来看情况较好;但也有农村地区,由于教育经费不足,高中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检工作没有在每学年都开展。目前,由于人力、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学生群体和个体较为深入的健康评价和提出健康促进对策建议的工作在学校中没有开展。
2.3.2 家庭环境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家长的健康素养有待提高。57.3%的家长健康知识匮乏。高达88.7%的家长认为有必要对自己进行健康知识教育的普及。而学校与家长之间的相关联络和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不足。80.3%家长印象中学校未开展过相关活动。家长的相关行为还需改善。家长的体育运动不足,父母在过去7 d里,每天参加30 min以上的体育活动达到3 d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29.8%和27.2%,比例不到30%。家人定期体检情况还需提高,从来不体检的占17.1%,偶尔检查的有56.8%。
2.3.3 社区环境和相关社会组织情况
参与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主要有基层社区、基层社区卫生院,各区县卫生局及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教育局及其健康保健所,以及体育协会、青年团、妇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社会组织。调查显示:目前社区的环境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例如可供青少年儿童进行体育活动的场地不足(41.0%和33.4%学生认为社区体育场地和健身设施差和非常差),缺乏青少年儿童健身活动的组织等;此外,社区针对青少年儿童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很少。目前,由于学生课业负担重等原因,一些社会组织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机构等希望对学校学生开展健康教育宣传等活动,往往并不受学校欢迎。社区医院工作的重点人群主要是婴幼儿和老年人,由于人力等方面的限制,目前针对青少年儿童开展的相关服务较少。近年来,许多专业的医疗机构加大了投入,大幅提升了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水准。如果相关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与学校的卫生保健工作能够相互连接,建立起信息共享、咨询服务、转诊等渠道,加强对青少年儿童近视预防、生长发育评估和促进、心理健康等工作,将为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近年来一些健身俱乐部、体育项目协会等积极开展青少年儿童的体育活动;但由于缺少相关政策倾斜,这些组织活动的普及性、广泛性、规范性等还难以满足青少年儿童需求。
3 结论
1)学生体质健康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超重及肥胖检出率高,身体匀称学生仅略高于1/3,学生身体机能(肺活量体重指数)不合格率高(23.6%)。运动素质中,身体柔韧素质较好,耐力素质不合格率高。学生身体亚健康问题突出,心理亚健康问题也值得关注。
2)从总体上看,学生体质健康相关知识还有待提升;选择对体质健康有益的行为方式的责任意识还需加强;在具体行为方面,学生体育活动量不足、吃西式快餐和饮用软饮料问题突出、农村地区学生营养均衡状况不佳、近3层的学生不善于处理压力、学生睡眠时间不足等问题也应引起足够的关注。
3)受到应试教育、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教育条件、人们健康素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还面临着许多挑战:①学校环境(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健康环境、卫生保健服务等),家庭环境(家长的知识和行为)、社区环境(社区场地设施、体育组织、卫生保健服务和健康教育等)与学生健康成长和体质健康行为模式形成的需求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②由于缺乏制度保障和有效机制,相关社会组织如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服务机构、体育社会团体、健身俱乐部等在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上作用发挥不充分。学校与家长、社区和相关社会组织在对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促进上联络不足,尚未形成合力与长效机制。③学生体质健康工作存在重“检”而忽视后续管理问题,体质健康检查和体检后的数据主要停留于学生整体层次的分析,针对不同群体和个体的体质健康分析、后续的教育、指导和行为方式干预等工作不足,急需探索有效开展方式。
4 对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干预体系和实施策略的思考
现代社会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原因由生物遗传因素转变为生活方式、环境、医疗服务、遗传等多种综合因素,其中,生活方式因素的影响占到50%以上。这样仅依靠传统的医疗模式难以解决现代人的健康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人们提出了旨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并提供环境支持的健康促进策略。健康促进强调多部门的合作,旨在结合健康教育和环境的支持,使民众能采取有益健康的行动及生活方式[8]。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运用健康促进、健康管理等理论和方法,建立起切实有效的可操作的综合性的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和干预体系,既是干预学生体质健康行为模式形成,促进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水平提高的有效抓手,又是各类组织分工协作,形成促进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的合力和长效机制有效途径。
4.1 对我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干预体系的思考
我们将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干预体系定义为,以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行为模式的形成为目标,以学校健康促进为载体,联合家庭、社区、社会相关组织,在社会环境和政策的支持下,构建学校、社区、家庭、社会相关组织网络化、信息化的体质健康信息搜集、风险因素分析与评估、体质健康相关行为干预计划的制订与实施的循环的综合性的服务和促进体系,如图1所示。
核心目标:在政策支持和环境保障下,形成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相关组织相互合作的一体化的网络化的体质健康管理和干预体系,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行为的养成和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工作要点:
1)学校。以学校健康促进建设为载体,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学校健康环境;体检、体质健康监测和卫生服务;学校与家庭、社区和相关组织的合作;员工的健康促进等,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学校内部、外部环境。
2)家庭。与学校共享学生体质健康信息,接受学校、专家系统、专业组织的指导,提高家长的体质健康相关知识、态度、技能,促进家庭健康行为模式的形成,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家庭环境保障。
