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中医的基本内容

中医的基本内容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8:4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中医的基本内容,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医的基本内容

篇1

一 年

比较容易的加法、减法和乘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二 年

加、减、乘、除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会解答加、减、乘、除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会书写答案。会分步列式解答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三 年

常见的数量关系。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和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和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口述解题思路。四 年

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相遇问题。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比较容易的四步计算的应用题。

掌握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能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 年

分数四则应用题(包括工程问题)。百分数的实际应用(包括发芽率、合格率、利息的计算)。比例尺,按比例分配。会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最多不超过三步)。会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基本的应用题。会看地图上的比例尺。进一步提高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会有条理地说明解题思路。二、人教版教材中应用题的编排结构及特点 1.应用题的结构 人教版教材是根据义教大纲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规定,贯彻把数学的逻辑顺序同儿童的认知发展顺序相结合的编写原则,按照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繁简,分析推理的难易以及应用题内容之间的联系,对小学数学应用题进行编排的。并且注意加强应用题与小学数学其他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使它们螺旋上升,循序渐进,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义务教材与原通用教材比,调整了应用题的编排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步应用题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编排,并注意与计算适当配合。 ①与计算概念有紧密联系的一步应用题,结合四则运算的意义进行分散编排,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解答方法。如求和、求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法中的两种分法等应用题,都是这样编排的。 ②比较两数多少的应用题,有计划地分组出现。 比较两数多少的简单应用题包括“两数相差多少”、“比多”、“比少”等应用题,原来分散在一、二年级编排。这几种应用题实际上有着相似的数量关系,因此现在集中在同一册,适当靠近,以便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它们在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上的联系,从而较顺利地掌握解答方法。 ③逆思考的一步应用题分散编排。 逆思考的一步应用题有一个条件是反叙的,需要学生进行逆向思考,分析数量关系难一些。因此,教材采取分散编排的方法,以便学生逐步掌握。在进行分散编排时,也注意与已学的有关的应用题进行联系和对比。 ④为学习两步应用题做准备。 在安排一步应用题时,有计划地编排了给叙述不完全的应用题提问题、填条件及连续两问的应用题,以便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的理解,为学习两步应用题打好基础。 (2)调整两步应用题的编排顺序,加强应用题的内在联系。 两步应用题同简单应用题比较,不仅是已知条件数量的增加,而且已知条件之间及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也复杂了。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关键是提出中间问题,这也是解答两步应用题的难点所在。为了使学生顺利地掌握两步应用题的解答方法,义务教材在编排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在教学之前打好学习两步应用题的基础。 a)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常见的简单应用题; b)进行了较多的“提问题”、“填条件”的练习; c)学会解答一些连续两问的应用题。 ②加强两步应用题和一步应用题的联系。 开始教学两步应用题多是从已学的一步应用题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而引入的,这样便于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找出需要的中间问题,从而掌握两步应用题的分析和解答方法。 ③两步应用题根据内在联系分组编排。 义务教材把应用题按照基本的数量关系相同,解题思路相近来分组。以利于学生初步掌握两步应用题的分析和解答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三步应用题加强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重视解题能力的培养。 教材中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注意由已学的两步应用题引入,通过增加一个条件把两步应用题改成三步应用题,使学生通过迁移、类推,比较顺利地掌握解题方法。 义务教材与原通用教材比,应用题的步数有所减少,难度有所降低,但是在培养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方面有所加强。例如,在总结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时,注意培养学生如何摘录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增加检验方法的指导等。学生在学习解答三步应用题时,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题,以培养学生灵活地分析和解题能力。另外,应用题还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和生产实际,以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加强列方程解应用题。 引入列方程解应用题,可以使一些整数、分数、百分数的应用题(主要是逆思考的)化难为易,既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习了列方程解应用题后,学生可以根据应用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较简便的解法,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下面分年级介绍应用题的编排。 一年级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且识字不多,阅读比较困难,所以一年级安排的一步应用题,第一册先出现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用表格表示的应用题,再出现加减法的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第二册出现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为后面学习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打下基础;接着安排“提问题”、“填条件”的应用题,为学习两步应用题做准备;然后安排连续两问的应用题,这也是学习两步应用题的基础;最后结合乘法的意义安排了乘法应用题及相应的“提问题”。 二年级安排了稍复杂的一步应用题和一般的两步应用题。第三册先结合除法的意义出现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应用题和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再出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在学生掌握了一些简单应用题,进行过一些“提问题”、“填条件”的练习,学习了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等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一步应用题的一个已知条件来引入两步应用题,根据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内在联系出现加减复合(乘加、乘减)两步应用题,连减的两步应用题,加除、减除复合的两步应用题。第四册先出现稍复杂的(需要逆思考的)一步应用题,主要是反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然后在第三册的基础上,继续出现一些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并适当出现一些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 中年级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发展,抽象思维能力逐步提高,对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及解答方法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三年级主要安排了稍复杂的两步应用题和比较简单的三步应用题。第五册首先结合乘数、除数是两位数的乘、除法,相应地安排了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然后出现连乘、连除、归一、归总(某一种量不变,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等两步应用题。第六册先结合加、减、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安排用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加、减、乘、除一步应用题;然后出现连乘、连除应用题(其中的未知量随着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然后在两步应用题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一个条件,引出三步应用题。 四年级安排了一般的三步应用题及总结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列方程解两步、三步应用题。第七册首先安排了一般的三步应用题(总结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接着在第五册基础上编排归一、归总加条件的三步应用题,然后安排了有关计划与实际比较的三步应用题和行程问题(三步)。一般的整、小数应用题到第七册告一段落,第八册安排列方程解两步(需要逆思考的)、三步应用题和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和倍”、“差倍”问题),最后安排了用方程解和用算术解应用题的比较。 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根据分数、百分数、比例等教学内容,相应地安排了分数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比例应用题。适当增加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练习。第九册首先结合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别安排了分数乘除法一步、两步应用题及乘除复合的分数应用题,然后编排了一般的分数、小数应用题,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以及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接着安排了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和除法应用题的对比,最后编排了工程问题。第十册在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编排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稍复杂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及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然后结合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编排了比例尺,用比例解应用题及稍复杂的比例应用题(两步,而且有多种解法)。 应用题的具体安排如下表。 步数 年级 内容

