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2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考历史技巧,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高考题的命题模式及特点
1.高考命题的目的是有利于高校的分层次选拔;有利于引导中学实施新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命题立意应遵循政治性、科学性、公平性、原创性的原则。
2.根据命题立意所涉及的考点,在正规出版物上查找与中学教学实际相适应的材料(文字、图片、表格)。材料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起点高、落点低。
3.高考题情景无论怎样花哨、材料无论怎样晦涩、设问无论怎样灵活,始终有一个不变的准则就是它一定是面向高中学生的。它不是考大学生和研究生的,也不是脑筋急转弯或智力测验。一定有中学教学的依托,或紧密或松散,或直白或含蓄,或机械或灵巧。这就要求考生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来解题,不要把问题复杂化,不要自乱方寸。要学会审题,找到试题与本学科所学知识的关联和依托,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和有效信息来破题。
二、选择题的方法和技巧
(一)基本方法
1.根本原则:静心、耐心、完整、准确地读题、审题,彻底弄清题干给定的客观信息(知识点)、主观信息(立场、情感、观点、意味),尤其是材料型选择题。
2.把握该题的命题意图(它想考什么),尽可能地找到与课本基础知识和基本观念(课本和教师对该知识点的评价和认识)的依托。自我判断,不能与教材知识(史实)以及我国当前主流观点及党的方针政策相违背。(例:前,有些农民突击杀猪砍树破坏农具。)
3.对于教材依托性不明显甚至毫无依托的材料型选择题通常是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运用、历史观以及解读材料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类试题的审题要求较高,一定要理解和领会材料的主观信息(立场、情感、观点、意味),选择与题意联系最密切的一项,不能随意教条地照搬教材。
(二)解题的技巧
根据考纲所列举的考试能力,总结出对应考试技巧,并辅以近年典型高考题例,希望考生能够用心揣摩。
1.(知识迁移和运用的技巧)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一武器的――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这里的“武器”是指( )
A.暴力革命 B.代议制民主
C.先进的生产力 D.科学社会主义
2.(认真审读选项的技巧)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序言中写道:“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这句话的意思是( )
A.所有国家都会成为工业发达国家
B.工业化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发展趋势
C.西化是落后国家工业化的唯一选择
D.工业化会推动全球化的发展
3.(题干要求与选项连读的技巧)“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易既无,远行买卖,用其所致珍异,孝养其父母。”《易传》描述的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
A.人们经商意识强 B.远距离长途贩运盛行
C.珍奇珠宝是主要交换产品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知识情境结合的技巧)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护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 )
A.时期 B.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 D.时期
综上所述,我总结出选择题应掌握的技巧与大家共勉。
(1)一般选择题:记忆清晰,当即选定;有模糊,需分析,可用逐项排除法。
(2)组合题:每组中凡有一项肯定不符的即整组排除,凡肯是有某项的一组必选。
(3)排序题:先抓头,后抓尾,逐项排除。
(4)逆向题:注意逆向思维,或把顺的选好。
(5)因果题:注意因果莫混淆。
(6)图表题:须对图中地点、时代及相关背景和表中有关时间、数字等记忆分析。
(7)文物题:注意文物名称、时代及相关背景和地点、意义,定位要准,提取相关信息。
(8)程度题:四个选项都符合,须选最优的,注意分析比较,排除,抓住关键字词。
选择题基本上为清一色的材料选择题,难度与能力加大。所以,选择题的解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确定时间限制。选择题一般会提供较为明确的时间信息,但有的题目其时间要素不是显性的,而且包含在题目的题干、材料或材料出处甚至是题目的释文当中,这就要求考生明察秋毫。②确定空间因素。只有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作纵向和横向的观察比较,才能明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空间概念。③把握历史现象的性质或立场。每道选择题均涉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性质,只有明确了其性质立场,才能迅速区分题目中的主要和次要、现象和本质等因素,才能迅速确定正确选项。