3)社区。与学校共享学生体质健康信息,加强社区青少年儿童健康促进工作的组织、场地设施、人才队伍建设,在社区中设有专人负责青少年健康促进工作,广泛组织和开展青少年儿童的体育活动、健康教育。加强社区基层医院对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服务。
4)社会相关组织。充分发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保健所、青少年体育研究中心等专业机构在学生体质健康和危险因素监测、分析和干预计划制订中的作用,加强对学校的学生体质健康干预工作所需的物质环境建设、师资培训和培养,学生群体和个体健康相关行为干预等工作的指导。加强专业卫生服务机构,体育协会、健身俱乐部等社会组织与学校密切联合,加强他们在学校学生的健康教育、健康活动、体育活动、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中的作用。
5)加强政策支持。建立教育、体育、卫生等部门联合的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促进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国和区域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的整体规划;转换对学校相关工作的评估监督方式、方法,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引导,促进网络化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干预体系和各类组织相互合作的“长效化”运行机制建设。
6)加强环境保障。加强场地设施的规划建设,加强媒体的宣传引导,推动和促进社会规范(法律法规、价值观念、大众行为模式等)的转换,使青少年儿童的健康行为选择更为便利。
图 1 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干预体系组织结构
4.2 具体实施策略分析
1)完善青少年儿童体检和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增加对学生体质健康危险因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例如身体活动、营养饮食、家庭环境等)的监测,探索形成学生、家庭、学校、社区(社区基层医院)、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业务主管部门(教育、卫生、体育等)共享的学生体质健康信息系统和卫生保健服务体系。
在学生体检、体质健康监测成绩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健康教育课等途径增加对学生体质健康相关风险因素(尤其行为生活方式、相关环境因素的监测,例如补充遗传病史、家庭环境情况、个人行为生活方式情况等内容)调查。整合学生体质健康检测、体检、学生健康风险因素调查、基层社区医院的居民健康档案和相关卫生医疗服务机构疾病诊治、疫苗接种等学生体质健康信息,形成共享的学生体质健康信息系统,探索实现学生个人健康管理端口,家庭服务端口,学校管理平台,教育卫生体育等政府机构管理平台,卫生服务机构使用端口(不同端口具有不同的使用权限)的信息应用系统,实现学生健康档案、网络健康教育与咨询,体质健康促进、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一体化、网络化的体质健康与卫生保健服务体系。
2)加强政策和环境支持,以学校健康促进为载体,提升各项工作品质,并建立起学校、家庭、社区和相关社会组织有机联络的一体化的综合性干预体系。
学校是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的主要服务载体和责任主体,但其自身往往受到多重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依靠自身力量,难以有效应对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建议政府深入探索,以学生体质健康需求为导向,不断转变对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卫生保健服务等工作的督导和评估模式,加强体育和健康教育师资培养,加大政策支持和学生营养午餐等经费投入,加强学校与社区、社会相关组织合作和有机联系的机制建设,加强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的宣传,提高政府部门、学校、家庭、社会组织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法规制度建设,促进社会规范的转变,切实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学校内、外部环境。
3)加强组织领导和整体规划,为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促进体系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在国家层面,建议成立由教育、体育、卫生等部门联合组成的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促进领导小组,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制定我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的整体规划、活动计划、保障措施,将地方(区域)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促进工作列为对地方政府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地方层面,不同区域的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促进领导小组可以委托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保健所、青少年体育研究中心等联合组成专家系统,在对学生整体体质健康和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分析后,联合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整体规划、具体的干预计划和保障措施等。例如,设定干预目标,重点干预群体和干预领域、拟定干预或活动计划(如营养午餐配给计划,学校体育活动计划、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计划、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计划、家长学校等),制订场地设施建设和政策支持等保障措施。通过加强对区域相关工作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加强对区域文化和社会规范引领。
体质健康问题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通过教育、社会环境、法律法规、政策转变来改变社会规范,使健康行为成为整个社会的标准,进而能够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习惯。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社会每一个部分的参与,作为计划的一部分,共同促进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行为的形成,为其终身健康提供保障[9]。
致谢:课题调研中得到天津市相关区县教委、相关学校、天津市民盟、天津市关工委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青少年的健康与成长[M].徐允诚,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质研究会.体质测定[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 华西医科大学.健康行为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4] Lee-Lan Y.Child and adolescent behaviour in long-term evolution (CABLE):a school-based health lifestyle study[J].Promotion & Education,2002(9):33.