一步

二步

三步

图画应用题, 表格应用题,

图文应用题,

加法应用题,

求剩余、求另一个加数的应用题。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 提问题、填条件(加、减法)。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

连续两问的应用题。

乘法一步应用题。

提问题(乘法)。

       

除法一步应用题。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提问题、填条件(除法)。

乘法和除法一步应用题的整理。

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

加减复合(乘加、乘减)两步应用题。 连减的两步应用题。

加除、减除的两步应用题。

   

反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 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 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

*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已知两数和与其中一数,求两数相差多少或倍数关系)。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实际上是同一种数量关系。)

连乘应用题。 连除应用题。

归一应用题。

归总应用题。

   

用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加减一步应用题。 用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乘除一步应用题。

连乘应用题(未知量随着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连除应用题(总量随着两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简单的三步应用题。 三步应用题(两步应用题加一个条件)。

        一般的三步应用题(总结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归一、归总加条件的三步应用题。

有关计划与实际比较的三步应用题。

行程问题(三步)。

*四步应用题。

    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应用题(两步需要逆思考的)。 列方程解稍复杂的应用题(两步需要逆思考的)。

列方程解三步应用题(相遇问题)。

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

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比较。

分数乘法应用题。 分数除法应用题。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对比。

连乘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连除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乘除复合的分数应用题。

一般的分数、小数应用题。

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分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和除法应用题的对比。

工程问题。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稍复杂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比例尺

用比例解应用题。

篇2

近百年来,人们对中药进行着大量现代科学研究,从中获不少新药物,如黄连素、麻黄素、丹参酮、川芎嗪,青蒿素等。它们均具现代科学内容:物质组成成分清楚,质量能够控制,可制成多种剂型;生物活性以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的指标和术语表述,治疗西医药学概念的相应疾病。尽管如此,但却不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仅能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现实摆在面前:若所有中药均被如此研究,则中医临床无药可用。问题提出:对中药进行现代科学研究,到底要把中药研究成什么样药物?笔者之见,应得现代科学化中药,即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

现代科学化中药,正如上述,应具两方面内容,具体来讲,所谓中药基本内容,应包括:(1)药物本身性能得特殊表述,如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2)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滋阴、补阳、理气、活血、安神、舒肝平胃、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治寒喘或热喘、治实秘或虚秘等;药物配合使用时,各药间关系主次有别,即通称得君臣佐使关系,各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施治于人,起到防治疾病得作用。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则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故可称中药。所谓中药基本内容的现代科学阐述,就是以现代“科学”的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的相应指标和术语来表达相关内容,例如寒性,到底哪些类型化合物呈寒性作用,寒性作用到底影响机体的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改变。再如活血化瘀作用,到底是哪些类型化合物作用于机体的结果,又是影响机体的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的指标,改变达到的,其它亦然。