主观题原为一道37分的大题,自2011年起调整为2道,分别是25分和12分,其中12分题为开放性题目,没有参考答案,只有评分标准。通常情况下,这种趋势会延续下去,需引起注意。
一般材料题:①快找中心,明确意图。命题人在选取和组织材料时必定有一个主题,所有问题的设置和要求的答案都是围绕这个主题的,所以找到主题并体会命题者的意图是成功作答的关键。对于有题头的主观题,通常在题头就会交代主题,算是捷径。而没有题头的则需要快速浏览材料及其设问,确定中心。②审读设问,挂靠教材。明确设问要求,围绕出题人的命题意图抓取有效信息,如设问的中心词、时空限制词、题型提示语和答题项,然后按照设问考查的方向细读材料,是尽快获取有效信息、规范答案的捷径。通常情况下设问的依据来自材料,但切记: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挂靠,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③精读材料,理性分析。借助标点符号来把握材料的阶层和逻辑关系,如句号、分号、省略号、问号等等。阅读材料时,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作者、背景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特别是材料出处如果放在材料前面,就须更加留心细读,它对解题肯定有用。
史论结合发散思维材料题,对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语言能力、历史基础掌握能力要求很高。去年高考出现之后,平常练习经常出现。因为没有标准答案,对老师的审题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针对这种题型,我认为,首先要归纳概括材料中的观点,知道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将观点列举出来。其次,就一个或两个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是新的观点,最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论证过程中要注意几个方面:第一,语言逻辑性一定要强,思维严谨。第二,要符合史学常识,符合史实。第三,一定有理有据,史论结合。
在做题前,一定要做的一件事是先把所有的题目(所有的问题)以较快的速度扫视一遍,初步确定哪道题容易,哪道题稍难。在做题时采取先易后难的方针,先做容易的题目,若能在较短时间内做完较多的题目,让自己能从容不迫地利用剩余的时间答难题了。这种做法是利用心理优势来做题。
二、审题
在审题时,一定要记住一句话:“磨刀不误砍柴功”。审题时,多读几遍题目,除了要市清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键词外,审题要慢,才能做到答题快。在此过程别要注意四个问题:
1 对于长篇大论的材料,尤其是翻译过来的外国史料和现代文史料,有三至五则史料,每则史料都有四至五行,也就是学生所说的“没时间看”的史料。而这种史料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越长越易找到得分点。题目不外乎要求“从材料中找出某某事件的原因、影响”。在这些长长的材料中,一般答案的信息就出现在句首、句末或出处。因此,看到篇幅较长的材料题不用害怕,平时练就的一目十行的本领在这时便可派上用场,重点放在句首、句末或出处。
2 不少学生在看题目时同看到陌生的、书本从未出现过的名词,就绕道而行,做其他题去了。这正中了出题者的圈套,出题者常用一些书本所没有的词汇如“工业化”“经济发展模式”“新的文化因素”“世家大族”等,作为一份题目区分度的表现,以此拉开优生和差生的分数距离。其实这种题目并不难,它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在考试过程中,我们碰到陌生的、专业性较强的词语时,要多读几遍题目,并把那些名词迅速转化为课文内容,用我们熟悉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样就能较快地解答问题。
3 注意限定词,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历史在较多时候考查到学生的语文水平:(1)对文言文的翻译;(2)整段话的归纳分析能力;(3)对“定语”即限定词的提炼。这几年的高考是“一边倒”,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全是清一色的材料题,这类题目倾向于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所以,我们在分析题目时一定要细心,边读边画,把所有的限定词都找出来,按限定词的范围去找答案,逐渐缩小范围,最终找到求答项。若有时间,还可回过头拿求答项去套题目的多个限定词,以保证万无一失。
4 审题时的构思对考生来说也是尤为重要的。绝大多数同学在回答主观题时没有养成精心构思、草拟提纲的习惯,这是主观题拿不到高分的重要原因。审清题意后要边构思边拟提纲,除了答题时一定要答到得分点上外,还要围绕题目所问问题展开。做到条理清楚、要点齐全、层次分明,提纲包括:答题层次、每层要点、详略之处。
三、习惯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