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风景园林设计及其理论

风景园林设计及其理论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8:1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风景园林设计及其理论,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风景园林设计及其理论

篇1

[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所谓“风景”是在一定条件下,以山水景物或某些自然和人文现象所构成的足以引起人们审美与欣赏的景象;“观念中的风景”则是设计者头脑中的风景[1]。因此,设计是设计者将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对于生活的憧憬“投射”到现实世界中的一种营造行为,设计的好坏,取决于设计者如何将客观因素和基本素材进行融合,激发人,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联想以及心理等方面对于设计成果的感悟。

《风景园林设计》就是这样一门传授设计初学者运用生活素材进行景观设计以改造人类生产生活环境的课程,对于刚接触风景园林设计的初学者来说,它开启了设计者对于各类风景的理性认识,为之后创造另一番风景埋下伏笔,对其今后的设计生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谓是“设计之匙”。

一、《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概述

(一)课程内容

《风景园林设计》是园林、风景园林相关设计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其内容涉及城市规划、风景资源的评价、城市风景园林绿地系统、风景园林绿地、景园景点、城市景观环境、风景园林植物、风景园林建筑、风景园林工程等,是较为系统的风景园林设计类课程之一。

(二)课程特色

《风景园林设计》紧紧围绕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各方面理论基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绿化等方面,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实例探讨、项目训练、外业考察等方式,有效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使得设计初学者在浓厚的课堂氛围中感受设计的美妙,激发其设计兴趣,学会紧密合作与学习并从中积累经验,对今后设计之路产生重要影响。

(三)课程目的

《风景园林设计》主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对其他学科基础课和设计专业课的基础知识及基本理论的系统理解,巩固专业知识,初步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风景园林等行业对风景园林专业知识与技能构成要求,拓宽视野,找出不足,补充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亲身参与设计,增强学生对风景园林行业的认识,更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和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这对于进一步强化学生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更好适应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关于课程学习经验

(一)课堂学有所得

《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的课堂学习内容相对于其他的一些设计课程而言似乎更丰富、有趣,具有启发意义。总结课程课堂学习所得如下:

1)课程涉及的设计知识在所有设计课程中相对较为基础及全面,使笔者全方面系统习了风景园林设计相关知识:《风景园林设计》课堂学习涉及风景园林历史与发展、风景园林设计布局、程序、各种类型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技巧;

2)除了《园林设计》教材使用外,老师常讲解其他权威、经典设计书籍和实例来扩展视野,激发笔者对于设计的兴趣;与此同时,老师常介绍较为新颖的国内外设计观点和理念,保证了与时俱进;

3)课堂学习注重理论与动手实践结合,让笔者在实际设计中感受理论知识的重要:课堂上老师经常进行手绘快题设计训练,这对于平面构图、色彩搭配、景观景点设计等方面的提升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大家讨论分享的方式进行优秀作品解析,可以学会如何分析作品的优劣,从而取得进步。

(二)自我提升

1.作业巩固

为了保证理论知识的吸收,设计课程设计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在进行这些绘图设计作业中,常常可以收获很多:

1)在根据命题进行方案构思的时候,一方面学会找出满足设计要求的硬性规定,再者则是通过几个方案的比较,找到最优解决途径和方案,学会比对和分析。此外,资料收集过程,也能通过观摩优秀设计师的作品,让自己有所收获和感悟;

2)在作业绘制过程对耐心、审美的培养有很大影响,可以通过作业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技巧,成就个人风格;

3)此外,作业可以让理论知识融进设计,产生潜意识作用,这样在面对实际场地的时候,会养成合理尺度、遵照规范的好习惯,从而提升设计作品的质量。

2.关于课下知识扩展

为了满足课程需要,比如作业绘制、考试、设计素养的培养,笔者常在课下自我提升:

1)图书馆是设计初学者必须挖掘的宝藏,其内有大量园林设计相关实例、论文、图集、设计师手册等,对于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扩展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2)针对自己喜欢的方面,如手绘、计算机作图等进行自我发展,一方面能增强设计信心,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专长,对于今后的工作、学习很有意义。