根据现代科学化中药标志,令现有中药基本内容得以现代科学阐述,固然可得现代科学化中药;令现有西药具中药基本内容,亦应得现代科学化中药。问题的关键是,西药能否具有中药基本内容,即西药能否中药化。

二、西药中药化的可能性论证和基本研究方法

西药中药化的可能性。第

一、理论上讲,中药和西药均由化合物分子组成、作用对象均为人体,故二者具物质和生物活性的同一性,第二,历史上看,中医药学历来有吸收其它医药学理论改革的药物乃至非药物物质的中药的传统,吸收的前提是按中医药学理论研究确定相关药物或物质的中药基本内容。作为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西药,同样可被吸收为中药。第三,实践表明,西药确能具中药基本内容。本世纪初的《医学衷中参西录》视阿斯匹林为辛凉解表药,用来治疗表热证,六十年代出版的《北京市老中医经验汇编》中,姚正平先生写到:“考的松类西药,似一类阳性药,具有资助肺、脾、肾阳气的功效。”近年来,陆续也有具体西药研究结果发表。如穆达浩等通过临床对阿托品研究结果表明:性热、味辛,具回阳救逆等功效,适合寒证者用,若热证者用,剂量再小,亦易中毒,从而解释何以0.5-1500毫克均有中毒报道,指导临床用药。吕士选等研究利血平,其对阴虚阳亢尤肝阳上亢高血压者具效,痰浊内阻型高血压者不效,综合归纳:性凉、味甘、归肝经,具平肝潜阳、清泻肝火之功效。金亚诚等研究头孢菌素,其对细菌感染之热证患者具效,寒证者不效,综合归纳:味苦、性寒、归肺、胆、膀胱经,具体热解毒、化痰燥湿功效。

西药中药化的基本研究方法,为临床研究。具体方案和作法:对患者进行西医药学诊断,给予相应西药治疗后,再诊断判定疗效及不良反应。在给药前后,亦作中医药学诊断,并判定疗效。根据中医药学诊断所见患者身体变化情况,并结合西医药学诊断结果,归纳确定所用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如细菌感染者选用头孢菌素治疗,结果仅实热证者具效,虚寒者无效或出现不良反应,则其中药基本内容有:味苦、性寒、具清热解毒功效,若肺部感染者效佳,表明归肺经。再如利血平、按中医药学适用于ⅠⅡ期高血压患者,结果仅肝阳上亢者具效,其它证型不效或效不佳,表明其具平肝潜阳功效等。如此多类型病例研究,则可确定相应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而达中药化。至于其它研究方法,如动物试验、文献研究等,亦可考虑选用。但文献及动物试验研究结果,仅供临床参考,最终由临床研究完成西药中药化。

三、西药中药化为中药现代科学化捷径的分析

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史达百年,但尚难说哪种中药已为现代科学化中药。这固然与以往研究目的相关,亦与研究难度大相关。就物质基础看,中药大多为动植物的组织或全体,由多种化合物组成。现代化学学科发展水平,是可能研究确定内中各种成分的,但实施难度确客观存在。而确定每种成分对具体中药基本内容的贡献程度,难度更大。就生物活性的现代科学阐述者,若将一种中药的基本内容各方面均达以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述,实施难度很大,尤其现代科学对中医药学的阴阳气血寒热虚实等尚未确定之前,更有实际困难。基于上述情况,以人参为例,尽管已对其进行现代科学研究近百年,确定内中百种以上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报告达数千篇,但仍陆续有新成分,新作用的报告,可见难度之大。

西药中药化而获现代科学化中药的途径,从近10余年研究情况看,尽管尚不能说哪种西药已被中药化,但却明显呈现方便之处。第一,现有西药已为法宝药物,可按前述研究方案和方法,直接由临床进行研究;第二,研究工作在医院进行,病例和病种多,检测指标多,可在较短时间获具体药物对人体作用的更多资料,且资料准确性高;第三,研究者可多方面的配合,如中医间配合、中西医配合、研讨会更广泛配合,故资料和结论可靠性大;第四,现有西药已积累的大量临床和试验资料,可资参考。

上述阿托品、利血平、头孢菌素等在较短时间取得的研究结果,尽管尚不能说它们已达中药化,但就所确定的中药基本内容,已在很大程度上可指导临床用药了。

现作有根据的设想,一名中医于一位西医配合研究一种西药,决用不了10年则可能使其达中药化。就按10年计,两千名医师研究10年后,则可使药典二部所载约千种西药均达中药化,即获4种现代科学化中药,可见速度之快。加之现有西药多为单练化合物、又以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和术语表达其生物活性、将这些内容与中药基本内容再做联系性分析、归纳研究,则较方便地使中药基本内容的共性内容得以现代科学阐述,如寒性、理气、活血化瘀等的物质基础和对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关系,易得以确定。众多此类单体化合物中药得到后,又可按中医药学理论组成现代科学的复方中药,且利于中医药学组方规律的现代科学阐述。可见西药中药化是获现代科学化中药、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的捷径。

