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8:1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关于语文学习方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2-041-1
一、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种良好习惯,不仅让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内容事先有所掌握,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做到充分自学的习惯。预习可以帮助学生不仅在学习成绩上有很大的提高,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主动通过拼音或者字典来对字音进行准确识别与朗读,能够识别字形,了解字义,通过对上下文的联系来了解句子的含义等。在预习时要有侧重点,在预习时带着问题进行,并对自己严格要求,强化制度。养成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的好习惯,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会倾听需“三心”,即:一是做到上课一心一意,不管是老师上课还是同学发言都需要认真地听;二是要有耐心,懂得尊重,在别人发言时不要随意插嘴,等到别人发言完毕后再进行提问或者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当发现别人出错时,要在恰当的时间给予指出。三是要用心去听,边听边思考,在别人发言时,要做到听与想结合,取长补短,吸取他人回答的精华,促进自己不断提高,掌握补充发言的技巧。
二、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说到底是习惯的养成,而习惯是多次反复历练达到的一种素质。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把这种知识当作良种,学生就会种一粒,绿一片,收一筐。凡涉及自学能力构成要素的语文学习方法,教师都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学习规律,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对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也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阅读教学中的预习,可指导学生课前采用“读、划、查、思、议、写”六步法进行。读――即读课文,看预习提示、注释、思考练习。划――即划出疑难句、重点及精彩词语,划分段落屋次。查――即养成勤查工具书的好习惯,结合具体语境选择义项,理解字词义,疏通课文。思――思考文中疑点及课后习题,进一步理解课文。议――针对文章疑问进行议论,初步获得答案。写――即做摘录,写心得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勤于积累习惯的培养
勤奋学习可以让我们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对于新的语文教学标准,中学语文更应强调积累、熏陶、感悟以及培养语感,让其更多地进行读与写的练习。积累不仅要重视课内的知识掌握,同样对于课外的知识积累也要给予重视。通过鼓励学生建立阅读笔记的方式,对其进行检查与督促,鞭策其掌握语文知识,通过定期上交阅读笔记,老师通过审阅给予评论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一些笔记写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产生模范作用。文学积累的另一种有效方式就是让学生多读并且背诵下来,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于背诵的文章熟记于心,更好地在表达与写作中应用,不仅增强了理解力同时也丰富了其文学色彩,对于其语文水平的提升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四、规范表达习惯的培养
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扫除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语言障碍。可是,有许多学生在表达的时候用语很不规范,回答问题不是用句子,而是用词语,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或者层次混乱,语焉不详,甚至不知所云。教师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训练,如当老师讲完某个问题后,或请一个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要求另一个学生有条理、有层次地把刚才所说的内容总结一下,引导学生运用一些规范的标志性词语,如“老师或某某同学刚才一共说了几点……”,“一、二、三……”或“首先、其次、最后……”,“我同意他的……观点,不同意他的……观点,我的观点是……”,“是(或不是),因为……”这样反复训练,能提高学生听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层次感,慢慢学会如何抓住要点对别人的说话内容加以整合处理,并言简意赅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获得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确,要想学好语文,仅靠书本上的一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才能获取更多的有益知识。古今中外的名著应让学生多阅读。起先教师要求学生一个月至少要读一至两本课外书,再慢慢增加数量。同时,教师可提供给学生一些必读书目,多给学生推荐一些好书,让学生做参考,以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随便阅读。另外,可适当利用一些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还可让学生比比谁看的好书多,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让学生介绍课外书里的故事情节,让其他学生产生想读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养成看课外书的习惯,以扩大其知识面。
语文学习的“养成习惯”则是指受教育者将语文知识或学习方法内化为自己运用语文的能力,并达到纯熟、自然的境界而形成的可终身受用的良好行为。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课内外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学生目前正处于学校学习阶段,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各类教育机构的再教育与再培训也将随之而来,并陪伴他们的一生。不过学生的学习与培训都有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因此如何教会学生把握这三个阶段之间的关系意义十分重大。我们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课前的预习。让学生懂得学习前要把所学内容快速地浏览一下,大致了解即将学习内容的难易和知识结构特点等,初步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就有助于学生上课听讲时更有针对性,更有重点地理解与消化。其次,学习时要跟上老师教学的思路,认真做好课堂笔记,便于课后复习,特别要专心听老师讲解自己预习中感到薄弱的部分,对于较难理解的,可举手提问,直至解惑。第三,课后要及时复习,遗忘的及新发现的问题,可借助课堂笔记温故解决。倘若还有不解的可咨询同学或请教老师,切勿耻于疑问。同时还要加强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变为自己的能力。方法掌握了,持之以恒便养成习惯。
二、培养学生静心阅读的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读书学习行为的持久力
阅读是我们学习的基本形式,未来走上社会,多半会以自学为主,因而培养学生静心阅读的方法及习惯就显得十分重要。要学生静心阅读,首先要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激发学生读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结合教材把触角延伸到课外。如教学《始得西山宴游记》时,可引导学生再去阅读柳宗元“永州八记”的其它游记,深刻体会柳宗元滞留永州时的心灵苦旅。同时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的规律来引导学生归纳读书的方法,比如在读到小说《祝福》时,读者首先在头脑中产生向谁祝福?祝福什么?为什么要祝福?祝福的结局怎样?这样的阅读思考至少要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从题目看,要写什么?第二层,怎样写的?第三层,写得怎么样?第四层,写的目的是什么?这几步做到了,书也基本读透了。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方法有了,能力强了,习惯也就养成了。