(三)建议

结合《风景园林设计》课程课堂学习及课下实践应用,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1)关于一些规范方面的知识,课堂学习确实相对较少,以至于很多时候感觉设计只是纸上谈兵,有些不切实际,课堂上可以考虑适当介绍一些较为常用的设计规范,让学生在课堂、课下作业中应用自如;

2)关于一些国内外优秀设计流派及其发展历史介绍过少,可以适当结合课堂进行一些讲解,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视野,激发学生设计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了解园林景观设计的思路诞生和个人风格的形成。

3)为学生多提供些实际设计参与平台。课程中的一些课堂内外作业可以考虑用老师实际参与的项目来进行,不要只是单纯的空白场地,应让学生学会如何结合实际地形地貌、场地情况、文化背景来综合考虑,有利于与今后与社会的接轨。

相信有指导老师的渊博知识和悉心培养,以及学生的努力,《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结语

通过对风景园林设计学习及实践过程中相关心得和经验的总结,笔者对园林景观设计学习和实践有了进一步了解和体会。文中提出的相关感受和见解,不仅增加了笔者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喜爱,也为今后相关设计学习和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指导,收获颇多。同时,希望通过笔者的一些课程建议和心得,为《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的优化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基金项目:广西大学2010年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风景园林设计》(西大教字〔2010〕43号)和广西大学2011年度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风景园林设计》(西大教字〔2012〕1号)共同资助

[参考文献]

[1]王昀.从风景到风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唐世斌: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徐 婧(1989―),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大学林学院园林2008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唐世斌(1963―),男,重庆梁平人,研究生,广西大学林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建筑工程与规划设计

篇2

1引言

一个仔细分析过场地特征的景观才能算是好的景观,了解充分以后,就能通过安排场地及场地上的空间和物体,使景观的各种功能得以协调和完善。因此,认真分析场地能使景观及其功能得到全面理解,发现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 园林场地确定的步骤

首先要收集场地现场情况的资料和当地的植物、土壤、气象、水文地质,再了解上级有关风景园林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的规划书,以及当地施工技术水平和施工队伍状况,最后还要进行现场调研和踏勘,这样风景园林中主要组成部分的合理高程,道路纵坡坡度、坡长,排水方向就可以基本确定。

3 不同园林场地的设计

3.1 园林场地依靠在建筑旁

依靠对现有山体、荒地的绿化恢复改造工程来使城市绿地面积增加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使风景园林的理念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才是最重要的。宅院、学校、办公空间里的园林设计也随着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提高而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建筑基地环境条件会制约这种依附于建筑体的景观设计,因为地形比较复杂,布局相对比较分散,所以有一定难的处理难度。对于这类园林场,计成在园冶中也有所解释: 保护建筑区域是在建筑环境周围建造园林的最大作用。游园的乐趣远比园的大小更重要,在园中就能博览,文人雅士的诗人情怀一触即发, 所以休闲与实用双重功能在这种风景园林的设计中都要顾及到。满足功能需求要放在建设周围绿地设计的首位,其中包含必要的遮阴的亭廊花架、休憩平台、道路交通,甚至壁炉、水池等,在功能满足的前提下将其与景观相融合。

3.2 园林场地依靠在水旁

水孕育了生物的生命,是生命之源,也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人与生物具有亲水的天性。最重要的风景园林设计造景元素就是水景,它模糊了古今、中外的界限,在各种形式的园林中以不同形态出现。而且,很多设计师兼文人借水景抒发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景观的隐性范围和景观视觉效果可以借助水环境扩大。在园冶中计成对于择水造景有下列观点:首先在水边建造园林,不仅可以给园林提供很好的景色,还能让绿色植物生长得非常好,更重要的是景观环境可以很开拓。在当代风景园林设计,特别是在规划我国很多内河、沿江、沿海的城市设计中, 城市的地域特色可以利用对水环境的处理来突出,所以景观设计理论和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滨水景观的处理。虽然水能塑造城市人文特征, 拓宽景观视角,延长景观轴线,然而不同的水系江、河、湖、海给人不同的景观感受, 设置江河等长条状水系观景点时可以选择水流转角处这些景观焦点,以竖向高点取胜,湖海等块状水体为最大限度满足人的亲水性需设置亲水平台。