四、西药中药化研究的误解与澄清

中医药学吸收西药而用,正象西医药学吸收中药而用一样,乃为学科丰富和发展

的正常情况,但目前对西药中药化也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误解。

1、西药不能中药化。此认识源于中药不能西药化、理由是由中药所得西药尤单练化合物西药,不能代表原中药全部功效,且又有西药弊端为不良反应,即未达中药化为西药,同理、西药亦不能化为中药。对此,只要明确中医药学优势在宏观,西医药学优势在微观。则能澄清。宏观包括并统帅微观,微观用来阐述宏观。故中药难于完全纳入西医药学,但西药却可能完全纳入中医药学,即西药能中药化。例如前边举到的头孢菌素,确定其中药基本内容后,并未丢失其对细菌感染的可能应用内容,只是使应用针对性提高,适用于细菌感染的实热证者。再如黄连及其活性成分黄连素,被研究成俱抑菌消炎作用的西药后,置中药基本内容如味苦、性寒、具清热解毒功效等于不顾,应用于细菌感染的虚寒证者,虽抑制了细菌,但亦出现纳呆、腹胀等不良反应。可见,西药中药化与中药西药化不能等同类比。

篇3

近百年来,人们对中药进行着大量现代科学研究,从中获不少新药物,如黄连素、麻黄素、丹参酮、川芎嗪,青蒿素 等。它们均具现代科学内容:物质组成成分清楚,质量能够控制,可制成多种剂型;生物活性以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的指标和术语表述,治疗西医药学概念的相应疾病。尽管如此,但却不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仅能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 现实摆在面前:若所有中药均被如此研究,则中医临床无药可用。问题提出:对中药进行现代科学研究,到底要把中药研究成什么样药物?笔者之见,应得现代科学化中药,即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

现代科学化中药,正如上述,应具两方面内容,具体来讲,所谓中药基本内容,应包括:(1)药物本身性能得特殊表述,如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2)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滋阴、补阳、理气、活血、安神、舒肝平胃、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治寒喘或热喘、治实秘或虚秘等;药物配合使用时,各药间关系主次有别,即通称得君臣佐使关系,各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施治于人,起到防治疾病得作用。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则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故可称中药。所谓中药基本内容的现代科学阐述,就是以现代 “科学”的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的相应指标和术语来表达相关内容,例如寒性,到底哪些类型化合物呈寒性作用,寒性作用到底影响机体的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改变。再如活血化瘀作用,到底是哪些类型化合物作用于机体的结果, 又是影响机体的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的指标,改变达到的,其它亦然。

根据现代科学化中药标志,令现有中药基本内容得以现代科学阐述,固然可得现代科学化中药;令现有西药具中药基本内容,亦应得现代科学化中药。问题的关键是,西药能否具有中药基本内容,即西药能否中药化。

二、西药中药化的可能性论证和基本研究方法

西药中药化的可能性。第一、理论上讲,中药和西药均由化合物分子组成、作用对象均为人体,故二者具物质和生物活性的同一性,第二,历史上看,中医药学历来有吸收其它医药学理论改革的药物乃至非药物物质的中药的传统,吸收的前提是按中医药学理论研究确定相关药物或物质的中药基本内容。作为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西药,同样可被吸收为中药。第三,实践表明,西药确能具中药基本内容。本世纪初的《医学衷中 参西录》视阿斯匹林为辛凉解表药,用来治疗表热证,六十年代出版的《北京市老中医经验汇编》中,姚正平先生写到: “考的松类西药,似一类阳性药,具有资助肺、脾、肾阳气的功效。”近年来,陆续也有具体西药研究结果发表。如穆达浩等通过临床对阿托品研究结果表明:性热、味辛,具回阳救逆等功效,适合寒证者用,若热证者用,剂量再小,亦易中毒,从而解释何以0.5-1500毫克均有中毒报道,指导临床用药。吕士选等研究利血平,其对阴虚阳亢尤肝阳上亢高血压者具效,痰浊内阻型高血压者不效,综合归纳:性凉、味甘、归肝经,具平肝潜阳、清泻肝火之功效。金亚诚等研究头孢菌素,其对细菌感染之热证患者具效,寒证者不效,综合归纳:味苦、性寒、归肺、胆、膀胱经,具体热解毒、化痰燥湿功效。