[5] Lucie R.EcologicalModelsRevisited:Their Usesand Evolution in Health Promotion Over Two Decades[J].Annu Rev Public Health,2011(32):307.
[6] 吕姿之.学校健康促进[J].中国健康教育,2003,19(9):683-685.
(一)心理适应的科学内涵
心理适应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个体能自由选择自己所从事的活动,追求自己的目标,以顺从环境和改变环境。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环境下,对同样的事物,个人会因环境的不同而作出不同的调适。因而,心理适应者有满足感,心情舒适,而无恐怖、阴郁、压抑、焦虑。通常心理适应的好与坏是以个体与环境能否取得和谐的关系而定,其标准可以分为以下两点:一是个人的心理环境和实际环境相一致,二是能够依据实际环境调节自己的反映。
(二)心理健康的科学内涵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 )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目前在我国,心理健康既指人的一种心理健康状态,也指维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不断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过程。处于心理健康状态下的人,不论从事何种活动都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水平,同时自身的发展也能达到比较充分的程度。
(三)问卷调查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对2014级入学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回收的1691份问卷进行统计,77.5%的新生对校园生活设施比较满意,83.4%的新生对学生公寓的住宿条件比较满意,68.2%的新生对辅导员比较满意。因此,学校的环境、学生的食宿条件,辅导员的好坏等等,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新生是否能更快更容易融入到大学生活中。
二、影响高职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和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及学校环境的影响
社会、家庭对刚入学的新生提出了很高的期望,但学生的思想发展水平和觉悟高度则相对滞后,与家庭的期望之间存在着差距,从而导致新生焦虑感的产生。学校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以及对生活环境的满意度也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教育模式、自身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他们的心理素质相对比较脆弱,缺乏独立生活经验与适应、承受挫折的能力。
(二)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影响
由于高校不实行坐班制,因此很多专业教师都是上课结束就离开学校,而与大学新生接触最多的一般来说都是辅导员。辅导员面对的大学新生只是刚刚步入成年阶段的“学生娃”,无论是在社会阅历还是个人感情体验方面,比起教师是少之又少,就像是一张“白纸”。如果心理不健康的辅导员“利用”或忽视了这一点,往往就有可能造成学生认知和心理上的障碍,从而影响他今后的生活。特别是一些辅导员喜怒无常和暴躁乖戾的性格,常常会成为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
(三)人际交往的影响
由于现在的新生以90后出生为主,一般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相对优越,手机、电脑一般都比较普及。他们普遍生活在网络世界里,容易形成自我封闭的心理定势。大学新生由于刚从高中毕业,生活范围较为狭小,缺乏丰富的交往技能和经验。一旦遇到困难或问题得不到建议、指导,将会导致他们造成冷漠、嫉妒、不满等不良心理,这将增加一些学生的个人中心主义,形成人际关系障碍的恶性循环。
(四)自我心理调控能力不足的影响
大学新生阅历较少,对很多问题看待不全,比如:交友、学业,碰到问题不知有何种方法或渠道得到解决。面对压力,这些学生的受内在自我防御机制的支配,或默默忍受,或过于紧张、神经过敏,产生恐惧心理。有些学生表现出谨小慎微、自我克制、墨守成规和苛求自己;有些学生容易出现自卑、不安、无助、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表现出失眠、疲劳、食欲不振等许多躯体症状。没有自我心理调控能力的学习、训练,自我心理调控能力明显不足。
(五)生活习性的影响
大学新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大家的生活习惯不尽相同,每个学生的人格因素和生活经历也各不相同。其中人格因素中的个人性格气质、目标制定的实际程度、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心理调节能力等,是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内在直接因素。新生之间一旦缺乏沟通,容易使他们之间产生孤独、烦闷、冷漠等消极情绪。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的干预策略
(一)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
通过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学习讲座等为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障碍提供疏导、排解渠道。定期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咨询:一方面运用真情释疑、融情说法等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帮助学生以正确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和宽阔的胸怀对待困难和挫折;另一方面,运用科学的心理治疗手段,消除和治疗学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疏导、排解渠道,标本兼治。
(二)加强对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的培养
高职院校应重视和强化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的培养,提高人格魅力和心理健康辅导能力,增强辅导员的工作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状态,开发心理潜能,完善个性,帮助学生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从而使学生尤其是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健康受到较大提高。
(三)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活动
学校组织开展各式各样的学术报告、演讲比赛、文娱活动和社团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学生能根据自己爱好进行选择参加。除了可以增加课外知识,也可以培养自己的多种兴趣爱好,使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意识、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和发展。这样既能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又能派遣烦恼,舒缓紧张的神经,有助于放松心情,增加生活乐趣,使身心得到调节。
(四)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