3.3园林场地地势平坦

如今随着城市建筑密度加大、人口增加,目前的生活环境却越来越不尽人意:公用空间在市区内的的面积越来越小,为了使生活质量和环境得到改善,以及满足人们聚会、沟通交流等精神文化需要,可以多设置城市广场。而且这些广场也可以成为当地的地标,让人类和城市和谐发展。在对城市景观用地进行处理时,很容易发现这种环境有几个相同特点:因为现有的地势、土地在进行城市建设规划时已经进行了一定的规划和调整,所以地势相对平缓,处理地形的难度相对比较低的风景园林是大多数大城市建造的首选。景物在这样的平坦地形中可以使一览无余,大型集中的标志性景观可以在此处设置。就像上海世博园的世博轴,拥有平坦的地势, 以及突出的主轴景观,设计大气而又具震撼力。然而景观设计表现时最难处理的地理环境就是坦荡的地势,因为它可以凭借的条件比较少,所以相对其他环境来说,如果不好好处理,就容易在平面的布局形式美观上限制该园林设计,缺乏竖向的吸引力和震撼。主体景观的体量感要在打造风景豁然的效果时被保持, 大气而又坦荡的地势和突出的重心之感只有在主次分明的前提下才能被体现,同时要对配景的点缀效果加以要注意,不能够喧宾夺主。

4 关于改善自然风景园林场地劣势的措施

需要解决的景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自然地势环境条件,在景观设计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地形地势。在对基地环境进行处理时,并不能借用所有的自然条件,一些基地条件中不利因素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影响, 每一个设计规划中的环节都会受到这些不利因素的直接影响。不利因素可以分为人为不利因素以及自然不利因素两个方面。人为不利因素是指在人工开发和利用时,没有对自然要求进行考虑,任意违背自然规律,造成不可利用的土地数量增多,如水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地质结构变化、土壤的酸碱性改变等。自然不利因素包括险要的地势环境,它会给后期的设备配置以及施工带来一定难度。对于自然不利的因素,要在分析和实地考察后找出矛盾的焦点。在基本的造园要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对其显著的特点要加以突出,并对其特点进行放大,使景观达到变不利为有利的效果。尽最大努力在设计时加强对不利因素进行处理就是设计师的职责,通过各种生态保护的方法、科技手段将不利因素向有利因素转变,而且这些设计师能够通过特定的造景手段将不方便改变的环境条件融合或隐藏在环境中,甚至可以把其打造成为基地环境中景观核心的部分,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够让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人类发展的历程和社会效益上同时实现。

5 结语

风景园林设计正面临着不能很好地将中国传统的符号与西方设计的手法结合、不协调的环境与景观、浪费资源等问题,这使得迫切需要将现代中国风景园林设计革新,所以希望借助我国传统风景园林造园理法园冶中归纳划分现代风景园林自然环境种类,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场地的选择与利用进行探索。风景园林设计的先决物质条件就是场地的利用, 景观效果和其可持续性发展的可能性由其成败直接决定。解决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面临的现状要通过现代设计方法与传统理论结合,寻找继承与发展中国风景园林传统理法精髓的方法,解释继承与发展中国节约型园林的理念,从而使中国风景园林设计有更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孟兆祯.人居环境中的园林[J].中国园林,2005,21(1):59-61

篇3

收稿日期:20111103

作者简介:陈军伟(1985—),男,河南太康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规划与建筑系硕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5008604

1引言

在符号、图像、观念的组合与物理实体的建造之间存在着主观与客观的区别。前者仅仅是人类心智与想象力的运用;后者却在其本质上关联于人类的物质性身体与知觉。在哲学史上,笛卡尔式的身-心区分为前者作为高级文化的自我认同提供了理论支持;而后者的独立性质,在20世纪现象学哲学家梅洛-庞蒂对人作为“身心统一体”和“个体化的身体性存在”的思索中,才被提供了鲜明的理论基础[1]。