西药中药化的基本研究方法,为临床研究。具体方案和作法:对患者进行西医药学诊断,给予相应西药治疗后,再诊断判定疗效及不良反应。在给药前后,亦作中医药学诊断,并判定疗效。根据中医药学诊断所见患者身体变化情况,并结合西医药学诊断结果,归纳确定所用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如细菌感染者选用头孢菌素治疗,结果仅实热证者具效,虚寒者无效或出现不良反应,则其中药基本内容有:味苦、性寒、具清热解毒功效,若肺部感染者效佳,表明归肺经。再如利血平、按中医药学适用于ⅠⅡ期高血压患者,结果仅肝阳上亢者具效,其它证型不效或效不佳,表明其具平肝潜阳功效等。如此多类型病例研究,则可确定相应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而达中药化。 至于其它研究方法,如动物试验、文献研究等,亦可考虑选用。但文献及动物试验研究结果,仅供临床参考,最终由临床研究完成西药中药化。

三、西药中药化为中药现代科学化捷径的分析

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史达百年,但尚难说哪种中药已为现代科学化中药。这固然与以往研究目的相关,亦与研究难度大相关。就物质基础看,中药大多为动植物的组织或全体,由多种化合物组成。现代化学学科发展水平,是可能研究确定内中各种成分的,但实施难度确客观存在。而确定每种成分对具体中药基本内容的贡献程度,难度更大。就生物活性的现代科学阐述者,若将一种中药的基本内容各方面均达以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述,实施难度很大,尤其现代科学对中医药学的阴阳气血寒热虚实等尚未确定之前,更有实际困难。基于上述情况,以人参为例,尽管已对其进行现代科学研究近百年,确定内中百种以上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报告达数千篇,但仍陆续有新成分,新作用的报告,可见难度之大。

西药中药化而获现代科学化中药的途径,从近10余年研究情况看,尽管尚不能说哪种西药已被中药化,但却明显呈现方便之处。第一,现有西药已为法宝药物,可按前述研究方案和方法,直接由临床进行研究;第二,研究工作在医院进行,病例和病种多,检测指标多,可在较短时间获具体药物对人体作用的更多资料,且资料准确性高;第三,研究者可多方面的配合,如中医间配合、中西医配合、研讨会更广泛配合,故资料和结论可靠性大;第四,现有西药已积累的大量临床和试验资料,可资参考。

上述阿托品、利血平、头孢菌素等在较短时间取得的研究结果,尽管尚不能说它们已达中药化,但就所确定的中药基本内容,已在很大程度上可指导临床用药了。

现作有根据的设想,一名中医于一位西医配合研究一种西药,决用不了10年则可能使其达中药化。就按10年计,两千名医师研究10年后,则可使药典二部所载约千种西药均达中药化,即获4种现代科学化中药,可见速度之快。加之现有西药多为单练化合物、又以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和术语表达其生物活性、将这些内容与中药基本内容再做联系性分析、归纳研究,则较方便地使中药基本内容的共性内容得以现代科学阐述,如寒性、理气、活血化瘀等的物质基础和对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关系,易得以确定。众多此类单体化合物中药得到后,又可按中医药学理论组成现代科学的复方中药,且利于中医药学组方规律的现代科学阐述。可见西药中药化是获现代科学化中药、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的捷径。

四、西药中药化研究的误解与澄清

中医药学吸收西药而用,正象西医药学吸收中药而用一样,乃为学科丰富和发展的正常情况,但目前对西药中药化也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误解。

1、 西药不能中药化。此认识源于中药不能西药化、理由是由中药所得西药尤单练化合物西药,不能代表原中药全部功效,且又有西药弊端为不良反应,即未达中药化为西药,同理、西药亦不能化为中药。对此,只要明确中医药学优势在宏观,西医药学优势在微观。则能澄清。宏观包括并统帅微观, 微观用来阐述宏观。故中药难于完全纳入西医药学,但西药却可能完全纳入中医药学,即西药能中药化。例如前边举到的头孢菌素,确定其中药基本内容后,并未丢失其对细菌感染的可能应用内容,只是使应用针对性提高,适用于细菌感染的实热证者。再如黄连及其活性成分黄连素,被研究成俱抑菌消炎作用的西药后,置中药基本内容如味苦、性寒、具清热解毒功效等于不顾,应用于细菌感染的虚寒证者,虽抑制了细菌,但亦出现纳呆、腹胀等不良反应。可见,西药中药化与中药西药化不能等同类比。

友情链接