三、培养学生畅所欲言的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今天的语文学习,课堂上需要质疑,需要合作交流,需要问题探究;未来步入社会,人际间要交往,工作中需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这些都离不开语言的交流。所以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畅所欲言的精神与方法。一是要大胆说。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强,尤其是农村高中学生,由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较少,导致学生说话辞不达意,吞吞吐吐等。为此要因势利导进行规范化训练:说话前,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叮嘱自己,我能,我行!说话时要注意音量、语速、节奏、表情等,让学生想说、敢说、有气势地说。二是要说明白,说的具体步骤可为:我要说什么?我说的目的什么?怎样一步步地把它说明白?初次可书面说,后可列提纲说,然后再打腹稿说,最后能即兴说。教师注意将其渗透于每一课的语文教学之中加以训练,日积月累,学生畅所欲言的习惯也就形成了。
四、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阅读写作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3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综合性学习只是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仅是通过某一种专题学习活动才可以体现出来,也不仅仅是“分析”得出的结论,这种学习方式本身就体现了综合性这个特点。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等。因此,综合性学习应该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渗透在每一堂语文课当中,无论是识字写字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还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都应该运用这种学习方式,而不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课”、一种课型,或一种活动、一种“活动课”,更不能脱离学生实际的能力来进行教学,要让学生学习到知识,感受到快乐。
一、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我国语文教学长期处于一种相对闭塞的状态和环境: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传统的语文教学空间往往局限在封闭的课堂上,以教材为对象,以接受为方法,以考试为目标。这样的情况下,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为填鸭式,学生接受的方式为死记硬背,学到了知识点但是却并不会应用它,不会将它融合到生活中,融入到自己的综合能力里。语文课程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既适应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求,又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决心。综合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和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让学生在语文课本上学习到的东西成功地运用到自己的听说读写中。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1]。而小学语文综合素质又是学生培养语文素养的关键阶段。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小组合作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常常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之一,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2]。
二、开放自主性的学习
开放自主性学习是学生、教师和书本三者互动后产生的成果,是学生主动构建学习模块的过程,也是学生通过书本获得知识的过程,更是老师和学生沟通的最佳平台。综合性学习开放式的特点是要求教师通过书本的备课和在学生学习书本内容的过程中都产生创新点和开创性思维模式。综合性学习重视参与、重视体验、重视语文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和实践上的收获。开放性学习为学习内容上的开放――所有语文课程资源均可为“我”所用;学习途径上的开放――广阔的时空均可成为综合性学习的“课堂”。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爱好点出发,从学生的身边出发,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有所收获,要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人人参与、全程参与之中,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学习的能力,在实践中获得乐趣,在乐趣中获得知识。
三、走出课堂,引导学生的拓展提升
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学习”。开放性自主性的课堂并不是指课堂固定在某一个房间里、固定在某一个座位上。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寻找知识。笔者曾在寒假期间组织三年级(2)班学生走出课堂,学习春节的相关知识,组织学生到某居民区观察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门上的春联,教会学生认识春节这一习俗,学习春节的一些相关知识,包括学习春联的知识,学习文字中什么是平仄、什么是押韵,并让学生抄写下自己喜欢的春联,并给学生留下课堂作业――每人试着写一副春联。活动结束后,家长反馈说孩子学到了关于春节的相关知识,并且大部分学生都交上一张令人满意的春联答卷。学生也了解到了中华民族在春节上的重视和寓意,并且这种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身参与到其中的机会,会让他们觉得教学内容既生动又贴近他们的生活。
四、综合性学习中对教师的要求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方法、方式不再是以往的那样单一的教学方式,而是身为一位开放式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对学生放开手脚,充分的给与他们信任,给与他们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他们需要帮助时给与适时的帮助,帮助他们找资料,帮助他们定题目,帮助他们写材料,不大包大揽的给他们做足准备,让他们自己分工、自己组织、自己实践,体验过程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然而,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并不是放任与不参与,更不是某些老师的“作壁上观”,只在活动的开始作一个开场白,结尾作一个总结词。这样的结果,只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得不到正确积极的指导,从而丧失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降低了学生综合学习的质量和成果,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得不到锻炼,使学生学习状态处于“无处安放”。
五、结语
语文综合性学习将会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索自主性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主要渠道的全新的教学形态和教学理论,从而被在国内学校教育中广泛推行。在推行的过程中,我们广大师生需要共同努力,改变我们从前陈旧的观念,不断地探索寻找新的方式和方法,真正地让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