然而,符号、图像、观念的构成与物理实体的建造之间的区分并不易分辨。在信息化和充斥图像媒体的环境中甚至有更加模糊的趋势。这种混淆,在现代建筑和风景园林设计的理论中造成了麻烦[2]。

舞台布景的画面也能提供几近真实的知觉体验。然而,建筑和风景园林设计为人类提供的独有的环境体验,却是让人从现场感受到其建成环境的意义。建造产生出环境的艺术品质,这是它们最终区别于布景术和其它一切图像艺术的关键。

空间、体量、色彩、质感,以及材料、结构、构造、建造——无论建筑还是风景园林设计产品都涉及这些因素的选择、布置和操作,产品的美学品质从中产生。与第一代现代主义建筑师一样,早期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师为先锋派美学的空间效果激动不已[4];也曾深受后现代主义的符号学手法、地域主义的拼贴手法等“潮流”的影响。如今,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早已遭到普遍的怀疑和抛弃,然而它在现代中国的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中仍然大量存在。如今,建筑学理论已回过头来梳理现代建筑运动,其结果是建筑史的重新书写。“建筑是具有物性的物体,而不是符号[3]。”这种观念反对将建筑和风景园林设计产品符号化、图像化、观念化,由此产生对后现代主义的拒斥。

但在中国风景园林设计领域,将“景观”视为纯粹图像和“意向”,而将其与材料、构造和建造过程割裂,将后者单纯作为手段的思维习惯仍然普遍存在——其后果,就是使大量风景园林设计产品看似一种“布景技巧”的产物。混凝土造型和石材贴面等装饰性构造被滥用[4]、众所周知的“意向图”的流行以及效果图公司令人惊异的兴旺繁盛都只是表面的现象。

本文是一个引论性质的考察,意图对风景园林设计中图像性(广义的图像性)和建构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并为考察当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困境与成就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新的理论视角。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将重在批判和理论梳理,而将详尽的实例分析和理论建设留待独立成篇。

2风景园林中的建筑分析

2.1建筑学的启示

在中国建筑学领域内,美国学者弗兰肯普顿对现代建筑历史中“建构文化”(Tectonic Culture)的研究是近几年最为人关注的理论话题之一。2002年《时代建筑》等平面媒体的热播、南京大学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以及网上一些学者对中国所谓先锋建筑师的批判和辩论[5],曾一度引起了对这一话题的热情。当然,一个理论方向的价值并不在于其一时流行的程度,而在于其与学科本体的紧密联系或应对现实问题的持久启示意义。建构虽然渐渐被认为是“建筑学的基础之一”(与空间属同等层级)而并非革命性的先锋主义,但其影响并未消退。建构议题被认为可对中国当代“充斥消费文化”、过于功利化的建筑行业发挥持续的平衡作用;对建筑中结构和构造思维的训练逐渐渗透到中国许多知名院校的建筑系教学中[6],补充了传统单一强调空间想象力的“空间构成”训练的不足;而《当代建筑构造的建构解析》(2005.11)、《材料呈现》(2008.3)等“建构”议题著作接连出版,特别是弗兰肯普顿的代表作之一——由同济大学王俊阳教授翻译的《建构文化研究》中译本在2007年问世和受到的广泛好评,使“建构”成为了建筑学“自主性”讨论中最核心的主题之一——这些都表现出该议题在中国仍然显著的生命力。

风景园林的现代主义滞后于建筑现代主义运动并受其影响:这里仅需指出两个例子:一是欧洲20世纪早期的风景园林现代主义潮流由建筑师设计的展览花园引起;二是美国“哈佛革命”中格罗皮乌斯教学思想的影响。

众多案例显示出风景园林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竞争和互渗关系:一些建筑作品以其高度精美的室外空间塑造“侵入”风景园林的领域,其影响甚至被写入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历史。例如建筑师路易斯·巴拉干和卡洛·斯卡帕[7]。

2.2建构的含义

弗兰肯普顿在《建构文化研究》中对建构(tectonic)进行了词源学、人类学和哲学诸方面的考察。

(1)tectonic发源于古希腊人对木作工艺的称谓,强调材料构件之间的连接,强调“铰接节点”和“编织”而非砌筑堆积和烧制塑形。

(2)tectonic所指向的编织技艺在许多文化圈中与巫术性仪式和宗教传统密切相关,它是人类一种仪式化的体验过程。并非单纯的工艺技术。作为一种海德格尔所谓的“技艺”(techne),它以物理实体的建造和身体-知觉的经验,而非引用语言符号的“所指-能指”关系来生产出文化意义。

(3)以tectonic的视角来考察现代建筑史,我们会发现建筑的艺术性和人文内涵的生产并不仅仅来自空间布局、体量形式的创造和符号形像的引用:许多最优秀的建筑师把更多(至少不是更少)的精力投入到结构、构造和建造过程的诗意处理。

如弗兰肯普顿所言:“我在本书里关注的并不仅仅是建构的技术问题,而且更多的是建构技术的表现可能性问题。如果把建构视为结构的诗意表现,那么建构就是一种艺术……建筑物无法避免依附于大地的天性,正如它包含视觉风景园林的成分一样,它也包含建构和触觉的成分[3]。”

如果现代建筑运动中的确存在着根深叶茂且至今仍在成长的“建构文化”——即以建造、结构、构造的安排生产出艺术性和人文意义——那么我们反观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历史和现实,或许能够得到一些启示。

2.3风景园林中建构议题的局限性

然而在讨论建构对风景园林设计的意义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建构议题的局限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具有多元性学科内核[8]:风景园林规划、游憩规划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同属“规划”层面,其运作不会延伸至物理性的建造,而风景园林资源管理与视觉管理评价更是与建构无关。唯有同建筑设计处于同一层级的“风景园林设计(LA Design)”,由于其核心内容是将设计延伸至施工完成,从而不可避免的存在建构的表现性问题。

另一方面,植被作为风景园林设计的材料,其几乎不可剥夺的自然性格也限制了作为人工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和处理手段上技术革新的可能;风景园林没有室内环境所需的严格的功能维护;大多数时候风景园林结构仅需抵抗交通和地面停留的重力……所有这些都使得风景园林设计与人类社会生产力变革的联系远不及建筑紧密。作为风景园林设计的物理实体,土地与植被如同大自然本身,似乎仅仅是循环演进。

2.4景观布景术——图像与符号滥用的源流

然而,当代的“自然”早已被高度人工化,即便是看起来原始的风景,也成为人类监控、管理和旅游消费的对象。问题不在于一处景观是否被人工化(对“自然式”与“规则式”的武断划分已变成一种误导),而在于它被“人工化”的不同方式。

图像,正是一种风景园林人工化的主导性模式。某种程度上这也是由风景园林学科的内核所决定。

将Landscape作为“图像”(Pictures)进行认识、设计和传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此无法详述,但可以指出以下这些关键主题:

(1)最初,德语词汇landschaft的意思并非视觉风景,而是一种集体工作的环境;不仅仅是一种空间组织,还暗示着人与土地、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存在与维持。

(2)文艺复兴时期随着透视法的发明,在建筑领域,作为人文学者的architekton(“建筑师”)[3]出现了,他们认为自己所作的不是建造建筑和房屋,而是用抽象的构思安排建筑元素的秩序,使它们形成艺术整体。

同样,文艺复兴园林设计的手法是在几何学和透视科学控制下对造景元素进行布置。这个时代诞生了作为视觉控制系统的巴洛克式规划[10]。这或许是第一种拥有理论自觉的风景园林设计:而它是高度视觉取向的。

(3)英格兰的文人们(和给他们灵感的画家们)发起了自然风景园运动,将英国国土上不断扩大的牧场风景与独立式乡间别墅的形象直接拼合起来;将原野风景与叙事、异域或教喻性的园林建筑拼合在绘画式构图中——而这些建筑的折中主义远离建筑的现代主义运动演进,仅仅是一种“布景”。

风景园运动余波最大的影响,或许还不在于对“如画式”或“自然式”的膜拜,而在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一个试图以构筑小型诚镇和郊区的方式解决大城市问题的思想——长期主导了公园设计者的思维[12]。而事实上,大城市有其独特的本质,大城市酝酿着人类环境建造手段和方式的巨大转变。这使得风景园林设计师长期错失思考大城市全新类型景观及其建造的机会。

(4)城市公园运动在规划的意义上创造出优质的开放空间和游憩场地,在设计文化上却让风景园林成为了对怀旧田园和自然风景进行消费的载体[5];城市美化运动使人怀疑:我们通过景观消费了什么?而也许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更深的疑问是:这是怎样的一种消费模式?

(5)后现代主义和地域主义的接近。强调现代人应通过地域化景观寻获其“身份认同”的理论,与房地产广告中常见的异域文化标签采用着相近的手法:后现代主义,特别是其符号学和类型学取向的手法。地方文化也好、传统文化也好,只是在同一个意义生产模式中换上不同的符号和素材——理论基础不变,仅仅呼吁内容的更换,在风景园林市场的商业逻辑面前只能是苍白无力,甚至反而推波助澜。

另一方面,现代媒体对风景园林图像的复制和传播也对风景园林的生产逻辑产生了结构性的巨大影响,使得景观进一步符号化。

3风景园林建构的理论初探

3.1知觉现象学与景观体验

Tectonic如何将物理性实体与人文意义结合,而不依赖于理智层面的反思或图像符号化的中介?这里涉及到知觉现象学与对环境中非视觉体验的研究。在此我们重点考察梅洛-庞蒂哲学的意义。

梅洛-庞蒂发现人类是作为不可分割的“身体-主体”来体验世界的。意义发生的中心在前反思的身体运动和情景中。“我们的身体使我们知觉角度的改变和变换成为可能,进而使其相随的意义的改变和变换成为可能”[1]。这意味着:行走时体会到的地面角度的变化、下意识的情绪与环境噪音、声学效果、触摸与对材料沉重或轻盈的感受、在构造形象的节奏中感觉重力的作用……这些现场即时经验,其影响远大于反思所得的概念性意义。

建筑与风景园林设计,拥有其独特的、不可复制的身体-知觉体验,就是使人在现场体验中,感受到建造过程的智力游戏和诗意品质。

3.2“基座”与“围合表膜”——森佩尔的启示

德国建筑理论家森佩尔在人类学调查基础上提出了“原始住宅的4个基本要素”:基座,壁炉,构架/屋面,轻质围合表膜。很容易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发现“基座”(the earthwork)与“表膜”(the lightweight enclosing membrance)的影子:前者关联于一切试图融合于大地的人造地表结构物,后者则与之对立,仿佛不承受重力般划分空间并以其表皮化的装饰传达人文意义。

可以把风景园林结构看成是基座与围合表膜间的一种关联:或亲密接近,或分裂对峙。而前者意图融入大地,后者意图随“构架”(the framework)升向天空[3]。两者的对话和争执形成了景观内部的张力。

以下将从基座——即地形与表面的角度展现风景园林建构的一些实例。在这些实例中,所有用于划分空间、打破地平线连续性的“围合表膜”结构都倾向于融入土地之中。

3.3地形表面的建构——几个实例

“场地需要身体的移动以及这一移动对整个神经系统的影响才能体验。”[3]地形并不仅仅是光影形象,而是让人体感受到重力方向、地平线(作为人类潜意识中定位基准)的改变和移动。而让人感受到风景园林中地形与地表充满独创性的建构方式,则使得简单的“地面”景观具有了内在的人文性。

3.3.1土地造型的精确建模

大地艺术的地形处理风格已成为被广泛模仿的对象。然而,通过一成不变的建造技术来勉强达成抽象的地形塑造,这只能是模仿,不会有持续的原创能力。

从这一角度可以观察风景园林设计师凯瑟琳·古斯塔夫森的地形塑造:例如戴安娜王妃纪念喷泉(Diana Princess of Wales Memorial)。喷泉水道石材凹凸不平的表面制造方法是:由设计者手工制作陶土模型,再通过数字扫描进入计算机编辑,与其合作的建模公司制作出545块石材的三维数字模型,再指导精确地切割施工[12]。这一精确建模的技术也被应用于古斯塔夫森的许多土地造型艺术中。

这一建造技术的运用是为了使得人们可以使用和体验的地形能够精准实施,建造的高质量超出了图像的形成。纪念喷泉的人文内涵最终落实到石材表面水流精妙的肌理效果带给人的触觉性感受,并由此生发出更复杂的人文意义的解读。

然而在这里,仍能感到将土地作为雕塑来造型的倾向,风景园林内在的图像性和体量性仍然可能压倒其建构品质。因为利用更粗糙的技术也能勉强复制出形似的土地造型,使其风格化:成本更低廉,却易于贬值。

3.3.2土地固定技术的艺术化创新

Kiefer工作室的沃尔夫斯堡Aller公园是另一个地形建构的杰出案例。通过极为简洁的细部设计:以特定角度向上折叠排列的大尺度考登钢板(Corten steel)发挥了挡土墙、景墙、台阶靠背、砾石步道框边的多重功能,引导人穿越崎岖不平的地形。材料质感和构造交接的大胆简约始终吸引着人的感观[12]。

对挡土墙式构造功能的艺术化重新诠释,以更为令人信服的功能主义出现于CALA风景园林设计事务的西雅图奥林匹克公园中。为了以最经济的方式固定大尺度的土地造型,同时促进而不是牺牲场地的整体感,该项目应用了被称为MSN的挡土墙系统:用装有石块和沙砾的钢框堆叠,再加装预置混凝土板材拼接的防护层。这个充满土木工程结构理性的细部设计,形成了城市公园新颖的形象和体验[13]。

2012年5月绿色科技第5期3.3.3表面与边缘——取代传统铺装的设计策略

在纽约一区高架铁路的改建、威斯康辛州密尔沃基城市广场[13]和巴塞罗那西海岸公园中[14],可以发现一种相近的设计策略:传统的铺装场地-绿地场地的分割被打破了。设计被作为一个整体的“表面”来处理,由被设计为一组的“铺装组件”来覆盖大部分场地,而铺装与绿地交接传统上的非此即彼的界限也被更灵活的“边缘组件”所取代。组建的交接形成了统一中有微妙变化的表面肌理效果,这种肌理正是契合于场地的文脉,生产出意义丰富的解读。

这是将“地表面”作为一个有厚度的、多功能的系统来进行塑造的努力。这里已没有篇幅来进一步分析这些实例建构逻辑的理论意义。但作为景观布景术的对立面,它们(特别是已经建造成功的项目)的先锋性起到了观念的平衡作用。

4结语

风景园林设计的建构文化还没有得到系统的认识和研究;在高校风景园林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教学中,材料、节点构造、建造的教育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与设计训练也互相割裂。若要使风景园林设计不致沦为布景术,若要摆脱其学科内核的模糊化,风景园林建构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 周诗岩.建筑物与像——远程在场的影像逻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 肯尼斯·弗兰肯普顿.建构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马克·特雷步.现代景观——一次批判性的回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 朱涛.“建构”的许诺与虚设──论当代中国建筑学发展中的“建构”观念[OB/OL].[2010-1-1]..

[6] 王辉.关于《建构文化研究》对话的对话[J].DOMUS-China,2008,18(1):27~28.

[7] 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8] 刘滨谊.景观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J].风景园林,2005(2):218~220.

[9] 詹姆士·科纳.论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复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0] 伯纳德·卢本.设计与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11] 肯尼斯·弗兰肯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